少年成名的美女作家蔣方舟,7歲開始寫作,9歲出書,清華畢業就成為新周刊雜誌副主編。
擁有這麼多光環的她,卻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苦惱。
「從小在親戚朋友眼中,我就是他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長輩眼中的懂事聽話、很少有情緒,其實背後是她的不敢表達和隱忍。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殘忍的,一直到她長大,蔣方舟都習慣性與人保持距離。
外人看起來情商高、好相處,其實她的內心非常害怕跟人產生衝突與矛盾。
即使和男朋友吵架,明明不是她的錯,也總是她先道歉希望息事寧人,這樣的她,活得憋屈又驚恐。
蔣方舟後來才知道,這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
這樣一個高學歷才女尚且如此,那普通的平凡人是否更難逃離討好別人的魔咒呢,討好型人格到底從何而來?
01討好的人格,擰巴的人生
討好型人格往往是從小培養出來的,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模範生,最容易擁有這種人格。
從小隻要我們表現得懂事,就會被父母誇讚為「乖孩子」,這大概是70、80後都感同身受的。
我們最先討好的對象是父母,以此來獲得父母更多的愛。
長大後則是周圍的人,為了繼續受到別人的喜愛,討好型人格會讓人感受:溫和、包容、好相處,慢慢就活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這樣的人,什麼都好,卻唯獨沒有「個性」。
電影《芳華》裡的劉峰就是這樣的人,他是別人眼中的「活雷鋒」,絕對的好人。
對所有人都有求必應,戰友要結婚說沙發不好買,他不睡覺連夜趕做了兩個送給人家。
討好型人格的人,其實是用長期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周圍人對劉峰的犧牲和付出習以為常,唯獨對他的真實需求很陌生。
所以在他唯一一次表達欲望,向喜歡的女孩表白時,不僅不被接受,還被大家嘲笑,說他平時的好人好事,都是裝出來的。
好人怎麼能有欲望?他活成了大家的期望,卻唯獨不是他自己。
最後劉峰的信念崩塌,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誰,為了找回真實的人格,他將自己送往戰場。
在戰爭面前,一切都不值一提。
他才明白自己一直活在假象裡,在人們的讚揚聲中,卻從來沒為自己真正活過。
這樣的人,註定要過上擰巴的人生。
電影最後,他從戰場歸來,少了一條胳膊,兩鬢斑白,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和人打架滿身的煙火氣,略帶苦澀的笑容無比真實。
我們看到一個人,為了討好他人所付出的代價。
02取悅了別人,委曲了自己
蔣方舟成年後,感情一直不順利,自曝常去相親。
有一次,朋友問她:「你有沒有跟別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
她這才察覺到自己有問題,她反問朋友:什麼是真實的關係?
朋友說:就是你可以跟這個人吵架,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他的人。
蔣方舟聽完沉默了,她發現自己所有的關係裡,沒有這種人。
一直以來,她害怕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一般都會迎合討好,即使內心不同意別人的看法,也會假意接受,不會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緒。
這是親密關係裡的大忌,就是沒有可以交心的人。
後來蔣方舟的轉變,是因為去了日本東京一年,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沒有人認識她,不用面對複雜人際關係, 也不用擔心自己給他人的印象。
她終於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大聲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再唯唯諾諾,不再害怕得罪人。
後來蔣方舟說:我第一次學會罵人了,可是我好開心。
就像節目中馬東對蔣方舟說的那句: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蔣方舟無疑是幸運的,及時發現並療愈了「討好型人格」,但不是每個人都如她這般好運。
科學研究表明,「討好型人格」不斷壓抑自己的憤怒,會更容易患上腸胃疾病,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抑鬱症。
心理學上有個故事:
有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說:我上班很痛苦,工作很累,我失去了自己,每天為了討好別人,滿足工作需要,我精神壓力太大了。
然後心理醫生就跟他說:你應該去看一場喜劇,讓自己高興一點。
誰知道這個病人回答說:醫生啊,我就是那個喜劇演員。
其實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很多人快樂的源泉,好萊塢片酬最高的男星,喜劇之王——金·凱瑞。
他的每部電影都能讓觀眾笑出腹肌,你或許看過《楚門的世界》、《變相怪傑》、《阿呆和阿瓜》,他的招牌笑容獨一無二。
為滿足觀眾「快來看二貨」的心態,他永遠都能在電影中自毀形象、搞怪耍賤。
金·凱瑞出生於貧困家庭,為了逗樂床榻上的身體不好的母親,他從小就逼著自己變得滑稽搞笑。
金·凱瑞是全世界最搞笑的演員,卻從來沒把自己逗笑過。
沒有人比他更擅長表演笑容,但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體會他內心的痛苦。
後來,他被診斷患有抑鬱症,從此淡出觀眾視野。
當人們再次看到金·凱瑞時,他已經從一名演員變成了一名畫家。
他說:「你可以從我的畫作裡看到我真實的內心,畫畫讓我得到解放。」
或許他成為不了頂級的畫家,但那又怎樣?
至少不用滿足取悅了別人,唯獨忽略委曲了自己。
討好別人其實都是在消耗自己,而討好的反面才是真實。
要做真實的自己,從不討好任何人開始。
03從討好轉變為愉悅型人格
人與人交往的關係三元素是:他人、環境和自己。
而討好的模式就是在與他人互動時,只關注到了他人和環境兩個因素,卻忽略了自己。
如何讓自己從緊張的討好狀態變成愉悅狀態,其實就是將之前疏忽自己的部分拿回來。
把「自己」放回到應有的位置,看到經常被忽略的自我需求,併合適地表達出來。
退一萬步說,即便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便你被別人拋棄,即便你不去滿足別人的需求,你也不會死!
當你開始這麼想,就是轉變為愉悅型人格的開始。
每一個曾經委曲過自己的人,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唯一一個值得討好的人,那這個人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