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金凱瑞都深受其苦,你有過討好型人格嗎?

2020-12-25 漢水東流11

少年成名的美女作家蔣方舟,7歲開始寫作,9歲出書,清華畢業就成為新周刊雜誌副主編。

擁有這麼多光環的她,卻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苦惱。

「從小在親戚朋友眼中,我就是他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長輩眼中的懂事聽話、很少有情緒,其實背後是她的不敢表達和隱忍。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殘忍的,一直到她長大,蔣方舟都習慣性與人保持距離。

外人看起來情商高、好相處,其實她的內心非常害怕跟人產生衝突與矛盾。

即使和男朋友吵架,明明不是她的錯,也總是她先道歉希望息事寧人,這樣的她,活得憋屈又驚恐。

蔣方舟後來才知道,這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

這樣一個高學歷才女尚且如此,那普通的平凡人是否更難逃離討好別人的魔咒呢,討好型人格到底從何而來?

01討好的人格,擰巴的人生

討好型人格往往是從小培養出來的,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模範生,最容易擁有這種人格。

從小隻要我們表現得懂事,就會被父母誇讚為「乖孩子」,這大概是70、80後都感同身受的。

我們最先討好的對象是父母,以此來獲得父母更多的愛。

長大後則是周圍的人,為了繼續受到別人的喜愛,討好型人格會讓人感受:溫和、包容、好相處,慢慢就活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這樣的人,什麼都好,卻唯獨沒有「個性」。

電影《芳華》裡的劉峰就是這樣的人,他是別人眼中的「活雷鋒」,絕對的好人。

對所有人都有求必應,戰友要結婚說沙發不好買,他不睡覺連夜趕做了兩個送給人家。

討好型人格的人,其實是用長期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周圍人對劉峰的犧牲和付出習以為常,唯獨對他的真實需求很陌生。

所以在他唯一一次表達欲望,向喜歡的女孩表白時,不僅不被接受,還被大家嘲笑,說他平時的好人好事,都是裝出來的。

好人怎麼能有欲望?他活成了大家的期望,卻唯獨不是他自己。

最後劉峰的信念崩塌,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誰,為了找回真實的人格,他將自己送往戰場。

在戰爭面前,一切都不值一提。

他才明白自己一直活在假象裡,在人們的讚揚聲中,卻從來沒為自己真正活過。

這樣的人,註定要過上擰巴的人生。

電影最後,他從戰場歸來,少了一條胳膊,兩鬢斑白,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和人打架滿身的煙火氣,略帶苦澀的笑容無比真實。

我們看到一個人,為了討好他人所付出的代價。

02取悅了別人,委曲了自己

蔣方舟成年後,感情一直不順利,自曝常去相親。

有一次,朋友問她:「你有沒有跟別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

她這才察覺到自己有問題,她反問朋友:什麼是真實的關係?

朋友說:就是你可以跟這個人吵架,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他的人。

蔣方舟聽完沉默了,她發現自己所有的關係裡,沒有這種人。

一直以來,她害怕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一般都會迎合討好,即使內心不同意別人的看法,也會假意接受,不會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緒。

這是親密關係裡的大忌,就是沒有可以交心的人。

後來蔣方舟的轉變,是因為去了日本東京一年,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沒有人認識她,不用面對複雜人際關係, 也不用擔心自己給他人的印象。

她終於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大聲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再唯唯諾諾,不再害怕得罪人。

後來蔣方舟說:我第一次學會罵人了,可是我好開心。

就像節目中馬東對蔣方舟說的那句: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蔣方舟無疑是幸運的,及時發現並療愈了「討好型人格」,但不是每個人都如她這般好運。

科學研究表明,「討好型人格」不斷壓抑自己的憤怒,會更容易患上腸胃疾病,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抑鬱症。

心理學上有個故事:

有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說:我上班很痛苦,工作很累,我失去了自己,每天為了討好別人,滿足工作需要,我精神壓力太大了。

然後心理醫生就跟他說:你應該去看一場喜劇,讓自己高興一點。

誰知道這個病人回答說:醫生啊,我就是那個喜劇演員。

其實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很多人快樂的源泉,好萊塢片酬最高的男星,喜劇之王——金·凱瑞。

他的每部電影都能讓觀眾笑出腹肌,你或許看過《楚門的世界》、《變相怪傑》、《阿呆和阿瓜》,他的招牌笑容獨一無二。

為滿足觀眾「快來看二貨」的心態,他永遠都能在電影中自毀形象、搞怪耍賤。

金·凱瑞出生於貧困家庭,為了逗樂床榻上的身體不好的母親,他從小就逼著自己變得滑稽搞笑。

金·凱瑞是全世界最搞笑的演員,卻從來沒把自己逗笑過。

沒有人比他更擅長表演笑容,但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體會他內心的痛苦。

後來,他被診斷患有抑鬱症,從此淡出觀眾視野。

當人們再次看到金·凱瑞時,他已經從一名演員變成了一名畫家。

他說:「你可以從我的畫作裡看到我真實的內心,畫畫讓我得到解放。」

或許他成為不了頂級的畫家,但那又怎樣?

至少不用滿足取悅了別人,唯獨忽略委曲了自己。

討好別人其實都是在消耗自己,而討好的反面才是真實。

要做真實的自己,從不討好任何人開始。

03從討好轉變為愉悅型人格

人與人交往的關係三元素是:他人、環境和自己。

而討好的模式就是在與他人互動時,只關注到了他人和環境兩個因素,卻忽略了自己。

如何讓自己從緊張的討好狀態變成愉悅狀態,其實就是將之前疏忽自己的部分拿回來。

把「自己」放回到應有的位置,看到經常被忽略的自我需求,併合適地表達出來。

退一萬步說,即便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便你被別人拋棄,即便你不去滿足別人的需求,你也不會死!

當你開始這麼想,就是轉變為愉悅型人格的開始。

每一個曾經委曲過自己的人,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唯一一個值得討好的人,那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相關焦點

  • 別讓「討好型人格」毀了你一生
    她可以說是朋友圈裡的熱場擔當,小區裡的寶媽、大嬸們只要發了朋友圈,評論區裡每每都能看到她的留言,幾乎一人不落,風格也大相逕庭,無疑是一些可以拉近距離的場面客套話,最初我和她說話時,都會有一種莫名的緊張感。一次在路上遇見她,她興致勃勃地朝我衝過來說:「LL,你家也是在M市吧!我家也是,那你什麼時候回家,我馬上要買車了,你要回去就和我說,我們一起,這樣就方便多了...」
  • 討好型人格是一個偽概念,一個自我攻擊的標籤
    一開始聽到蔣方舟在節目中說「討好型人格」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對號入座,而且毫無疑問上面幾點全中了,我開始了對自己深刻的反省,回想了二十多年的漫長人生道路上我是怎樣一步步煉成討好型人格的。於是,聽從各種告訴我怎麼改掉討好型人格的聲音,我要改,就這麼照著改。
  • 討好型人格的女人,是怎樣一步步毀掉自己的?
    從討好父親的小女孩,到以令人唏噓的方式死去的老太婆,電影用兩個小時展現了松子53年的短暫人生。歸根到底,松子是一個極致的討好型人格,沒有自我。02青年作家蔣方舟曾在奇葩大會上坦言,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的人。
  • 討好型人格的8個特徵,第一條就說中了……
    蔣方舟,7歲開始寫作,9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19歲被清華破格錄取,這樣別人眼中的天之驕女,曾在奇葩說分享過自己被「討好型人格」綁架的經歷:因為希望獲得所有人的喜歡,所以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不敢反抗任何事。
  • 《乘風破浪的姐姐》被Cue的許飛拒絕被安排|我才不要討好型人格
    屏幕前的你,是否也陷入討好型人格的怪圈之中?自己明明不喜歡某部電影,卻因為大家都去看,而被拉去電影院。自己明明想吃啤酒和炸雞,卻因為朋友想追求品味,而坐在了西餐廳。努力討好他人的我們,真的活得開心嗎?勇敢地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真的很難嗎?
  •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你還在「討好型人格」漩渦裡掙扎嗎?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這句話出自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網絡上被大家熟知是因為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的分享。這句話擊中了很多人,引起了廣泛共鳴。討好型人格,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這類人格的特質的朋友、家人或者工作夥伴,往往我們會冠名:」好好先生」。
  • 討好型人格|你還在討好別人嗎?
    為了讓這些人喜歡你,認同你,你可能會主動地去迎合在他們,給他們倒水、買飯,盡力地去維護好交往的關係。對於學生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不太適應,面對新同學你也覺得不熟悉,所以,你也不能夠更好地拒絕他們的請求,即便自己並不想這樣做。上面所說的這些,你有沒有遇到過呢?不過,這也只是討好型人格的一部分。
  • 是蔣方舟,木汁,還是另有其人?
    《奇葩大會》上周六晚,由愛奇藝出品、米未承制的《奇葩大會》第二季如約而至,新一期節目中,知名作家蔣方舟一段關於「討好型人格」的分享引發網友熱議本期節目中,知名作家蔣方舟卸下7歲寫作、9歲出書、22歲當上副主編的少年天才光環,細述自己28年來的最大「弱點」——討好型人格。
  • 生活中「討好型人格」的人,是如何把自己殺死的
    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身邊多多少少有些朋友或者同事有者輕微的或者嚴重討好型人格。有句話說得好:生而為人,對不起自己。那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也叫迎合型人格,心理學家指出,討好型人格就是一直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地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別人可以去做任何事情,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求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 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三個建議
    生活中你有沒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害怕被他人指出不足,只想得到肯定。極度敏感,凡話說出口必先斟酌再三,生怕說錯話。別人有所求你必答應,不懂拒絕他人。凡事喜歡主動道歉,害怕與別人發生衝突。以上幾種情況若符合一條,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踏入了討好型人格的大門。人格本無好壞之分,擁有討好型人格也不是什麼錯,相反地,世上如果都是這一類型的人,那這個世界得有多和諧呀。但討好型人格,造福了他人,卻苦了自己。
  • 你是討好型人格嗎#引發全民熱議 小夥吐槽:我的女友是典型討好型人格
    國內首部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之《完美女孩》剛一播放完,熱搜就出現了相關話題#你是討好型人格嗎#,網友們表示,在楊冪飾演的機器人小愛身上,看到了很多討好型人格的人群的影子。蔣佑傑說,自己和女友戀愛了近一年,隨著彼此越了解,他越是被女友的「討好型人格」所困擾。 蔣佑傑說,婧婧的「討好型人格」往往不對自己最親近的人,比如自己和家人,而是對朋友、同事、同學等。 蔣佑傑說,婧婧在江北一家新媒體公司從事網絡編輯工作,有時候同事為了早下班,說幾句好話,就把多餘的工作丟給婧婧,而婧婧會欣然接受並完成。
  • 知愈心理:自從把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我後悔了
    她曾經體驗過這樣的性格帶來的痛苦,希望孩子能夠改變這種性格。可是,爸爸媽媽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了什麼不妥的事,才導致孩子這樣呢?孩子為什麼會習慣討好別人呢? 02「討好型人格」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不懂拒絕,總是去猜測並迎合他人的想法,如同上癮般習慣以他人為中心。
  • 男女情感關係中「備胎」的「討好型人格」如何治癒
    「不是說兩情相悅才叫愛嗎?」「兩情相悅是叫愛,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兩情相悅的人,大多都是像我這樣的。」「可是我不愛你。」「沒關係,對於我來說,愛就愛了,誰還在乎有沒有回報呢?網友說這是對備胎寫照的最佳經典語錄之一。
  • 《安家》:男女情感關係中「備胎」的「討好型人格」如何治癒
    之前大火的電視劇《無心法師》裡有段臺詞:「喂!你幹嘛對我那麼好?」  「因為我愛你。」  「不是說兩情相悅才叫愛嗎?」  「兩情相悅是叫愛,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兩情相悅的人,大多都是像我這樣的。」
  •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家長一定要做好這幾點
    長此以往下去,很容易使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的人。01、討好型人格是怎麼煉成的身邊有一個朋友搬了新家,也給女兒轉了一個新學校。孩子們走了之後,媽媽邊收拾殘局邊跟孩子說:「你看,為了你能儘快適應新環境我費了多大勁啊,從昨天都在準備你們要吃的食物,現在都吃完了弄得這麼亂,我還得收拾半天!要不是為了你,我至於這麼忙活嗎?」媽媽的這種大方和不顧孩子感受的行為,在潛意識裡透露給孩子一個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別人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 25歲時我意識到,討好型人格,在原生家庭中是求生方式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裡面說她自己曾經有討好型人格,具體的表現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她都不會和對方產生衝突,甚至是在親密關係中,也不會和男朋友發生衝突,因為害怕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不高興。蔣方舟在寫作上很有天賦,年少成名,但是在她的原生家庭裡父母對她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她在奇葩說中真誠的袒露:「從小到大被父母要求待人接物要彬彬有禮,這是她從小到大的生存方式"。習慣了這種生存方式後慢慢的就變得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會向外界宣洩負面情緒,最後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懂事的你,活得最累
    你會為了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嗎?如果你有,很可能就有「討好型人格」的嫌疑。所謂「討好型人格」,其實,本質是自我價值感不足,渴望被關注,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在生活中,能做到完全不討好他人的人並不多,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有一點討好型人格,不禁有人疑惑,當今的年輕人都是被捧在手裡,作為「小皇帝」成長起來的一代;而且,這樣一代充滿個人主義精神、喊著獨立自主的年輕人,怎麼就集體陷入了「討好型人格」的困擾了呢?「討好型人格」被不同的心理學家表述為不同的心理學術語。
  • 討好型人格,其實是在施暴
    你可能想說,他才不是有目的的討好,他對所有人都很好,他不敢對我有什麼企圖,他就是一個好人啊!當然,討好型不是詐騙,很多時候他們也控制不了局面。但是大多的討好型人格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們。
  • 如何克服討好型人格,8個方法值得收藏
    3.表現出「故作的謙卑」,在人前將自己的所有情緒都隱藏起來;4.從來沒有和人吵過架,完全無法做到拒絕別人;怎麼才能克服討好型人格,本文總結了幾個方法,請看下文。一、學會說「不」,建立邊界意識回憶你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所做的事情,並列出那些你不喜歡,但是不自主去幫別人做了的事情。然後,寫出你為什麼不想做這些事情。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這些事情都違背了你的原則。我們要忠於自己的原則,幫忙的事情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 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有社交障礙的「討好型人格」都有這4個特點
    而在社交恐懼症中,「討好型人格」往往更存在於大多數人中;什麼是討好型人格?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為「老好人」。委屈了自己,卻並不一定能夠討好別人。這些討好型人格,在人際交往中,往往都會有下面這4個特點,看一看你「中槍」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