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小學,是太倉人心目中「很牛」的一所學校!
朱棣文小學創建於1999年5月,是江蘇省實驗小學,江蘇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二十一世紀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研究實驗學校,江蘇教育學院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基地,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團體會員,蘇州市德育先進學校,蘇州市科技特色學校,蘇州市雙語實驗學校,新教育實驗學校……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學校內涵和特色的發展。學校在教學常規管理上求實求細,在教學研究活動中求深求活,通過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研人員的合作,努力將朱棣文小學打造成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地,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教育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的舞臺;同時,將在朱棣文精神的指引下,建設起具有朱棣文小學特色的學校文化——發展的文化、合作的文化、參與的文化、對話的文化、和諧的文化、創新的文化。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4-2008年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曾任美國第12任能源部長。現任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
「我在美國出生、長大,當然是美國人。但我的祖籍在中國江蘇太倉,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國人。所以,有許多基本的價值觀,我想我是中國的。按照科學術語的說法,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國的。」
——朱棣文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位於蘇州太倉市區柳州路的朱棣文小學,右手邊一條綠蔭環繞的校園小道被命名為「朱棣文之路」。道路兩旁的文化牆,布置了圖文並茂的展板,展示著朱棣文的生平事跡,包括他的成長經歷、求學歷程、科學成果等。
這是太倉市第一所以個人名義命名的學校。朱棣文小學校長陸莉玲告訴記者:「朱棣文小學前身是太倉市新區小學,199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為了表達家鄉人對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科學家朱棣文的尊敬,也為了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經朱棣文本人的同意後,學校更名為朱棣文小學。」
(朱家三兄弟,左起為二哥朱棣文、小弟朱欽文、大哥朱築文。朱棣文小學供圖)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市一個學者之家,他的祖籍與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一樣,同為江蘇太倉。
朱棣文出身於「學術之家」。祖父朱築巖是太倉城廂鎮的一位讀書人,十分重視培養後代。朱棣文的大姑媽朱汝昭曾留學日本;二姑媽朱汝華早年留學美國任芝加哥大學化學工程教授,是中國第一代化學家;三姑媽朱汝蓉1943年留學美國攻讀化學,也是一名化學教授。
朱棣文的父親朱汝瑾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1943年留美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1946年獲該院化工博士,先後任美國聖路易斯、紐約、新澤西的三所大學教授,歷任美國和歐洲60多家石油、化學、飛彈、核子工程及太空公司的顧問。朱棣文的母親李靜貞出生於天津一名門之家,1945年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書田是20年代清華大學畢業生,1923年公費留美,回國後投身教育事業,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
「父兄輩中至少有12位擁有博士學位或大學教授職位,我家裡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你常常會感覺自己就是一個笨蛋、一隻『黑羊』(寓意為另類)哈哈。哥哥和弟弟加起來有6個高等學歷,而我只有一個。不過我後來得了諾貝爾獎,就差不多打平了!」朱棣文風趣地說。
1997年朱棣文以「光束蜜糖(雷射製冷捕捉技術,Laser CoolingTrapping)」抓住了原子,從而擁有了學術界最閃亮的光環。而在獲得諾貝爾獎的幾天後,朱棣文又像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在校園附近山路上騎行,到達山頂後吹風享受愜意。這種攀登高峰的艱辛和樂在其中,只有努力後才能「抓住」,而他的聰慧和淡定,也是蘇州人一貫的性格稟賦。
朱棣文 圖片來自網絡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築文為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現在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弟弟朱欽文是哈佛大學博士,現為洛杉磯執業律師。1997年,當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後,一位朋友給朱棣文的弟弟發去一封有意思的電子郵件:「你父母是用什麼樣的食物餵養出了你們這些天才呢?」
朱棣文雖然在美國長大,但從小父母就告訴他們兄弟三人:「你們是中國人,你們的家鄉在蘇州的太倉,很多親人都在那邊。」他們兄弟仨也都是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長起來的,繼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朱棣文的內心深處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東方人的謙虛、含蓄。
朱棣文的廚藝很高,喜歡下廚做菜,被同事戲稱為「諾貝爾級的大廚」,中國菜、義大利菜、法國菜、墨西哥菜都會燒,但以中國菜和墨西哥菜最為拿手。朱棣文回憶說,三兄弟跟媽媽在家裡廚房包餛飩,「大家排成一列,媽媽負責調餡,大哥在前頭擀麵皮、放餡,我跟小弟在後面負責包餛飩,好像工廠的生產線一樣,很有趣」。小時候常在廚房裡跟母親學做菜,中學起朱棣文就常單獨下廚,做盒飯帶到學校去。與美國學生千篇一律的牛奶、三明治不同,朱棣文的盒飯花樣翻新,香氣誘人,有時候是中國菜,有時候是墨西哥料理,常常引來同學羨慕的眼光。在研究所裡,朱棣文偶爾也會「秀」一把廚藝,讓朋友們一飽口福。
少年朱棣文考試成績平平,動手能力卻超乎常人。朱棣文自己也說:「親手建造模型的遊戲體驗,使得我總能生動地想像分子和物理模型,在腦子裡把它們轉來轉去。」高中最後一年,他靈感突發,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懸錘測量重力大小,25年後,他造出原子噴泉幹涉儀,恰恰優化了同樣目的的測量。
博士後期間便展露出傑出的科研才能,後來領導AT&T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部,正是那時開創了用雷射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使朱棣文當仁不讓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獎。他不到三十歲便任史丹福大學教授,2004年開始總管美國資源部資歷最老的國家實驗室,在他的領導下,國家實驗室完成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環境及能源問題報告。
2008年12月15日,美國當選總統歐巴馬宣布新政府能源環境團隊名單,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被正式提名為能源部長。談及工作轉型,他說:「開始的時候我只是作為一個公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但我逐漸看到氣候變化的後果是多麼危險非常擔憂,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我們必須思考切實做什麼改變這一局面。」
朱棣文小學的朱棣文之路。
「朱棣文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他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朱棣文小學校長陸莉玲告訴記者, 2000年8月朱棣文到訪學校後,老師們就開始在報紙雜誌上搜集朱棣文的有關資料和成長故事,編輯了兩本校本課程教材,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我們從朱棣文精神上總結出『格物致知、書香致遠』兩條,注入到校園文化中。」
在陸莉玲的校長辦公室,牆上掛著朱棣文當時的題詞:Primary school is the first school, and asthe first school, it is the first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a lifelong quest ofknowledge. May the students learn to love learning during this first step——朱棣文(中文譯義「小學是基礎教育,是一個人在學習生涯中邁出的最重要一步,要在這裡讓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朱棣文」)記者注意到,在這份特別的英文版題詞最後,寫著三個中文字「朱棣文」,這也是朱棣文為數不多會寫的漢字。
「當時,我們本想請他題寫關於創新方面的內容,但他在參觀完校園後,寫下了這兩句話。現在看來,這兩句話才是小學教育的真諦。」王曉春,朱棣文小學的首任校長,2000年朱棣文到訪學校,正是由他陪同接待的。
「我們陪同他在校園裡走了一圈,他穿著白襯衫,說一口流利英語。和我們想像中的嚴肅的科學家不同,他非常隨和幽默,眼睛裡透著睿智。」回顧17年前的場景,王曉春依然記憶猶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當時拿一臺數位相機,在參觀校園時,不時給學生們拍照,他還拿相機給學生看合影,場面非常溫馨。」
凌鼎年是太倉作協主席,2000年8月朱棣文到訪太倉,他全程陪同。他在《朱棣文教授返鄉記》裡也提到朱棣文給家鄉的叔父拍照的細節:「為了取一個好角度,朱棣文毫不猶豫單膝跪在地毯上,他每拍一張照片,都要與被拍的親戚一起看一下,如有不滿意,他堅持重拍。」
凌鼎年還告訴記者當時一個有趣的場景——朱棣文用英文對鄉親們說:「這次我特別高興能與我太太一起到太倉來。我太太出生在英國的威爾斯,我還沒去過她的家鄉,她卻先到了我的家鄉,這確實是令人愉快的。」接下來,他的太太吉恩教授卻是用中文接的話:「我是他太太,英國人,我喜歡中國文化,我喜歡到他的家鄉來,謝謝。」末了,她又補充一句:「我講的中文要比朱教授多一點。」
當太倉市領導把朱棣文祖父母的大幅照片贈送給他時,朱棣文欣喜萬分,他把祖父的照片捧在胸前,一個勁地問太太:「像不像?你看我們像不像?」當天,朱棣文的叔父、姑媽、堂兄、堂弟、表弟、表妹等6個家庭的23位親戚,從上海、蘇州、崑山、鎮江等地趕到太倉與他會面。原本因為感冒想早點休息,但他一見到老家的親朋好友,開心極了。
朱棣文請堂妹朱文靜給他詳細介紹6家親戚的每個人,他向長輩們鞠躬敬禮,和同輩兄妹握手致意,然後用自己的數位相機把6家親戚一家一家全部拍好照片。朱棣文說,這是珍貴的留念,要帶回去給因身體原因無法回故鄉的父母看。「我想念你們的時候,也可以打開相機或電腦,在螢屏上與大家相會!」
第二天,下起了小雨,朱棣文和親戚們來到太倉公墓,為祖父母掃墓。按照當地的習俗,他和太太恭敬地把手捧的鮮花獻到祖父祖母的墓前,深深鞠躬。他說,這次回鄉是我們家庭的一次大團圓。我將永遠記住這一刻,記住這個地方!他還用相機把祖父母的墓地和親戚們祭掃的場景拍了下來,他要帶回美國給父母看。
初夏,朱棣文小學裡的朱棣文之路綠蔭成林,希望更多有創造力的孩子能快樂長成最好的模樣。
1998年朱棣文第一次到太倉時,受父親朱汝瑾的囑託,曾看過老宅的宅基地。那時,這條始建於明代的老街在老城區改造中拆除不久,新樓剛剛豎起,給尋根訪祖的朱棣文多少留下了點遺憾。2000年朱棣文回鄉,太倉建築設計院設計了兩個方案,準備在老宅原址上建一個「朱棣文祖宅」紀念場地。朱棣文選擇了其中一個以翻開的書本的設計方案,上面用簡單的文字介紹朱氏家族。他說,紀念場地要簡樸,邊上要有讓人休息的椅子,讓人感到舒適溫暖。
在太倉的時間很短,但朱棣文還抽午餐前的一點時間去參觀了軍旅畫家高仁歧的個人油畫藝術館。這裡展出了60副油畫精品,但讓朱棣文最欣賞的並不是軍事題材的畫作,而是一副《江南水鄉》小品。畫面上,高高的石拱橋、清清的河水、古老的石駁岸,以及老屋、馬頭牆,構成了詩意的水鄉。也許,這就是朱棣文夢中的故鄉縮影吧。
於是,朱棣文選擇在這幅畫前和油畫作者高仁歧合影,高仁歧也讀懂了朱棣文眼神中的故鄉情結,當即取下這幅畫贈送給他,並請他題詞。朱棣文思索片刻,用英文寫下了一段話,中文譯義為「藝術與科學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去發現,去欣賞這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美好事物。它們在個人類帶來歡樂與享受的同時,本身也將百世流芳。」文末,同樣是「朱棣文」三個漢字籤名。
朱棣文說:「我在美國出生、長大,當然是美國人。但我的祖籍在中國江蘇太倉,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國人。所以,有許多基本的價值觀,我想我是中國的。按照科學術語的說法,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國的。」
來源:交匯點新聞 作者:潘朝暉 《家鄉人眼裡的朱棣文:從他的一言一行裡讀懂鄉情》。太倉論壇綜合整理。
本平臺新開原創專欄,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2422790788@qq.com
投稿請留下姓名(筆名)及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