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子物理學上

2020-12-14 荷葉小露34

朱棣文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子物理學上,通過發展雷射冷卻技術和利用雷射對原子進行磁光俘獲。他和他在貝爾實驗室的同事們發明了一種冷卻原子的方法,即使用6束成對對置的雷射束,並以直角排列在三個方向上。用這種方法捕獲原子是科學家能夠非常精確地研究單個原子。此外,這項技術還可以用來構造一個非常精確的原子鐘。在史丹福大學,朱棣文的研究興趣擴展到了單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物理和聚合物物理。

他利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原子力顯微鏡和光鑷等技術研究了酶活性、蛋白質和RNA摺疊。他的聚合物物理研究使用單個DNA分子來研究聚合物動力學及其相變。他繼續研究原子物理學,並開發了雷射冷卻和俘獲的新方法。朱棣文對棒球、遊泳和自行車等運動感興趣。他在八年級時通過看書自學網球,三年來一直是校隊的第二個替補隊員。

他還自學如何用從當地地毯店買來的竹竿撐竿跳高。朱棣文說,他從未學過中文,因為他的父母總是用英語和孩子說話。朱棣文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共同獲得者,他與克勞德·科恩·坦努基和威廉·丹尼爾·菲利普斯分享了「利用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的發展」。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科學院、美國哲學學會和中國科學院的成員,也是中國科學院和韓國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外籍成員他還被亞歷山大·馮·洪堡發現的洪堡獎授予。

1995年。朱棣文在2007年畢業典禮上作主旨演講時獲得了波士頓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他是設計期貨委員會的高級研究員。暗黑破壞神雜誌在2009年4月的一期雜誌中授予他一個生態獎,就在他被提名為能源部長後不久。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在2012年的畢業典禮上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2014年,朱棣文獲得了威廉斯學院的榮譽博士學位,期間,他發表了由威廉斯學院教授主持的演講。

朱棣文還於2017年獲得阿默斯特學院榮譽博士學位,隨後於2018年3月舉辦了題為「氣候變化和可持續未來所需技術解決方案」的講座。朱棣文於2014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外籍會員。朱棣文提出的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開創了用於精確測量的原子幹涉測量技術的發展,並介紹了用光鑷同時顯示和操作單個生物分子的方法。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一直在尋找新的解決能源和氣候挑戰的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他是歐巴馬總統領導下的第12任美國能源部長,並發起了高級研究項目署——能源、能源創新中心和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2009年1月20日,美國參議院一致確認了朱棣文被提名為能源部長。2009年1月21日,朱棣文宣誓就任歐巴馬政府的能源部長。朱棣文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後被任命為美國內閣成員的人。他也是繼前勞動部長趙依蓮之後第二位成為美國內閣成員的華裔美國人。然而,他的科學工作仍在繼續,他甚至在2010年2月發表了一篇關於引力紅移的論文和另一篇他在2010年7月合著的論文。

相關焦點

  •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塔諾季和菲利普斯
    雷射冷卻和陷俘原子的研究,是當代物理學的熱門課題,十幾年來成果不斷湧現,前景激動人心,形成了分子和原子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操縱和控制單個原子一直是物理學家追求的目標。朱棣文、科恩-塔諾季、菲利普斯以及其他許多物理學家開發了用雷射把氣體冷卻到微開溫度範圍的各種方法,並且把冷卻了的原子懸浮或拘捕在不同類型的「原子陷阱」中。在這裡面,個別原子可以以極高的精確度得到研究,從而確定它們的內部結構。當在同一體積中陷俘越來越多的原子時,就組成了稀薄氣體,可以詳細研究其特性。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 「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國的」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 「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國的」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 「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國的」
  • 【他們改變世界】傳奇人物朱棣文
    2018年8月10日-12日,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朱棣文將出席世界科技創新論壇,與參會人員分享他的智慧,共話未來大勢。此次論壇活動共邀請了二十位諾獎得主,我們將持續以文字、視頻的方式採訪報導,敬請關注,更多信息參見文末。
  • 太倉朱棣文小學,牛!這位「大咖」更是了不起
    學校在教學常規管理上求實求細,在教學研究活動中求深求活,通過與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研人員的合作,努力將朱棣文小學打造成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的基地,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教育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的舞臺;同時,將在朱棣文精神的指引下,建設起具有朱棣文小學特色的學校文化——發展的文化、合作的文化、參與的文化、對話的文化、和諧的文化、創新的文化。
  • 作為美國開放式教育的踐行者 朱棣文:我得益於它也喜歡它
    自此他成為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之後第五位獲得諾獎的華裔科學家,而獲知消息的朱棣文卻異常平靜,他騎上自行車一如往常去教早上的課。物理學工作之於這位年近古稀的學者究竟是何種意義?解說:30歲進入貝爾實驗室,40歲成為史丹福大學首位華裔教授,50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任美國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當你回顧生活,會否覺得「不枉此生」。
  • 諾貝爾物理學獎:1990年至今,這就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史
    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物理學獎將頒給「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除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外,諾貝爾物理學獎每年都頒發一次。以下是近30年來獲獎者的完整名單。
  • 《費曼物理學講義》第一章:物質的原子假說
    在一些比較中規中矩的物理課本上,前言部分確實也想對物理學的研究進行介紹,其研究對象大到宇宙,小到夸克,還記得有一張有名的圖,說物理學研究的最大尺度是宇宙,最小尺度是基本粒子,現在對它們的研究融合在一起,像一條吃自己尾巴的蛇。但是,這種方式會讓很多老師都不知所措。那些小到夸克,大到宇宙學的廣漠的區間中,絕大多數老師也只是略有了解其他專家在幹些什麼。如果介紹,也是捉襟見肘。
  • 最新出爐: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許,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正式揭曉!
  • 陳敏華譯丨德國高中物理教材V《原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
    連結:高中1《力學》連結:高中2《熱學》連結:高中3《電磁學》連結:高中4《波動與信息》高中5《原子物理學The Atom-Stationary States4.1 電素密度 The density of the electronium4.2 原子殼層的大小和密度 Size and density of the atomic shell4.3 原子的激發 The excitation of atoms
  • 物理學的啟蒙運動
    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法的自然科學,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是對於大自然的研究分析,目的是為了要明白宇宙的行為。
  • 雷射冷卻和操控原子:原理與應用
    原子物理學是近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分支,不僅孕育了量子力學的誕生,加深了人們對於微觀世界的認識,還直接推動了20世紀至今全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精密測量、原子光譜等研究領域中,原子的熱運動總會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得到相對「靜止不動」的原子狀態是研究人員的終極追求之一。
  • 朱棣文:我的基因百分之百屬於中國
    教育要中西合璧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市一個學者之家,他的祖籍與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一樣,同為江蘇太倉。1997年朱棣文以「光束蜜糖(雷射製冷捕捉技術)」抓住了原子,從而擁有了學術界最閃亮的光環——諾貝爾獎。
  • 揭秘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履歷!看看他們到底有多牛
    他還開創了光學俘獲過程,最終用於操縱原子,分子和生物細胞。關鍵現象是光的輻射壓力 ; 這種壓力可以分解為光學梯度和散射力。Ashkin被許多人認為是光學鑷子領域之父。Ashkin的工作為朱棣文「用雷射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奠定了基礎,這項成果為朱棣文贏得了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美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請辭 望繼續從事學術研究
    朱棣文表示自己希望返回加州繼續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    本報訊 當地時間2月1日下午,美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加入了歐巴馬第二任期一系列準備辭職的內閣部長行列,宣布將辭去能源部長一職。  自從朱棣文走馬上任以來,圍繞著美國新能源政策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歐巴馬政府在上臺伊始,面對著經濟危機造成的財政資源捉襟見肘的窘迫局面,仍極力敦促國會通過了給太陽能和風能企業提供上百億美元的貸款,而其中索林德拉公司卻在2011年花費了政府提供的5.35億美元貸款之後宣告破產,更是引發了軒然大波。
  • 太極太旋標準原子模型【十四】
    1911年,盧瑟福又在湯姆孫「葡萄乾麵包」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 認為正電荷在原子中心內部,起名為核,它集中了原子中全部正電荷;原子的全部質量都集中在核上,而電子則繞核運動,帶負電。因為,事實是原子核在不停地旋轉,而且,正是由於原子核的旋轉,才帶動了整個原子的自旋。電子繞核運動不能說明電子與原子核二者的動力關係,到底是誰在推動誰?軌道論不符合量子論的測不準原理。電子在運動中不輻射,違反物理學的輻射衰減原理。電子在運動中不吸收,違反光電效應中先吸後放的實驗結果。由上可見,玻爾原子模型還不是一個標準的原子模型。
  • 美德三位科學家分享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完)        近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記者謝培)2000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04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策和弗蘭克·維爾切克。 他們發現了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象。
  • 諾貝爾欠他一個物理學獎?那些手握「諾獎級」成果的物理學大佬們
    (這門物理學的分支以小於宏觀物體(肉眼可視)但大於原子的物體為研究對象)Imry生於特拉維夫,1967年獲魏茨曼研究所博士學位,之後在康奈爾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介觀物理學是物理學中一個新的分支學科。「介觀」這個詞彙,由Van Kampen於1981年所創,指的是介乎於微觀和宏觀之間的尺度。微觀,介觀和宏觀的區別從材料學角度來說主要是: 材料學分為微觀(nm尺度),介觀(um尺度)和宏觀(mm尺度)。微觀更接近物理學,研究原子和分子的電子結構和晶體結構的改變會怎樣影響材料的基本性質。
  • 馮端:漫談物理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1897 年,湯姆孫發現了電子,這是最早發現的一種基本粒子,隨後也被作為重要的工具應用於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而操縱電子的器件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作出這些重大發現的科學家也都獲得了新世紀初諾貝爾獎的桂冠。如果說證實原子與分子的存在就意味著揭示物質結構在微小尺度上具有不連續性,那麼早期量子論則揭示了能量在微小尺度上的不連續性。
  • 在物理學與化學之間的尼爾斯·玻爾
    儘管所有的預言是這樣,然而這些並沒有發生,玻爾半經典原子理論並沒有在純物理學的基礎上成功解釋化學。1903年,當18歲的玻爾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物理學時,他在數學、天文學、化學方面都受到了堅實全面的教育。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官方解讀:他們改變了雷射物理學 | 物理諾獎專題
    直到1986年,隨著實驗條件和技術的日臻成熟,配合其它的技術手段,光鑷終於可以實現對單個原子的捕獲了。隨著減速原子本身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阿什金髮現了光鑷的一個全新應用——研究生物系統。事實上,這個發現也算是一種機緣巧合。為了用光鑷捕獲更小的粒子,他選擇小的花葉病毒作為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