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國開放式教育的踐行者 朱棣文:我得益於它也喜歡它

2020-12-14 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1997年10月的一個凌晨,朱棣文接到了一通電話,被告知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自此他成為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之後第五位獲得諾獎的華裔科學家,而獲知消息的朱棣文卻異常平靜,他騎上自行車一如往常去教早上的課。物理學工作之於這位年近古稀的學者究竟是何種意義?

解說:30歲進入貝爾實驗室,40歲成為史丹福大學首位華裔教授,50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朱棣文: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當你回顧生活,會否覺得「不枉此生」。

解說:他所獲成就是許多人努力的標杆,卻自稱「家族失敗者」。

朱棣文:在我的家庭中,我是第一個沒去常春藤盟校的人。

解說:《名人面對面》對話朱棣文——隨意的徜徉。

人們常說機會總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可在它真正到來之前誰也不知道哪一天哪一刻就是生活的轉折和巨變。1997年10月的一個凌晨,朱棣文接到了一通電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與記者攝像一同湧入家門。

網絡視頻資料:他們總是在頒獎前才告知獲獎者。

解說:自此他成為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之後第五位獲得諾獎的華裔科學家,而獲知消息的朱棣文似乎表現得異常平靜,他騎上自行車一如往常去教早上的課。

網絡視頻資料:我不覺得其他的生活方面將改變,我還是和往常一樣生活、工作,還是騎車上班,衣著也和以前一樣。

解說:朱棣文所獲獎的技術名為「雷射冷卻及捕獲原子」,是以通過將溫度降至零下273攝氏度,六道雷射從不同方向追捕的方式,抓住超過超音速飛機速度的原子,這項技術成為了分子和原子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科學家們由此可以做出更精確的測量,進行準確的地面衛星定位等。

朱棣文:我從1983到1984天開始做雷射冷卻與捕捉,在完成初步工作的12年後,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實際上是比較快的,大多數人常常需要20年的時間。

對物理學科的喜愛自幼年開始 朱棣文:這就是我想做的事

解說:朱棣文與物理的不解之緣要追溯到幼兒園後的夏天,他偶然發現了手工製作的樂趣,於是往後的記憶中家裡總是堆滿大大小小的螺絲釘塑料模型,為了他的「工程創作」,朱棣文甚至一度燒壞全家人用餐時唯一的塑料桌子,但正是這份動手能力,致使他在日後的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因為能夠生動地想像分子與無理模型,朱棣文不但能夠設計實驗,且能親自製作出來。

朱棣文:我在小學高中甚至大學時堅持做手工,我真的很喜歡物理,在我拿到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我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找到工作,但我真的很喜歡物理,在我還在讀研究生時,物理方面的工作(並不是那麼好找),公司與大學都沒有招聘,但我非常喜歡它,當時我想如果畢業後我不得不從事一個新的行業那好吧,我很幸運有人認為我足夠好,並給我提供物理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不需要改行,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不得不改變。

解說:朱棣文的家人認為他的努力總是花在不重要的細節上,從提高成績的角度來看,並不是分配學習時間的好辦法,但朱棣文說正是吃透細節和聚焦某一課程的能力,讓他在日後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主持人:那你認為其他人值得為興趣堅到哪一步呢?

朱棣文:我並不想插手每個人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我認為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問題,但我知道既使在斯坦福,家長也開始建議學生學習更實用的東西,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我是一個物理老師,也是一個生物研究教授,大多數家長不認為這些專業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不過確實學習工程和醫學更容易找到令人滿意的工作,所以這一點會讓學生與家長產生分歧,所以我唯一能給學生和家長的建議就是,你必須想通這個問題,父母往往自然而然會支持孩子,最終的決定權總是在孩子們的手上,因此最後他們必須自己做出決定,因為他們必須得養活自己,除非他們的父母非常有錢。

解說:朱棣文的家庭並不算富裕,小時候兄弟三人必須共享一間臥室,而父母告訴他們會盡一切可能讓他們進入大學,但本科畢業後,若想繼續研究生院,兄弟三人必須具備足夠好的條件,讓學校承擔學費,如果不夠優秀就得找份工作。

朱棣文:我父親認為我不夠聰明,成不了一個物理學家,所以他鼓勵我考慮其他的東西,比如建築,因為我會畫畫,他說在建築方面獲得成功要比物理工程來得容易,但我還是堅持做物理,而最後他們還是任由我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事實證明我是足夠聰明的。

解說:的確朱棣文在博士後期間展露出非凡的科研才能,他不僅在雷射光譜、雷射科學、光學學會等領域獲得多個重要獎項,並在30歲便領導了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部。

朱棣文:實際上這是件好事,你知道在你長大的過程中,你的父母會支持你,他們非常關心你,但這絕不是毫無底線的。

他是美式教育的踐行者:教育學生獨立思考和發散想像

解說:祖籍江蘇太倉,出生於美國的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的共同浸染下成長的,祖父朱築巖是舊時代的讀書人,一生以詩書治家,對後代的培養十分重視,到了朱棣文他對中西方的教育體系同樣關注,並多次表示,人才培養與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

朱棣文:我認為中國教育其中一個優點是對老師的尊重,父母會告訴孩子們,老師這點相當重要,如果家長和老師告訴他們的孩子,要在課堂上好好表現,這會使得教學更容易,在美國的一些學校,老師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維持課堂秩序,我長大的時候,當然我也是再一個中國式家庭成長的,美國的家庭並不把老師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美國教育所提倡的,人人都可以學習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可以按自己的腳步去實踐,同樣有它的利弊,但中國的體制不能那樣,做中國的體制往往提倡大家共同進步,這就是亞洲文化,在美國你可以坐,可以不及格,可以這樣那樣,這都無妨,他們覺得或許我們可以多家關注那些成功者,其他人暫時擱置,這對社會是有一定危險的。

解說:許多人有所不知,朱棣文曾資助過江蘇太倉一所小學,當時校長十分感激,便以「朱棣文」的名字命名,期間朱棣文一度帶著家屬回去探訪,並寫下「小學是人生的一個裡程碑,希望你們熱愛學習,走好人生第一步」鼓勵孩子們。

更多金牌時評、熱點解讀、主播風採、幕後猛料?噓!悄悄加入鳳凰私享會(IDphtvifeng),讓小鳳君帶您走一走鳳凰衛視的小後門。 

 

朱棣文:美國的教育有一點是我所喜歡的,那就是他們鼓勵你,不只吸收課堂上的內容,不用死記硬背,在中國的教育制度中,考試尤其受重視,以至於許多人上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考試中表現得好壞決定你去哪裡上大學,就比方有些人到一些特殊的地方學如何考好SAT。是的,它確實會帶來一點改善,也許不止一點,而是改善很多,這我不了解。但我認為它並不能提高一個人的教育,它僅僅能賦予你在考試中取得更好成績的能力。我喜歡美國的教育系統,他們鼓勵我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去自行思考一些問題,譬如「這對我意味著什麼」、「我認為它意味著什麼」,而不是有一個特定的答案,或是一個必須被記下來的答案。

解說:朱棣文常說他對物理的執著離不開學生時代的良師託馬斯·邁納,他不僅讓所有的學生都覺得他們自己是特別的,且讓朱棣文意識到,比起得到一個精準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抓住要害進行反問,讓學生頓悟癥結所在。當時的朱棣文曾在老師的鼓勵下,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懸垂測量重力大小,而在25年後他用得了諾貝爾獎的技術造出原子噴泉幹涉儀,恰恰優化了同樣目的的測量。

朱棣文:目前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父母的孩子沒表現好,他們會責怪老師這一點,在許多方面都有不良影響,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們會開始想,該被責怪的不是我,如果我不能學到東西是其他人的錯誤。這意味著家長在教他們找藉口,不去想「我要學什麼取決於我自己」,而是既然是別人教我,那麼如果我沒能學好,都是其他人的錯,所以在今天的社會,有一些家長發現孩子得不到理想成績,或是不願學習會選擇抱怨老師,而不是責怪自己的孩子,實際上這不是責怪的問題,而是要努力激勵孩子們去做事,當然最終每個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每個成年人亦是,他們所做的和必須做的是因為他們想那麼做,不是因為老師和他們的父母期望他們這麼做。

解說:受益於美國的教育體制,朱棣文在為人師後,同樣傳承了開放式的教育,當學生們為實驗與報告苦思冥想時,朱棣文會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衝他們做鬼臉,講述自己遇到的種種趣事,也常常見他為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盲點,備課直至夜裡三四點鐘,如此迎來送往,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科學新秀。

從內閣卸任仍每周工作60小時 朱棣文:聰明不是拿來炫耀的

解說:教學、管理、科研同步的生活,朱棣文過了近三十年,很難想像,這個中學時代的輟學生,如今卻成了名副其實的工作狂,尤其是作為能源部長期間,他常常每天工作10到12小時,除此之外,還要幫助學生完成論文,一度被妻子吐槽,「生活狀態不平衡」,而最終朱棣文毅然離開了那個位置,回到最熟悉的校園。

朱棣文:我確實想多待一段時間,但我和我的妻子,因此從加利福尼亞搬到華盛頓特區,她有四個孫子(孫女)住在斯坦福校區,她每個月都會去看他們,包括每個生日,是個熱心的祖母,她有六個孫子(孫女),她完全不喜歡華盛頓,在斯坦福她有自己的朋友圈,她曾是史丹福大學的教務長,她已經適應那個組織結構了。

解說:朱棣文的妻子吉恩是一位英裔科學家,曾任史丹福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二人相識於校園,朱棣文曾打趣,妻子在得知他當年被常青藤名校一一拒絕,且對此耿耿於懷後,曾說,如果當初我是那個錄取官,我也不會錄取你,而朱棣文回擊是啊,畢竟招生辦主任根本就是「拒絕辦主任」吧。

朱棣文:所以她說看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包括你,他們總能找到其他人的,我認為是時候該回家了,所以我告訴總統,對不起,我真的很喜歡為你工作,我想留下來,我想做很多事情,眼下也確實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的妻子,所以就這樣發生了,總統說沒關係,我明白。

解說:離開內閣,這位年近古稀的學者,依然堅持每周工作60小時,即使滿頭白髮,仿佛依然有無限的活力和孩子般的求知慾和笑容,就在採訪當天,我們的工作人員對朱棣文先生說,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想必您已經很累了,他卻笑著反問,你怎麼知道我很累。

好導師、好丈夫、好部長,多個領域、多重身份,回眸歲月七十載,如何才算「不枉此生」?他又會如何其實後人,在2009年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中,朱棣文曾在給畢業生的致辭中提及他的答案。他說,第一要心懷感激勿忘前人;第二做一個慷慨大方的人,在採訪的最後,他還與我們分享了在典禮中,他曾引用過的最喜歡的一句電影臺詞。

2009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

原諒我不能很好的模仿吉米·斯圖爾特,但他是這麼說的,在這個世界中埃爾伍德她總是叫我埃爾伍德,在這個世界上,你要麼做個聰明人,要麼做個討人喜歡的人,我做了聰明人好多年,但我推薦你們做個討人喜歡的人。

朱棣文:我做了聰明人好多年,但我推薦你們做個討人喜歡的人,其實是這樣的,你可以做個聰明人,但儘量不要拿出來炫耀,最後你如何與人打交道,意味著他們將如何與你打交道,我想我在這方面做的不太理想,我的妻子比我更懂得為人處世,關鍵的問題不在於一個人多富有或是多聰明,也不在於你的成就那些東西,到最後都是無關緊要的,我所認為真正重要的是當你回顧生活,會否覺得「不枉此生」,在於我做了我喜歡的事,做了我所認為最重要的事,也許它不僅僅是對我和我的家人,而且對其他人都很重要,在於我有沒有做什麼讓自己倍感驕傲的事。

解說:朱棣文曾說回顧過去的科研之路,就像是一次隨意的徜徉,這位生長在美國的華人,似閒庭散步一般,從一個小城走入名牌大學,走入科學尖端,在世人矚目之下步入政壇,直至今日依然為他所熱衷和關心的話題奮鬥,一路不無艱辛,卻也自由快活。

朱棣文:也許有人會說我賺了很多錢,我為此感到驕傲,我創造了良好的生活條件,但我不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我的父母從未教育我們儘可能去賺錢,那也從來不是我們的目標,我的父母教育我們成為學者,去做最好的學者。當然另一方面,去做好你的工作,與人打交道交朋友等等。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生活,所以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

主持人:謝謝您。

朱棣文:哪裡。

屏幕影像:

朱棣文與學生為ALS(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錄製「冰桶挑戰」:

朱棣文:好了,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冰桶挑戰」,前面權當練習吧,現在我挑戰,來吧,預備,開始。

更多金牌時評、熱點解讀、主播風採、幕後猛料?噓!悄悄加入鳳凰私享會(IDphtvifeng),讓小鳳君帶您走一走鳳凰衛視的小後門。 

 

相關焦點

  • 朱棣文:我的基因百分之百屬於中國
    教育要中西合璧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市一個學者之家,他的祖籍與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吳健雄一樣,同為江蘇太倉。1997年朱棣文以「光束蜜糖(雷射製冷捕捉技術)」抓住了原子,從而擁有了學術界最閃亮的光環——諾貝爾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 「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國的」
    朱棣文的母親李靜貞出生於天津一名門之家,1945年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工商管理;朱棣文的外祖父李書田是上世紀20年代清華大學畢業生,1923年公費留美,回國後投身教育事業,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
  • 太倉朱棣文小學,牛!這位「大咖」更是了不起
    2004-2008年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曾任美國第12任能源部長。現任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我在美國出生、長大,當然是美國人。但我的祖籍在中國江蘇太倉,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國人。所以,有許多基本的價值觀,我想我是中國的。按照科學術語的說法,我身上百分之百的基因是中國的。」
  • 【他們改變世界】傳奇人物朱棣文
    30歲進入貝爾實驗室,40歲成為史丹福大學首位華裔教授,50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任美國能源部部長,他所獲成就是許多人努力的標杆,卻自稱「家族失敗者」。他就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1948年,朱棣文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一個典型的學者之家。
  • 美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請辭 望繼續從事學術研究
    朱棣文表示自己希望返回加州繼續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工作。    本報訊 當地時間2月1日下午,美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加入了歐巴馬第二任期一系列準備辭職的內閣部長行列,宣布將辭去能源部長一職。  自從朱棣文走馬上任以來,圍繞著美國新能源政策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尤其是歐巴馬政府在上臺伊始,面對著經濟危機造成的財政資源捉襟見肘的窘迫局面,仍極力敦促國會通過了給太陽能和風能企業提供上百億美元的貸款,而其中索林德拉公司卻在2011年花費了政府提供的5.35億美元貸款之後宣告破產,更是引發了軒然大波。
  • 諾獎得主朱棣文哈佛演講:時光荏苒,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你的深情
    但是,就像王爾德說的:「對於忠告,你所能做的,就是把它送給別人,因為它對你沒有任何用處。」所以,下面就是我的忠告。——朱棣文我的第三個忠告是,當你開始生活的新階段時,請跟隨你的愛好。如果你沒有愛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罷休。生命太短暫,所以不能空手走過,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你的深情。我還有最後一個忠告,就是說興趣愛好固然重要,但是你不應該只考慮興趣愛好。
  • 朱棣文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子物理學上
    在史丹福大學,朱棣文的研究興趣擴展到了單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物理和聚合物物理。他利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原子力顯微鏡和光鑷等技術研究了酶活性、蛋白質和RNA摺疊。他的聚合物物理研究使用單個DNA分子來研究聚合物動力學及其相變。他繼續研究原子物理學,並開發了雷射冷卻和俘獲的新方法。朱棣文對棒球、遊泳和自行車等運動感興趣。
  • 愛因斯坦:一位STEAM教育的踐行者
    早在前幾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到了未來五年對教育信息化的規劃,明確提到要「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在STEAM教育中,非常注重讓孩子擁有執著堅韌的求知探索精神。
  • 什麼是開放式教育?開放式教育就是無限可能
    為此,許多高校正在重新思考如何通過向大眾普及教科書、教學計劃甚至課程本身來提供教育。這就是所謂的「開放式教育」運動,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地點和學習時間。開放式教育的目標是擴大教育的普及範圍,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
  •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塔諾季和菲利普斯
    成就: 表彰他們在發展用雷射冷卻和陷俘原子的方法方面所作的貢獻簡介: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的朱棣文原子的能級是一定的,它吸收和發射光子的頻率也是一定的。如果正在行進中的原子被迎面而來的雷射照射,只要雷射的頻率和原子的固有頻率一致,就會引起原子的躍遷,原子會吸收迎面而來的光子而減小動量。與此同時,原子又會因躍遷而發射同樣的光子,不過它發射的光子是朝著四面八方的,因此,實際效果是原子的動量每碰撞一次就減小一點,直至最低值。動量和速度成正比,動量越小,速度也越小。
  • 人人都討厭開放式辦公室,為什麼它依舊存在?
    這就是開放式辦公室的神話,一種無處不在的工作場所布局。它的存在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它的承諾——「合作和創新」——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際設施管理協會(International Facil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有68%的人工作在沒有牆壁或牆壁比較低的辦公室裡,這個數字無疑還在增長。
  • 【榜樣】看到了教育的溫暖/記太倉市朱棣文小學陸莉玲
    如果您尚未關注,歡迎點擊標題下方的「蘇州教育」關注我們。時常行走在校園裡,或是在喧鬧著孩子叫喊聲的走廊上撫平展板的卷角,或是在稚嫩的童聲歌謠裡,沿著藝術樓的階梯拾級而上。她就是陸莉玲,一個靜靜地在教育園地裡耕耘著生命的女子。
  • 開放式教育:讓每一個孩子自由呼吸
    早在十餘年前,張雲鷹掌校西鄉中心小學時,便開創性地構建、踐行「開放式教育」,經多年積澱、完善、升華,已形成包括開放式觀念、開放式管理、開放式課程、開放式教學、開放式手段、開放式評價、開放式文化在內完整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    課程是學校最為重要的產品,是學校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在坪洲小學,配方課程是開放式教育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學校最鮮明的特色,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支點。
  • 高中曾中途輟學 朱棣文弟弟法律界成就堪比兄長
    中新網5月27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位於美國蒙羅維亞的希望城醫院(City of Hope)本月中旬收到來自Irell & Manella律師事務所一筆巨額捐款,這筆700萬美元捐款指名捐給該醫院生物科學研究院。與這筆捐款相連的,還有另一筆500萬美元匿名捐贈。
  • 諾獎得主朱棣文哈佛演講:生命太短暫,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深情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是2019年朱棣文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 它是開放式三明治,有著不為人知的灰姑娘歷史
    它是開放式三明治,有著不為人知的灰姑娘歷史打開朋友圈,不時被歐美部落客色彩鮮豔豐富且誘死人不償命的美食照片洗版,而味美又天生麗質的開放式三明治,可說是食尚界的前段班常客。大致一瞧,可以發現開放式三明治的出身其實不怎麼光彩耀眼,多是中產階級在外打拼生計時的便利餐食,與我們現在於熱門早午餐店裡,人們喜歡拍照打卡的繽紛類型菜色有點落差。
  • 「美國最牛華人家庭」一家12個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如何做到的?
    朱棣文」這個名字,對很多國人來說可能並不熟悉。可他實際是美國極負盛名的華裔科學家,更是「華人參政」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深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賞識。朱棣文出生於一個美國華人家庭,40歲就成為斯坦福第一位華人教授,50歲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被歐巴馬任命為能源部長。朱棣文有兩個兄弟,也都擁有博士學位,而他們的父母,也是麻省理工的學者。
  • 「美國牛華人家庭」一個由12名醫生和三代教授組成的家庭
    朱棣文的名字可能很多中國人並不熟悉。然而他實際上是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是「華人參政」的代表人物之一,深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欣賞。朱棣文出生於美國華人家庭,40歲時成為斯坦福的第一位中國教授,50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時歐巴馬任命為能源部長。
  • 它的教育理念是否戳中了我們的教育痛點?
    今天所不同的是,他們有多少時間和空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以及是否有人願意守護他們玩的天性和權利?」——耶魯大學心理系兒童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多蘿西·辛格(Dorothy Singer)起源是:許多現行政策是基於他們對教育僅存機械化的概念,決策者認為教育就像一種工業流程,以為有更好的數據便會有更好的教育發展。然而,教育不是機械化的系統,它是人性化的。
  • 外媒:美歐名校推崇開放式網絡課程
    美國《紐約時報》11月1日報導 原題:為了傳播知識,大學開辦網絡課程(記者D·D·格滕普蘭發自倫敦)就在不久前,如果你想聽麗貝卡·亨德森教授的高級商業戰略課程,你必須得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亨德森教授在該校斯隆管理學院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