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八旗中,為何正白旗能與兩黃旗平起平坐,並稱為上三旗?

2021-02-11 諸葛說史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在清朝,上三旗的說法,從順治帝掌權後才開始出現。正是他,把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定為上三旗,並一統上三旗之權。那麼,為什么正白旗能與兩黃旗平起平坐,並列為上三旗呢?

這與八旗制度的演變有很大關係。

簡單來說,旗是一種兵農合一的組織,平時生產,戰時參戰。旗的基本生產作戰單位是牛錄,每個牛錄大概300人,由牛錄額真統領,每旗設一旗主。旗的地位高低,除了看旗主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要看每一旗之下牛錄的多寡,牛錄越多,人就越多,兵力就越多,地位也就越高。

努爾哈赤最初起兵時,還沒有八旗,也沒有白旗,只有一旗,也就是黑旗。隨著實力的增強,他又擴充了兩旗,一個是黃旗,一個就是白旗。努爾哈赤自己掌黃旗,把白旗給了褚英,黑旗則給了舒爾哈齊。

後來,褚英被殺,白旗遭到拆分,從中析出了正白、鑲白和正藍三旗,旗主依次是皇太極、杜度和莽古爾泰;而黑旗因舒爾哈齊被殺,也被拆分,從中析出了正紅、鑲紅、鑲藍,旗主依次是代善,嶽託,阿敏。努爾哈赤親掌兩黃旗,這就是最初的八旗。

之後,努爾哈赤開始思索後事。他的兩黃旗一共65個牛錄,他想讓多鐸、阿濟格和多爾袞平均分配45個,一人15個,剩下的牛錄自己留著用,作為親軍,同時指示多鐸為正黃旗主,阿濟格為鑲黃旗主,而自己的親軍交給多鐸,多爾袞沒做具體交待,但努爾哈赤許諾,未來將會交給他15個牛錄。

結果,努爾哈赤死時,並沒有顧得上交代後事,皇太極一舉奪得汗位,然後就開始著手鞏固權力。他把屬於自己的正白旗改色為正黃,所以多鐸的正黃就變成了正白,阿濟格的鑲黃就變成了鑲白。但是,多爾袞的15個牛錄掛靠到了多鐸的正白旗下,所以實力最強的其實是多鐸。於是,皇太極就又把原來的鑲白奪過來,改色為鑲黃,由其子豪格來掌握,用以擴充自己的權力。

接著,正藍旗的莽古爾泰敗落,皇太極把正藍旗揉到自己的正黃旗裡,重組為正黃和鑲黃二旗,又從中拿出8個牛錄給豪格,與他原來的鑲黃旗合併,改色為正藍旗。不久皇太極又廢掉阿濟格的旗主之位,把鑲白旗交給多爾袞,然後又把正白旗鑲白旗重新混編,由多爾袞掌正白旗,多鐸掌鑲白旗。

這樣,皇太極父子就佔有了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從實力上壓過了多爾袞、多鐸兩兄弟。

後來,皇太極去世,多爾袞亂中奪權,另立福臨為帝,是為順治帝,又把豪格整倒,奪其正藍旗,編入自己的正白旗中,組成正白鑲白二旗,然後多鐸的原鑲白旗改色為正藍旗,正白旗的實力達到了最強。

但隨著多爾袞死去,順治帝掌權,他先是清算了多爾袞,將其開棺戮屍,又想清算多爾袞的正白旗。但順治帝卻發現,由於多爾袞掌權日久,朝堂上下到處都少不了正白旗的痕跡在,所以順治帝只好做出妥協,對正白旗不做清算,但要將正白旗、鑲黃旗和正黃旗收歸自己所有,自任旗主,並定這三旗為上三旗,而隸屬於這三旗的旗兵只能駐紮在京畿一帶。

實際上,直到康熙年間,正白旗的勢力仍然存在。康熙帝年幼時,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就是正白旗,但很快,鰲拜就參倒了蘇克薩哈,正白旗由此一蹶不振,但仍保有上三旗之尊。

相關焦點

  • 清朝八旗中,所有旗的地位都一樣嗎?事實上還真有天壤之別
    滿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軍入關前,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是皇帝的親兵,稱為"上三旗"。餘下的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貝子掌管,駐守各地。
  • 清朝八旗中哪個旗地位最高?並不是正黃旗
    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最初,只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4旗。到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備。後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按照滿八旗制度,建立了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 滿族八旗分別是什麼?怎麼由來的?
    滿族八旗,又稱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三年正式創立。1601年初建時僅三旗:黑旗、白旗、紅旗。1615年因"歸服益廣"將三旗析設為八: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 和珅遇到正紅旗旗主要下跪並自稱奴才嗎?這種情況大概率不會發生
    旗主源於八旗制度,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對原有的制度進行改組,將五牛錄編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五甲喇編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名。每固山設有旗一面,因此固山又稱為旗,固山額真亦稱為旗主。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為八旗。
  • 木梨歷史,滿清八旗篇!想知道清朝的八旗是怎樣的嗎?
    上一期我們講了先秦時期的姓氏文化,了解了姓和氏的區別,本期視頻將為大家科普一下為清朝統一江山奠定基礎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人的狩獵組織,也與滿族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係。明朝末期盤踞在東北地區的除了蒙古人和明軍以外,主要是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大部分。野人女真又稱為東海女真。
  • 滿清八旗每一旗有多少兵?最高指揮官都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級別?
    滿人不滿萬,滿萬莫能敵。在幾百年前,八旗兵代表的就是精銳,不論是面對蒙古騎兵,還是面對大明朝強悍的戚家軍、白杆兵、關寧鐵騎,以及在雅克薩之戰中面對哥薩克,八旗都鮮有敗績。
  • 吳京是滿族正白旗人 祖上有幾代武狀元 旗主是清軍入關的頭號功臣
    而正白旗的旗主更是了不得,他是清軍入關的頭號功臣,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也是清朝第一位攝政王——多爾袞。正白旗是滿洲八旗之一,屬於上三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多爾袞。他也是清軍入關的頭號功臣,乾隆皇帝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 清朝時的八旗旗主,他們的官職到底是有多大?有點不敢相信
    清朝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朝代,你在什麼位置,就要履行什麼職責,這一點毋庸置疑,熟悉清代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清朝的八旗制度非常盛行,所謂八旗,主要是統領著滿,蒙,漢這三大軍,每旗中都有一位旗主,但是他們的實力卻不盡相同,我們今天暫且不論這八旗旗主相互之間的實力到底怎樣,而說一說在清朝,八旗的旗主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官?
  • 八旗子弟福利太豐厚,養八旗子弟太費錢,算完才知清朝滅亡是必然
    明萬曆29年(1601年),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節節勝利,隨著人口的增多,努爾哈赤建立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萬曆43年,又在原有的牛錄基礎上創立了八旗制度,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
  • 豪格至少得到五旗的大力支持,為何會被多爾袞迅速剷除
    在這樣的的情況下豪格又陷入到了與多爾袞汗位的繼承爭奪之戰中。和碩肅親王豪格是正藍旗旗主,烏拉納喇氏所出的洛格早殤,中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無子,豪格就成了皇太極唯一的嫡子,身份要遠遠高於皇太極其他的子嗣。同時豪格南徵北戰,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積累了無數的戰功,皇太極死時他也已經獲封和碩肅親王,地位尊崇!
  • 滿洲各大姓氏在八旗的分布
    >鑲黃旗屬下516人,佔總人數的9.6%,鑲黃旗包衣屬下111人,佔總人數的2.1%;正黃旗屬下541人,佔總人數的10%,正黃旗包衣屬下82人,佔總人數的1.5%;正白旗屬下743人,佔總人數的13.7%,正白旗包衣屬下138人,佔總人數的2.6%;正紅旗屬下508人,佔總人數的9.4%,正紅旗包衣屬下34人,佔總人數的0.6%;鑲白旗屬下605人,佔總人數的11.2%,鑲白旗包衣屬下101人,佔總人數的
  • 清朝的八旗都統,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清朝皇帝跟八旗之間的關係,十分的特殊。在八旗最初的時候,皇帝本人既是旗主,也是八旗的最高統帥。八旗之間互相平定,各自平等。一度時間內,八旗旗主的權力極高,甚至可以決定皇位的人選。在入關以後,順治皇帝曾對八旗做出了調整。
  • 說起清軍和後金你能想起啥?典籍加實物,告訴你真實八旗武備
    建州女真興起時,大約只有20000人左右,因此只設了三個固山,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實物以清晚期駐紮南方的滿洲鑲白旗兵丁佩刀為例,銘文為「滿廂白」,「廂」為鑲字的訛變(私人藏品)努爾哈赤靠這三個固山的力量統一了諸部後,人口增長至六萬餘眾,因此擴充為八個固山。原有的三個老旗稱為「上三旗」,新擴的五個固山︰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正藍旗、鑲白旗,為「下五旗」。
  •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都不長久,為什麼唯獨清朝是個例外?
    中國歷史上朝代眾多,但是,細數之下我們可以發現: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真的是屈指可數,百十個朝代中只有金朝、元朝,大清等幾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建立並統治的。其中,金朝是由女真一族建立,在中國的歷史上存在了一百多年。元朝的建立者是來自蒙古族的忽必烈,這一朝代在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不足一百年。
  • 清朝的「國立重點學校」了解一下
    讀名校從來都不容易在清朝也不例外作為清朝的「國立學校」八旗官學分布在八個旗中如果想進到官學
  • 清朝領侍衛內大臣是幾品京官,究竟有多大的權利?
    清軍入關以後,把八旗兵分為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駐防八旗分駐全國各地,以利於能夠隨時彈壓各地,禁旅八旗則就駐紮京師,長久坐穩江山。而禁旅八旗,又可分為郎衛和兵衛。郎衛,即皇帝的近身警衛,包括侍衛處和親軍營等。領侍衛內大臣則是其中最高的長官,都是皇帝從勳戚大臣中選拔出來的。一品武職麒麟補服清朝領侍衛內大臣是幾品京官?
  • 新視角看封建君臣關係:歷代官員自稱「臣」,為何清朝稱「奴才」
    在清朝梁章鉅的作品《稱謂錄》中有解釋「奴才」的意思是「奴僕之所能」。這個詞本來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句罵人的話,意思就是低賤的人。對於官員自稱「奴才」的這一現象,很多人解釋說,這種稱呼的差別是滿清在入關後,對漢族官員進行思想上的壓制才產生的。
  • 清朝何人有武科舉鄉試應試資格?八旗子弟又為何不能參加武科?
    清朝的武鄉試對於漢軍八旗與滿蒙八旗之間有一定區別,而京旗和駐防之間同樣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武將選拔之初的體制檢驗方面,清朝並不鼓勵本身就擅長騎射之術的滿蒙人士參與,滿蒙子弟大多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得晉升,反而是漢人參與武試選拔比較受朝廷的重視和青睞。
  • 清朝最後一位閩浙總督:對革命軍頑抗到底,失敗後吞金自殺
    松壽,字鶴齡,滿洲正白旗人。作為一名根正苗紅的八旗子弟,松壽沒有走科舉考試的道路,而是以蔭生的身份,到工部做了一名筆帖式。清朝時期許多將相大僚,如清朝早期的達海、額爾德尼、索尼等人,雍正年間的鄂爾達,乾嘉時期的松筠、和琳(和珅的弟弟)等人,都是由筆帖式起家。松壽做了筆帖式沒幾年,就升為工部郎中。 在那以後,松壽歷任陝西督糧道、山東按察使、江寧布政使、江西巡撫、江蘇巡撫、工部右侍郎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熱河都統、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察哈爾都統、閩浙總督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