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上三旗的說法,從順治帝掌權後才開始出現。正是他,把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定為上三旗,並一統上三旗之權。那麼,為什么正白旗能與兩黃旗平起平坐,並列為上三旗呢?
這與八旗制度的演變有很大關係。
簡單來說,旗是一種兵農合一的組織,平時生產,戰時參戰。旗的基本生產作戰單位是牛錄,每個牛錄大概300人,由牛錄額真統領,每旗設一旗主。旗的地位高低,除了看旗主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要看每一旗之下牛錄的多寡,牛錄越多,人就越多,兵力就越多,地位也就越高。
努爾哈赤最初起兵時,還沒有八旗,也沒有白旗,只有一旗,也就是黑旗。隨著實力的增強,他又擴充了兩旗,一個是黃旗,一個就是白旗。努爾哈赤自己掌黃旗,把白旗給了褚英,黑旗則給了舒爾哈齊。
後來,褚英被殺,白旗遭到拆分,從中析出了正白、鑲白和正藍三旗,旗主依次是皇太極、杜度和莽古爾泰;而黑旗因舒爾哈齊被殺,也被拆分,從中析出了正紅、鑲紅、鑲藍,旗主依次是代善,嶽託,阿敏。努爾哈赤親掌兩黃旗,這就是最初的八旗。
之後,努爾哈赤開始思索後事。他的兩黃旗一共65個牛錄,他想讓多鐸、阿濟格和多爾袞平均分配45個,一人15個,剩下的牛錄自己留著用,作為親軍,同時指示多鐸為正黃旗主,阿濟格為鑲黃旗主,而自己的親軍交給多鐸,多爾袞沒做具體交待,但努爾哈赤許諾,未來將會交給他15個牛錄。
結果,努爾哈赤死時,並沒有顧得上交代後事,皇太極一舉奪得汗位,然後就開始著手鞏固權力。他把屬於自己的正白旗改色為正黃,所以多鐸的正黃就變成了正白,阿濟格的鑲黃就變成了鑲白。但是,多爾袞的15個牛錄掛靠到了多鐸的正白旗下,所以實力最強的其實是多鐸。於是,皇太極就又把原來的鑲白奪過來,改色為鑲黃,由其子豪格來掌握,用以擴充自己的權力。
接著,正藍旗的莽古爾泰敗落,皇太極把正藍旗揉到自己的正黃旗裡,重組為正黃和鑲黃二旗,又從中拿出8個牛錄給豪格,與他原來的鑲黃旗合併,改色為正藍旗。不久皇太極又廢掉阿濟格的旗主之位,把鑲白旗交給多爾袞,然後又把正白旗鑲白旗重新混編,由多爾袞掌正白旗,多鐸掌鑲白旗。
這樣,皇太極父子就佔有了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從實力上壓過了多爾袞、多鐸兩兄弟。
後來,皇太極去世,多爾袞亂中奪權,另立福臨為帝,是為順治帝,又把豪格整倒,奪其正藍旗,編入自己的正白旗中,組成正白鑲白二旗,然後多鐸的原鑲白旗改色為正藍旗,正白旗的實力達到了最強。
但隨著多爾袞死去,順治帝掌權,他先是清算了多爾袞,將其開棺戮屍,又想清算多爾袞的正白旗。但順治帝卻發現,由於多爾袞掌權日久,朝堂上下到處都少不了正白旗的痕跡在,所以順治帝只好做出妥協,對正白旗不做清算,但要將正白旗、鑲黃旗和正黃旗收歸自己所有,自任旗主,並定這三旗為上三旗,而隸屬於這三旗的旗兵只能駐紮在京畿一帶。
實際上,直到康熙年間,正白旗的勢力仍然存在。康熙帝年幼時,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就是正白旗,但很快,鰲拜就參倒了蘇克薩哈,正白旗由此一蹶不振,但仍保有上三旗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