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中,所有旗的地位都一樣嗎?事實上還真有天壤之別

2020-12-22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滿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軍入關前,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是皇帝的親兵,稱為"上三旗"。餘下的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貝子掌管,駐守各地。

一、上三旗

皇太極繼位後,是領正黃旗,其子豪格領鑲黃旗,原在此旗的阿巴泰仍領原來的牛錄(當時為六個),同在鑲黃旗,一直到天聰九年十二月改旗以前始終如此。但在史籍中也出現皇太極之「兩旗」、或其視兩黃旗為已旗的記錄,原因是,清初的八旗,同一宗支所領之旗有一定關聯。如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的兩白旗。

處罰多鐸,奪其正白旗牛錄,是歸入多爾袞、阿濟格的鑲白旗,兄弟二人各分一半,後來又歸入多鐸的正白旗下。 再如代善、嶽託父子分掌的兩紅旗,他們自己視其為一體,天聰初,鑲紅旗主嶽託在對濟爾哈朗表白,不應從阿敏滯留朝鮮應馬上班師時說:「爾欲去則去,我率我兩紅旗兵還。若兩紅旗兵還之,想兩黃旗、兩白旗兵亦隨我還矣。」嶽託是把兩紅旗稱為是「我兩紅旗」,說成都是自己的領旗。

天聰六年正月宴請汗皇太極,也是兩紅旗主代善、嶽託及同在兩紅旗的嶽託之兄弟們一同宴請。 同樣,皇太極也把他與其子所領的兩黃旗視為一體。如其繼位伊始,阿敏曾向皇太極提出要領其鑲藍旗出居外藩。

皇太極集兩黃旗固山額真及阿巴泰說,如果應允阿敏,「則兩紅、兩白、正藍等旗亦宜出居於外,朕統率何人? 何以為主乎? ……爾等勿得妄言。」可見皇太極是把兩黃旗看做是自己的嫡系、同一領轄系統。

在《滿文老檔》中,還可以看到天聰九年改旗以前「汗率其兩旗及兩白旗」出兵,「汗幸校場,集其二旗護軍"校射的記載。因 這裡所說的「其兩旗」「其二旗」,都是指兩黃旗。之所以如此指稱,是因為這兩黃旗一旗是他自己所領,另一旗是他的兒子(豪格)所領。

天聰九年十二月兼併正藍改為兩旗後,皇太極才成為兩個黃旗之主。由於新正藍旗是豪格統領,所以皇太極在兼併舊正藍旗以後,可以稱形成了皇太極嫡系的三旗勢力,而不能稱他已領兩黃、正藍的「上三旗」,此後至順治八年以前,無論是各種檔案材料,還是太宗、世祖兩朝實錄,都從未出現皇帝領有所謂上三旗的記載,所多次出現的,倒是皇太極領兩黃旗的記錄,《清太宗實錄》稱其為「內兩旗」,至順治初,順治帝承領其父皇太極所領之旗,仍被稱為「上二旗」「內兩旗」。

而包括正藍旗在內的其他六個由諸王所領之旗,則稱為「內六旗」。這裡的「內」旗,是相對於外藩蒙古所編設的「外」旗一一外藩十三旗而言。清政權的內八旗也即平常所說的八旗,其中皇帝所領的內兩旗與諸王所領的內六旗,當時或可稱為是上二旗、下六旗。

至順治八年二月,濟爾哈朗等宗王聯合追論多爾袞,收奪其正白旗(時已傳其嗣子多爾博)而歸順治帝,從此,皇帝才領有兩黃、正白這上三旗,文獻中也在此後才有「上三旗」、下五旗」這種名稱。如果以前就領上三旗,此時再加上一個正白旗,豈不就成了領有上四旗?

所以,入關前直至順治八年二月以前,清代皇帝從來也未領有過上三旗,而只能說崇德朝的帝系擁有三旗勢力。早年,孟森先生《八旗制度考實》曾認為皇太極原擁有兩黃旗,奪正藍旗後又「自將之三固山」也即領三旗,後來諸家之說大約是沿襲了這種說法。

清太宗通過兼併正藍旗,以前的八旗八主變成了八旗七主,第一次打破了後金八旗八主的「八分」體制格局,對於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及共舉新汗舊制的破除,使後金汗由八旗共主而成為集權王朝的皇帝,有一定影響。

此次並旗事件,也成為以後皇帝為強化皇權、削弱宗王藩權而繼續兼併強藩領旗的先例。正白旗主多爾袞死後被追論定罪,其正白旗由順治帝收納,皇帝由領「上二旗」進一步變為領「上三旗」。

二、下五旗

1、皇子入封下五旗

入關後,由於八旗「八分」體制的瓦解,皇帝已打破入關前八分制下只能在自領之旗分封子孫的舊制,將其皇子入封下五旗。

這是入關前後八旗分封的最大不同點,它也是皇帝用「眾建以分其勢」的方式,繼續削弱宗室王公領旗勢力的一種手段。其間經過了四個強化步驟。

第一步,以皇子入封下五旗中王公勢力最弱之旗,以及與皇室宗支關係較近之旗,並由皇帝將上三旗自領之佐領分予皇子帶入所封之旗。

第二步,封入下五旗中的所有旗分,並由入封皇子分佔下五旗王公的部分佐領。

第三步,雍正朝以後,基本上全部進佔下五旗王公之佐領。

第四步,乾嘉時期,繼續實行雍正朝及以前的定製。

第五步,道光朝,限定下五旗中清初軍功王公後裔所領祖先佐領的數額。

清代的宗室,也是在以上過程中延續性地受封,延續性地保留對所封及所繼承的佐領下旗人的領屬關係。

以下對不同階段分封的具體狀況進行考述。

最早入封下五旗的皇子是順治帝的三個皇子福全、常寧、隆禧,所入封之旗為鑲白旗、正藍旗。鑲白旗的旗人,多數是豪格生前的正藍旗人,被多爾袞霸佔後調入鑲白旗。多爾袞死後,順治將兄豪格之子,即其皇侄富綬封入此旗,應算是「物歸原主」。

正藍旗除原阿巴泰一支外,另一支便是在順治八年後曾遭帝室及鄭親王等嚴重打擊的多鐸後裔。這兩旗,一旗屬皇室近支之旗,一旗的原旗主多鐸已被追降郡王,後裔也是遭壓制的罪屬,旗主後裔勢力最弱。所以這兩旗是當時皇帝有較大處置權的旗分,皇子入封下五旗,最初也是這鑲白、正藍兩旗。皇子分封下五旗的具體制度,從康熙六年開始制定。

康熙六年,康熙皇帝將順治帝次子福全封裕親王,入封鑲白旗,康熙十四年十一月,順治帝的另兩個皇子恭親王常寧、純親王隆禧分封入旗。康熙帝所以將自領的上三旗佐領分予他們帶入下五旗,是因為當時皇室旁支的下五旗王公對各自所領之旗的佐領尚有較強的私領性,皇帝本支之人不能隨意侵佔。

康熙三十七年,清聖祖的六個皇子受封,皇長子胤禔、皇三子胤祉封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封為貝勒。因此又制定郡王、貝勒兩個爵級應分予的旗下佐領數額。

當年,兩位郡王分府入旗,經奏準:「給郡王旗下佐領(筆者按:即旗分佐領)及內務府佐領、內管領,視(康熙)十四年分給親王之例。」也即按照前述分予恭親王常寧、純親王隆禧的數額。此次分封發生兩個重要變化,一是皇子開始入封下五旗中正藍、鑲白二旗之外的其他旗,胤禔、胤祉二人便是封入鑲藍旗;其他四人仍封入鑲白、正藍二旗。

其二是開始進佔下五旗王公所領有的佐領。康熙四十八年,因有皇子封貝子,又定貝子分封之制。這一年,康熙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禵俱封為貝子。

當時規定,貝子分府入旗,所予旗分佐領及包衣佐領、管領之數,與貝勒相同。康熙四十八年,清聖祖第十子胤封郡王,入正紅旗(雍正年間,聖祖第十五子胤禑、第十七子胤禮,分別封為貝勒、郡王,這二人也人正紅旗)。雍正元年,世宗又以鑲紅旗莊親王博果鐸無後,以清聖祖第十六子胤祿過嗣,入封鑲紅旗,襲莊親王。至此,下五旗五個旗中已全部有皇子入封。

雍正八年,清世宗又將貝勒與貝子所分予的漢軍佐領裁撤,適當增減其滿洲佐領、蒙古佐領,作為以後定例實行。至此,皇子封爵人旗,或其後裔封爵、襲爵,其應擁有的分封佐領數都有了固定數額,並成為乾隆以後諸朝皇子分封遵行的定製,其應分予佐領之制如下(旗分佐領):

親王、郡王,給滿洲佐領六、蒙古佐領三、漢軍佐領三。貝勒,給滿洲佐領四、蒙古佐領二。貝子,給滿洲佐領二、蒙古佐領一。八分公,給滿洲佐領一、蒙古佐領一。不人八分公及以下爵級不分予佐領。

2、下五旗旗主延續

下五旗中的分封還有一種情況,是原下五旗旁支王公之子孫襲爵者的繼承佐領,以及封爵者的分予佐領。這些人以「鐵帽子王」為主,這些人的王爵可世襲罔替不降襲。他們的先輩在清初都有軍功,所以又稱「功封」王公,或稱「軍功」王公,他們又都是清初的旗主、管主,這八個「鐵帽子王」爵及襲爵者是:

正紅旗

旗主禮親王代善,其後裔滿達海等先襲巽親王,以後傑書、椿泰、崇安、永恩等襲王爵時,號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永恩為王爵時復號禮親王,以後的昭楗、麟趾、全齡、世鐸等襲親王,均號禮親王。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第三子薩哈廉之子,亦在正紅旗。其後裔勒爾錦、勒爾貝、揚奇、充保、布穆巴、諾羅布、錫保、熙良、泰斐英阿、恆恩、倫柱、春山、慶恩、訥勒赫仍襲順承郡王。

鑲白旗

由原正藍旗主肅親王豪格後裔入封。豪格後裔富綬、丹臻、衍潢、蘊著改襲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蘊著為王時復號肅親王,以後襲號肅親王者:永錫、敬敏、華豐、隆慰、善耆。

鑲紅旗

旗主克勤郡王嶽託,其子羅洛渾襲號衍禧郡王,後裔羅科鐸、訥爾圖、訥爾福、訥爾蘇、福彭、慶寧、慶恆改封號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慶恆為郡王時恢復克勤郡王原號,以後襲此王號者是雅朗·阿、恆謹、尚格、承碩、慶惠、晉祺、崧傑、晏森。

承澤親王碩塞,後裔及繼嗣者世襲莊親王,他們是:博果鐸、允祿、永瑞、綿課、奕責、綿護、綿薛、奕仁、載勳、載功。

正藍旗

原鑲白旗主豫親王多鐸,其子多尼調入正藍旗,降襲信郡王,襲信郡王者:多尼、鄂扎、董額、德昭、如松、修齡。乾隆四十三年復多鐸襲豫親王,此後襲豫親王者:修齡、裕豐、裕興、豫全、義道、本格、懋林。

睿親王多爾袞,原正白旗主,死後由多鐸第五子多爾博襲親王,旋因追論多爾袞而削爵。乾隆四十三年,又為多爾袞平反,以多爾博之後裔世襲睿親王,也安置在這正藍旗中分封,此後世襲睿親王者:淳穎、寶恩、瑞恩、仁壽、德長、魁斌。

鑲藍旗

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後裔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改襲簡親王。乾隆十三年神保住奪爵,以濟爾哈朗弟費揚武曾孫德沛襲簡親王,德沛死後,復由濟爾哈朗後裔奇通阿、豐訥亨、積哈納襲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為王時復號鄭親王。以後襲鄭親王者: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志、凱泰、昭煦。

三、八旗的排序

在清入關後的史籍中,涉及八旗的排列次序,一致寫作:(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下五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但是這個順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1、皇太極繼位後的八旗排序

《清太宗實錄》中出現過兩次,時間為皇太極繼位後的天命十一年九月、天聰三年十一月,兩次所記八旗排序,都是按以下次序:

一、正黃旗;二、鑲黃旗;三、正紅旗;四、鑲紅旗;五、鑲藍旗;六、正藍旗;七、鑲白旗;八、正白旗。

這一時期的這一排序,與前述努爾哈赤天命後期檔冊上兩次所記排序有兩點變化:

其一,正黃旗又改為第一,鑲黃旗第二。這是因為正黃旗是具有汗身份的皇太極為旗主,一國之主的皇太極,其領旗當然要與努爾哈赤時期一樣,排在首位。而鑲黃旗主為其子豪格,而且皇太極對鑲黃旗也有私統上的連帶關係。其二,兩白旗位置互相倒換,鑲白旗改為第七,正白為第八。

原因是鑲白旗主已為阿濟格,天聰二年三月又改為多爾袞,正白旗主是多鐸,無論阿濟格還是多爾袞,都是多鐸的兄長,因而他們的鑲白旗要排在多鐸的正白旗之前。這兄弟三人年齡上又都小於三大貝勒,所以他們所領的兩白旗,仍是在三大貝勒所領的紅、藍旗之後,置八旗之最末。

其他旗仍舊,次序也仍舊,二貝勒阿敏的鑲藍旗,仍在三貝勒莽古爾泰的正藍旗之前。而這兩個兄貝勒的兩藍旗,又都置於幼弟的兩白旗之前。可見,這一時期八旗的記檔、文獻敘述排序,仍同天命時期一樣,以旗主的宗法身份地位,作為該所領旗排列先後的重要原則。而原四貝勒皇太極已身為國汗,所以其本支的黃旗也排在最前邊,其子豪格之鑲黃列於正黃之下,而侄輩嶽託之鑲紅列於正紅之下。

2、皇太極稱帝時的八旗排序

天聰十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此後實行了不少符合帝制,提高皇帝尊威的漢化性禮儀制度,其中就包括八旗朝儀排序的又一次變更。其稱帝後的第一次元旦(崇德二年)是親統大軍在外徵朝鮮,無京城朝儀賀典。崇德三年、四年兩年元旦賀儀,在清人關前的內國史院及禮部檔案中,留下了典儀中八旗排序的具體記錄:

一、鑲黃旗;二、正黃旗;三、正白旗;四、正紅旗;五、鑲白旗;六、鑲紅旗;七、正藍旗;八、鑲藍旗。

天聰六年以後,八旗的排列,將以前的由旗主或率旗行禮者的行輩年齒為序,改為按「旗分」序列,以及皇太極稱帝後又進一步改尚右為尚左的旗序變更,均關乎旗主身份地位的改變,主要用於政治性的禮制場合。

3、順治朝八旗排序固定

至入關後的順治朝,旗色按:黃、白、紅、藍的順序, 此後,為了劃一、規範,即使在文獻中,同色旗一起並記的方式也逐漸擯棄不用,而代之以前述皇太極稱帝後所改定的朝儀中按旗分、先左後右的排列次序,即:

(上三旗):一、鑲黃旗,二、正黃旗,三、正白旗;(下五旗):四、正紅旗,五、鑲白旗,六、鑲紅旗,七、正藍旗,八、鑲藍旗。

所以在康熙朝所修《大清會典》及雍正朝所修《八旗通志》中,凡事關八個旗,其記述都是採取這一排列次序。其他文獻也是如此,直至清末。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清朝八旗中哪個旗地位最高?並不是正黃旗
    他們與八旗滿洲一起,構成了八旗軍的整體。那麼,在八旗中,哪個旗的地位最高呢?在清朝入關之前,皇帝直接統領兩個旗,即正黃旗和鑲黃旗。毫無疑問,這兩個旗的地位最高。其餘6旗由皇帝的子侄率領,地位略低。後來,雖然皇太極把正黃旗收回來,但正黃旗的地位已經與鑲黃旗有一定距離了。順治時期,清朝對八旗進行正式排序,分別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鑲黃旗地位最高,鑲藍旗地位最低。鑲黃旗創建於1615年,旗幟為黃色鑲紅邊。鑲黃旗沒有設置旗主,由皇帝親自率領。
  • 木梨歷史,滿清八旗篇!想知道清朝的八旗是怎樣的嗎?
    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改編後的牛錄被分別隸屬於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為辨。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此時人馬已百倍於起兵之時,並有大量蒙古人,漢人歸附。於是努爾哈赤對部隊再一次進行了整編擴充,在原來的四旗上又增加了四旗,旗幟帶有鑲邊。
  • 在清朝八旗中,為何正白旗能與兩黃旗平起平坐,並稱為上三旗?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在清朝,上三旗的說法,從順治帝掌權後才開始出現。正是他,把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定為上三旗,並一統上三旗之權。
  • 清朝「八旗旗主」有多厲害,為啥文武百官,甚至和珅都要跪迎?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清朝與其他朝代最大的區別就是特別注重嫡系,滿清八旗是清朝打天下的基礎,也是朝廷最親近的一支部隊。
  • 清朝時的八旗旗主,他們的官職到底是有多大?有點不敢相信
    清朝是一個等級分明的朝代,你在什麼位置,就要履行什麼職責,這一點毋庸置疑,熟悉清代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清朝的八旗制度非常盛行,所謂八旗,主要是統領著滿,蒙,漢這三大軍,每旗中都有一位旗主,但是他們的實力卻不盡相同,我們今天暫且不論這八旗旗主相互之間的實力到底怎樣,而說一說在清朝,八旗的旗主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官?
  • 八旗子弟福利太豐厚,養八旗子弟太費錢,算完才知清朝滅亡是必然
    八旗的旗務由固山額真管理,順治17名改名都統,每旗設都統一人,副都統二人,雍正元年設八旗都統衙門,由各旗都統和副都統組成。主要負責管理各旗的事務,如守衛、駐防、徵兵、選秀、田產租金、房屋買賣、婚喪嫁娶、爵位承襲等,總之,八旗的事無所不管。
  • 清朝的八旗都統,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清朝皇帝跟八旗之間的關係,十分的特殊。在八旗最初的時候,皇帝本人既是旗主,也是八旗的最高統帥。八旗之間互相平定,各自平等。一度時間內,八旗旗主的權力極高,甚至可以決定皇位的人選。在入關以後,順治皇帝曾對八旗做出了調整。
  • 清朝的旗頭是用真頭髮梳的嗎,圖解清朝歷史上的旗頭髮型
    這些旗頭奇形怪狀,大小不一。如果真的追究起來,可能電視劇中的旗頭很多都不符合歷史。那麼真實的清朝女性所使用的旗頭髮型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清朝女性最開始的髮型並不是旗頭,旗頭是在滿族人進入北京以後研究出來的新髮型。最開始的清朝女性,只是簡單地將頭髮編起來在頭頂上盤成一個髻。這樣既簡潔,又舒適。
  • 清朝時期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地位卻大不同
    清朝從建立到覆滅一共用了將近300年,也算是長壽了。近年來古裝劇可謂是層出不窮,其中不少劇都喜歡以清朝為背景,這也激發了很多人對清朝的好奇心。很多人在查閱相關資料的時候發現,清朝的士兵雖然服飾基本一致,但是軍服上的字卻很不一樣,有的寫著「兵」有的寫著「勇」。事實上,雖然這些衣服上只是一字之差,但概念卻完全不同,有著天壤之別。
  • 清朝的將軍、提督、都統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軍官?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人物是某某將軍、某某提督、某某都統,這些都是清朝武官的職務,那麼這些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軍官呢?清朝官制共分九品十八個級別,每個品級裡有正、從之分。將軍、提督、都統全是高級武官。
  • 清朝何人有武科舉鄉試應試資格?八旗子弟又為何不能參加武科?
    清朝的武鄉試對於漢軍八旗與滿蒙八旗之間有一定區別,而京旗和駐防之間同樣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武將選拔之初的體制檢驗方面,清朝並不鼓勵本身就擅長騎射之術的滿蒙人士參與,滿蒙子弟大多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得晉升,反而是漢人參與武試選拔比較受朝廷的重視和青睞。
  • 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清朝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三個途徑:由八旗底層百姓轉化而來。彼時,若有八旗百姓犯較大罪行的,多會將他們分配至各王公貴族為奴,淪為包衣。同時,有些八旗百姓因窮困欠債,為了生存,有時他們也會將妻子兒女典賣給八旗王公貴族為包衣。家生奴婢。一入包衣,其所生子女就世代為包衣,生生世世服侍著這個家庭的主人。由俘虜轉變而來。清朝有很多的包衣都是從俘虜轉變而來。
  • 清朝後宮的女子,都是從哪裡選出來的?為什麼清朝後宮多醜女?
    清朝後宮的女子,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的。 都知道,八旗是滿人設計的制度,所以,旗人是清朝特有的人群。從旗人裡挑選女子填充後宮,也是清朝獨有的制度。
  • 清朝滿族八旗騎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發展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朕不時遣部臣往察,如有不能射者,必治牛錄額真之罪」正是由於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極力主張使得滿族騎射更加受到重視,以致成為重要的軍事練兵手段。甲冑弓矢由此可見,在生辰和婚禮這樣重大的喜慶日子裡,從賀禮的選用,到定親禮物,再到婚禮中的重要禮儀,都有弓箭相隨並作為重要禮品和道具,可見滿族對弓箭及射箭技藝的尊崇。
  • 滿洲各大姓氏在八旗的分布
    《通譜》中所記載的滿洲924個姓氏,5391人,幾乎是均勻的分布在滿洲八旗之中。屬於「上三旗」者為1800人,「下五旗」者為2864人。人數最多的為正白旗743人,最少的是正紅旗508人。包衣旗分中屬於「內務府三旗」之人為331人,屬於下五旗包衣旗之人為396人;人數最眾的是正白旗包衣138人,最少的為正紅旗包衣34人。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在一些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包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詞可是清朝的專有名詞。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寵之後其家族被抬旗,編入內佐領,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縱橫就不再列舉了。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有何不同?身份地位有明顯區別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清宮劇中有一個很不起眼的穿幫鏡頭,那就是有些本該穿「兵」字服的士兵穿上了「勇」字服,有些本該傳「勇」字服的士兵又穿上了「兵」字服,更有甚者,一支隊伍中竟然同時出現身著兩種軍服的士兵!
  • 在清朝,保衛皇帝的軍事力量都有哪些?不止大內高手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御林軍有∶漢朝的羽林軍、唐朝的神策軍、明朝的錦衣衛。清入關之後,龐大的錦衣衛機構投降,所以,清朝開國之初,把錦衣衛恢復為侍衛的初始職能,不再讓他們刺探情報,後來又改編成了"鑾儀衛"。鑾儀衛的最高負責人叫掌鑾儀衛事大臣。在他的下面還有鑾儀使、冠軍使、雲麾使等。但是並不受到重用,只負責單純的皇家儀仗。鑾儀衛下面有養馬所、修車所,還有馴象所。鑾儀衛的工作人員有滿族人也有漢族人。
  • 清朝「包衣奴才」地位很低?男的任高官,女的當后妃,真羨慕不來
    清宮劇裡經常有這樣的場景,無論皇室宗親還是後宮妃嬪,見到皇帝都得自稱奴才,很多文武大臣同樣如此。看起來地位十分卑下,毫無尊嚴。但實際上,不是誰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有些沒門路的大臣羨慕還羨慕不來呢,這就叫欲做奴才而不得。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些什麼官?
    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這些都是清朝的高級武職官員。清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勢必會出現一些滿漢二元化的制度設計,尤其在軍事制度上更是如此。所以,清朝的軍事力量分為兩個系統,其一是八旗系統,其二是綠營系統。其中,將軍和都統屬於八旗系統,提督和總兵屬於綠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