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網易有道公布旗下人工翻譯服務平臺有道人工翻譯訂單量突破100萬單。並稱,最快一分鐘就可以給出結果。
100萬訂單量到底是個什麼概念?要說在大型電商平臺,一天就有上千萬訂單量。但是在翻譯行業,100萬訂單堪稱巨無霸。根據相關數據,目前國內排名前十的大型翻譯公司,1萬單的年訂單量即是一個很高的門檻。100萬單的量,至少是一些翻譯公司年訂單量的幾十倍。因此,對於有道人工翻譯而言,100萬訂單量可以算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存在,這證明以網際網路形式來做翻譯具有明顯的優勢,且在效率上,比傳統翻譯公司從線下向線上轉型過渡後的形式,要高的多。
同時,這個事件也讓大家開始重新審視翻譯行業。誰也沒有想到,有道在做詞典的同時,竟也將人工翻譯做到100萬訂單量的規模。人工翻譯能夠做到這個成績,得益於在有道人工翻譯的C端到B端的發展模式,包括有道詞典在內的有道系語言翻譯類產品超過7億的用戶,其中一部分正在不斷地轉變成有道人工翻譯的忠實用戶。
基於網際網路,有道人工翻譯可以做到規模快速擴張與業績高速攀升,同時能夠更好的服務C端用戶。但翻譯行業目前3000億元左右的市場,大部分市場份額仍舊在線下。同時,這也是一個極為傳統的行業,需求高度分散且低頻,構成上則以中小型翻譯公司為主體,行業整體效率非常低。種種現狀與數據表明,該行業亟待升級。但因為行業過度分散並缺乏好的「網際網路+」解決方案,想要轉型也是極為困難。
因此,本篇主要跟大家聊一下,翻譯行業的現狀及其所面臨的挑戰。當然,更多的還是要與大家探討,翻譯行業應該如何升級轉型。
翻譯市場大份額仍在線下,網際網路翻譯平臺寡頭效應已成
2014年,我寫過一篇講述翻譯行業當時狀況的文章。現在時隔3年,如果是在遵循摩爾定律的網際網路行業,產品及模式早已迭代多次。但是在翻譯行業,這三年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如果說有變化,可能就是淘寶上的翻譯店鋪多了,燒錢做百度推廣的企業多了。這裡,再簡單說一下該行業當前的基本情況。
在市場規模方面,翻譯行業是一個需求高度分散的行業,且低頻,大多都是在學校等機構組織周邊的三兩個人就能開工的作坊式小型翻譯團隊,真正成規模的公司並不多。據中國翻譯協會發布的《2016中國語言服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翻譯行業創造的產值約為2822億元。其中,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人員,到2014年約有6萬人,翻譯從業人員保守估計達50萬人。
市場格局上,目前,人工翻譯市場的商家,大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傳統的線下翻譯公司;
第二類,淘寶等平臺上的小作坊式翻譯團隊;
第三類,網際網路人工翻譯平臺,比如有道人工翻譯。
目前而言,雖然在線翻譯層出不窮,但最大的公司目前還是傳神等傳統翻譯公司。最大的企業,年營收在幾個億左右,其中,營收上億的公司,大概有十來家。線下的中小型翻譯團隊,有些為了多接訂單,已經在淘寶、微信、威客等線上平臺開店,還有部分在做各種網絡推廣。
網際網路翻譯平臺,目前有有道人工翻譯、百度人工翻譯等較大規模的公司,這兩家佔線上市場的大部分份額。有道人工翻譯上線於2012年,百度人工翻譯2016年開始做。有道人工翻譯是由網易自營的產品模式,生產端是眾包的工作方式,有道全程質量把控;百度人工翻譯則是只出流量入口,而將整個生產流程外包給了其他傳統翻譯公司。嚴格來說,這仍舊是傳統的翻譯模式。所以,真正基於網際網路作為主要商業模式的翻譯平臺,有道人工翻譯很有代表性的,同時也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寡頭效應,是目前網際網路翻譯平臺的主要特點。
C端到B端的發展模式,成翻譯行業商家關注焦點
對於翻譯行業的升級轉型,很多企業都有探索,有線下企業的網際網路化嘗試,也有平臺型企業通過資源整合的形式去做翻譯,更有百度翻譯那樣的網際網路入口+傳統翻譯社的模式。有道則依託於詞典、翻譯官等基於機器翻譯的免費的語言服務產品,專注於從工具到服務,將10年來積累了7億的C端用戶的一部分,轉化為人工翻譯用戶。
亦即:有道人工翻譯從C端用戶做起,進而服務中小B端,再進一步則是服務大型企業。這就是其C端到B端的發展模式,具體到發展邏輯上,有道人工翻譯走的「CtoB」路線,即通過C端用戶跑通一整套服務體系之後再開始服務中小微B端,並計劃在下一階段和大型企業進行合作。
從C端到B端可以看做是用低頻打高頻,C端用戶的需求雖然少卻是剛需,付費意願較強。而傳統模式下散客只能在淘寶等平臺上尋找翻譯服務,或者找相熟的懂些翻譯的朋友幫忙,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因此,他們對於專業的翻譯解決方案有一定的訴求,這應該也是有道人工翻譯以「讓更多的人更方便地去使用人工翻譯」為願景的主要原因。
其實有道人工翻譯的「CtoB」路線,也可以看作是因客戶需求而發展出的服務模式。其創造性地滿足被傳統翻譯公司忽略了的C端散客的需求,在某種程度上挖掘了市場潛力,對整個翻譯行業都具有積極地推進作用。同時,有道人工翻譯團隊在產品方面對用戶體驗的重視,以及行業發展的前瞻性,在此發展模式中也能體現出來。
因為有道人工翻譯的成功,C端到B端的發展路徑也就成為行業眾商家關注的焦點,這其中對傳統企業又什麼啟示嗎?總結起來,有道人工翻譯之所以能成功,大概因為以下三點:
第一,有包括有道詞典在內的語言翻譯類產品矩陣,這是其C端用戶到B端企業業務過渡的基礎;
第二,有道詞典擁有7億用戶具備流量優勢,即便是老牌的金山詞霸、靈格斯詞典等同為網際網路工具,也做不到這一點;
第三,傳統翻譯公司或團隊缺人才做事,缺錢做規模,缺運營經驗做產品,同時他們也不可能做出另一個有道詞典。
所以,我才會說C端到B端的發展模式,是有道翻譯獨有的,甚至稱之為「有道模式」也不為過。
事實上,有道人工翻譯在更大的B端方面,也已經擁有一些大客戶。他們加入了亞馬遜的全球供應商網絡,也是暴雪嘉年華中文直播同聲傳譯的供應商,類似的合作商,還有很多。雖然網際網路企業對於擁有網際網路科技基因的人工翻譯項目,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但前提還是能夠提供高質高效的翻譯服務。從目前的案例庫來看,客戶們對其表現都很滿意,平臺整體的用戶淨推薦值高達80%。
除此之外,有道人工翻譯也為其B端客戶開放了API接口,並提供基於神經網絡翻譯的人機翻譯定製服務。將接口開放出來直接對接到友商平臺,提高了雙方業務對接的效率,同時更能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這也是一個創新。
翻譯行業亟待轉型升級,「有道模式」或成行業網際網路+催化劑
在商業模式上,其實有道詞典單憑流量變現,就可以過得不錯。但面向整個翻譯行業的商業模式,不能只考慮流量變現,否則就與其他工具沒什麼區別。而流量能不能長期維持,也是一個問題。即便有道詞典等系列產品能夠一直維持7億用戶的超大流量,但流量變現並不是有道的初衷,如何改變翻譯行業的現狀,並從中探索出更好的商業模式,才是有道人工翻譯的最終理想。所以,如何進一步變現是產品成熟之後必須思考的路徑,有道翻譯需要探索能夠帶來更大利益的商業模式。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應該能夠給行業帶來更大的商業價值,並能夠與價值鏈上的夥伴們一起做大整個行業乃至產業,從而提高行業的整體效率。C端到B端的發展方式,是有道的初步探索,從與網易有道市場副總裁劉韌磊的交流來看,今後,有道人工翻譯可能還會衍生出更多與產業鏈商家互利共贏的模式。例如,除了有道人工翻譯之外,有道也推出了針對在線教育服務的產品——有道精品課。
從有道人工翻譯的發展路徑,以及更多翻譯平臺的發展現狀來看,傳統翻譯企業想要真正從模式上實現網際網路轉型,是非常難的。傳統商家缺少網際網路基因,缺乏網際網路相關的技術與經驗,僅靠翻譯公司們自身的網際網路探索,不僅速度太慢,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大部分商家,有規模而缺技術,有訂單而效率低,成本不斷提高而訂單又被網際網路平臺逐步蠶食。長期下去,行業定會出現整合與洗牌,。因此,翻譯行業,急需行業變革與產業重塑。
在我看來,未來擺這些翻譯公司或團隊面前的,可能只有下面幾條路:
第一,與有道翻譯這樣的商家合作,借用新技術新模式進行升級轉型,所有在職翻譯人員都可以變為眾包的兼職模式;
第二,如果是大型翻譯公司,可以通過合資入股的方式,投資或購買有技術的公司,以此達到升級轉型的目的;
第三,徹底轉型到產業鏈上遊,通過投資相應的翻譯項目掙錢;
第四,只做專業領域的小而美,將所在領域的專業翻譯做到極致。
若細心觀察,你會發現,這其中無論是那一條路,都與網際網路翻譯平臺以及新技術有著多重交集。所以,「有道模式」可以為眾多商家轉型升級所借鑑,同時有道翻譯也可以成為眾多商家合作的對象。事實上,現在已經有很多翻譯行業的商家與有道洽談合作,有道也正在進行下一步基於行業的戰略布局。
有人經常會問傳統企業與網際網路企業到底有多大區別,其實有道人工翻譯這個案例已是非常典型。從第一單生意到突破100萬單,有道人工翻譯用了5年時間,這在傳統的依靠招投標的翻譯公司,是不敢想像的。而重點在於,這些公司是還無法複製有道人工翻譯的模式。
但話又說回來,其實從傳統翻譯社到網際網路翻譯平臺,中間也就只差一個「有道模式」。只要這些翻譯社能夠做到開放與融合,能夠與有道人工翻譯這樣的企業多多合作,也就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王吉偉,商業模式評論人,專欄作者,關注TMT與IOT,專注網際網路+及企業轉型研究。微信公號:王吉偉(jiwei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