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
原題:已知離心率為1/2的橢圓E:x^2/a^2+y^2/b^2=1(a>b>0)的左頂點為A,且橢圓E經過點P(1,3/2),與坐標軸不垂直的直線L與橢圓E交於C,D兩點,O是坐標原點。
⑴求橢圓E的標準方程;
⑵若B為橢圓E上一點,且向量OC+向量OD+向量OB=0向量,求△BCD的面積。
這道題的主要要知道兩個知識點:第一,要知道向量OC+向量OD+向量OB=0向量能得出什麼結論;第二,就是如何將這個知識點「向量OC+向量OD+向量OB=0向量」與三角形面積BCD的聯繫,如何與韋達定理聯繫。
下面在講解該題的過程中詳細的說明。
第一步
第一步是求橢圓E的方程,這是求解第二問的必備的條件。
因為e=c/a=1/2,所以a=2c。
根據橢圓參數之間的關係,則有a^2=b^2+c^2,則有b^2=3c^2.
因為橢圓E的方程為x^2/a^2+y^2/b^2=1,則x^2/4c^2+y^2/3c^2=1.
又因為橢圓E經過點P(1,3/2),則有1/4c^2+9/4/3c^2=1,c^2=1,則a^2=4,b^2=3,所以橢圓E的方程為x^2/4+y^2/3=1.
第二步
第二步是求△BCD的面積。
要想求出△BCD的面積,需要將已知向量OC+向量OD+向量OB=0向量、韋達定理和△BCD的面積連接起來。
在連接過程中需要知道向量OC+向量OD+向量OB=0向量給出的一個什麼條件。
一旦在三角形中給出這樣的向量關係,則O就是三角形BCD的重心。
詳細證明過程可見在△ABC中有向量GA+向量GB+向量GC=0向量能得出一個什麼樣的已知?
這裡的重心O恰好是坐標原點,那如何將這個坐標原點和韋達定理連接起來,如何又將該坐標原點和三角形BCD面積連接起來呢?
這還需要知道這樣的一個知識點:如果三角形BCD三個頂點的坐標分別為(x1,y1)、(x2,y2)、(x3,y3),且該三角形BCD的重心坐標為(x,y),則有x=(x1+x2+x3)/3,y=(y1+y2+y3)/3.
知道這個知識點後,我們就可以就可以藉助坐標的形式將重心和韋達定理、三角形BCD的面積聯繫起來。
第一步,使用韋達定理,將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
因為直線L與橢圓E交於C,D兩點,所以可設出直線L和C,D的坐標。
因為直線L不與坐標軸垂直,所以設直線L為y=kx+m,k存在且不等於0.
將直線L與橢圓E:x^2/4+y^2/3=1聯立得到(4k^2+3)x^2+8kmx+4m^2-12=0,判別式△>0,即3+4k^2>m^2.
設C點坐標為(x1,y1),D點坐標為(x2,y2),根據韋達定理,則有x1+x2=-8km/(4k^2+3),x1x2=(4m^2-12)/(4k^2+3)。
第二步,根據O是三角形BCD的重心,得出B點坐標。
因為三角形重心的坐標O為(0,0),設B點坐標為(x3,y3),則有(x1+x2+x3)/3=0,(y1+y2+y3)/3=0,所以x3=-(x1+x2),y3=-(y1+y2)。
註:這裡之所以要用C和D表示出B的坐標,是因為韋達定理中沒有B坐標x3和y3地出現。
所以B點坐標為[-(x1+x2),-(y1+y2)].
第三步,得出k和m之間的關係。
因為B點也在橢圓E上,所以有(x1+x2)^2/4+(y1+y2)^2/3=1,整理得到(x1)^2/4+(x2)^2/4+2x1x2/4+(y1)^2/3+(y2)^2/3+2y1y2/3=1①.
因為C點也在橢圓E上,則有(x1)^2/4+(y1)^2/3=1;因為D點也在橢圓E上,則有(x2)^2/4+(y2)^2/3=1,所以①就變為2x1x2/4+2y1y2/3=-1,即x1x2/2+y1y2/3=-1/2②.
因為y=kx+m,所以y1y2=(kx1+m)(kx2+m)=k^2x1x2+k(x1+x2)+m^2=3(m^2-4k^2)/(4k^2+3)③。
將③代入②式,得到(m^2-3)/(4k^2+3)+(m^2-4k^2)/(4k^2+3)=-1/2,整理得到4m^2-4k^2-3=0④.
第四步,得出CD的長度。
根據兩點間距離公式有|CD|=√[(y1-y2)^2+(x1-x2)^2].
將其變形有|CD|=√(1+k^2)·√[(x1+x2)^2-4x1x2].
將第一步中得出的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代入|CD|中有
|CD|=√(1+k^2)·√[(x1+x2)^2-4x1x2]=|CD|=√(1+k^2)·√[(8km/(4k^2+3))^2-4(4m^2-12)/(4k^2+3)]=√(1+k^2)·√[48(4k^2-m^2+3)]/(4k^2+3)⑤。
將④代入⑤中,則有|CD|=√(1+k^2)·12|m|/4m^2=3√(1+k^2)/|m|。
第五步,得出B點到直線CD的距離。
直線CD即為直線L,即y=kx+m,B點坐標為[-(x1+x2),-(y1+y2)].
根據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則有B點到直線CD的距離為d=|-k(x1+x2)+(y1+y2)+m|/√(1+k^2).
因為y1=kx1+m,y2=kx2+m,則有d=|-k(x1+x2)+k(x1+x2)+2m+m|/√(1+k^2)=|3m|/√(1+k^2)。
第六步,得出△BCD的面積。
根據面積公式,則有S△BCD=1/2·|CD|·d=1/2·3√(1+k^2)/|m|·|3m|/√(1+k^2)=9/2.
綜上所述,△BCD的面積為9/2.
總結
一般橢圓的題中,都會將給出的已知與韋達定理建立聯繫,當然也存在例外,這樣的例外一般都是兩個根不是橢圓與直線的交點,所以不能使用韋達定理建立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但是都會找到一個等量關係代替韋達定理建立根與係數之間的關係。
然後根據坐標將已知和要求出的結論連接起來,從而得出結論。
高中數學直線與橢圓新題型,不用韋達定理該怎麼解?全新步驟在這
高中數學,圓錐曲線的題型不會,高考就危險,經典題型,步驟清晰
高中數學,將橢圓中S△HMA=6S△PHN與韋達定理聯繫起來,它才是橋梁
高中:勁爆知識點來襲,資料上一般都沒有的橢圓知識點,需要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