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課不能專心聽講,小動作不斷
- 看起動畫片全然投入,根本聽不見爸媽叫ta
- 總是想要新玩具,但到手就三分鐘熱度
- 收拾東西總丟三落四,不是缺少這個就是忘記那個
- 晚上磨磨蹭蹭不肯睡,早上翻來覆去不肯起
……
相信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或多或少都有過以上經歷,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令萬千爸媽頭痛的問題,統統是「注意力」的問題。關於「注意力」,孩子的大腦中到底藏著什麼奧秘?家長又該怎麼做,才能科學系統地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呢?
8月26日下午,臺灣輔仁大學副教授 黃揚名攜新書《天才贏在注意力》現身中信書店·僑福芳草地店,與特邀嘉賓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魏坤琳一起,為現場近200名家長朋友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的科學育兒公開課,現場揭秘孩子大腦的發展規律,解讀腦科學,並通過案例故事和親子小遊戲,向家長傳述如何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本次活動由中信出版集團、中信書店、愛貝睿聯合主辦。
什麼是注意力?注意力不等於專注力,孩子並非越專注越好
黃揚名是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臺灣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他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的「學術富二代」,博士師從認知領域奠基者級別的大師、工作記憶模型之父艾倫·巴德利;博士後師從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情緒研究方面的領軍人物。
博士期間,黃揚名的研究項目就包括「什麼樣的信息會吸引人的注意力」,同時,他在愛貝睿開設的兒童注意力、兒童大腦發育課程,也受到上萬家長的認可。當然最重要的是,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大寶 8 歲,二寶 4 歲,在和孩子「鬥智鬥勇」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活動一開始,黃揚名教授就為大家澄清了「注意力」的概念:注意力不等於專注力。在心理學上,「注意力」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有很多細緻的概念和分類,涉及大量的腦科學知識,雖然我們平時經常把「注意力」和「專注力」混用,但二者並不是一回事。注意力是一個廣義的心理學概念,而專注力則特指人們選擇性地專注於某些信息,同時忽略其他信息的控制能力。讓絕大多數家長焦慮的「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其實是孩子的專注力不足或忽略周圍信息的能力不足。
黃揚名說:「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越專注,就越好,其實錯了。實際上,注意力不僅包括專注力,還包括警覺能力、注意力的轉移能力、衝突排解能力。警覺是指我們要能夠及時察覺環境中的變化,比如孩子在抄寫作業的時候,沒有辦法發現自己有東西抄錯了,就屬於警覺能力的不足;注意力的轉移是指把注意力轉移到該注意的事情上面的能力,比如孩子可能很喜歡看動畫片,你怎麼叫他都不理你,其實就跟注意力轉出困難有關係;而衝突的排解,常常是父母最苦惱的事情。什麼意思呢?就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常常會走神,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要喝東西,一會兒又要吃東西,在學校不能認真聽講。衝突的排解就是指,當我們面對很多不是現在該做的事情的信息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辦法不受影響,這件事情不僅對孩子來說很關鍵,對現代的成年人來講也十分重要。」
魏坤琳:注意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坤琳在其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中,將孩子大腦發育按照「五腦」劃分: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創意腦、語言腦。而注意力,恰恰是智力腦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完全是多動症、不能力集中注意力的人最後獲得很高的成就。
魏坤琳補充到:「除了注意力之外,智力腦還包含幾個其他方面。第一個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智商的核心,它實際上是短時記憶一種,簡單來說就是你快速記住一個東西,並把這個東西在腦子裡進行一些處理的能力。比如你做一道新算題,12×13,我們用心算表,可以用兩種方法拆,12×12,再加一個12。這個加的過程就是工作記憶,144就是你臨時存儲信息。這項能力在個體智力中間是有差異的,而且這個差異是很關鍵的。第二個是執行控制,你是否總能對信息進行規劃,信息處理都有一個優先級。另外一個稍微複雜一點的是解決問題能力。我們要培養孩子一些能力,試圖給他玩機器人、編程、搭積木,造個東西出來,這個就是解決問題,中間需要用到多項能力。另外還有感知能力等,都是屬於智力層面的。」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現象,家長一定不可隨便「貼標籤」
注意力的發育有其規律,小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是正常現象。只要沒有過於異常的表現,家長就無需擔心。黃教授說:「我們之所以可以這樣說,是基於兩個原因。第一,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他的額葉發育還不完全。額葉是一個與注意力十分相關的腦部運作區域,額葉發育不完全的時候,當然注意力就容易受影響;第二,從原發觀點來看這件事,試想在遠古時期,孩子剛出生媽媽就出去獵物了,如果他不能一直留意外界的變化,就很可能被熊吃掉。所以對孩子來說分心其實是一件有利於生存的事情。」
近幾年來,媒體關於多動症的報導越來越多,使得不少家長十分焦慮,懷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動症。黃揚名教授介紹到,其實近幾十年以來,多動症的發生率並沒有明顯的變化,普遍認為在5%左右。而我們之所以覺得多動症的案例越來越多,其實是因為科普教育做得越來越好,「多動症」一詞逐漸被大家熟知,家長在發現孩子注意力問題的時候會及時就醫,所以有的調查才會認為多動症的孩子變多了。
作為家長,一定不要隨隨便便給孩子貼上多動的標籤。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本來沒事,可能一旦被家長貼上了多動的標籤,他可能就會覺得,反正我多動,所以我沒有辦法專心,這樣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
如何科學地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三做三不做」
黃揚名建議,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作為家長,應該做到「三做三不做」:
三做:
1. 不打擾。爸爸媽媽很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喜歡告訴孩子你要做什麼事。比如孩子在寫作業,媽媽過來問他你要不要上一下廁所。一直打斷孩子,對他的注意力發展是非常不好的。
2. 善用孩子的偏好。孩子有時候會覺得無聊,所以家長要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樣的東西,比如說我家孩子喜歡玻璃,我就會把玻璃安排在我要跟他玩的遊戲當中,他就會比較有興趣。
3. 適時給與鼓勵。如果孩子展現出了注意力良好行為,我們可以給他適度的獎賞,給他一個擁抱,或者口頭稱讚他,表揚他。
三不做:
1. 不要讓孩子暴露在強感官刺激下。很多手機視頻、遊戲其實都不適合孩子觀看,但是現在很多爸媽在餐廳用餐時為了好好吃飯,就會丟一個手機給孩子看,這其實是非常不好的。
4. 環境不可過多幹擾。這個幹擾不僅是指人的幹擾,還包括整個硬體方面的幹擾。比如你今天讓孩子在家裡好好讀繪本,可是你家裡非常亂,或者有一些玩具隨便碰一下就會發生聲音,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5. 不要輕易妥協。一旦跟孩子約定好了,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要遵守原則,有時候老人帶孩子常常容易妥協,全家人要一起配合,原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