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德霍夫夫婦在生物課程基地。
12月29日,「諾貝爾獎無錫女婿」託馬斯·祖德霍夫一家人到輔仁高中參加輔仁講堂活動。據了解,祖德霍夫先生於2013年獲得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妻子陳路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輔仁高中89屆畢業生。兩人與50名高三學生面對面分享學習經驗。陳教授對學弟學妹們說,鑽研任何領域都將面臨重重困難,真正能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唯有對此充滿興趣、熱情。
時隔7年半再次回母校被先進生物儀器吸引
時隔7年半,陳路一家人再次回到輔仁高中,參加輔仁講堂活動。剛走進輔仁高中生物課程基地,陳路就被學校的先進設備「震驚」了,她指著一臺儀器跟學校生物老師說,像PCR這種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美國的高中生物課上都很少涉及,沒想到咱們輔仁不僅學了,還配備了相關的研究設備。
陳路不禁想起了往事,她說自己是個非常愛國的人,讀高中的時候特地在書桌上寫下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座右銘,大學前兩年看到不少同學申請出國,她並沒有動心,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發現不少生物技術只能在國外才能鑽研,她只得出國留學深造。在她看來,雖然現在留學越來越熱門,但是只要努力了、追求著自己的夢想,無論在哪兒都能發光。
鼓勵學生著眼興趣點選擇今後想從事的領域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可如今已經過去了五分之一,為什麼生物技術重大的突破還是不多?高中生學習生物好像就是為了高考,如何能培養學習生物的興趣?國外有哪些學習經驗值得我們借鑑?祖德霍夫先生和陳路一一解答了學弟學妹們五花八門的問題。祖德霍夫說,科研不是工程,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要理解某一領域內在的運動機制,而生物學就是要弄清最基礎的細胞、分子等的基本規律,這是需要時間、需要耐心的,只有這樣才能談技術突破。
高三的張聞祺身為生物強化班的學生,但除了高考,他不清楚學習生物的意義。陳路開導他說,高考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我們應該找到自己有興趣的專業領域,進而展開學習,興趣才是推動你不斷前行的助力器。」她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說,高考選專業的時候想學高能物理,可老師陳衍生分析了國內女生學物理的利弊,她結合了父母、老師的建議,最後選擇了神經學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她說,神經學與物理學有不少類似的特點,不少神經學專家也有物理學科的背景。
學習經驗方面,陳路笑稱自己是「放養」著長大的,從小與外婆、3個舅舅一起生活,每天放學回家,他們就負責陪她玩。回首在無錫生活的學生年代,陳教授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養成了自己獨立生活、能自我規劃學業的習慣,這讓她受益終身。
(俞華/文 張莉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