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浩,輔仁中學1947屆校友。本文寫於1997年】
無錫輔仁中學1947屆(民三六級)是1945年8月學校從上海遷回無錫後招收的第一批高二學生。9月,報到入學的為54名,以後,有18名轉學離去,又有14名由他校插人本班,所以在1947年6月一起畢業的本班同學為50名。
1945年10月4日,本班第一位級任導師朱孔容先生領導我們組成了級會,推選了幹事,正、副會長,又召開全體同學大會,通過簡章,於是,本班的各項活動,在級會的主持下,有計劃地積極地開展起來。
輔仁中學在楊四箴校長的領導下,在師資、教材、儀器、設備、學習風氣諸方面,都有較好的建樹。主要是聘有一批學識層次較高,對學生要求嚴格而有經驗的教員,使本班同學在短短兩年時間內,獲得了比較紮實的基礎知識。我們不會忘記高高的朱孔容先生,他那慈靄、敦厚的面容與循循善誘的敬業精神;頭髮花白的沈制平先生,他那瀟灑自如的英文教學;帶著常熟口音的向賓諷先生,滔滔不絕地傳授史地知識;李康復先生嚴肅認真地講授國文課;秦衝志先生大聲講解解析幾何定律;楊如川先生不時插幾句風趣京白的物理課;錢鍾夏先生講中外歷史課;還有年輕的王世傑先生講化學課……老師們用淵博的學識,辛勤地給我們傳授中西文化,及現代科技中最必需的基礎營養,啟迪我們攀登更高的知識臺階和專業領域。
他們的風貌,雖已越過了半個世紀,仍歷歷在目,終生難忘。我們這些莘莘學子,在以後不同的生活歷程中,沒有辜負他們的殷切期望。
在輔仁的兩年,是中國現代史上大轉折的時期。同學們在淪陷區被日寇、漢奸壓迫整整八年,受盡了當亡國奴的痛苦和恥辱。抗戰勝利後一心想建國強國,過幸福的生活,但不久這個希望被內戰所破滅。同學們找尋答案,找尋出路,找尋愛國救國之道。有的閱讀進步書籍,看到了當時社會的弊端;有的接觸進步人士或受中共地下黨人的影響,開始認識了國民黨統治的腐朽和反動,因而思想漸趨成熟。大部分同學則憑著樸素的愛國主義熱情,要求民主獨立,通過發奮讀書,想多學一點知識,以圖日後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為重振中華灑一腔熱血。
1947屆同學來自工專、縣中、縣女中、道南、正風、競志等多所學校。雖然基礎有參差,然而當我們一起跨進輔仁這個有著傳統好學風的環境後,在師長同學集體薰陶下,人人尊師好學。早上一到校,就在教室裡,甚至走廊上朗讀或背誦,相互檢査;對每天所做的數、理、化習題,相互交流,切磋琢磨。特別是到了高三時,大家都想辦法四處搜集高考試題、題解,有十一位優秀生分別為大家編印各大學的前屆入學試題及各類補充題,有的口述,有的筆錄,有的上教臺為大家講解。
在同學們相互接觸交流過程中,不少同 學顯示了各自的多方面的才能:如陳濟群、張家棟、孫均衡、林相如在數學方面的才華;吳德琛、過祥豹、錢汝益、楊幼和、吳瑞鉉、秦麟源在理化方面的理解力;張壽增、過慧君、章瑞瑜、薛漢照的英語水平,頤文浩、唐叔勤、尤紀泉、鄭維淑、楊維德、王淑瑚、張晉康、李鑑森的文學修養,蔣凌械、李永燁、李光宇、嚴瑩等在社會活動中的組織能力;陳永楠的藝術才華;龔家豹、過慧君、宣錫桐揮灑流利的書法;徐叔翰、高錫椿、朱瑞鈞、王錫章妙趣橫生的辯才,顯示出這俊採星馳的1947屆熠熠閃光的丰采。
在體育方面,我班同樣是一個不弱的班級,在體育課上,體操、球類、田徑,人人勤練,個個爭先,極少有人偷懶、怯場、請假的,在課間休息的幾分鐘裡還可看到一些同學在練身、玩球、翻雙槓。級際籃排球賽,哨子一響,同學們紛紛湧上操場,為運動員吶喊助威。在1946年縣運動會上,本班田徑健將祝大均勇奪百米短跑冠軍。在校內級際桌球賽中,張壽增、沈可中雙雙獲勝歸來,受到全班同學的熱烈歡迎。侯克強、唐玉英勤於練身,張晉康、陸兆溱,錢毓芳打籃球呱呱叫,秦旦祥、錢育錫的單、雙槓赫赫有名。
最難忘的是1947年6月,級會組織去東大池遠足,全班無一缺席。五十位同學五十雙腳,一同翻山,一同野宴,一同遊戲,同唱同跳同鬧,在歡樂氣氛裡,更增強了同窗友誼。我班同學之間,可說是真誠相待,坦率交往,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真是談笑風生探學問,涓涓細語論文章。同時也鍛鍊著同學們的社會活動組織能力,促進了大家在思想意識上的活躍與進步。
級會的小圖書館設於教室的一角,每人出一本至幾本書,互相交流閱讀,唐叔勤、尤紀泉、顧文浩、楊維德、李鑑森、李光宇等經常閱讀交流進步書藉,主要是俄、英、法和蘇聯的進步書籍,以及我國30年代以來的小說、詩歌、雜文和當時的進步報刊。
小圖書館使同學們溝通了思想,激發了進步的火花,醞釀了對現實的不滿。
級刊設於教室的後牆。有李鑑森的散文,蔣凌械的翻譯,李永燁的寓言,孫均衡的數學研究和一批人的進步詩文。高三上學期,級刊改為油印,高三下學期,出版了《小公報》。畢業後,出版了由楊四箴校長題寫的輔仁民三六級《畢業紀念刊》,約三萬字。1947級同學考人大學後,還以《三六通訊》的形式由浙大、交大、江大等同學輪流編刊,交流各地學生運動和級友動態,—直到1948年底。
我班最大最活躍的團體是歌詠隊。每星期五課後,經常可以聽到嘹亮的歌聲,有時還播放優雅的交響樂唱片。1946年,請來了駐錫演劇九隊的鄭樺、張普仁兩位老師作指導,正式成立了歌詠隊。演唱了大量從解放區引進的大眾進步歌曲,把人們帶到了火熱的戰鬥生活,克服種種阻力而不停止,到臨畢業的最後一個學期,我班實際成為「整個無錫學生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參加了抗議美軍暴行、反飢餓反內戰遊行宣傳活動,還牽頭組織了「級聯」,帶動低年班級。
1947屆在畢業後,先後都考進了各類大學,到1949年解放前夕,有唐叔勤、張家棟、楊維德、顧文浩、吳德琛、尤紀泉、李光宇、陳濟群、唐玉英等同學先後加入了所在大學的中共地下黨組織。1951年本班畢業的同學全部服從國家統一分配,告別學校,踏上了人生徵途的第二站,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