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開展來,於都法院、總工會創新思路,探索建立「法院+工會」訴調對接模式,開展勞動關係多元化解和訴源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勞動爭議案件質效呈現「兩高一無」(即調解撤訴率高、服判息訴率高、無涉訴上訪)的特點,當事群眾反映良好。
「在調解員的調解下,我與公司達成了協議,法官對我們的協議進行了司法確認,我很快拿到了賠償。」拿到6.5萬元賠償款的肖某,對自己工傷索賠的過程很是滿意。
2020年4月1日,某建築公司的木工肖某在工地上班時不慎從腳手架上摔落,導致右側跟骨開放性粉碎性骨折。傷愈出院後,肖某向公司提出工傷賠償未果,將公司告上法庭。於都法院委派「法院+工會」訴調對接工作室進行調解,在工作室調解員的多次調解下,肖某與公司達成了調解協議,法院對其調解協議進行了司法確認,肖某順利拿到了自己的賠償。
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進程中,于都縣法院與于都縣總工會對勞動關係多元化解和訴源治理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創新思路,聯合成立了「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工作室充分利用廣大企業職工對工會的信任優勢和工會網格化組織優勢,引入「打鐵佬」調解資源,吸納退休法官、司法行政人員、律師、人民陪審員等社會力量,參與對勞動爭議案件的調解力度,成功化解了一批勞動爭議糾紛。今年4月工作室成立以來,共訴前委派調解成功26件,訴中委託調解8件,訴中協助調解成功62件。
「在公司調解委員會的幫助下,我拿到了自己該有的賠償。」于都縣工業園某公司員工劉某拿到自己的經濟補償金。
某公司員工劉某無故曠工3天,被公司辭退。劉某找到該公司工會組織,工會引導其到公司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在調解委員會的調解下,劉某與公司達成了調解協議。
于都縣法院、總工會通過幫助100人以上規模企業建立調解委員會,引導其建章立制,排查調處企業與職工矛盾糾紛,鼓勵企業加強平時人文管理,及時預防化解職工小怨氣,做到矛盾糾紛不出企。截止目前,于都縣100人以上規模企業建立企業調解委員會90%以上,樹立起贏家、天鍵、奧科特等5家標杆企業形象,從而推動其他企業加強對職工的人文關懷。
「走正常的法律程序工傷索賠,確認勞動關係、申請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等級鑑定、工傷代理索賠,最少4個程序,耗費的時間非常多。通過『法院+工會』訴調對接工作室的調解,我幾天就拿到了自己的賠償款。」于都縣某企業員工鍾某如是說。
鍾某是于都縣某企業的員工,在上班時不幸受傷,治療出院後,鍾某向該企業提出工傷賠償,但企業以對鍾某的賠償要求置之不理,鍾某將企業告上法庭。于都縣法院為了儘快解決當事人的訴求,經雙方同意,委派「法院+工會」訴調對接工作室調解,工作室調解員主持調解半天時間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由企業承擔肖某全部醫療費用,七日內一次性賠付各項費用3.4萬元。當日,于都縣法院裁定確認該調解協議有效,並賦予法律強制執行效力,為勞動爭議及時化解按下了快捷鍵。
于都縣法院通過建立完善預立案登記、委託委派協助調解、無爭議事實確認、一站式無縫對接、審執「直通車」、工傷保險協助理賠等六項制度,大大提升了勞動爭議案件的調解效率,今年4月來,該院執行涉勞動爭議案件173件,到位金額216.3469萬元,及時維護了勞動者合法權益,有力減少了再次發生糾紛。
來源:於都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