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素養」,又是一個美國的概念

2020-12-12 騰訊網

在新中國即將迎來成立70周年華誕之際,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部署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把「體育強國夢」和「中國夢」緊密連接。

選擇9月發布《綱要》,在首都體育學院校長鍾秉樞看來「恰逢其時」,「既是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體育事業發展的回顧與總結,又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開啟建設世界體育強國新徵程給出如何應對風險、化解危機、檢視問題、迎接挑戰的戰略部署。」

《綱要》分別提出了到2020年、2035年和2050年的短、中、長期戰略目標,列出五大戰略任務和九大項目工程,為建設體育強國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而解決實際問題,正是腳踏實地走好體育強國路的關鍵,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體育強國建設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目標就是要使我們整個體育更加協調。」

「現在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李建明以體育發展的項目不平衡為例表示,「現在競技體育很多是中國傳統優勢項目,但是作為集體類的、受眾比較多的、參與人群比較廣的『三大球』,目前在中國發展得還不夠好。」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男籃世界盃上,無緣直通東京奧運會的中國男籃暴露出的問題讓更多人認識到,邁向體育強國的路徑需要全民支持,幾代人共同為之努力。

為直面積弊,《綱要》中「三大球」被單獨提出,明確要「全面推動足球、籃球、排球運動的普及和提高」。李建明表示,「此舉是為了更好地凸顯它們在整個體育發展過程中的帶動作用,擴大它們的影響力和參與人群的受眾面。」而青少年必然是受益當下、改變未來的重要對象。

作為能集中展示體育教育功能的集體運動項目,《綱要》中對「三大球」的強調,除了為項目的普及與提高培育土壤,更在一定程度上讓其成為先行載體,促使更多青少年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去,從而增強學生體質、強化以體育人的功能,助推《綱要》中「到2035年,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身體素養顯著提升,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的戰略目標的實現。

改善青少年健康狀況的問題,在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黨委書記汪曉贊看來「十分迫切。」她對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表示,「軟、硬、笨、暈」這4個字可以形容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狀況,「骨頭軟、肌肉僵硬、動作笨拙,平衡性差容易摔跤」。她注意到,近年開學軍訓,學生暈倒已非鮮見現象。

而陝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史兵則公開發文表示,「《綱要》特別提出了發展青少年身體素養的目標要求。身體素養是體育教育的結果,是兒童、青少年全面發展和取得成就必不可少的基礎。兒童青少年時期打下身體素養的基礎,才能在其一生的各個時期根據內外環境的變化不斷加以完善,通過運動參與、體育組織和運動環境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充分體現了《綱要》在全球健康理念上的創新。」

同樣提及「身體素養」的,還有在《綱要》「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中,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開展的部分,「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養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的考核體系,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

「不是體質、體能或身體素質,而是身體素養。」鍾秉樞表示,這是在國家層面的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提高青少年身體素養的問題。他介紹,四五年前,教育部便著力研究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就是學生應該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素養」成了由知識、能力、品格等共同構成的綜合品質,「蘊含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體育學科提出的身體素養,則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強調「通過學習體育能帶給人們什麼」?

而在國際上,「身體素養」的概念已出現了80年。1938年,美國的《健康與體育教育雜誌》刊登的文章就提出,公立學校應對學生的身體素養和心理素養負責;1993年以後,這個概念在西方國家普遍開始付諸實踐;2010年,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ICSSPE)明確提出身體素養是體育教育的結果;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身體素養」作為體育的目的之一寫進新的《國際體育教育、體育活動和體育運動憲章》。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海曾向媒體介紹,關於「身體素養」的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並付諸實踐,英、美、加、新、澳等國已經將此提升到國家層面,甚至作為體育政策的依據。

因此,《綱要》中明確提出「身體素養」,在鍾秉樞看來,「是一種觀念引領,是未來推動全民健身、促進青少年體育發展的思路。」從「素養」的角度出發,將不再簡單停留在「體質」「技能」層面,「這是提醒我們,真正要增強國民體質健康,建設體育強國,更要關注的是民眾對體育的觀念問題。」

除了把「身體素養」擺在高位,《綱要》強調幼兒體育的發展更令汪曉贊「備受鼓舞」,長期從事幼兒體育研究的她表示,國內缺乏幼兒體育國家標準、師資、專門的體育類課程、對幼兒基本動作技能發展的關注等現狀,正在阻滯「身體素養從娃娃抓起」的圖景的實現。

而在《綱要》9項重大工程中,青少年體育發展促進工程單獨分段提及「推進幼兒體育發展,完善政策和保障體系;推進幼兒體育項目和幼兒體育器材標準體系建設,引導建立幼兒體育課程體系和師資培養體系」恰有針對性地點出癥結所在。

汪曉贊表示,「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的發展主要是在10歲以前,這對於其以後的運動能力發展、大腦執行功能開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三大球」青少年培養為例,一個孩子3至6歲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要強調走、跑、跳、攀、拋等基本動作技能的形成,這些基礎技能打好了,再去進入到足球、籃球等專項技能的學習,將會更有成效。

在鍾秉樞看來,正如發展「三大球」離不開青少年體育一樣,青少年體育正是這一鏈條中最核心的一環,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在《綱要》的全民健身、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對外交流的五大戰略任務中,青少年體育的發展實際上已融入到不同板塊之中,這樣也意味著體育強國藍圖中發展青少年體育需要跨部門協同,「不是體育一家的事兒。」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負責人在介紹《綱要》起草過程時提到,徵求意見稿徵求並採納了41個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的意見,《綱要》上報國務院後又正式徵求了39個相關部門的意見。而在《綱要》「政策保障」中已明確,「體育、發展改革、財政、稅務、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安、教育、文化和旅遊、衛生健康、科技、民政、外交、住房城鄉建設、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殘聯等部門和單位要建立目標任務分解考核和動態調整機制,確保體育強國建設目標如期完成。」

在鍾秉樞看來,「跨領域、跨部門的協同發力,契合了青少年體育發展的特性。」比如,在青少年體育工作推進中,離不開體育、教育、文化、共青團、衛生、婦聯、財政等相關黨政部門,也離不開體育及非體育的社會組織、各類學校、社區、企業、家庭,等等。

他提到《綱要》「提高競技體育綜合實力,增強為國爭光能力」戰略任務中「推動青少年競賽體育和學校競賽體系有積極融合」的表述,認為我國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的培養中長期存在競賽體系體教分離的情況,如果沒有從國家層面對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和學校競賽體系進行融合,將不利於後備人才的培養,而這種「多部門合作多主體參與的金字塔式的體育競賽體系」必定需要協同共建。

「青少年體育發展是一個網狀的龐大體系,落到實處時,需要構建一個青少年體育治理體系,以及提升青少年體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我們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而這樣的體系又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鍾秉樞說。

相關焦點

  • 媒介素養相關概念及內涵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是舶來品,其學科交叉特點決定了媒介素養這一概念在本土化過程中經常被冠以不同的稱謂,其中「Media」常被譯成「媒介」、「媒體」和「傳媒」,而「literacy」最初是指「閱讀和寫作能力」,是針對當時印刷媒介而言的。
  •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與表現
    對核心素養的認識世界經濟論壇報告顯示,由於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運用,未來5年,美國、中國、日本等15個主要經濟體將減少710萬個就業崗位。英國央行更估計,未來10年到20年間,美國和英國分別有8000萬份和1500萬份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佔兩國將近一半的勞動力。
  • 「身體素養」將成為青少年體育關鍵詞
    「不是體質、體能或身體素質,而是身體素養。」鍾秉樞表示,這是在國家層面的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提高青少年身體素養的問題。他介紹,四五年前,教育部便著力研究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就是學生應該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素養」成了由知識、能力、品格等共同構成的綜合品質,「蘊含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美國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美國媒介素養教育運動的主要力量是各地先後成立的媒介素養教育組織與社團。由於宗教背景、政治氣候以及獨特的教育體制,「媒介素養」在美國始終是一個多元的、未完全達成共識的概念。而由於種族和宗教的多樣性以及教育體制的獨特性,在美國設置全國性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難度極大,其帶來的直接後果是美國媒介素養教育開展形式活潑多樣,同時也參差不齊。
  • 身心素養是教師職業素養的要求
    一、相關概念界定(一)健康素養和教師健康素養佟麗、胡俊峰和侯培森在《健康素質與健康素養》一文中對健康素養這個概念的起源與發展進行了一次的回顧。其後的10多年中,越來越多的醫學及健康教育機構把目光集中到了對健康素養研究上,其中包括醫院、保健診所、醫藥公司、醫療保險公司等,還有一些專業協會學會例如美國癌症學會、美國糖尿病協會、心臟學會、愛滋病健康教育機構等。
  • 學校是培養青少年身體素養主陣地
    在《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身體素養」一詞引發學界與公眾的廣泛關注。《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將促進青少年提高身體素養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那麼,何謂身體素養?身體素養和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關係是什麼?如何提升青少年身體素養,夯實體育強國建設之基?
  •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發布——「身體素養」將成為青少年體育關鍵詞
    「不是體質、體能或身體素質,而是身體素養。」鍾秉樞表示,這是在國家層面的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提高青少年身體素養的問題。他介紹,四五年前,教育部便著力研究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就是學生應該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因此,「素養」成了由知識、能力、品格等共同構成的綜合品質,「蘊含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 科學網—現代科學素養因何而來
    從輕裡說,科學素質關乎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理性判斷與決策;從重裡說,則會影響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穩定與安全。鑑於此,本期編輯部特邀請相關專家圍繞科學素質進行討論。 ■李大光 現代對科學素養概念的討論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其主要原因是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發射成功後,引發的關於美國科學技術教育危機、科學技術落後以及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支持程度的擔憂。美國人認為,美國的後代在各種國際科學競賽中成績的低下,預示著未來美國人無法在科學技術的競爭中取勝。
  • 美國人的科學素養啥水平?
    許多美國人能回答一些有關科學概念的問題——例如,大多數人都能正確回答有關抗生素濫用或「潛伏期」定義的問題。但是,很少有人能認識到科學假設該如何陳述,或能確定鹼是抗酸劑的主要成分。圖丨皮尤研究中心「在這個信息容易獲取的時代,人們有時會就哪些信息是真實的、哪些是錯誤的展開激烈辯論。
  • 深圳市龍城高級中學教師晨曦:基於歷史核心素養的歷史概念教學解讀與實踐——以《兩極世界的形成》為例
    歷史概念意指對一目、一節課、一個專題(單元)、一個模塊乃至整個高中歷史課程知識能起到統領、主導作用的概念。和初中歷史教學相比,高中歷史課本明顯減少並簡化了歷史基礎知識,更注重強調歷史概念和歷史理論的分析,倡導促進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性思維能力。從現有的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的安排來看,無論是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都明確了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核心概念。
  • 核心素養的發展與概要
    近幾年來,在教育實踐領域和教育研究領域,人們談論教育問題時,經常提到「核心素養」這個詞。從今天回顧核心素養的發展,不難發現核心素養這個概念由來已久。「核心素養」這個概念來自於西方的英文詞「Key Competencies」。
  • 美國課改20年:如何讓「核心素養」真實落地?
    最核心和關鍵的就是「21世紀技能」,這是美國版的「核心素養」,也是世界上較早提出「核心素養」的版本之一,之後美國的教育改革一直圍繞著21世紀技能的落實開展。為了切實彰顯社會的需要,美國21世紀技能制定專家不僅僅局限在教育領域,而是拓展到社會各領域,並成立了一個基於素養研究、實踐和指導的全國性21世紀技能夥伴組織,參加的單位包括政府部門、商業機構(由微軟、思科、IBM等數十家大公司給予資金支持及參加該組織的戰略委員會)。
  • 藝術視覺素養
    在這種思維範式的影響 下,一個以前似乎並未引起廣泛關注的人類所應該具有的認知條件——視覺素 養呈現在我們面前,而且日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 視覺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問題,數字媒體技術與學科深度整合的 理論與方法體系為其順利實施開闢了全新的途徑,特別是將傳統的學習方法與 基於網絡的學習方法組合而成的混合式學習(blend learning)為現代視覺素養 培養提供了完整的方法。
  • 中國人應該多一點科學素養
    另外,這次官方用語是「素質」,替換了以前的「素養」。但稿件中兩者混用的地方也很多。很少在文章裡寫「中國人」,更不要說在標題裡說了,因為範圍太大容易誤傷。但這篇繞不過去,說的畢竟是一個整體的事兒。關鍵詞是「科學素養」,何謂科學素養 (Scientific Literacy) ?
  • 核心能力,核心素養,語言能力
    在2015 年的中心工作會議上我談到,根據我國的社會文化情境,使用核心素養的概念較之使用核心能力更加合適一些。但是,無論是核心能力,還是核心素養,說到底還是核心目標的問題,也就是基礎英語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 概念!概念!美國孩子這樣學數學!
    Go Math 是美國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HMH,哈考特)出版的一套美國主流小學數學教材(約70%的學校在用)。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打開實際的課本,有興趣的朋友,咱們來看看,美國孩子學數學的路數,和咱們當年有什麼不一樣?和現在中國小孩有什麼不一樣?
  • 張維為:美國領導人沒有文化,沒有素養,該我們給美國立規矩了!
    那句能把美國逼回農業國是誰說的?這是什麼仇、什麼怨,要把美國逼回農業國?而據說畢業於「名牌大學」(其實是「野雞大學」)的張維為更是提出這樣的要求:美國領導人沒有文化,沒有素養,該我們給美國立規矩了。只是不知道他在說這句話時,是否記起這樣一個故事:那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古巴的偉大領袖卡斯楚決定收拾美帝,將國內的強姦犯、殺人犯、偷竊犯、妓女、殘疾人、精神病人等近15萬「低端人口」驅趕到公海,這些人如其所料一股腦地湧入美國。美國顯然被突然而來的難民整懵了,那麼多難民該如何安置?
  • 北師大-ANOBO少兒全球素養課題組邀請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
    會上,包括加德納在內的三位嘉賓將分別帶來十五分鐘的少兒全球素養專題演講,並共同展開四十分鐘的座談討論,共同解讀少兒全球素養教育。他是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學、教育學教授,哈佛大學著名的教育科研項目Zero Project的首席研究員和前聯合主任,專著超過40本,發表論文數百篇。他曾得到來自保加利亞、加拿大、智利、希臘、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韓國和西班牙三十餘所高等學府的榮譽學位,還曾獲美國擁有「天才基金」之稱的麥克阿瑟獎金,和每年頒發給傑出學者、藝術工作者的古根海姆獎。
  •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改進
    一個動態的、不斷整合的整體性概念;2.是由後天逐步習得並完善的,而非先天就具有的;3.遠比知識(knowledge)與技能(skills)的內涵更加豐富,它是相關知識、認知技能、態度、價值觀與情緒的集合體;4.基於行動與情境導向的。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核心素養的達成在教育教學裡需要四個基本特徵或者關鍵要素。第一是情境;第二是任務;第三是角色;第四是問題。
  • 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
    為了對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進行梳理和界定,釐清核心素養概念的內涵與理論結構,形成對核心素養的準確認識與定位。書中通過梳理核心素養概念的歷史縱向演變歷程與國際橫向研究狀況,對其概念進行辨析,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節 核心素養內涵的歷史演變  1、在傳統的人才標準中,人們都將高尚的道德品性列為第一位,並作為首要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