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科學素養啥水平?

2020-12-25 觀察者網

目前,在科學知識和科學過程的理解方面,美國人仍有很大的差異。

據《中國科學報》4月9日報導,皮尤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一項新調查顯示,美國人的科學知識水平因教育、種族和性別而異。

許多美國人能回答一些有關科學概念的問題——例如,大多數人都能正確回答有關抗生素濫用或「潛伏期」定義的問題。但是,很少有人能認識到科學假設該如何陳述,或能確定鹼是抗酸劑的主要成分。

圖丨皮尤研究中心

「在這個信息容易獲取的時代,人們有時會就哪些信息是真實的、哪些是錯誤的展開激烈辯論。這項調查旨在評估公眾對科學事實和科學過程的理解程度。」皮尤研究中心科學與社會部主任Cary Funk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

美國學者喬恩·D·米勒認為,科學素養應該被看作是社會公民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對於科學技術的理解,包括對科學基本知識和基本觀點的理解;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對科學對社會影響的理解。而該調查圍繞的也是這幾個基本方面。

簡單「小」問題

你知道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屬於什麼嗎?一輛時速40英裡的汽車,行駛45分鐘,跑了多遠?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考察了美國人對生命科學、地球、物理等學科具體事實相關的知識範圍。

結果顯示,79%的參與者能正確認識過度使用抗生素的嚴重後果是抗生素耐藥性,76%的人知道潛伏期是指某人感染病毒但沒有表現出症狀的一段時間。而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緩解胃酸過多的抗酸劑的主要成分,61%的人答錯了。

這項針對4464名成年人的代表性個體調查還發現,在11個選擇題中,參與者給出的正確答案多於錯誤答案。正確答案的平均數是6.7,而中位數是7。

大約四成的參與者能得到9到11個正確答案,指數上被劃分為具有較高的科學知識。大約1/3屬於中等科學知識(5到8個正確答案),大約29%屬於低科學知識(0到4個正確答案)。

而這些「小」問題卻反映了美國科學知識教育的巨大差異。

Funk提到,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美國人在科學知識方面得分最高。這些巨大的差異與皮尤研究中心之前對科學知識的調查一致,也與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與工程指標中的科學知識指數分析一致。

巨大差異

平均而言,擁有研究生學歷的美國人比擁有高中學歷或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多答對4道題(9.1題比5題)。

而且,前者選擇正確答案的可能性比後者至少高27%。

大約七成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參與者被歸為科學知識水平較高的人,在11項中至少有9項答對了。

相比之下,在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參與者中,約有19%的人表現得和他們一樣好。

「教育差異可能與在更高層次的學校接受更多的科學培訓有關。人們還可以通過學校以外的非正式環境和新聞了解科學。在另一項調查中,我們發現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美國人更有可能參加非正式的科學活動,比如去動物園、科技中心或博物館。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有可能積極接觸科學新聞。」Funk說。

這裡,種族也成為一個劃分「標識」。

白人比拉美裔或黑人更有可能獲得高分。白人在11個正確答案中平均得7.6分,西班牙裔平均得5.1分,黑人平均得3.7分。

大約一半的白人參與者(48%)被劃分為擁有較高的科學知識,而西班牙裔和黑人的這一比例分別為23%和9%。

研究人員表示,不同種族掌握科學知識的差異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如受教育程度和獲取科學信息的機會。然而,即使在回歸模型中控制了教育水平,種族之間的科學知識差異仍然存在。

此外,調查還發現,男性得分高於女性,但在不同的問題上存在差異。

男性參與者平均答對7.4道題,女性平均答對6.0道題。大約有一半的男性(49%)得分較高,而女性只有30%。

然而,性別差異在不同的問題上並不一致。例如,男性和女性在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的回答上大致相同(分別為80%和77%)。

但是,更多的男性(66%)比女性(46%)認識到將基因植入植物是基因工程的一個例子。

科學是什麼

2/3的美國人認為科學方法是一個迭代過程。

另一個不包括在量化數據問題裡,直擊了美國人眼中的科學是什麼。

在兩種表述中,哪一種最能描述科學方法:它產生的結果是要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測試和更新的,或者它確定了不變的核心原則和真理。

67%的參與者表示,科學方法的設計是迭代的,產生的結果需要不斷測試和更新,而15%的人表示,科學應產生不變的核心原則和真理,17%的人表示不確定。

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參與者更傾向於把科學方法看作不斷測試和更新的結果。

85%擁有研究生學歷或76%擁有大學學歷的參與者支持這一論斷,而高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只有56%支持。

較高的科學知識水平通常被視為個人、社區和全體公民應具備的重要特徵。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對科學過程和科學知識積累方式的理解,可能有助於他們參與有關氣候變化、兒童疫苗和轉基因食品等問題的科學辯論。

「科學知識可以幫助個人應對各種日常情況,比如作出醫療決定或決定吃什麼。社區可以從更高水平的科學知識中獲益,特別是當它們能認識到環境中潛在的健康危害時。而且,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在氣候變化和基因編輯等問題上出現了新的科學辯論,更了解情況的公民被認為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信息,並參與圍繞這些主題的公民對話。」Funk告訴《中國科學報》。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大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曾表示,一個具備科學素養的人應該能夠分辨真正的科學知識與偽科學的差異。「與美國、加拿大和歐盟國家以及以色列相比,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顯著落後。」他說。

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數學與科學教育系主任諾曼·裡德曼表示,科學教育應當儘早開始。兒童應該從幼兒園就接受科學教育,一直貫穿整個小學教育階段。

據悉,該調查報告基於2019年1月7日至21日對全美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4464名18歲及以上成年人進行的一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調查。抽樣誤差幅度為正負1.9個百分點。

記者手記

在閱讀整個報告之前,皮尤研究中心建議閱讀者回答一份簡短的調查問卷。這份問卷共11個題目,也是此次美國全民科學素養調查使用的問卷。

題目十分簡單,包括地球四季的成因、為何不能濫用抗生素、對照組試驗的設置、哪種操作屬於基因工程、毀林的危害,以及疾病潛伏期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大多出自中學科學相關課程。

在美國調查涉及的4464個隨機樣本中,11道題目全部答對的佔16%,答對10道的佔13%。

如果網絡調查也被包括在內,那麼記者屬於13%的行列,倒在了一道初中地理題前:地球四季的成因。

記者知道地球四季與繞日公轉有關,但是具體為公轉速度還是角度,分辨不清,於是鬼使神差選擇了獲得太陽能量的變化。

但可以想像,如果是中學生,只要地理課程過得去,應該至少能輕鬆應對這道題目。因此,也可能出現剛參加完高考學生的得分,比在校研究生得分高的情況。

雖然統計數據認為學歷較高會直接影響得分,但筆者認為,這次調查得分高低,與學歷高低、工作經驗、人生閱歷並無直接關係,只要科學教育基礎打得好,得分就能較高,這體現的是個體的基本科學素養。

(《中國科學報》記者 唐鳳)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應該多一點科學素養
    「每個人都需要某些用得到的科學知識與知道這些知識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科學素養被視為一種人行社會生活的基本權利。科學素養可以幫助一般人做更好的決策與豐富他們的生活。」更直白一些,有了科學素養,讓你生活得更好。比如說這樣一則新聞,《小區通信基站拆掉 業主集體失聯》,說的什麼事兒呢?
  • 科學網—現代科學素養因何而來
    ■李大光 現代對科學素養概念的討論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其主要原因是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Sputnik」發射成功後,引發的關於美國科學技術教育危機、科學技術落後以及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支持程度的擔憂。美國人認為,美國的後代在各種國際科學競賽中成績的低下,預示著未來美國人無法在科學技術的競爭中取勝。
  • 如何提升我國公眾科學素養
    然而,在此次事故中所暴露出來的中日兩國民眾對核洩漏事故的態度,卻明顯反映出兩國公眾在科學素養上的明顯差距。 公眾科學素養這一概念是1979年,時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公眾輿論研究所所長J.米勒提出的。我國從1992年開始引進和開啟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至今為止已經進行8次。
  • 平時總提到科學素養,它到底指什麼
    如果有人告訴你生病可以不去醫院、不用吃藥,只要燒香拜佛、求得神靈保佑就可以痊癒,而你也相信,並在生病的時候這樣去做,那麼,就不能認為你的科學素養很高;如果你仍然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而不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人的一生由天註定;你的科學素養也是有缺陷的。等等,這只不過是衡量科學素養的少數指標,而科學素養也正是有這麼一系列的指標所代表的內容構成的。
  • 擁有科學素養的孩子,究竟有什麼不同?
    我國具備科學素養的公民僅有3.27%,相當於歐盟、日本、加拿大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更遠低於美國。
  • 美國官方測試民眾科學素養十題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新媒體專電;美國商業內幕網站5月28日報導刊登題為《這10道題被用來測試美國公眾的科學素養,你能答出幾道?》一文。文章摘編如下:按照規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每兩年要向總統匯報美國在科學和工程方面的狀況。
  • 科學網—高中是科學素養形成關鍵期
    「由此看來,近年來學生的質量的確有下滑趨勢,而主要原因就在於科學素養培育的缺失。」王夔說。他認為,科學素養的培育應從幼年抓起,貫徹整個教育過程,但是關鍵在高中階段。 對比中國和美國的人才成長進程,有一個明顯的「剪刀差」:我國小學生和初中生的水平都比發達國家高得多,但是一到大學,這種差別就反過來了。王夔指出:剪刀差的交點就在高中。
  • 科學素養的反思-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看隨想:本書是反思美國科學素養教育的書籍,此處摘錄的是第一章,原章節標題為《科學:群體實踐、素養、權力,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本書從9·11事件出發反思美國科學教育出現的問題,科學教育沒有教會學生反思,反而成為灌輸和強化偏見的課程,讓科學變成了不能質疑的事物。科學專業從業者也不能更好地反思自我、反思科學,而是強化了自身的傲慢,使得科學成為被人利用的工具。本文雖然說的是美國,但在我國大力發揚科學教育的今天,也不無借鑑意義。(楊贏)整個時代處於無序之中。
  • 科學素養 scientific literacy
    接二連三的荒唐鬧劇折射出一個事實:我國民眾的科學素養之低令人堪憂。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到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3.27%。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本周一表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知識的公眾人數正在增長,但科學素養仍處於低水平。文中的scientific literacy就是指「科學素養」,也稱為「科學素質」。公眾科學素養主要指人們對科學知識、科學研究過程及方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的理解程度。
  • 3.27%中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 落後西方20年
    本報訊(記者蔡文清)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僅相當於日本、加拿大、歐盟等主要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20年前的水平。今天上午,中國科協公布了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水平在穩定提升,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不少差距。
  • 提升民眾衛生基本知識等科學素養,國外有哪些招?
    儘管有關「科盲美國人」的說法不絕於耳,但皮尤2019年3月發布的調查顯示,美國人具有相當良好的科學素養:大多數美國人能答對11道科學問題中的10道,這些問題涵蓋生命科學、地球與其他物理科學以及算術與圖表閱讀等領域。據調查,美國公民科學素質達標率1988年就達到10%,2005年升至27.9%。
  • 資訊時代呼喚編輯提高科學素養
    原標題:資訊時代呼喚編輯提高科學素養 編輯的科學素養決定了編輯的眼光,決定了他呈現給大眾的是怎樣的產品水平與產品質量。科學素養並非是科技類出版物編輯才應該具有的。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大眾對相應知識的了解需求迅速擴大,而科普讀物是大眾獲得科技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
  • 調查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公民比為3.27%
    數據來源: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  【編者的話】  前不久,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雖然有提高,但仍只相當於日本、加拿大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在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相當於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該怎樣看待這一數據?中國人的科學素養究竟怎樣?引發了不少關注和議論。
  • 2018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17.06%,基本知識和理念素養水平提升最大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長寧介紹,2018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17.06%,比2017年增長2.88個百分點,為開展監測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並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
  • 今年PISA最關注的科學素養到底是什麼?
    但遺憾的是,我們的科學教育並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報告指出,從2006年起,全球科學教育水平一直止步不前,全世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國家在提升他們科學教育的水準(這其中包含高績效教育系統如新加坡和澳門,以及低績效教育系統如秘魯和柬埔寨)。
  •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兼具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綜合表現為九大方面,具體為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從此,「核心素養」迅速成為了基礎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
  • 你的科學素養奠基健康中國
    從2013年起,我國就提出將健康素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把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作為提高國民健康素質的優先策略。2016年,《綱要》更是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定為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指標之一。在應對新發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亟須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及時制定應對方案,儘可能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
  • 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出路在哪--訪全國政協委員何祚庥
    在今年兩會上,「我國公眾科學素養如何提高?」、「科普的出路在哪裡?」等等,成為委員代表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就此,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何祚庥。  記者:去年中國科協公布的最新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報告顯示:每千人中只有14人具有基本科學素養,不及美國10年前的六分之一。調查還發現中國人很少去科普場所等等。中國人真是這麼「不熱愛科學」嗎?
  • 美國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摘要】美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肇始於20世紀60年代。儘管美國各個州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並不均衡,但美國中小學生開展的媒介素養教育成效顯著,對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美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 兒童或者說是青少年,由於不夠成熟,缺乏經驗,相比成年人而言,其認知、情感以及道德發展尚處於較低水平,因此,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中
  • 人民日報:我們需要怎樣的科學素養
    離開了這個群眾基礎,即使我們能夠實現「上天入地」,也很難持續不斷地推動創新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相當於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水平。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語境中,科學素養作為一項基本公民素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