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這幾年追求大IP,然而故事的原創力不足,文學作品(大部分是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又甚少在口碑和票房上獲得成功。借鑑日韓的原創作品,如何更好的本土化又成了難題。
2017年剛剛過去,我們盤點了全年院線公映的影片,會發現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不少,但一年過去能記住的沒幾部。
2015年就拍完的《少年巴比倫》,終於在2017年年初公映。電影改編自作家路內的同名處女作,是在工廠家屬區長大的「70後」、「80後」們的共同記憶。
路內的小說《少年巴比倫》。
2月10日在部分地區公映的《遊戲規則》,是高希希導演根據自己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這也是他首次創作長篇小說,致敬《教父》。
小說《遊戲規則》。
胡雪樺導演的《上海王》,講述了1920年代上海灘的黑幫角逐。電影改編自女作家虹影的小說。
第一代上海王、洪門老大常力雄(胡軍飾)寵愛在妓院做丫頭的鄉下女孩小月桂,卻不幸遭人暗算而亡。
歷經艱辛,小月桂在第二代上海王的幫助下,成為了「申曲名伶」筱月桂(餘男飾)。
小說《上海王》。
3月的《夜色撩人》改編自須一瓜的小說《淡綠色的月亮》,講述一對原本生活美滿的夫妻,因為一次入室搶劫而被改變生活的故事。
須一瓜的《淡綠色的月亮》。
蘇有朋導演的《嫌疑人X的獻身》,改編自日本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同名暢銷小說。物理教授唐川(上圖左,王凱飾)在調查一樁殺人案時,重逢了同學好友、中學老師石泓(張魯一飾)。隨著調查的發展,唐川慢慢發現這位老友有著重大嫌疑,然而結局又令人震撼又扼腕。
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
4月,恐怖懸疑片《驚悚小說》由同名的網絡小說改編,講述了由過氣作家創作一部叫做《驚悚小說》的作品而引發的連環事件。
張孝全和周冬雨主演的《指甲刀人魔》,由香港鬼才導演彭浩翔的同名短篇小說擴展而來。電影故事情節被放大了,但也失去了小說原有的魔幻與微妙。
艾米麗(周冬雨飾)是一個以吃指甲刀維生的人魔。
收錄《指甲刀人魔》的小說集《破事兒》。
《傲嬌與偏見》改編自媚媚貓的同名網絡小說。
金城武和周冬雨主演的《喜歡你》改編自藍白色的小說《終於等到你》,講述了女漢子廚師和高冷的、追求細節完美的酒店老闆之間的浪漫愛情。
藍白色的小說。
閆妮主演的愛情喜劇片《美容針》改編自韓國作者黃美娜的熱門漫畫《BOTOX》。
《小情書》講述了兩個學霸的高考故事,改編自作家王海濱的小說《朝花夕拾1990》。作為原著作者與電影的文學策劃,王海濱在電影中加入了許多時代元素,「我們那一代人的高中生活都在這部劇中一一呈現。 」
《朝花夕拾1990》。
愛情懸疑片《夏天19歲的肖像》改編自日本作家島田庄司的同名小說。
島田庄司的小說《夏天,十九歲的肖像》。
兩個單親家庭每周六的固定晚餐,引發了一段愛情故事。6月上映的《六人晚餐》,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70後」代表作家魯敏的同名小說。
魯敏的《六人晚餐》。
《我的青春你來過》根據軍旅女作家宋啟的《十六歲的生命冊》改編,講述了高三女孩肖閣和她的同齡人面對壓力和希望不斷尋夢追夢的感人故事。電影只在部分地區公映。
《原諒他77次》根據香港作家李敏的同名小說改編。
7月,進入暑期檔的國產保護月。青春題材的《秘果》改編自饒雪漫的同名小說。
《伊犁河谷》改編自劉凡的同名長篇小說,並由劉凡擔任編劇,講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的歷史。
長篇小說《伊犁河谷》。
青春熱血的《青禾男高》,改編自日本漫畫家高橋ヒロシ的作品《熱血高校》。
今何在的《悟空傳》是網絡文學剛剛興起時的大熱作品。十多年過去,被翻拍成電影,卻已經沒有了當年看小說時的那份感動與興奮。
今何在的《悟空傳》。
《片甲不留》講述了明末侯雲書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改編自作家劉天明的小說《古代才女悲情》,表現了亂世中人的選擇。
改編自唐七公子同名小說的電視劇版在2016年創下超高收視率後,電影版《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也在2017年8月應運而生。但是,電影的糟糕造型、豔麗畫面,讓它成為了一次失敗的翻拍。大IP也不一定有好票房。
網絡文學作家唐七公子成了這幾年國產影視劇的熱門,《鮫珠傳》同樣改編自他的小說——《華胥引》。小說以虛構的「九州」為背景,講述飛賊泥空空、捕快黑羽、神秘少年蛤蜊三人因鮫珠而結緣,共同對抗羽族後裔血烈邪惡陰謀的故事。但電影,則是基於原著框架上的再創作。
唐七公子的《華胥引》。
由小鮮肉李易峰主演的《心理罪》,根據作家雷米的同名系列小說改編。年輕氣盛的犯罪心理學高材生方木(李易峰飾)和身手不凡的野獸派刑警隊長邰偉(廖凡飾)組成了最佳拍檔,聯手破案。
在《岡仁波齊》獲得意外成功的票房後,張楊導演的另一部西藏題材電影《皮繩上的魂》在隔了一年多後公映。《皮繩上的魂》改編自作家扎西達娃的兩部短篇小說:《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和《去拉薩的路上》。在這個充滿宗教神秘主義的故事中,作者玩起了元敘事。
扎西達娃的《西藏,系在皮繩結上的魂》。
8月還有一部《杜麗娘》,雖然豆瓣電影條目的編劇一欄寫著湯顯祖,但他老人家地下有知,怕是不認的。
9月上映的《會痛的十七歲》,改編自饒雪漫的系列小說《我不是壞女生》,講述了一段發生在高中的、17歲叛逆少女和學霸之間的故事。
神秘角色(王力宏飾)出現,能否實現叛逆女生兒時的夢想?
10月,電影《那一場呼嘯而過的青春》改編自吳小霧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群混沌未開的年輕人遊走在黑道邊緣上的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10月的另一部改編作品《蝴蝶公墓》,其同名原著作者蔡駿是中國懸疑小說第一人,可惜他的作品改編的電影都沒能引起很大的反響。
小說《蝴蝶公墓》。
11月,根據老舍同名原著改編的《不成問題的問題》終於上映。電影通過農場主的更替,揭露了很多現實問題。範偉因此片獲得了2016年臺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這個月上映的《追捕》,故事對於很多中國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它翻拍自高倉健的那部著名作品。而《追捕》的原著則是日本作家西村壽行的《涉過憤怒的河》。翻拍的吳宇森導演,請來了日本影星福山雅治(左)出演。
《追捕》的原著小說。
同樣在11月上映的《推理筆記》,改編自早安夏天所著的同名暢銷小說。這是一部二次元氣質濃鬱的校園推理小說。
12月可謂是文學作品改編的大月,相比2017年其它的月份,無論是改編的電影還是原著本身的質量都高了許多。馮小剛的《芳華》改編自作家嚴歌苓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軍隊文工團自1970年代「文革」時期至1990年代改革開放這段時代劇烈變化中的人物命運發展。電影上映後,引發了廣泛討論,各方評價不一。
小說《芳華》。
陳凱歌的《妖貓傳》上映後,也是褒貶不一,評論兩極分化嚴重。這部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夢枕貘的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通過詩人白居易(左,黃軒飾)和來長安取經的沙門空海(染谷將太飾)追查一隻妖貓,揭露了當年楊貴妃之死的真相。
電影也展現了盛唐窮極一時的繁華景象。不過,在原著中,這景象的繁華不僅僅是一場極樂之宴,更有大唐的兼容並蓄、燦爛的文化。
《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系列在電影翻拍後也出了新版,並順勢改名《妖貓傳》。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是《心理罪》系列的續篇,同樣改編自雷米的同名小說系列。這部裡,隨著年齡增長,天才神探方木換成了鄧超扮演。
12月底上映的《解憂雜貨店》,又是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可見東野圭吾在中國的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