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年前有一句名言:「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這句話放在移動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化的今天,仍然近乎真理。數理化是現代科技與工程的基礎,沒有數理化,就不會有今天的物質文明和科技產品。數理化承擔了今天自然科學與物質科學的理論基礎。數理化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工具,是物質文明與科技產品的根本源泉。生活離不開數理化,工作更離不開數理化。
可是總有一些孩子害怕數理化。有很多孩子甚至是談「理」色變。
英國著名科學家霍金在撰寫《時間簡史》的時候,出版商鄭重其事地建議道:「你的書裡多一條數學公式,就會失去一部分讀者。」這說明,對數理化的害怕沒有國界。
有人曾經非常無可奈何地說:數理化給我的自尊心造成嚴重的創傷。
理科跟文科不一樣。死記硬背那些枯燥的公式肯定不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要學好數理化,最好的辦法還是要喚起孩子的興趣。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數理化像看小說一樣簡單有趣呢?
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總顧問、多篇文章入選課本的作家梁衡說:「語文、歷史是形象思維,易學。」「而數理化是邏輯思維,孩子年紀小,一下子轉化不過來。」「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關鍵要做的就是讓數理化公式活起來,也就是有背景、有人物、有情節。」
梁衡先生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終於想出了一套辦法,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在接觸到數理化之前先了解其中的一些背景知識,幫助孩子「找回數理化學習興趣」。梁衡先生用了四年時間,寫成了《數理化通俗演義》,書中有230位科學家的103個發現與發明故事,時間跨度有2500多年。
《數理化通俗演義》以章回小說形式演繹世界科學歷程,全面解讀定理公式的由來,發現背後的故事,顛覆了傳統科普書的枯燥形式。每個故事像一層薄薄的糖衣,包在數理化學習的苦藥外面,用趣味的故事把那些公式、定理背後的故事講出來,讓孩子對這些知識漸漸產生興趣。
《數理化通俗演義》填補了老師教學的部分缺失,讓孩子更加透徹、深入地了解數理化,並從中找到樂趣,重新愛上這些「難嚼」的知識。
在這裡,科學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英雄傳奇。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他們不再是遙遠的歷史人物,而是故事裡活生生的角色。他們的科學故事推動著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構成了人類文明璀璨的星空。
原本抽象複雜的數理化知識都融入到了故事當中。孩子邊讀故事變學習,自然理解得快、記憶得牢。
梁衡先生說:
「我在中學時期對數理化是極無興趣的。那枯燥的公式定理,算不完的習題,一想起就頭疼。所以數理成績並不好。到後來懂得自覺去學,也就是說有了興趣時,讀書的最佳年齡業已過去,真是後悔莫及。我又留心一下,為什麼文學能引起一般人的興趣。一個人一生不做理化實驗,不演算高深的習題,大有人在;一生不讀一篇小說或散文的人實在不多。中國的老農民即使是文盲,他也知道劉備、張飛、宋江、李逵。這些並不必到課堂上去學,都可通過戲劇、評書、年畫,現在還有電影、電視,耳濡目染,自然而得。他們也沒有感到一種求學的艱苦。而數理化卻是不入課堂便不易學得的。就是說,社會沒有給這些科目提供更多的培養人們興趣的機會,這是其一。」
「其二,數理化是邏輯思維,與文學的形象思維不同,它沒有曲折的故事和生動的形象,自然也就枯燥些。倘若沒有專門的目的和壓力,人們很難去親近它。能不能借文學之力培養數理興趣,變苦為樂,變被動為主動呢?於是,我就想到用我們傳統的文學形式——章回小說,去將那些數理方面的知識寫出來。其實,每一個公式、每一條定理後面都隱藏著一段血與火與汗的歷史,這裡面有慷慨的悲歌,有勝利的喜悅。要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一部科學史絕不比一部社會科學史遜色。當我們循著那些科學家的足跡再走一遍時,我們就會發現,那些公式定理是多麼珍貴,多麼可愛。這時再學習它,不但有了興趣,而且有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