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全市逾百萬名中小學生迎來新學期。除了傳統的升旗儀式、校長講話等環節外,不少學校都舉行了富有特色的開學典禮。神舟十號3位航天員出現在陳經綸中學的開學典禮上,曾參加過中國大洋35航次科考的張凱亮老師則給匯文一小的學生們帶來了「深海禮物」。在熱鬧的開學日,打工子弟小學同樣令人牽掛,海澱區行知實驗學校昨天迎來了218個「小豆包」,他們中僅有5人能夠辦理學籍。
請大牌
陳經綸中學
神十航天員現身談心得
昨天,在陳經綸中學的開學典禮上,獲得「英雄航天員」稱號的神舟十號的3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出現在學生中間,他們用回答學生提問的方式,分享自己成為航天員過程中的心得感悟,勉勵同學們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張曉光叔叔,您在眾多航天員中脫穎而出,遇到困難時如何克服它?」「王亞平阿姨,您如何理解太空授課的意義?」「聶海勝叔叔,想成為航天員應該做哪些準備?」上午9點,當3位身穿軍裝的航天員出現在陳經綸中學校園時,立即成為學生們關注的焦點。為了這次難得的見面,學校提前向同學們徵集問題,挑選出其中三個有代表性的向他們發問。
講科技
匯文一小
教師送學生「深海禮物」
昨天,在匯文一小的開學典禮上,曾參加中國大洋35航次科考的張凱亮老師為學生帶來了「深海禮物」。他將曾隨蛟龍號一起潛入深海5555米的泡沫塑料球等「深海禮物」呈現給同學,讓他們直觀地感受海洋的神秘。
據張凱亮介紹,在隨蛟龍號「下海」之前,學生們在泡沫塑料球上寫滿諸如「祝你們科考順利」類的祝福話語。當蛟龍號沉入深海再浮出水面後,這些原本直徑為7釐米左右的泡沫塑料球大約縮小了很多,而那些祝福的話也隨即「縮水」需努力辨認。六年級(4)班的高婕拿著小球仔細辨認著上邊的字,驚奇地說,「原來的球上還寫了我的名字,現在縮小後都看不清了。」開學第一課上,除了展示禮物,張凱亮還讓學生一起做了「海水壓力有多大」的實驗。
拼規模
史家學區
「組團」典禮「混搭」上課
昨天,包括史家小學、史家實驗學校(原曙光小學)、遂安伯小學和史家七條小學4所史家學區校首度聯合舉行開學典禮。開學後,今年新加入史家學區的遂安伯小學一年級新生,將與史家新生實現混班上課。
開學典禮通過高年級向低年級同學介紹校區特色文化的方式迎接新生。各校區的學生都有機會在開學典禮上展示自己。來自遂安伯小學的景禹芃說,「原來在遂安伯的時候,是表演快板的專業戶。來史家前還曾擔心自己的特長在新學校中沒有用武之地,沒想到在開學典禮上,就讓表演了快板!」
史家小學校長王歡介紹,開學後遂安伯小學一年級新生與十佳新生實現混編上課。同時,史家小學105名科任教師全部參與到兩校的教學中。史家小學的近40門校本課程也全部向遂安伯的學生開放。
求家長
清華附小
拜託家長別「折磨」孩子
昨天上午,來自朝陽區、昌平區、石景山區合作校和清華附小本部的2000多名學生一起,一同相聚在清華園內舉行開學典禮,來自四、五、六年級的哥哥姐姐逐一將一年級的弟弟妹妹牽手帶入校園。
昨天,清華附小家長委員會的家長們已經迎候在道路兩側,分校所有一年級的家長也列隊進入校園。微笑、大拇指、鞠躬禮是清華附小的三張名片,昨天,家長們特意舉著「微笑」「讚美」「感謝」的標牌,在路邊迎送學生。莊嚴的升國旗儀式後,清華附小
校長竇桂梅向全校師生講了「開學第一課」。她希望孩子們能夠從小學開始就要努力做一個帶有清華烙印的中國人。
竇桂梅提醒家長尊重教學規律,她特別對一年級的家長說,在教改的今天,最該改變的是家長。「請記住,社會無論怎麼變化,我們都不要以自己心願、功利之心聯手『折磨』我們的孩子,我拜託家長,不要以功利之心要求孩子成為你們認為那樣的人。」隨後,她還請學生向家長行鞠躬禮,並五度提到「拜託家長了」。
□特寫·打工子弟學校
沒有學籍仍然報滿
昨天,218個一年級「小豆包」邁入海澱區行知實驗學校校門,開始他們的小學生活。這座由廟產改為校園、僅有十多間紅磚平房和後加蓋的簡易房的小學,迎來了十多年來的招生高峰。
>>現場 昨天仍在招生考試
昨天上午9點多,劃分給一年級新生的五個教室幾乎坐得滿滿當當,孩子們小手背後,聽著老師的入學教導。報名處內,仍陸續有家長帶著孩子報名交費。
「哎呀,來了這麼多孩子,教室坐不下可怎麼辦?」辦公室內,退休後回校的執行校長劉書芳與老師溝通情況。由於多種原因,報名行知實驗學校的學生最終確認可比普通學校稍晚,昨天上午仍有學生在現場進行招生考試。劉校長介紹,往年該校招生僅可招滿三個班級,去年增至四個班,今年為新生準備的五個教室已近滿員。
截至昨天上午開學儀式前,行知實驗學校共有218名一年級新生現場報到,並有50餘名轉校生。
>>困境 僅5名學生能辦學籍
「我們發現,一年級同學特別聽老師的話,在下面站得筆直,希望新學期能繼續保持」,開學典禮前,劉書芳校長特意對新生們提出了表揚。
今年,北京市出臺嚴格政策,非京籍兒童在京借讀需要提供「五證」,並按期參加信息採集才能完成後續手續。「按教育部門的規定,這裡的孩子很多都只能回老家上學」,但如果將這些孩子拒之門外,行知實驗學校的責任校長易本耀認為,這又喪失了該校作為打工子弟學校的意義。為了兩全,易本耀與家長們進行溝通,告知他們在這裡就讀將不能得到學籍,不少孩子家長在老家為孩子辦理學籍後,讓孩子在行知實驗學校暫時就讀。
「走一步看一步吧,實在沒有學籍,就只能讓孩子三四年級時回老家讀書了」,學生家長們也不知道孩子的小學生活將在哪裡安定下來。
此外,如何能讓孩子們讀上書、更好地讀書?易本耀試圖在有限的資源中做著平衡。行知實驗小學目前有教師40餘名,工資普遍在1700元-1800元左右,僅有單身老師可以在學校內住宿、就餐。老師們稍有安慰的是,去年能夠上了「五險」,雖然「一金」還沒有著落。
「在這種條件下,老師的流動性大,我們也能夠理解」,易本耀算帳,每名學生每年交納學費1600元,其他教學費用還沒有繼續交納,如果提高老師的工資,學生學費則要相應提高,這對打工子弟學校的家長而言,「負擔太重了」。
昨天上午,在進校報到了218名學生中,僅有5名學生能夠辦理學籍。新學期順利開始了,校長易本耀的兩難境地卻並未結束。(京華時報記者 龔棉 李琦 張靈 郭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