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營養午餐有利打工子弟回歸

2020-12-25 騰訊公益

在貴州實行一年多的營養改善計劃,開始收穫意外的成效:此前是打工子弟外流讀書,現在,他們則回流至家鄉的學校。

2012年春季開始,貴州省在65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始全面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以下簡稱營養改善計劃),惠及1.3萬多所學校、380萬農村學生。在國家試點的基礎上,貴州省探索出自己的模式——「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即所有試點學校自辦自管食堂,向學生供應午餐。用於整個營養改善計劃的國家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均超過20億元。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貴州省典型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學校中的留守兒童比例近一半。在黔東南州麻江縣,宣威小學的校長韋仁全告訴記者,學校的301名住宿生裡,有四五十名學生都是近兩年來回歸的。而在隆昌小學,校長王家優說,現在的773名學生中,有40%都是從外地轉學回來的。

宣威小學四年級2班的王小佳就是在兩年前回到家鄉的。兩歲時,她隨打工的父母去福建莆田,在當地上小學。去年,父母送她回來,原因很簡單:「學校的飯菜好,好過家裡天天煮酸湯!」

「酸湯」是一種貴州本地的菜餚,即不放油、用白水煮出來的蔬菜湯。在王小佳的家裡,酸湯幾乎是每天唯一的菜。而在學校,王小佳每天中午可以吃到一頓實實在在價值3元錢的飯菜——「兩菜一湯、1兩肉、半斤菜、白米飯管飽」——這是典型的「貴州模式」營養午餐。

和很多貴州省教育行政部門的官員一樣,麻江縣教育局副局長楊兵掰著指頭算出這3元錢是如何分配的:1兩肉大約1~1.3元,3~4兩米大約0.6~0.8元,蔬菜和調味品約1元,菜油每100人8~10斤,人均0.1元。為了使國家補助的3元錢全部用於學生供餐,貴州省教育廳學生資助辦公室嚴格監督3元錢的使用。對糧油等大宗食材,都由縣資助辦統一採購和配送。用學生資助辦公室主任周憶江的話說,這是「避免讓校長見到錢」,因為「如果讓校長管採購,早晚要出事」。家長也有對學校的監督權,宣威小學的家長就成立了一個營養膳食委員會,專門監督學校食堂的食材採購和流程管理。

也是為了讓這3元錢「全部吃到學生嘴裡,用在孩子身上」,食堂加工所需的燃料、水電費全部由生均公用經費解決,按照1∶100比例配備的食堂工勤人員工資,則全部由縣級財政承擔。作為配套設施,從2011年起,貴州省投入了近8億元,建成13365個學校食堂,並於2012年年底回收了所有對外承包的食堂,實現了所有食堂自辦自管。

在3元錢之外,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還致力於讓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因此,麻江縣最先將國家的3元標準發展成「3+x」:3元錢由國家承擔,x則是家長的任務。最普遍的做法是,向家長收取1元錢,把每頓飯的標準提高至4元,並由學生家裡按每餐3~4兩的標準上交大米。這樣,孩子能吃上更多的肉,中餐還能吃上水果。「家裡交米、學校做菜」的做法,由於收效良好,已經擴展到全省。

周憶江說,在學生身上看到的最直接的變化,就是臉上的「菜色變成了血色」,特別是今年冬天,感冒發燒、生病的學生少多了。另一個有意思的變化是,剛開始實行營養餐時,孩子們由於此前都「吃不飽」,往往每頓都能吃一大盆飯,現在,孩子總體的飯量明顯減少了。

(中國青年報)

歡迎收聽「騰訊公益」官方微信: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或在微信上搜索「騰訊公益」(英文ID:txgongyi)。

相關焦點

  • 中國美術館邀請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參觀畫展
    中國美術館邀請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參觀畫展一群沒有家長陪伴的打工子弟學校的小學生來到中國美術館參觀畫展「農民、農民」畫展,中國美術館不僅僅讓這些孩子免費參觀畫展,並且中午提供點心和全年免費的美術館門票
  • 貴州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計劃惠及80萬兒童
    「我們學校的免費營養午餐,每天幾樣菜,還有湯和水果。」1月5日,談到免費營養午餐,貴州清鎮市流長苗族鄉磅寨小學六年級學生杜連成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記者在磅寨小學看到,學生每周的食譜規劃和用餐情況都有詳細記錄。「不僅要讓學生吃得上,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均衡。」清鎮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劉勇對記者說。
  • 拿全額獎學金留學歐美的打工子弟
    這是一群隨父母流動的打工子弟,在置身的大城市求學時面臨各種限制。他們一度擔心出路,最終卻拿到全額獎學金,到海外留學,有人一家三姐弟均如此,有人則進入哈佛。他們在英國、德國、加拿大、美國、波赫、亞美尼亞等地,用自己的雙眼去看更廣闊的世界。誰也不知道他們的未來會怎樣,但和父輩相比,他們已經走得很遠很遠。
  • 打工子弟對比城鄉求學經歷 曾不知英語課本模樣
    留在城市:打工子弟的魂牽夢縈  李鴻章、左宗棠、甲午海戰……這些詞彙,對於13歲的楊霞來說,遙遠的就像夢境。但這個來自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中壩村的小女孩,怎麼也想不到,她會與140年前名震世界的「洋務運動」沾上關係。
  • 疫情下「緊日子」雪上加霜,打工子弟學校快要守不住的最後一站
    一類是學費在幾十萬不等的「國際學校」,另一類是學費在數千元的「打工子弟學校」。無論學費高低,民辦學校幾乎都沒有政府財政支持,需要自負盈虧,學費成為校方的主要收入來源。蔣其音辦的就是一家打工子弟學校。北京的打工子弟學校大多位於北京五環和六環周圍的城中村。視辦學規模,學校每年成本在數十萬到上百萬不等,主要為校舍租金和教師工資。但不能開學就沒有收入。
  • 貴州黔西:移民子弟 紅色景區度暑假
    連日來,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該縣錦繡街道易地搬遷點100名孩子,來到貴州省遵義市紅色教育活動基地,開展「易搬子弟 感懷黨恩」主題教育,讓孩子們感受紅色文化,愉快度過暑假。(餘洋 貴州民族報全媒體記者 楊光明)
  • 北京打工子弟學校學生考上哈佛:不幸運的我們除了努力,別無選擇
    【原創】導語:近日一段視頻在網絡上熱搜榜,北京的一個打工子弟學生段孟宇在農民工子弟學校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女生的自述中,她講到了北京的一家打工子弟學校:蒲公英中學。在這裡,她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飛躍,她是那中國起碼1億流動兒童中,最幸運的那個人。
  • 臺灣新北市學校營養午餐弊案
    簡介      2011年5月間,新北市某小學發生營養午餐餐桶長蛆事件,板橋地檢署循線查出供應商金龍公司與歐克等10家業者投標營養午餐時,依學生數每月每人3到5元(新臺幣)提供校長回扣,較小學校1次付約10萬元,有校長1學期拿近50萬元。
  • 出去打工把寶寶放農村幼兒園,學校給孩子吃這樣的午餐,看著生氣
    因為出去打工,所以把寶寶放農村幼兒園,學校給孩子吃這樣的午餐,看著好氣憤所以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只能出去打工掙錢,養家餬口,可是當你真正做到這一些的時候,才發現沒有很多時間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沒想到的是,學校居然給孩子吃這樣的午餐。
  • 關注學生營養餐:看呆了,日本學校的「營養午餐」太牛掰啦!
    一水之隔的日本是被認為全世界施行「營養午餐」最成功的國家。日本全國所有小學都提供營養午餐,這份午餐有個特定的名字——「給食」。1889年,日本開始了「給食」政策,距今已有127年的歷史。所以,學校的營養午餐完全可以當做日本這百年來的飲食變化。那麼這一百多年來,日本學校的「營養午餐」到底發生了哪些改變?
  • 打工子弟可在京升中職
    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打工子弟可在京參加中考,以借讀形式入讀中職學校。  據教育部職成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中職在校生規模和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大致相當。按北京初中畢業生數量測算,本地畢業生數不能滿足所有普高和職高的接納量,中職校的富餘學位大多招收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與北京有合作的西部地區和周邊省市的學生。
  • 「打工人」自製午餐便當,晨起一刻鐘搞定,讓你放棄點外賣
    「周圍的都吃遍了」 「外賣怎麼還不來啊」「先前開會沒時間點外賣」「我昨天中午去外面吃完有點拉肚子」……想必這是職場中的「打工人」晌午時分討論最多的問題吧。同樣作為一個「打工人」,我也經常接觸到相似的情景。午餐這頓著實重要,影響著一下午身體的能量供應,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身體健康甚至生活質量。所以,我除了偶爾會和同事們一起吃外面的,就經常琢磨更為健康的自製午餐便當。
  • 代表建議免費午餐立法 將營養保障升為基本國策
    2月21日,廣西馬山縣林圩鎮甘豆村小學的孩子們在享用「免費午餐」。去年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每年由中央財政出資160億元,從當年秋季學期開始,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龐大的資金如何監管?怎樣保障每天3元的補貼「真正吃到孩子的肚子裡」?針對這頓國字號的「免費午餐」,多名代表委員不約而同提出建議:為「免費午餐」立法,將學生營養保障上升為一項基本國策。
  • 大寨鄉桂花小學:學生吃上「營養午餐」
    4月22日中午,崆峒區大寨鄉桂花寄宿制小學132名學生在學校吃上了「營養午餐」。上午10點多,在學校食堂操作間記者看到,洗菜處、切菜處、炒菜處乾淨整潔,兩個廚師都戴著口罩、帽子,以確保飯菜乾淨衛生。「我們兩個人從早上8點開始給學生準備中午飯,從蒸饃饃到收拾菜得忙3個多小時。」正圍著鍋臺忙活的鐵玲玲說道。
  • 營養午餐食譜 午餐的科學搭配
    營養午餐食譜,民間一直有句俗話「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顧名思義,午餐一定要吃飽,但是不代表要暴飲暴食,吃飽的意思是要吃到八九分飽就可以。營養午餐食譜 午餐的科學搭配(一)茭白肉絲--素什錦主菜:鮮肉.茭白.圓椒。副菜:黃瓜.腐竹.胡蘿蔔.黑木耳。
  • 寶寶午餐菜譜
    午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中午一定要吃飽,並且還要吃好,所以應該為寶寶提供全方位的營養。如果想要調動寶寶的吃飯興趣可以和他一起去超市挑選食物,這樣他會有一定的成就感。
  • 二百多學生剩四十多人,疫情中的打工子弟學校情懷撐不住現實
    二百多名學生只剩下四十多人——這是新冠疫情對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小學最直接的影響。這對於一所打工子弟學校而言,幾乎是致命的。一邊是飽受「神獸」牽絆無法謀生的家長,一邊是等待學費續命的學校,都因疫情而進退失據。
  • 為何日本兒童營養全球最好?西媒:秘訣在於學校午餐
    一個發達國家是否能實現出色的兒童營養和健康指標,包括肥胖症低發生率?是的,日本做到了。其中的秘訣就在於學校的午餐。據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10月22日報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10月22日發布的報告將日本置於兒童健康的最前沿,該國兒童的死亡率低且體重不達標的兒童數量很少。
  • 香港:營養午餐是教育的一環
    &nbsp&nbsp&nbsp&nbsp學生午餐的營養均衡是很多國家都在重視的話題之一,日本就是其中一個代表。早於1954 年,日本便開始推行學校午餐法案,學生的營養午餐成為了全國性的制度並一直維持至今。日本營養午餐每天會提供給全日本約1000萬名中小學生,這對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而言,可能是他們一天裡吃得最好的一餐。
  • 營養午餐應有個標準
    市民論壇《羊城晚報》載:在湖南鳳凰縣支教的大三女生揭露:「國家撥款3元的營養午餐,到孩子手上,就是一盒牛奶、一片小麵包。」記者獲悉,鳳凰的「營養午餐」僅價值2元。營養午餐應是什麼樣,有什麼尺寸的標準,怎樣的營養午餐才能算是營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