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萎滿別情。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於新鄭(今河南省)。少年時因避藩鎮叛亂,曾到過江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上書力主緝捕兇手,為當權者所惡,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刺史、太子少傅等職。晚年閒居洛陽。白居易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人。他所寫諷喻詩針砭時弊,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矛盾。現存詩8000多首,有《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是一位才華橫溢而且早熟的詩人,《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作於貞元三年(公元、787年),當時作者才16歲。詩是應考的習作。按科場考試規定,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要加「賦得」二字。此詩共八句,是五言律詩。小學語文第三冊上只節選了前四句,並把詩題改為《草》。
據記載,白居易在十七八歲時,曾一度到過長安,並攜了自己作的詩文去見當時的名士顧況。顧況起初瞧不起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一眼看到詩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就開玩笑說:「長安米價正貴,『居』大不『易』!」可是當他翻閱到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詩,特別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時,便很驚喜,慌忙改口大為讚賞說:「有才如此,能做出這樣的好詩,『居』亦『易』矣!」併到處頌揚。可見此詩在當時就為人們稱道了。
這首詩出色地把無形的送別友人時的深厚情意,用繁榮綿延的野草來作具體的形容,並且生動地描繪了不被人注意的野草的青翠和芳香,更重要的是,它把詠物和言志結合起來,熱情地讚美了野草的頑強生命力,抒發了年少氣壯的豪邁精神,表現了作者那種奮鬥不止,有所作為的信念。
首句「離離原上草」,即圍繞「古原草」三字扣題。「離離」是紛披繁盛的樣子,用它來修飾「原上草」,這就抓住了「青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接下去,從草說到它的枯榮。野草是一年生植物,秋枯春榮,發發循環不已。兩個「一」字重疊,形成詠嘆,寫出了一種生長不止的情味。這樣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下面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烈火熊熊,大片枯草頓時燒得精光,這是一種毀滅和痛苦,但是烈火再猛,除了燒去野草的莖葉外,卻無法摧毀深藏地下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甦,並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野草的頑強生命力於此可見一斑。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這兩句從草的神態進行刻畫,「遠芳」與「古道」,「晴翠」與「荒城」,分別用一個「侵」(漫延)和一個「接」聯結起來,就巧妙地把詠草和送別融合起來,擴大境界,把離別之情寫得無窮無盡。以上六句是明寫野草,暗寫送別。
「又送王孫去,萋萎滿別情。」這兩句化用古人成句,再點明並補充表達惜別的情意。「王孫」,本指貴族後裔,這裡指離家遠遊的人。「萋萋」,草生長茂盛的樣子。《楚辭·招隱士》有句說:「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這是說看見萋萋芳草而懷念遠行未歸的人。而這裡是變其意而用之,是說看見萋萋芳草而增添送別的愁緒,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著別情。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全詩起句以實,結句點題,前後呼應,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