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喜歡健身的朋友,一定對Keep這個APP不陌生。它是如何成為健康類產品的領頭羊的,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本文作者以Keep為例展開分析,探討健康類產品該怎麼做,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篇分析報告是對之前我在實際中參與的一個開發健康管理APP項目的一個復盤。
主要是分析市面上已有的健康類產品Keep,從產品概述、功能表現、競品角度、SWOT的方面對Keep進行了一個分析,最後根據已有產品的優缺點,展望這類APP該如何發展,為項目提供具體的可行性及需求建議。
一、產品概述
1.1 名稱
產品名稱Keep代表保持、繼續的意思,也可以讓人聯想到保持健康keep fit。個人認為keep產品希望向用戶傳達一種運動健身要長期堅持(keep),才能保持(keep)住好身材,擁有健康的身體。
1.2 Logo
Keep的Logo是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K」,這個K看起來像一個人坐在健身器材上,雙手在斜上方拉動健身器材,充滿著運動的動感,視覺上讓人與運動健身形成關聯。
1.3 Slogan
#自律給我自由# 打開APP的歡迎頁都是這句官方主推的slogan。
這個slogan與產品名稱keep緊密切合,產品希望通過這個slogan向用戶傳達:自律的具體表現就是每天都堅持在keep上堅持(keep)運動。
用戶每次打開APP看到這句slogan的時候,都會感覺:因為自己打開了Keep來進行鍛鍊,自己的生活就會因此變得更好的激勵,從而引導用戶在APP中進行進一步的操作。
而自由一詞更有一種「生活由自己做主」的意味,從某種意義上實現了用戶的自我認同需求。
1.4 產品定位
Keep是一款以運動為核心的健身運動類型APP,主打提供運動課程。致力於提供健身教學、跑步、騎行、交友及健身飲食指裝備購買的一站式運動解決方案。
自律讓我自由
二、行業狀況
健康服務行業的發展空間巨大。
首先,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以及社會的人口結構在往一個老齡化的趨勢發展,人們對健康醫療、健康服務的消費意識也在不斷地提高。健康行業在未來或許有龐大的用戶基數,發展前景良好。
其次,人們的自身健康的意識也在逐漸增強。無論對於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他們對健康都一定有他們自己的需求。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強身健體,塑形增肌;對於老年人來說是:健康保健,延年益壽。
龐大的用戶人群及潛在需求都讓健康服務行業的市場規模從2013年至今逐年增大,且增長迅速。預計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229億元,同比增長114.7%。
最後,市面上的健康服務類產品佔比仍比較少,健康管理服務僅佔市場份額的2.71%。目前的健康行業,仍是健康醫療,醫藥、養老等方面為主。而健康管理服務的產品比如健身運動、飲食建議、運動指導方面還比較少。
因此:健康管理服務領域仍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在未來也繼續會有較大的需求。
三、產品邏輯分析
3.1 產品特色
Keep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器械、不同健身階段目標,對訓練內容進行組合編排,為用戶提供最廣泛的健身場景。同時在運動中提供語音督導,自動同步進度,讓用戶不再需要在運動時背動作,記組數,只需要跟著Keep動起來就可完成訓練。
3.2 產品結構
這是Keep產品功能的結構圖:
作為一個健身類軟體,Keep主要有【首頁】、【計劃】、【運動】、【商城】、【我的】五個頁面。
【我的】、【運動】兩個頁面的功能佔到了整個產品功能的80%。
用戶進入產品內,首先看到的是【運動】頁面中的運動課程,並分割成了不同的種類供用戶選擇。
從結構圖整體看,產品結構相對簡單,功能集中,方便用戶更快的找到自己想要的運動課程進行線下訓練而不是在複雜的線上操作。
3.3 產品業務邏輯流程圖
從產品業務邏輯圖看,用戶在Keep上進行一次訓練最少需要4步,最多需要7步。
這樣的流程邏輯是讓用戶在選擇課程的過程中,評估該課程與自己預期的匹配度,就像去到健身房時,考慮從哪一個器械開始訓練,讓用戶產生一種「多」、「全面」的感覺,這符合Keep的產品定位中的「運動全方位指導」理念。
用戶完成課程後,渴望得到的一般是:運動表現的反饋(反映訓練是否有效果),得到別人及自我的肯定(展示自我)。
因此Keep在課程結束後,還會有3-4步的操作,來給用戶展示訓練記錄,供用戶選擇是否打卡。符合Keep定位中的另一個理念「運動的記錄」。
四、需求分析和用戶畫像
4.1 需求分析
4.1.1 從運動用戶的角度
基本型需求:
提供豐富的運動課程合理有效的監督機制提供記錄飲食卡路裡數據的食物庫,實現攝入與消耗的量化管理多樣化且便捷的記錄飲食方式期望型需求:
會員功能運動成就激勵運動復盤瀏覽頁面過程中一鍵返回頂部興奮型需求:
4.1.2 從企業的角度
根據俞軍的《產品方法論》中的用戶價值公式:
產品價值 =(新體驗-舊體驗)- 換用成本
對於企業來說,如何讓用戶有較高的用戶粘性以及活躍度,減少用戶的流失,就是在於如何增加用戶的換用成本。
而對於健康管理類APP來說,本質上運動還有飲食的過程都需要在現實中完成,因此新、舊體驗的差別不會太大;因此就需要讓用戶有較高的換用成本,才能更好的實現產品的價值。
而提高用戶換用成本的方式之一就是社交,因此,對於企業來講健康管理類APP需要有的功能有:
社交分享專屬軟硬體支持健身運動類/醫療類領域的能提供優質內容的網紅/明星/專家進駐提供專屬服務
4.2 用戶畫像
4.2.1 用戶地域分析
Keep用戶的地域分布統計:
keep用戶地域分布
從用戶的地域分布圖可以看出:使用Keep的用戶主要生活在一二線城市,如廣州、深圳、北京。一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快,大多數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都抽不出時間來進行身體鍛鍊。與此同時,一二線城市的居民由於視野更開闊、思想更開放,他們對健康的需求會比其他城市的居民更高。
4.2.2 用戶年齡分析
keep用戶年齡分布
從用戶的年齡分布中可以看出:使用keep的用戶中,超過70%的用戶的年齡區間都在20-40歲。其中20-29歲的用戶佔到了40%,而30-39歲的用戶佔到了30%以上。
在一二線城市中,每年都會湧入大量的大學生以及工作的年輕白領(比如北漂),但由於金錢(健身房價格貴),時間(加班),心理(下班後疲勞,運動意願不大)的因素,他們更傾向於利用零碎時間在線上進行短時間的運動(比如:下班後走路/跑步回家,在家中進行燃脂訓練瘦腿)。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keep的用戶群體主要是一二線城市的大學生+年輕白領,多為90後,消費能力中等偏高。
於是我們可以將用戶群體劃分為以下幾類:
大學生群體:時間充裕,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是一個愛美的年紀,男生希望擁有八塊腹肌,女生希望擁有馬甲線,對身體的塑形方面有著追求,樂於展現自我,獲取關注。入門運動小白:剛開始接觸運動,有時間但不知道該怎麼做,缺乏具體的指引。對身體健康狀況感到危機的白領:由於工作、生活上的壓力,身體有出現異常的前兆,但由於工作時間的約束,只能利用下班或者在家休息的零碎時間運動,對保持健康、調節身體狀態有著追求。
4.3 典型用戶畫像
用戶小A,男,19歲,是一個大一學生,大學以前的他都不怎麼運動,跑步更是只有在高中時代的體育考試時才會進行。最近小A學校需要對體質狀況進行測試,測試結果將決定能否獲得獎學金評選資格,如果不合格甚至會影響畢業。小A慌了,沒什麼運動經驗的他向舍友請教該怎麼辦,舍友推薦他使用Keep,上面有很多的運動課程。小A聽了舍友的話,下載了Keep,並每天都帶上耳機,使用其中的耐力跑運動功能。一個月下來,小A的體力好了很多,面對即將到來的體質測試也有了自信。
用戶小B,男,26歲,是一個在一線城市上班的白領。由於平時在辦公室久坐不動,在公司吃飯又更喜歡點外賣,身體逐漸有些發福了,肚子變得越來越大。看著照片中曾經健碩的自己,小B下定決心要減肚子。但是平時上班比較忙,很難抽出專門的時間去到健身房、運動場來進行專門的訓練。小B只好每天回到家中,打開Keep,在上面K參加1階段的宿舍瘦肚子訓練,利用難得抽出來的時間進行一些運動。1個月過去了,雖然外形上變化不是很明顯,但是體重數據還是下降了。看著自己在Keep上下降的體重曲線,小B瞬間充滿動力去挑戰K2難度的瘦肚子課程了。
五、產品功能表現
5.1 產品主要功能
5.1.1 運動課程
Keep中的運動課程功能主要在【運動】、【首頁】中的【全部課程】這兩個頁面中,如果用戶需要進行個性化的定製方案則要在【計劃】中開通會員才能進行使用。
用戶來到Keep中運動,有2個方式開始運動課程:
在【運動】頁面中,在【我的課程庫】、【最近常練】、【推薦課程】、【動作訓練】、【推薦計劃】中選擇喜歡的課程;在【首頁】頁面中,在【推薦】欄下的【全部課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進行訓練;用戶選擇了相關課程後,可以查看課程的具體內容來決定是否要進行訓練,如果是第一次訓練則需要下載課程內容,如果該課程已經訓練過了,就不需要再次下載。 而對於訓練過程中每個細分動作,在課程開始前,都可以查看課程的動作詳解、要點。
用戶打開Keep的時候,第一個頁面出現的是【運動】而不是【首頁】,背後的邏輯是,Keep對於用戶來說是一個健身類的APP,用戶打開後只有進行運動是不需要切換頁面的,而做其他事情都是需要切換到別的頁面,實際上是對用戶行為的一種引導
建議 原來的設計中,【首頁】的【全部課程】大部分用戶不太可能會去點擊,因為在【運動】頁面中,可以進行搜索,還可以找到推薦的課程,完全不需要在去跨一個頁面來去點擊全部課程。
建議可以將全部課程功能,放到【運動】功能中,讓頁面職責更單一、清晰,方便用戶尋找。一個穩定的功能入口,更有利於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
對於課程的指引,除了分解動作要點的詳解,對那些不太熟悉運動的用戶來說還是不夠的。而且每項運動前都需要充分的進行熱身,而且熱身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對於新用戶而言,用戶需要先去課程庫中尋找熱身課程,做完後再選擇第二個訓練課程。這樣用戶要進行兩個課程,而且也不能保證自己的熱身動作一定適合這項運動。
對於運動課程,可以在運動開始前,給用戶進行選擇。詢問是否需要進行熱身還是直接開始訓練。如果用戶選擇熱身則播放熱身課程;如果用戶選擇直接開始訓練就播放訓練課程。從用戶體驗的角度,這樣的訓練體驗更完整
5.1.2 激勵機制
在訓練的過程中,用戶可以在【我的】—【設置】—【運動設置】—【運動語音】中設置訓練時的教練的語音種類。
在用戶訓練時,APP會在某些時間節點如:某些項目的最後幾個動作、最後一組訓練、休息中,發出激勵的語音,這些語音類似於「堅持就是勝利!」、「加油你是最棒的!」、「訓練已過半,看上去也沒有想像的那麼累把」。
當用戶運動時遇到想要放棄退出訓練的時候,這些語音能起到挽回用戶,激勵用戶繼續訓練的目的,從而延長用戶的平均使用時間。
對於有運動經驗的用戶的激勵: 每次訓練結束後,都會有相關的能量值積累。如果是當天的第一次訓練,還會有額外的打卡能量值。這些能量值能幫助用戶提升用戶的KG等級(類似於QQ的等級),不同的KG等級可以解鎖相關的額運動教練語音、地圖樣式、音樂等特權。
同時,用戶運動的次數達到一定數量後,還會解鎖徽章,徽章越多,說明用戶達成的成就越多,增加了運動社區之間的趣味性。還可以通過對徽章的分享,實現對親朋好友的宣傳,從而達到自傳播的用戶增長。
建議 :從用戶的角度看待運動這件事情,堅持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而徽章的激勵這個過程對於用戶來說需要時間的積累,不能讓用戶在每次運動完後得到激勵。
因此,可以在用戶每次訓練完後,在運動清單面板中加入一個顯示本次運動超過了xx%的其他Keep用戶功能,提供一個即時的激勵(比如:每次跑步結束後都可以顯示,本次訓練課程累積跑了5km,超過了80%的訓練該課程的Keep用戶)。
這樣做的邏輯是:讓用戶在運動完之後產生一種比較過後的優越感。
超過的用戶多,會產生一種成就感,促進用戶下次再次訓練的發生,提高用戶自信心;超過用戶低,一方面可能說明該階段課程對於用戶來說可能難度偏高,可以幫助用戶去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另一方面,可以給用戶一種壓迫感,迫使用戶在下次訓練中更努力訓練。
5.1.3 運動訓練結束功能
作為運動類APP,用戶在運動過程中結束運動是一個很常見的操作。而運動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用戶在APP上的活躍時間,因此對於Keep來說,【運動頁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用戶想要退出訓練需要經過以下4個流程: 暫停訓練——點擊退出訓練——確定退出——反饋退出原因。
而確認退出訓練的操作又可以分為:點擊「確認退出」按鈕,長按「結束」按鈕。
這一系列流程的目的都是增加用戶退出操作,給用戶退出設障礙。此時的邏輯是:用戶想要結束訓練的意願很強烈,但是是否真的結束、還是再堅持一下,在心中存在一定的搖擺。而操作困難帶來的幾秒鐘拖延,有可能就會挽留一個準備放棄的用戶重新投入到訓練,在Keep中繼續更長的活躍時間。
六、競品分析
6.1 競品對比
從上述表格中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Keep月活遠大於薄荷健康,在數量上佔有優勢。而關鍵詞覆蓋數,薄荷健康卻要比Keep更多,說明薄荷健康的運營做得相對更好。
而兩者的主要業務不同,也說明了兩款產品雖有競爭,但並不在同一個賽道上。keep主打運動,而薄荷健康主打飲食。
但健康領域離不開運動和飲食兩個方面,為了Keep的發展一定會在飲食的賽道上遇到薄荷健康。
6.2 記錄食物功能對比
薄荷健康的記錄食物攝入功能流程:
薄荷健康的關於記錄食物的功能比較豐富。進入主頁後,用戶可以在頂部的【搜索欄】搜索相應的食物添加,也可以在底部的【+】號按鈕中添加,還可以再主頁中的【健康記錄】中添加。
用戶可以搜索到的食物類型也很多,在選定規格、APP計算完卡路裡攝入後,還可以查看這一餐的營養分析。
Keep的記錄食物攝入功能流程:
Keep的記錄食物功能位於【我的】頁面中的【飲食指南】中。用戶點擊【飲食指南】進入添加食物的頁面。APP默認每個人每一頓都需要攝入主食、肉蛋奶、蔬果、油脂這四種食材。用戶點擊【編輯】進入選擇食物類別的頁面,然後在這個頁面選擇相應的目標類型,在對應的食物類型下面再選擇相應的食材進行規格選擇。
分析: 兩款產品在記錄食物攝入的功能上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薄荷健康的飲食記錄是一種開放式的記錄,他不會去約束用戶每天必須要攝入哪種類型的食材,而是讓用戶自主的去記錄今天吃的東西;而Keep則是一種封閉式的記錄,他規定用戶每天每餐都需要攝入規定的4種元素,如果用戶沒有攝入,APP就會顯示提示警告。薄荷健康的飲食記錄入口比較多,在一個頁面中有3處可以跳轉到添加食物的界面;而Keep的飲食記錄頁面則很穩定,只提供【我的】頁面中的【飲食指南】這一個穩定的入口。在選擇食物規格上,薄荷健康的規格有【克】、【毫升】、【盒】、【份】、【碗】、【勺】、【兩】、【顆】等單位,能覆蓋生活中比較多的場景;而Keep只有【個】、【份】、【杯】這種比較籠統的單位。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潛在的原因是兩者的產品定位不同: 薄荷健康主打健康飲食管理,目標用戶是那些希望對具體的食物數據信息有明確量化需求的用戶。只有把具體的添加食物的場景做的更貼近生活,最好的情況是與現實生活完全一致,才能讓用戶更方便、更願意使用這款產品,產品才更有競爭力。
因此,薄荷健康需要給用戶提供【更方便的錄入方式】、【更全面的食物數據】、【更貼近生活實際上的錄入場景】。 而Keep主打運動健康管理,目標用戶是那些希望通過運動來實現保持身材、健康生活的用戶。
而在健身運動領域,有一句很出名的話「3分靠運動,7分靠飲食」,可見要想通過運動來實現健康管理,除了運動,還要有飲食管理。因此Keep為了運動健康流程的完整性,也有飲食記錄的相關功能。但這方面的功能不是Keep主攻的產品方向。Keep現階段還是致力於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運動服務,而飲食管理對於Keep來說,更像是錦上添花的作用。
6.3 社交分享功能
Keep和薄荷健康的社交分享功能具體頁面如下:
左邊為Keep,右邊位薄荷健康
分析:
Keep的社交分享功能集中在【主頁】,擁有【查看關注的好友動態】,【廣場上熱門動態】,【系統推薦動態】,【全部課程】,【熱門活動】,【直播課】,【付費課】,【百科知識】等具體功能。而薄荷健康的社交分享功能集中在【發現】,擁有【討論專區】,【精選動態】,【好友圈】等具體功能。從功能的數量還有內容的豐富程度上看,Keep都要明顯多於薄荷健康。
Keep的用戶頁面可以看到用戶的徽章、等級、相應的動態、視頻、文章、運動記錄數據等內容;而薄荷健康只能看到用戶的動態、好友、粉絲等內容。從用戶社交功能的角度上看,Keep的用戶在產品上有更多種的連接他們的分享傳播方法,包括:寫文章、關注他人、打卡,用戶體驗會更為豐富;而薄荷健康的用戶只能通過發動態來與他們進行分析傳播。
產生這種差異的背後的邏輯:
Keep主打運動,而薄荷健康主打飲食。運動是一個離散的過程(並不是每天都會去做),而飲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天都要吃飯)。因此,對於Keep來說,如何讓用戶每隔一段時間想要運動的時候就來使用Keep呢?引入社交分享的功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用戶在不運動時,可以在Keep上看別人的運動動態、運動的百科知識、寫自己的文章發表。這些行為都可以加強用戶對於平臺的用戶粘性,過渡用戶本次運動和下次運動之間的空缺期。
而對於飲食記錄來說,是一個每天都要記錄的事情。用戶對於每天都去分享自己在飲食上的動態積極性不高。並且用戶每天都會在產品上進行記錄,產生活躍,社交功能相比於給用戶提供更好的記錄食物數據的功能就顯得沒那麼重要。只要產品能提供用戶更好的記錄飲食數據服務,就能維持用戶對平臺的用戶粘性。
七、SWOT分析
八、總結
整體而言,Keep的優勢取決於其產品定位「運動的全方位指導與記錄」的網際網路線上指導線下運動模式,具體表現在:
產品的運動功能專業且豐富,課程時間精簡且有效,滿足了目標用戶「運動指導」的需求從市場規模上看,健康服務行業發展具有前景,且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及90後一代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年紀增大,未來的用戶規模會逐步變大,消費人群增多,市場的潛力很大在產品功能上,主打運動功能,以飲食記錄為輔,並通過運動社區,增加用戶的替換成本,從而提升產品的價值。從運營上看,定時推出如「線上馬拉松」活動,通過徽章,獎牌等方式維繫與用戶的關係,增加與用戶的親密度。所以,作為目前健康領域排名第一的APP,對於用戶而言,是一個優質的運動健身平臺。將來可以根據市場的趨勢,開展健康飲食或醫療方面的業務。 期待Keep下一個新版本!
本文由 @Rambo goal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