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閒聊,有人分享了一則讓人哭笑不得的網友提問:
「為什麼我兩歲半的孩子突然開口,說了一聲臥槽?」
「我X,我家孩子也是!」家有3歲小兒的奶爸A聽後,脫口而出。
空氣突然安靜……
然後,是一陣刻意不失尷尬的「哈哈哈~」
都說身教遠大於言傳,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果然不假!
孩子說髒話的問題讓很多家長頭疼,不能放任不管,但有時越管他越來勁,罵得更歡......
孩子為什麼忽然開始說髒話?
說髒話就意味著孩子學「壞」了嗎?
如何幫他改掉這個壞習慣呢?
1
髒話「空降」,源自何方?
有段時間,鄰居家孩子喜歡看動畫片《熊出沒》,滿嘴都是裡面動畫人物的口頭語:「見鬼」、「臭狗熊」......
其實,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且模仿能力很強,從出生後就在觀察和模仿別人的行為中成長。
他們最初的模仿對象是自己的家人,然後隨著接觸的人和事不斷增多,模仿的對象也不再局限於家人。他們看到什麼就模仿什麼,也許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更不會判斷那種行為是對是錯,但會直接在生活中表達出來。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開始說髒話,建議家長先好好回想一下孩子身邊有沒有人經常說類似的詞,或是反思一下你們經常看的電視劇、直播、短視頻……
身教遠大於言傳,我們只要耐心引導,等這個階段過去,孩子自然就不會再說。
2
說髒話背後有更多「隱情」
除了受周圍環境影響,導致孩子進行的自發模仿,以下幾點也是孩子說髒話的常見根源。
01處於「屎尿屁關鍵期」
大部分孩子到了3~5歲,一說「屎尿屁」相關話題就覺得很過癮,比如他們和好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經常說「放屁」,說完大家就哈哈大笑,小團體也會更凝聚。
這是孩子成長到特定階段的正常現象,媽媽大可淡定一些,不必強硬阻止。
02渴望獲得關注
觀察一下,當孩子說髒話時他身邊的人是什麼反應。
如果他一說,大家都覺得很好玩,忍不住笑;或者很生氣,全家立刻緊張起來,所有人都急著想要處理這個問題,孩子就會認為:原來說髒話可以獲得大家的關注!
那當他不知道用什麼其他方法可以引起相同關注的時候,就會選擇說髒話。
03對語言的試探性學習
孩子在語言發展及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新詞彙,其中也包括不少髒話。
他們無法在第一時間完全理解這些詞的意思,同時判斷是非的能力也不成熟,更不用說對使用場合的把握。所以通常就會通過不斷練習、不斷使用,來觀察交流對象的反應,最終真正理解和應用新詞。
這種情況也不用太擔心,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說:「這只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一句髒話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特殊意義,他們以後會逐漸了解到這些話犯了禁忌。」
3
當說髒話成為習慣,怎麼改?
心理學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一個行為有好處,這個行為就能保持下去;一個行為沒有好處,這個行為就會消退。
所以,想讓孩子別說髒話,一方面可以從外部把他通過說髒話獲得的「好處」斬斷;另一方面,則要找準孩子說髒話的內部動機並加以解決。
01不給他得逞的機會
設想一下:如果孩子說髒話是為了激怒你,可是說了好多次你都沒反應,那他下次還要不要說?
所以,家長不要配合孩子的期待做出反應,當他看到說髒話的目的無法得逞時,自己就會放棄這種做法了。
你可以平靜而理智地說:「你這樣說媽媽,媽媽覺得不被尊重,我希望你能換一種方式來表達你的情緒。」
或者說:「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你平靜一會兒再過來跟我說,我想你會表達得更清楚。」
02看到他的心理需求並加以滿足
孩子說髒話的行為有錯,但是他說髒話背後的心理需求一定是沒錯的。
所以,簡單粗暴地阻止不是正解,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並且幫他找到合適的方式去滿足這個需求,才更有助於幫孩子形成良性的行為習慣。
比如當他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走時,說髒話是為了表達憤怒、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時,如果你只是簡單地告訴他「不可以說髒話」,可他沒有更好的方法表達,會怎樣?也許會直接動手打人,那就更麻煩。
你可以對他說:「寶貝,媽媽看到你很生氣,但這樣說話不禮貌,媽媽是不能接受的,我們一起想想是不是還有更好的辦法能要回你的玩具呢?」
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他的最終目的不是罵別人,而是要回自己的東西。他可能會和對方商量或講道理,也可能去請對方的媽媽支援。不管用哪種方法,都可以讓他學會更好地處理衝突,同時社交能力也會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