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法善治指引民間借貸理性發展

2020-09-05 人民法院報

2020年8月20日,最高法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將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從原來「以24%和36%為基準的兩線三區」,調整為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四倍。(戳這裡收藏全文)

眾所周知,我國民間借貸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和歷史淵源,而利率的高低無疑是民間借貸的核心問題。最高法大幅下調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有助於為民間借貸行為提供有力司法指引,助推民間借貸活動趨向理性健康發展,回歸本源,同時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減少相應的經濟發展風險和社會穩定風險。

據報導,近幾年,每年約有200萬件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湧入各級法院。如何劃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既是公平合理處理糾紛,平衡各方利益的關鍵所在,也是以裁判指引社會主體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司法利器。

作為一種廣泛存在的民間金融活動,民間借貸既可以讓出藉資金方利用閒置資金賺取收益,增加收入,也可解決部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可謂「雙贏」的經濟社會活動。但是,如果嚴重背離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借貸利率畸高的話,極易誘發信用風險、道德風險乃至法律風險和社會穩定風險。

現實生活中,對於出借人而言,偏高的利率將導致其產生依賴放貸牟利的思想,或者貪婪成性,在高息誘導下迷失雙眼,隨意選擇放貸對象而帶來本息損失風險。甚至有人以放貸為業,從正規金融機構低息轉貸牟利,或者以低息吸收民間資金後再以高息轉貸給他人牟利。而且,暴利驅使之下,收貸過程的野蠻與暴力將伴隨而生,誘發治安案件乃至刑事案件。

與之相對,很多中小微企業盈利能力不強,所賺取的收益未必能夠償還年利率達24%或36%的民間借貸。在此情形下,高息借貸無異於飲鴆止渴,不僅無助於企業健康發展,反而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旦這些企業因無力償還高息而倒下,出借人可能血本無歸,向出借人出藉資金的人也可能遭遇賴帳。多米諾骨牌效應下,該鏈條上的所有參與者都將無法倖免,甚至誘發金融風險和社會穩定風險。

可以肯定地說,調低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既具有民意基礎,也符合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是司法機關尊重金融規律,平衡借貸雙方切身利益的慎重決策。科學合理的利率水平,能夠淡化暴利概念,遏制民間借貸的貪婪性,消除放貸者「一夜暴富」的衝動。同時減少高利率對借貸方的「盤剝」,平抑借款人對高利率的不滿情緒,讓借貸雙方更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修改後的司法解釋,未依法取得放貸資格的出借人,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不特定對象提供借款的,應當認定無效。這是對職業放貸的否定和叫停,將有效為放貸熱降溫,進一步擠壓不正當放貸的活動空間,有利於網際網路金融與民間借貸的平穩健康發展。

法律來源於生活,而法律和裁判又具有指引人們理性從事社會活動和市場交易的功能。新修訂的司法解釋,體現出司法機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視和對市場經濟規律的尊重,同時有利於更多人理性對待民間借貸行為,促使民間借貸行為不斷淨化、規範,在正常軌道運行與發展;進而利好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司法支持。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作者: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人民法院 史洪舉 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編輯:冼小堤

相關焦點

  • 怎樣「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簡而言之
    在講話中,他特別指出:「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良法善治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的要求。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良法善治?在新時代應怎麼進一步實現良法善治呢?簡言之,良法,即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民需要的法律法規;善治,即優良的治理,也就是要實現我國治國理政的最佳狀態。
  • 借貸新規讓民間資本回歸常識與理性
    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戳這裡收藏全文)《規定》明確,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促進民間借貸利率逐步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水平相適應。
  • 劉曉春:民間借貸適用法律的邏輯
    現實中,人並不總是理性的,市場並不能將人性導向善的結果,所以現實的市場需要規則,更需要規則的執行。因此,最高法在這個時候出臺對《規定》的修改,一定是有客觀的社會背景。(下稱「最高法」)修改了《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最高限作了新的規定,於是各種解讀與評論紛紛出現在各類媒體上。
  • 劉曉春:民間借貸適用法律的邏輯
    現實中,人並不總是理性的,市場並不能將人性導向善的結果,所以現實的市場需要規則,更需要規則的執行。因此,最高法在這個時候出臺對《規定》的修改,一定是有客觀的社會背景。近期最高人民法院(下稱「最高法」)修改了《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最高限作了新的規定,於是各種解讀與評論紛紛出現在各類媒體上。
  • 最高法調整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
    最高法經院審判委員會討論後決定: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取代原《規定》中「以24%和36%為基準的兩線三區」的規定,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促進民間借貸利率逐步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水平相適應。
  • 最高法: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調整為15.4%
    澎湃新聞記者 林平最高法將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調整為15.4%。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民間借貸是除以貸款業務為業的金融機構以外的其他民事主體之間訂立的,以資金的出借及本金、利息返還為主要權利義務內容的民事法律行為。
  • 最高法確定民間借貸利率上限
    ,促進民間借貸利率逐步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水平相適應。  隨著我國經濟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金融及資本市場都應當為先進位造業和實體經濟服務。從中長期看,激發小微企業等微觀主體活力有助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最終有助於實體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而民間借貸與中小微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引導整體市場利率下行,是當前恢復經濟和保市場主體的重要舉措。  二是規範民間借貸活動的客觀需要。
  • 最高法民間借貸司法解釋33條全(全文)
    最高法民間借貸司法解釋33條全(全文)新浪科技訊 8月6日下午消息,今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網際網路借貸平臺的責任規定稱,2013年以來,P2P網絡借貸出現井噴式發展,在一年之內由最初的幾十家增長到幾千家,從而不僅實現了數量上的增長,借貸種類和方式也得到擴張。
  • 《中國金融》|劉曉春:民間借貸適用法律的邏輯
    輿論的關注點大多數集中在借貸利率15.4%的最高限是高了還是低了。但我覺得更應關注的是《規定》對民間借貸和本規定適用範圍的界定。首先一個問題是,最高法是不是設定了借貸利率法定最高限?許多評論都是基於最高法設定了法定最高限進行的,比如影響了利率市場化,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融資會更難更貴,普惠金融無以為繼等。
  • 民間借貸新規:無效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涉嫌犯罪
    民間借貸新規:無效民間借貸合同出借人涉嫌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20修正)》(法釋[2020]6號,以下簡稱《民間借貸新規定》)第十四條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民間借貸合同無效:(一)套取金融機構貸款轉貸的;(二)以向其他營利法人借貸、向本單位職工集資,或者以向公眾非法吸收存款等方式取得的資金轉貸的
  • 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綜述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在人類社會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立法先行。制定良法,是人民對立法者的基本要求。
  • 最高法確定民間借貸利率上限
    二是調整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推動民間借貸利率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賀小榮指出,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金融及資本市場都應當為先進位造業和實體經濟服務。從中長期看,激發小微企業等微觀主體活力有助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最終有助於實體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 利率新規則下,民間借貸如何良性發展
    新京報製圖/高俊夫金融觀察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修改2015年制定的《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大幅下調了民間借貸的司法保護水平。這不同於每一筆實際的民間借貸的利率,也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能以不高於LPR四倍的利率從民間借到錢。事實上,2015年之前,我國也實行過民間借貸利率的「四倍規則」上限,只不過那時的基數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基準利率。現在司法保護上限改為以LPR這個更為市場化的指標為基數,自然更科學。在乘以四倍這樣一個固定值後,制度設計者的意圖是倒逼民間借貸的資金提供方自覺主動地把借貸利率降下來。
  • 新華網評:以良法善治引領「新食尚」
    我們要充分發揮法律的規範和預警作用,狠剎食品浪費風,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食品消費理念,以良法善治引領「新食尚」,在全社會形成浪費為恥、節約為榮的良好氛圍,讓節儉之風融入每個人的生活,讓傳統美德代代相傳。(文字:宋燕 海報:夏園園)
  • 最高法出手:民間借貸利率最高不超15.4%
    8月20日,最高法正式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新《規定》」)。最高法表示,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金融及資本市場都應當為先進位造業和實體經濟服務。
  • 6種民間借貸合同法院應認定無效
    近幾年,隨著民間借貸的迅速發展,放貸人的職業化傾向越來越明顯,出借行為具有反覆性、經常性,借款目的也具有營業性。規定中相關條款就是對職業放貸行為作出的限定。    4    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於違法犯罪活動仍然提供借款的;    5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6    違背公序良俗的。
  • 古代中國追求「良法善治」的六個面相
    其實,歷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是一種「良法善治」。它的標誌性語詞,便是孟軻夫子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古代之「良法善治」追求,大致有六個面相:以「禮法」為良法善治之「治法」,以「中道」為良法善治之治道,以「君子」為良法善治之「治人」,以「德政」為良法善治之善政,以「鄉治」為良法善治之基礎,以「祥刑」為良法善治之利劍。這一治國方略之統稱,謂之「禮法之治」。
  • 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定為LPR的4倍
    中新網8月20日電 8月20日,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新修訂的《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新規對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進行大幅下調,明確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為標準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取代原《規定》中「以24%和36%為基準的兩線三區」的規定。
  • 最高法發文 民間借貸迎來巨變
    ,促進民間借貸利率逐步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水平相適應。第二,相對謹慎一點的民間借貸的從業機構或者從業個體,可能不服務,降低了客群資金的可獲得性。因為高息並不一定意味著是很賺錢的,而且實際上風險也比較大。第三,銀行信用卡消金有一些客群還款來源可能是民間借貸,民間借貸的資金被緊縮,可能會對持牌類機構的壞帳風險構成一定的挑戰。
  • 最高法: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大幅降低
    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大幅降低以LPR的4倍為標準,目前為15.4%昨20日,最高法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大幅降低了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