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月,即每隔2到3年,增加一個月,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在今年,我們同樣會迎來兩個農曆四月,其中公曆的2020年5月23日—2020年6月20日為閏四月。不少人認為農曆閏月會影響當年的氣候,對此,貴州省氣候中心副研級高工張嬌豔表示,閏月,是一種曆法方式,不會影響當年的氣候。張嬌豔從解讀為何要置閏,綜合曆年閏月氣候特徵,以及影響天氣氣候變化的因素等三方面來作了簡單解釋。 中國古代採用陰陽合曆,即以太陽的運動周期作為年(回歸年),以月亮圓缺周期作為月(朔望月)。回歸年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而制定的,約365.25天;朔望月是月亮圓缺的一個周期,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一天稱為「朔日」,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為「望日」。一個朔望月平均為29.53天,12個朔望月為354天或355天,與回歸年(約365.25天)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計的時間差距會超過一個月。經過17年就會有六月飄雪、臘月揮汗的冬夏倒置現象。為了確保農曆月份和物候季節能長時間內大體保持一致,每2至3年置1閏。通過解讀為何要置閏,就不難看出「農曆閏月會影響當年的氣候」這一觀點不屬實。 張嬌豔表示,若將歷年閏月所在時間段、所在年份全部挑選出,綜合性統計其氣候要素特徵(如暴雨、凝凍等),並未發現集中發生氣象災害的規律性特徵。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曆閏月會影響當年的氣候」也沒有科學依據。 拓展研究來看,有研究表明由於太陽、月亮、地球處在不同的位置, 造成地球表面上空大氣中電磁波也不同。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電磁波的變化可能引發天氣氣候的變化。例如:某地上空電磁波強時,可能產生雷暴和強降水,相反電磁波弱時可能產生乾旱。這是基於電磁波影響氣候的理論得到的,與是否有閏月無關。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見習記者 畢文君
編輯 韋倩
編審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