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認為hip-pop是外國人的「專利」,他們那數白欖式的唱法,不是那麼容易學會的。但身為廣州人,要唱一首粵語rap再簡單不過了。因為……
「生仔未必就系富,要娶媳婦要分屋,老屋飛入外來雁,雞同鴨講眼碌碌,眼碌碌~」這首廣東最長壽劇集《外來媳婦本地郎》的主題曲早已深入人心。
其中有一句歌詞「最怕日日要煲靚湯」道出了廣東人喜歡喝湯的本質。都說食在廣東,廣東人好吃、能吃、會吃。除了以愛吃福建人出名外(不是), 廣東人在飲食上,還有一項特別著名的手藝——煲湯。
廣東人每天都要喝一碗靚湯來慰勞自己,而且能做到一個星期不重樣,排骨湯、鯽魚湯、參雞湯……
每個廣州小朋友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喝湯,長大後下班回家第一件事還是喝湯。喝湯的飲食文化已經刻在我們的血液裡,毫不誇張地說:血液裡留的70%都是湯。
「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湯」。廣東人喝湯的習慣和溼熱的氣候有關,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食材,廣東人都能拿去煲湯,且巧妙地搭配食材和藥膳,煲出來的湯有不同的風味和效果。
雞湯
雞肉性溫,能夠補虛。雞湯經過長時間文火煮燉,會溶出一些胺基酸、水溶性礦物質等營養物質。雖然湯汁內含有一定量的胺基酸、礦物質和脂肪等營養元素,但最主要的營養成分仍存在肉中。喝湯時,也應適當食用富含肉質蛋白的動物性食材,或富含優質蛋白的豆類食品。
魚頭湯
魚頭含有優質動物蛋白,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脂肪含量低,DHA含量高於魚肉,有助降血脂和健腦。
骨頭湯
肉和骨頭在「溫和」的熬製過程中,會緩慢、有序地釋放脂類、磷酯類、蛋白質、肽、膠原蛋白和鈣,這些成分在湯中「抱在一起」,形成很小的納米顆粒,小到只能用顯微鏡才看得到。
廣東人煲湯看似一鍋亂燉,但其實是各種食材的鮮味相互促進,形成的高級複合鮮。從中醫上講,人生活在溼度大的地方容易溼氣重,因此廣東人把中藥材放入湯水中,一邊喝湯一邊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