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去學習,通過學習方法,從而去提升自身的各項能力。
而在《高分讀書法》中,有三種讀書的方法可以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總結的能力以及看事情的角度。
在書中閱讀一本書時,可以使用記者的方法去閱讀,記者在採訪一件事的時候,總是要做事先的準備工作,什麼樣的問題是具有價值的,值得用來提問的。
而這個方法就是建立在提問的基礎上,在閱讀的時候,增加一個問題,真的是這樣嗎?
在閱讀的時候,不斷地去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會找到這個問題答案。
在書本《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主人公洪鎮洙在閱讀完100本專業的書籍之後,就爭取在公司裡面當一個培訓師。
慢慢的他在公司的培訓師裡面就有了名氣,他在公司的對手也來聽他的培訓,並且他的對手在他的培訓課上提了一個問題。
而這個問題剛好就是洪鎮洙的短板,在培訓的當天,他雖然沒有出醜,但是回家之後,帶著這個疑問,洪鎮洙拿起了跟那個問題相關的書閱讀了起來。
帶著疑問去閱讀,讓洪鎮洙很快就將這個短板給補上了,當他的對手再次提出相關的問題,洪鎮洙順利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帶著疑問去閱讀,可以讓你理解並且掌握這個技能,從而提升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方法,就會有疑問,帶著疑問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個能力說到底,就是總結的能力,首先可以在書中找到概括性的語句,將這些語句摘錄出來。
摘錄出來之後,可以再次細品,將所有概括性的語句用自己的話,改寫成30個字之內的一句話,那麼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概括出來了。
在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考試中,到了高年級之後,閱讀理解題,很經常出現那麼一道題: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題。
這個題型,說到底就是鍛鍊孩子的總結能力。在一篇文章中提煉出中心思想,通過不斷地鍛鍊,這項能力會得到更好的提升。
擁有總結能力的人,可以用一句話很清晰的說出自己要表達的事情,從而去抓住一件事情的重點。
前段時間《姐姐的愛樂之程》中在泉州站的最後,張雨綺說道:我們7個人還缺少點什麼,我們該呈現的是什麼,這個不是唱幾首歌的事情。
在7個姐姐的討論中說道:我們7人成團,該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該找到這個節目的精髓,我們要呈現一個什麼樣的樣子給大家看。
但是聊著聊著,幾個人的主題開始跑題,而萬茜一句話將討論導回重點,這個目標不能偏離音樂,要以音樂的形式將這個目標表現出來。因為這個節目就是一個做音樂的節目。
善於抓住重點的人,往往在團隊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會在關鍵時刻讓事情導向正確的方向。
所謂平行閱讀法,就是閱讀2本同類型的書籍,從不同的書籍中去尋找這個觀點的不同角度。而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相同的事件,可以切入兩種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又會有怎樣的延申,以及論證。
而同一件事,可以從相同點跟不同點入手,微觀以及宏觀入手,或者同一個作者,不同的觀點來思考。
在《高分讀書法》中有個小案例說道:在西岡一誠剛進入東京大學的時候,就發現了一件事。
那就是東京大學一直都很注重培養學生對於事情的不同看法。在考試的時候經常出現這樣的試題:簡述某一戰爭給後世帶來的影響以及在世界史上的意義這類題目。
在英語還是日語的考試中,可以看到,從不同角度評價某件事的題目。
而這樣的題目,說到底是鍛鍊一個人看事情的不同角度,不同的切入點。讓人明白一件事情的正反面。
而當看見一件事情的不同面,那麼對於一個觀點,或者一句話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而是懂得去做取捨。
知道什麼是對自己有益的,什麼是對自己無益的,甚至在無益的基礎上 ,可以提出反對的話語。
從而提升自己的思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