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之家庭暴力

2020-10-13 張娟chuandao

原創 張娟 張娟chuandao 昨天

如果喜歡本文,請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人,謝謝。

你打過你的孩子嗎?你罵過你的孩子嗎?你嘲諷過你的孩子嗎?你威脅過你的孩子嗎?你不理過你的孩子嗎?

你們夫妻經常吵架嗎?你們夫妻打過駕嗎?你們幾天不說話嗎?你們相對無言嗎?如果有,你正在暴力對待你的親人,你營造了暴力的家庭氛圍,你的孩子終將深受其害。

明明是最親近的人,為什麼會暴力相向呢?

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行為,尤其是父母之間的暴力行為會帶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家庭暴力問題比我們想像的更普遍,是許多心理疾病的主要起因,並且家庭暴力會傳遞給下一代。

家庭成員之間是伴侶關係,父母關係與子女關係,個人的全部情感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長期、忠誠關係的狀態。當這些關係穩定時,個體感到滿意,當這些關係受到威脅時,個體感到焦慮與憤怒 ,當關係破裂時,個體感到悲傷,當關係修復時,個體感到非常喜悅。

父母細心、有愛的照料讓孩子相信當自己面臨困難時,能夠獲得幫助,同時讓孩子在探索外部世界時越來越自力更生,大膽,富有合作精神。當父母對孩子依戀行為回應不及時,孩子可能形成焦慮依戀模式,即孩子會害怕失去父母照顧變得十分順從,並且不關心他人的困難。如果父母拒絕孩子的依戀行為時,孩子形成矛盾型依戀關係,他們既渴望父母關愛,又不願意接近父母,此時,憤怒成為家庭成員之間的顯著特徵。

當你的孩子出現憤怒情緒時,父母應該意識到你可能錯誤地拒絕了孩子的求助, 使孩子對你的依戀方式發生了變化。

我最近接觸的一個案例:女孩對父母異常憤怒,甚至對母親有動手行為。我最初的判斷是父母對孩子過分控制,導致孩子用極端方式爭取自己的人格獨立。我建議父母放手,給女孩必要的成長空間。後來我進一步了解到,當諮詢師讓女孩給自己一個評價時,女孩說自己是一個廢物。

這時,我意識到女孩也許在學習中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但她並沒有用合適的方式向父母求助,卻採用了叛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焦慮與無助,但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繼續給孩子施壓。女孩感到自己的求助被拒絕而更加憤怒,從而導致情緒與行為失控。

我對父母的建議是在女孩的交際圈外找一名老師幫助女孩共同解決面臨的學習問題,目前女孩的情緒已回復平靜,但其依戀關係的改變還需要時間。

提醒父母當你的孩子出現情緒或行為異常時,請先不要著急下判斷,也許這是孩子在用極端的方式向你求助,你一定要想辦法給予幫助而不是拒絕他們。

當我們詢問父母為什麼打孩子時,父母的答案幾乎都是他應該打,你可以有多種理由為自己辯解,但研究發現打人者有共同的特點即他們不時會感到極度焦慮,這種焦慮會因憤怒的爆發而得到緩解。從這點來說,父母通過虐待更弱小的對象來平緩自己的焦慮情緒。但父母對孩子的暴力行為卻對孩子造成的是或許是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傷害。

研究發現被暴力對待的孩子的表現是抑鬱的、被動的、羞怯的、依賴的、焦慮的,憤怒的和具有攻擊性的,他們不容易被被安撫,容易被激怒,很難處理自己的憤怒,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提醒父母:也許你暴力對待孩子是在緩解你自己的焦慮。你這樣欺負弱小的行為實在不合適。

心理學將孩子的社會行為分為四類:趨近行為、迴避行為、趨避行為,攻擊行為。經過8年的追蹤研究,研究者發現被暴力對待的兒童採取迴避行為是正常兒童的3倍,攻擊行為是正常兒童的2倍。並且被暴力對待兒童伴隨著「騷擾」等惡意行為,在沒有任何誘因情況下突然發動攻擊行為。

被暴力對待兒童也沒有共情行為,他們無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這些兒童成長後會出現暴力傷人,殺人、虐待動物行為,因為他們無法體會他人的感覺與感受。

中國學者在研究了童年被虐待、被忽視等創傷經歷的大學生的迴避行為與網絡成癮之間的關係發現有童年創傷經歷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迴避行為與其他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而網絡成癮的比例也與正常大學生有顯著差異。

研究者認為童年創傷會造成這些大學生採取迴避行為解決問題,而躲入網絡是一種迴避現實的典型行為。

這些研究可以發現童年的創傷使兒童很早就買得了迴避問題的行為模式,從而導致他們成人後遇到問題同樣採取迴避行為,而迴避行為會造成許多惡劣的後果,如啃老族、宅家族都是迴避問題,逃避責任的典型代表。

當父母的第一巴掌,第一聲責罵,第一次冷嘲熱諷,第一次忽視孩子時,孩子的人格就已經被打上了某些烙印,而無法改變了。

孔子說對待越親的人就越應該恭敬,而我們卻常常是對待最親的人是魔鬼,對待陌生人是天使。難道愛你是一種罪過,被你折磨是在贖罪嗎?難道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是什麼?
    隨著心理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更多的人熟知(雖然不全是正確的認知,但是畢竟要有個過程),「原生家庭」的概念深入人心。原生家庭是什麼?我做個類比你就知道了:「原生家庭關係,原生親戚關係,原生親家關係」,「原生班級關係,原生年級關係,原生學校關係」,「原生小組關係,原生部門關係,原生公司關係」。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好像明白了點什麼?包括原生家庭在內的各種關係,其實都是「原生環境」關係。在職場被PUA,是你太弱了。在學校被PUA,是你太弱了。在家庭被PUA,同樣是你太弱了。
  • 有數| 原生家庭之殤:從5243條數據看家庭語言暴力
    說出口的話扎在心裡卻可能是傷人的「刀」,比起顯性的身體傷害,家庭中的語言傷害隱秘而持久,它是一種隱性的暴力形式。家庭語言暴力是指家庭成員訴諸於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即使用辱罵、詆毀、 蔑視、諷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
  • 《少年的你》:從校園暴力,探究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及啟示
    這是一場校園暴力,施暴者行為失當,但他其實也是受害者。相比對方身體受到的傷害,他心靈遭受的創傷更痛苦。所以,從校園暴力的成因來看,跟原生家庭和從小生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那麼,什麼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對孩子校園暴力到底有什麼影響?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一、原生家庭兩種問題,對孩子性格造成不利影響。
  • 《原生家庭》:如何活出自我,走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困擾?
    家庭分為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新生家庭是結婚之後自己所組建的家庭蘇珊和克雷格兩位作家合作,寫出這本《原生家庭》的書籍。這本書籍,能夠讓讀者察覺到自己在家庭當中的角色,看到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修補自己因為原生家庭的缺陷造成的性格缺陷,對自己的性格進行修補。武志紅說過: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的痛苦會減輕很多。
  • 幾種原生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可能有暴力傾向,潛在表現很明顯
    2、喜歡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具有暴力傾向的人喜歡採取武力解決,而在實施肢體暴力前總是先有語言暴力。,容易有暴力傾向曾有心理學家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多數人的心理問題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而暴力傾向也屬於性格缺陷的表現形式之一,那麼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家暴呢?
  • 《原生家庭》三種有毒的父母模式:讓你自卑、暴力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蘇珊·福沃德博士《原生家庭》。11歲時已經正式在劇院工作養家,同時還兼任鋼琴家庭教師,補貼家用。更可悲的是,實施暴力的父母往往童年時也遭受到家庭暴力,而承受他們暴力長大的孩子,也容易變成施暴者。且常常父母情緒冷靜下來,又扮演了很溫情的角色。孩子在這樣暴力與溫情的環境下長大,又形成了畸形的愛戀觀,這對他們以後的婚戀情況有著不小的影響。
  • 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一個是子女未結婚前,與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我們叫它原生家庭。另一個叫新生家庭,指子女長大後與另個人結婚組建的新家庭,這個家庭裡面不包括各自的爸爸媽媽。原生家庭裡的氛圍、習慣以及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等,都嚴重影響著子女日後在新生家庭中的表現。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才不致將原生家庭的負面元素帶到新生家庭裡。
  • 讓孩子遠離原生家庭之殤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人類都有重複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無論這種情感痛苦與否;另一方面也因為在家庭中形成的固定行為模式,會使問題行為出現頻次變高,即行為模式的代際傳遞。因此,解決原生家庭問題對家長來說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
  • because of you 原生家庭
    幸福的家庭都相似,母慈子孝,闔家歡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父母離異,家庭暴力。關於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關於未成年人成長和心理的變化。但是人們關注最多的是不幸的家庭帶給未成年人的那些無法彌補的童年陰影和傷害。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 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 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完美的家庭並不存在 | 超越原生家庭
    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媒體、明星、電視劇組成了一股勢力「父母皆禍害」。孩子長大後的種種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責任。那麼,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 原生家庭治癒指南
    這本書感動我的地方主要在於後半部分,原生家庭這個詞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已經不陌生,但是如何治癒因為原生家庭而帶來的傷害,卻沒有人告訴我們。 感謝《原生家庭》這本書,為我們做出了細緻的治療步驟。但是基於科普給更多的人去分辨有毒的原生家庭,本文分為兩部分講解原生家庭,如何區分和如何治療。 有毒的原生家庭主要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言語虐待型/操控型/身份認同障礙型。
  • 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女孩兒……
    該節目聚焦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等當代女性生存痛點,向社會發出女性真實的聲音。由於第一集《許願》中,楊紫的精彩演繹,在微博重掀對原生家庭的討論。楊紫飾演的是一個叫小雨的女孩兒,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她從小到大經受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和被控制,令她窒息到想要逃離。這種狀態更讓她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理解,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也同時影響著她的生活。所以她決定在自己26歲生日的這天,跟媽媽說出在心裡積藏已久的話。
  • 原生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
    近年來「原生家庭」這個詞備受關注,心理諮詢行業會頻繁使用,喜歡心理學的人們也會在平時的聊天中提到,各影視劇也會經常將原生家庭的問題戲劇化的展現,也是引起了極大地共鳴。原生家庭就是指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父母,兄弟姐們,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這個詞語沒有任何的貶義,由於父母知識水平和自己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影響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它像影子一樣影響著我們,甚至可能也會伴隨我們一生。
  • 原生家庭之最害——父母的語言暴力會殺人
    這是我一直關注的話題,也是我一直想有所進展的題目——原生家庭之害。而今天我要談論的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而我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談論這個問題呢?由於疫情,孩子第一次有了這麼長的寒假,也第一次在父母的陪同下上網課,各種問題便不斷的暴露出來,父母的各種不耐煩也就在此時爆發了。
  • 被原生家庭「毀掉」的女明星們
    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幾年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影視劇裡刻畫的原生家庭問題層出不窮。最近的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裡幾個主角的家庭背景分別是單親、棄養、控制欲神經質的母親……堪稱問題家庭大集合,再早一點的樊勝美、蘇明玉、房似錦也籠罩在原生家庭之殤中,讓「中國最慘女兒」的影視劇形象持續升級,一個賽一個的慘。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1.為什麼家會傷人?問問你自己,有沒有過想對親人施暴的衝動?我想就算有,我們也會立即否認。
  • 《原生家庭》:如何修復童年創傷
    本應溫暖的家庭為何成了不得不逃離的深淵?今天為你分享一本簡單好讀的心理學著作,解答為何原生家庭會傷人的困惑,找到修復童年創傷的方法,治癒你內心受傷的小孩。今日分享:《原生家庭》推薦指數:⭐⭐⭐⭐(4/5)適合人群:渴望走出原生家庭創傷的人
  • 《原生家庭》毀掉你很簡單,這7種原生家庭有毒的行為模式就夠了
    文/章莫舒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有人說原生家庭這個詞本身就帶著「傷」,從某種角度說,從來沒有苛求非得擁有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因為這根本不現實。中國人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與原生家庭的「傷」相互呼應了。有個詞語叫「60分的媽媽」,說到原生家庭也如此。一個60分的原生家庭關係已經足夠了,可是很多家庭往往都達不到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