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娟 張娟chuandao 昨天
如果喜歡本文,請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人,謝謝。
你打過你的孩子嗎?你罵過你的孩子嗎?你嘲諷過你的孩子嗎?你威脅過你的孩子嗎?你不理過你的孩子嗎?
你們夫妻經常吵架嗎?你們夫妻打過駕嗎?你們幾天不說話嗎?你們相對無言嗎?如果有,你正在暴力對待你的親人,你營造了暴力的家庭氛圍,你的孩子終將深受其害。
明明是最親近的人,為什麼會暴力相向呢?
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行為,尤其是父母之間的暴力行為會帶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家庭暴力問題比我們想像的更普遍,是許多心理疾病的主要起因,並且家庭暴力會傳遞給下一代。
家庭成員之間是伴侶關係,父母關係與子女關係,個人的全部情感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長期、忠誠關係的狀態。當這些關係穩定時,個體感到滿意,當這些關係受到威脅時,個體感到焦慮與憤怒 ,當關係破裂時,個體感到悲傷,當關係修復時,個體感到非常喜悅。
父母細心、有愛的照料讓孩子相信當自己面臨困難時,能夠獲得幫助,同時讓孩子在探索外部世界時越來越自力更生,大膽,富有合作精神。當父母對孩子依戀行為回應不及時,孩子可能形成焦慮依戀模式,即孩子會害怕失去父母照顧變得十分順從,並且不關心他人的困難。如果父母拒絕孩子的依戀行為時,孩子形成矛盾型依戀關係,他們既渴望父母關愛,又不願意接近父母,此時,憤怒成為家庭成員之間的顯著特徵。
當你的孩子出現憤怒情緒時,父母應該意識到你可能錯誤地拒絕了孩子的求助, 使孩子對你的依戀方式發生了變化。
我最近接觸的一個案例:女孩對父母異常憤怒,甚至對母親有動手行為。我最初的判斷是父母對孩子過分控制,導致孩子用極端方式爭取自己的人格獨立。我建議父母放手,給女孩必要的成長空間。後來我進一步了解到,當諮詢師讓女孩給自己一個評價時,女孩說自己是一個廢物。
這時,我意識到女孩也許在學習中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但她並沒有用合適的方式向父母求助,卻採用了叛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焦慮與無助,但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繼續給孩子施壓。女孩感到自己的求助被拒絕而更加憤怒,從而導致情緒與行為失控。
我對父母的建議是在女孩的交際圈外找一名老師幫助女孩共同解決面臨的學習問題,目前女孩的情緒已回復平靜,但其依戀關係的改變還需要時間。
提醒父母:當你的孩子出現情緒或行為異常時,請先不要著急下判斷,也許這是孩子在用極端的方式向你求助,你一定要想辦法給予幫助而不是拒絕他們。
當我們詢問父母為什麼打孩子時,父母的答案幾乎都是他應該打,你可以有多種理由為自己辯解,但研究發現打人者有共同的特點即他們不時會感到極度焦慮,這種焦慮會因憤怒的爆發而得到緩解。從這點來說,父母通過虐待更弱小的對象來平緩自己的焦慮情緒。但父母對孩子的暴力行為卻對孩子造成的是或許是一生都無法擺脫的傷害。
研究發現被暴力對待的孩子的表現是抑鬱的、被動的、羞怯的、依賴的、焦慮的,憤怒的和具有攻擊性的,他們不容易被被安撫,容易被激怒,很難處理自己的憤怒,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很難改變。
提醒父母:也許你暴力對待孩子是在緩解你自己的焦慮。你這樣欺負弱小的行為實在不合適。
心理學將孩子的社會行為分為四類:趨近行為、迴避行為、趨避行為,攻擊行為。經過8年的追蹤研究,研究者發現被暴力對待的兒童採取迴避行為是正常兒童的3倍,攻擊行為是正常兒童的2倍。並且被暴力對待兒童伴隨著「騷擾」等惡意行為,在沒有任何誘因情況下突然發動攻擊行為。
被暴力對待兒童也沒有共情行為,他們無法站在對方立場思考。這些兒童成長後會出現暴力傷人,殺人、虐待動物行為,因為他們無法體會他人的感覺與感受。
中國學者在研究了童年被虐待、被忽視等創傷經歷的大學生的迴避行為與網絡成癮之間的關係發現有童年創傷經歷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迴避行為與其他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而網絡成癮的比例也與正常大學生有顯著差異。
研究者認為童年創傷會造成這些大學生採取迴避行為解決問題,而躲入網絡是一種迴避現實的典型行為。
這些研究可以發現童年的創傷使兒童很早就買得了迴避問題的行為模式,從而導致他們成人後遇到問題同樣採取迴避行為,而迴避行為會造成許多惡劣的後果,如啃老族、宅家族都是迴避問題,逃避責任的典型代表。
當父母的第一巴掌,第一聲責罵,第一次冷嘲熱諷,第一次忽視孩子時,孩子的人格就已經被打上了某些烙印,而無法改變了。
孔子說對待越親的人就越應該恭敬,而我們卻常常是對待最親的人是魔鬼,對待陌生人是天使。難道愛你是一種罪過,被你折磨是在贖罪嗎?難道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