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報記者 陳金蘭
林良標 文/圖
□曾仕強語錄「中國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關心。老闆一關心你,你的心就被他關起來了。」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最深邃的一部經典著作。然而幾千年過去了,這部神秘的經典卻成了一些人卜命算卦作業的工具。中國臺灣學者曾仕強,經過數十年研究,從《易經》中找到並提出中國式管理,風靡全球華人世界,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11月11日,曾仕強作客晉江大講堂,以《易經中的管理智慧》為命題,解密中國式商道,講易經和現代企業管理、為人處世之間的奧妙關係。
一個西方人進一家企業,收到一張工作規章制度,上面1、2、3……幾條寫得清清楚楚,寫完就沒有了。中國人一定會在後面加條:其他。這就是中國式管理。在曾仕強看來,中國式管理就是合理化管理,一大特點就是例行中伴隨著例外。
「憑他那種德性,也想管我嗎?」中國人都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外國人很奇怪:管理跟德性有什麼關係?中國人就是有關係。」曾仕強認為,中國式管理重在德性。它強調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歷程。《易經》把中國人的處世哲學概括為「明象位,立德業」,世上萬事萬物都在變化,唯有德行才是永恆不變的立業之本。
由此,曾仕強把《易經》中的哲學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相結合,從中國人的行為處世源頭、習慣、上下級關係及如何留住人才等方面,詮釋中國式管理的理念精髓。他妙語連珠,融會貫通,令眾多聽講的泉州企業家們茅塞頓開,從古老智慧中找到中國式管理的金鑰匙。
處世哲學:要圓通不要圓滑
這是一個關於麥當勞小姐賣早餐的經典笑話。在美國一家麥當勞快餐店,過了早餐供應時間,卻來了客人非要買早餐怎麼辦?美國人肯定一口拒絕:「對不起,早餐供應時間結束,現在只能買午餐。」客人掏出了手槍,堅持只買早餐,服務員大叫,問主管怎麼辦?主管大吼:「怎麼辦?當然賣給他了!」如果服務員是中國人,會轉過身,朝後面櫃檯左看右顧,然後認真地回答:「對不起!先生,早餐賣光了!」如果客人還不依不饒指向櫃檯:那裡不是還有早餐漢堡嗎?中國服務員會說:「你確定要吃那些嗎?那是客人吃過認為有問題,送回來做檢驗的。」演講中,曾教授用這樣一則輕鬆的小笑話,形象地揭示了中國人和西方人處世方法上的巨大差異。在管理上,不能一味模仿和追隨西方的管理模式和思想,而應該用中國人的方法來解決中國人的問題。
曾教授總結說,這種處世智慧就叫推、拖、拉。「推、拖、拉」可不是推卸責任,而是要尋找最合適的人、最合適的方法,這就是圓通。這不是變相鼓勵大家圓滑世故。「中國人最討厭的是圓滑,最喜歡的卻是圓通。它們之間只有一字之差,可是意思卻截然不同。你想,走遍中國只有圓通寺,有圓滑寺嗎?」曾教授風趣地說。
《易經》告訴我們,凡事都是兩難的,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只能管到例行的東西,但是有例行一定有例外,這時候就需要圓通。「中華民族是具有高度智慧和獨特處世哲學的民族。西方人直來直去只有死路一條,學會迂迴,轉個圈子就繞過去了。」曾教授說。
上下級關係:合理地陽奉陰違
在曾教授看來,中國式管理的管理就是配合,把關係搞好。中國人很愛面子,領導更是看重。處理好人情世故和人際關係,實際上也就解決了管理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
在開會,老闆問大家有什麼意見嗎?這時,有三種選擇,第一種直說,你可能有很多意見,但是當眾說出來太冒失了;第二種:說你沒有意見,老闆又不高興。最好選擇第三種,你應該說,老闆!你的思路很好!但同時發出信號讓老闆知道,你有話但不方便直說。散會後,再找老闆單獨談。「第三種人不得了,前途無量啊。」曾教授大笑。可是這種行為,不是陽奉陰違嗎?「不是。這叫合理地陽奉陰違。」曾仕強解釋,上級的面子十分重要。過分陽奉陰違,或為求私利而陽奉陰違,當然罪不可赦。但是太小幅度的陽奉陰違,彎轉得不夠快,同樣要負起「不用心」的罪名。「過猶不及,都不合乎中庸之道。合理地陽奉陰違,才合乎合理主義的要求。」曾仕強說。
在執行任務時,記住上司所要求的是最終成果。這時,你得懂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嘴巴上「依法辦理」,實際上「因時制宜」。曾仕強表示,如果上級的決策有重大偏差,下屬在執行的時候,應該用心加以調整,使其產生「歪打正著」的效果,上司才會欣慰嘉勉。
留住人才:學習劉備得人心
西方式管理重在CEO,所以CEO一般會短命10年;日本式管理重在員工,CEO就很輕鬆;中國式管理,重在人情。在曾教授看來,中國式管理好比下象棋。「中國式管理是靠中間幹部,不是靠老闆。」曾仕強說,在象棋中,將和帥看上去最沒用,進一步退一步,晃一步躲一步。難怪外國人會說將帥怎麼當成這樣。最有用的就是車馬炮等中間力量。
「我到處聽到幹部跟我講,我們老闆只做一些事情,就是想方設法證明我們這些幹部都是白痴。」曾仕強認為,一個老闆或你當總經理後,要將以前的專業統統丟掉,要記住你是將帥,員工能做的事情幹部一定不能做,幹部能做的老總一定不能做。否則,將會剝奪了幹部成長的空間。到頭來,你會弄得自己疲憊不堪,還會失去人心。「老闆太能幹了,幹部就會跑光光。」曾教授說。
針對閩南一帶民營企業,人才流失嚴重的現象。曾仕強說,泉州老闆應該向劉備學習。曾仕強向現場聽眾提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曹操是國有企業,孫權是家族企業,只有劉備是個體戶,可是關羽、孔明等一大堆能人為什麼死心塌地跟他呢?「這就是劉備了不起的地方,他得人心。」曾仕強認為,做老闆的要部屬對你忠心,只有「關心他」這一件才有用。中國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關心。「老闆一關心你,你的心就被他關起來了。」曾教授笑著說。
□人物印象
曾仕強的《易經》人生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孩只考了50分,恰巧班級好多同學都沒考好。他回家是這樣給爸爸匯報成績的:「爸爸,今天我們班級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全班同學都考不及格。」爸爸說:「你多少分拿來看看!」一看到50分的成績單,爸爸反倒很興奮地叫來了媽媽,「老婆老婆,你看我們兒子有50分,這可相當於80分呢!」而班級另一個同學回家,父親問他多少分?同學回答:「50分。」父親很生氣,怎麼這麼差?同學辯解:「全班都不及格!」其父大怒:「怎麼可能,自己考不好,還敢撒謊!」
這是真實的故事,第一個小孩就是曾仕強。同樣的事情,由於講話方式略有變通,卻產生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曾仕強老先生,出生於漳州,年少時跟隨當中學校長的父親,從閩南轉戰閩西、福州等地,最後落在了臺灣。由於良好的家庭教育與人生閱歷,他從小對於國學、處世有著驚人的理解。在臺灣,曾仕強是二戰後第一批接受美國教育的中國人。後來他長期遊學歐美,西方管理學學得越深,他越覺得西方那套管理和中國人的思維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在一片崇洋媚外的年代裡,他發現很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回臺灣後,曾仕強在多所大學任教,長期鑽研企業管理。39歲時,曾仕強身體非常衰弱,總覺得頭重腳輕,兩腳無力。那時他的辦公室在二樓,可是上下樓梯都要小心翼翼地扶著樓梯走,生怕摔跤。為此,他很緊張,年紀輕輕搞到這地步,怎麼辦?他父親知道後愣了一下說:「你應該去讀《易經》。」曾仕強很不解:《易經》和身體怎麼會有關係呢?那時,他所知道的《易經》只是用來算命的,看風水,他根本不信這一套。不過父親反駁說,那是一般人錯誤的觀念,《易經》是講未來變化的道理。於是他就去學了。他很快從《易經》蘊涵的哲理中,悟到現代中國人的做人做事原則。對於人生的矛盾糾紛,也由此看透了,人越活越開朗,身體也倍加棒。儘管如今已76歲,滿頭白髮,但他步履依然比較矯健,記憶力之好令許多年輕人自嘆不如。在晉江演講過程中,他多次引經據典,在關鍵處用生動形象的閩南俚語,惹得臺下嘉賓捧腹大笑。
30年來,曾仕強不斷在華人世界推廣他的中國式管理理念,被稱為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近年來,因在央視百家講壇講易經和現代企業管理、為人處世之間的奧妙關係而聲名鵲起。
很多人問起,曾仕強的養生之道。他總結出三條:首先是觀念通,不要相信這個世界有公平、平等這回事。中國人追求的是合理的不公平,不是追求公平,想通了這一點,觀念也就基本通了。其次是大、小便通。第三是胸中無掛礙。
□對話
柔一點,會事半功倍
《老闆周刊》:中國企業都在忙著引進西方的管理經驗,你卻要提出中國式管理。難道西方的管理方法不適合我們的企業嗎?
曾仕強:清代以來,中國人幾乎忘記自己是易經的民族,一味引進西方那套。不過長期以來,《易經》已成為中國人血液裡的一部分,是我們的文化基因,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言行舉止。
比如說西方人是依法辦理,中國人卻是依理辦法。中國人嘴巴裡講依法辦事,心裡會覺得好笑:依法處理?這怎麼辦得通?「法」怎麼執行才合理,我們就怎麼執行。我們最後是合理解決,大家才會服,你要是一味依法辦事大家都會一肚子火。這就是我提出中國式管理的原因。我所做的就是正本清源,免得後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以訛傳訛,在世界大潮流中迷失自我。
《老闆周刊》:能不能簡要說說,中西方管理方式到底有什麼差異?
曾仕強: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式管理以人為中心,西方式管理以事為中心。這樣中國人就可以做到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通力合作。西方人講權利義務,反正你給我多少錢,我就給你幹多少活。如果中國人覺得你真的是為公而不是私人,就算你對他態度差一點,虐待一點,他都可以接受。如果他發現你假公濟私,那你要他盡心盡力,免談。中國人天生在乎德性這東西。在中國社會,品德修養永遠是我們非常重視的一條。中國人做事情以了解人的動機為特性,外國人以了解人的行動為特性。
《老闆周刊》:很多人好奇,《易經》與現代管理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曾仕強:這個問題被問了幾百遍了。《易經》講的是一種思路,不是知識,更不是風水迷信。讀懂了「易經」,就是掌握了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原則。比如說中國人說要就是不要,說不要就是要。站在不要的立場來要,才不會亂要。在商場要成功,必須時刻具有辨證的思維,通曉國學的文化內涵。人類之所以生生不息,是靠陰陽互動的。
中國式管理的源頭是《易經》。如果說中國人是《易經》民族,因而我們的管理行為主要的依據即為易理。有史以來,我們所奉行的便是「大易」管理,說起來就是運用《易經》的道理來管理。
《老闆周刊》:您的研究成果,有人追捧,不過也有人質疑。
曾仕強:那是他們不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所以一定要懂《易經》,否則你很難理解中國人的行為處世模式及源頭。
《老闆周刊》:中國文化裡面有一些精髓,也有些糟粕,具體應用在中國式管理當中,如何去粗取精。
曾仕強:這是典型的西方一分為二思維,它明辨是非,一定要追究對或錯;中國是二分為三的,它會尋求一個中間路線,不去追究是非,或者說也難以分清晰是非。《易經》最大的貢獻是告訴我們:道理是相對的。凡事都有優缺點,沒有絕對好壞之分。任何東西你用得合理,它就是優點。用得不合理,它就馬上變缺點。比如正直是優點,過了就是固執。
《老闆周刊》:您也是閩南人,深知閩南文化,對閩南企業家有什麼建議?
曾仕強:首先要「重器」。這次金融風暴之後,美國也在反省他們沒有道,只有器。器,他們比我們擅長,因為近400年來,科技發展幾乎都是交給西方的,而我們是重道不重器。不重器害了不少企業,也是閩南許多企業所欠缺的。
除了重科技,閩南商人在管理上應該柔一點。閩南商人太「透直」了,這種性格用在企業管理上很吃虧。柔一點,管理會事半功倍。
責任編輯:鐵板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