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鍋邊菜」味美地下森林舉世罕見 古法造紙手藝獨特民歌沃野...

2020-12-20 騰訊網

四會始建於秦

因「四水相會」而得名

已有2230多年的建制歷史。

舉世罕見的地下森林

清香味美的「鍋邊菜」

沃野迴響的四會民歌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聞名全國的玉器之鄉

這些四會標籤

都在央視播出的《中國影像方志》

廣東卷 四會篇

中一一呈現

一起去看看吧!

△《中國影像方志》廣東卷 四會篇 完整版

自古以來,四會就是嶺南溝通楚地與中原的交通要衝。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初置的四會縣幅員遼闊,包括今天的新會、鬥門、廣寧、懷集等十個市縣的區域。直至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縮小至今天的規模。

不管縣境如何變化,「四會」之名從未更改。

「四方之水來會」,這是四會地名的由來,也是大自然對四會的眷顧。

「地下森林」舉世罕見

解放初期,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禎在研究中國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時,曾指出在2000年~3000年前,南中國曾經有過一個寒冷的時期,但有生之年,他的猜測並沒有得到實物的例證。

20世紀80年代,工作人員發現,以四會縣城為中心方圓20千米範圍內的地下,埋藏著大片保存良好的「古木」林。

研究表明,這些「古木」大多為古代水松。根據碳14測定,四會地下埋藏的水松,最下一層距今3000年左右,中間一層距今2000年左右,最上面一層距今約500年。

四會地下水松林的分布證明,歷史上廣東地區曾遭遇三次小冰凍期,導致喜熱畏寒的水松三次大面積死亡。之後的千百年裡,地面沉降、海面上升、氣候趨冷,死亡的水松林被層層掩埋,形成了舉世罕見的「地下森林」。

「鍋邊菜」清香味美

四會龍甫鎮龍頭村一帶村民的飲食中,有一道特別的當家菜。與普通火鍋不同,這裡的村民在鍋中用芥蘭圍成一個圈,中間放肉食,外面放蔬菜,這種葷素結合的吃法在四會一帶已經流傳了千年。當地人把芥蘭稱為「隔蘭」,這道菜又叫「鍋邊菜」。

原來吃「鍋邊菜」的傳統,竟然是六祖惠能「隱居避世」時的明證。六祖惠能本姓盧,是中國禪宗南宗的開創者,原籍河北範陽,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出生於嶺南新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新興縣。

「鍋邊菜」蘊含了惠能的慈悲與智慧,也體現了禪宗的處世之道。

千年以來,六祖創立的禪宗理論對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西方學者把惠能與孔子、老子並稱為「東方三聖」。

四會民歌 沃野迴響

清光緒版《四會縣誌》記載,南宋淳煕年間(公元1174-1189年),四會知縣蘇建邦修建縣衙時,掘得一石碑,上刻「龍嶺行歌龍以化,鳳頭將見鳳齊鳴」的詩句。由此可推斷,800多年前的四會,民歌就已十分盛行。

四會民歌分客家山歌、白話民歌、綏江船歌號子三種,是四會的傳統民俗,其中以逕口鎮元龍嶺一帶的客家山歌流傳最廣。

2016年「四會民歌」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李重明是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李重明退休前是四會中學的音樂教師。1996年退休後,他搶救性整理了100多首四會客家山歌。在保留客家山歌濃烈的原生態氣息的同時,創造性增加了劇情、調子、聲部,並通過男女對唱的形式豐富了歌曲的表演性。2008年,李重明問鼎廣東省國際小曲王爭霸賽冠軍,並獲得「四會民歌小曲王」稱號。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今年84歲的張熀元,人稱八叔,出生於四會市鄧村一個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法造紙世家。

張熀元祖上傳承的造紙工藝,包括砍竹、撻竹、抄紙、松紙等10多道工序。與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的蔡倫造紙法如出一轍,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鄧村古法造紙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據清光緒版《四會縣誌》記載,南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有張氏、陳氏、申氏等中原人從韶州的曲江、南雄珠璣巷遷移至鄧村一代定居,他們帶來造竹紙的技術,設立作坊造紙。到清嘉慶、道光年間,鄧村的造紙業曾盛極一時。

他山之石 四會成器

玉都天光墟,分日市、夜市、凌晨市、早市四個時段。獨特的經營方式是全國玉器交易市場之獨創。

以玉都天光墟市場為中心,向外延伸1000米,形成了四會市三大玉器專業交易市場。這裡聚集著來自各地的15萬玉器人,市場份額佔國內玉器產業70%以上,一個不產玉的地方竟然成了全國最大的玉器加工銷售集散地。

在四會,河南南陽的玉雕師、福建莆田的木雕師、石雕師等與四會本地玉雕師一起,形成了四會玉器行業的「三雄並立」。

此外,作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的橋頭堡,四會全面對接珠三角核心區,迅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借力大灣區資源、加快產業平臺建設,積極承接大灣區資源要素,加快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他山之石,四會成器。今天的四會,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凝聚了兼容並蓄的文化,演繹出當代的商業傳奇。

這樣的四會,

你愛了嗎?

反正我愛了!

四會市融媒體中心 四會發布編輯部

資料來源丨央視教科

編輯丨小斯

責編 ▏蘇錦萍

主編 ▏黃乃焱

執行總編 ▏黃小龍

相關焦點

  • 非遺廣東|「造紙術的活例證」——古法造紙
    地處西江、北江交匯地帶的四會市古法造紙技藝,主要集中於鄧村鎮。據縣誌和有關族譜記載,南宋時張、陳、程、申姓人家由中原輾轉遷徙至鄧村一帶定居,帶來了以竹造紙的技術。鄧村四面環山,溪水長流,竹林處處,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古法造紙技藝於是傳承延續下來,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四會古法造的紙通稱會紙,以當地盛產的竹子為材料。造紙設施有醃池、水搗坊、紙槽、曬場、抄紙作坊等,造紙器具主要有簾架、竹簾、榨杆,製作過程包括砍竹、撻竹、醃竹、碎竹、舂竹、打漿、抄紙、榨紙、松紙、曬紙、包裝等20多道工序。
  • 蔡倫造紙術至今猶存在 四會鄧村人造紙忙(組圖)
    這裡被稱為「中國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著當年蔡倫發明的傳統造紙術。  春節期間,四會鄧村的古法造紙就吸引了不少省內外遊客,使這裡成為四會旅遊的新亮點。在這裡,人們能深切體驗到中國古人的勤勞和智慧,不禁讚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偉大。
  •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這位61歲的老人家是重慶酉陽縣蒼嶺村古法造紙術為數不多的堅守者,也是當地公認造紙手藝高超的紙匠。  賀姓起祖於江西,後遷至銅鼓鄉紅井,再遷移到現居地蒼嶺村賀家溝。傳承千年的古造紙術,面對工業化衝擊,開始由「技術」變身「藝術」,以賀孝先為代表的造紙藝人通過九代人的傳遞與努力,完整演繹古人造紙場景,力圖延續這古老的技藝。  15日,中新網記者走進了蒼嶺村。
  • 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原標題:古法造紙,曾經輝煌一時(組圖))
  • 古法造紙:手工造紙工藝詳解
    古法造紙就是所謂的土法,只是不用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造紙的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草等這些自然產物。這些原料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同時業反應出特定時代的風物民俗。在歷經千年磨礪,手工古法造紙術傳承至今,成為古文明的「活化石」,手工造紙深邃的內涵向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張偉  2015年06月25日10:31 產自終南山和灃河沿岸的隔年生楮樹枝條是長安區北張村造紙最好的原料。張偉/攝
  • 即將失傳的老手藝:古法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技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仍然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偶然的機會,作者走進了湖南隆回縣灘頭鎮的一個古法造紙作坊,實地拍攝了古法造紙的一些過程和場景。
  • 150年老作坊 「古法造紙」傳承人 他用這門手藝養出全村第一個大學生
    河床邊,一條引流渠輕輕撕開這塊「絨布」,水流被引到木質的水車上方,再譁啦啦地流下,推著木軲轆沉重地轉了起來,再帶動一個巨大的木槌高高抬起,重重落下,砸在扯碎的竹片上,發出一聲悶響。回龍村71歲的農民李世林,佝僂著背站在一旁,點燃一根香菸,神色有些惆悵。
  • 昔日全村古法造紙 今只剩一家苦苦支撐
    楮皮紙製作技藝是傳統造紙技藝的一種,使用楮樹皮為原料,手工抄制而成。  走在北張村裡,遠望終南層巒如黛,灃河水從西邊靜靜向北流淌。在這樣一個村落中,有一戶堅持了三代100多年的古法造紙人家。古法造紙現狀如何,未來又走向何處,記者探訪古法造紙,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 陝西起良村「熊貓紙」:用大熊貓糞便古法造紙
    據悉,地處秦嶺北麓的陝西起良村,已有上千年造紙歷史。造紙所需的楮樹皮、泉水均取材於秦嶺。今年71歲的劉曉東是該村村民,他退休後便開始從事古法造紙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曉東接觸到了大熊貓糞便,發現其中的竹子纖維豐富,如同被蒸漚過一樣,這與古法造紙中處理原材料的程序相似,他便萌生了製作「熊貓紙」的想法。通過兩年多的努力,於2018年研發成功。
  • 來自中國柑桔之鄉、中國玉器之鄉四會市最全的旅遊攻略,快收藏吧
    大家好,從今天開始,志哥將帶大家一起去到廣東省肇慶的四會市,深入了解這裡的旅遊景觀究竟有哪些值得我們去遊玩,如果覺得這四會旅遊攻略對你有幫助,那你一定要記得收藏和分享!廣東省肇慶市所屬的四會市歷史悠久,是廣東省的古縣之一,始建於秦始皇時代。
  • 四會入圍首批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名單!約起
    2 四會綏江沿線(省道263線)自駕休閒遊 路線:六祖寺——鄧村(中國古法造紙第一村)——石狗鎮程村(蘭花基地)——黃田鎮(柑桔產業園)——黃田鎮上寨村(江頭農會舊址、陳伯忠故居)——城中街道白沙村(彭澤民故居)
  • 體驗古法造紙
    8月6日,嘉興經開區長水街道長水社區邀請社區內中小學生現場體驗古法造紙。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了解了造紙術相關歷史典故及古法造紙步驟,並動手製作了紙張。(原標題:《體驗古法造紙》。
  • 石橋古法造紙(圖)
    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古法造紙作坊是當今保存完好的造紙「活化石」,該村200多戶人家中,從事造紙業紙生產的就有40多戶,至今保留著原始的家庭作坊和全部手工製作的生產方式,工藝世代相傳。
  • 農村大爺傳承千年古法造紙36年 製作流程需要55天
    他29歲時偷藝學習古法造紙手藝,如今造紙已經有36年時間。「每天可以舀30刀紙,每一刀紙有100張,30刀即有3000張紙,這樣每天從舀紙水池到放紙臺需要來回移動3000次左右。」黃仕國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據了解,當地村民世代造紙,傳承古法造紙技藝已有千餘年歷史。
  • 美麗的活化石——「石橋古法造紙」
    在我的家鄉,美麗的黔東南,有一些偏遠的村落,那裡還保留著一種傳承了千年的文化,聽說用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很容易讓人過目不忘,甚至不忍心在上面,書寫作畫,那就是貴州丹寨的古法造紙術。他自十三歲起,子承父業,投身於古法造紙當中,做一生的奉獻。苗族獨有的古法造紙,揉合了古代先人們滿滿的智慧,它飽含了大自然的味道。至今還有這樣的一個小小村落,那些老藝人,一直保留著這份來自民間的藝術,在千年的長河裡,守著一抹平淡,安靜的生活在這裡。懷著一顆尊重文化傳承的心,走進丹寨,走進「古法造紙」的世界。
  • 漸行漸遠的古法造紙
    105年,蔡倫是造紙的始祖,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其實紙的發明與應用遠在此之前。1514年)開始這裡就有了大規模的造紙,鼎盛時這個村有操紙槽300多個,按每個槽一天生產1000張紙計算,一天這裡可以生產300萬張紙,可見規模之大,而且這裡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源汁原味的造紙方法。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數千遊客走進蔡倫後人所在的印江合水鎮興旺村,體驗千年古法造紙。這門手藝從祖輩手裡一代代傳承下來,至今已有15代人的歷史。  在這裡,造紙人家都尊蔡倫為造紙「鼻祖」,奉為「紙神」。蔡姓的堂屋香龕牌位上都有「歷代祖師蔡倫先師之位」。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九,造紙人家都要舉行「蔡倫會」。  後來,世居在合水興旺一帶的盧氏、饒氏、帥氏、楊氏、陸氏等也掌握了古法造紙技術。興盛時期,僅興旺村就有300多戶在造紙。
  • 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9)
    新華社照片,黔東南(貴州),2018年8月14日貴州丹寨:古法造紙唱新歌8月14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紙會唱歌」古法造紙研學基地,潘玉華在察看學生的作品。今年43歲的潘玉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紙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從小就跟著爺爺學習這項古老的造紙技藝,2006年,為了實現爺爺造紙技藝傳承的遺願,一直在外工作的他回到故鄉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重操紙業。
  • 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
    而就在這油菜花附近的村落,卻存留著一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而且還有一個手抄紙博物館。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騰衝市界頭鎮至今仍然沿用傳統的古法造紙,當地人稱「手抄紙」。經過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很好地傳承了東漢時期蔡倫的造紙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