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各類救援力量資源 推進從「物理相加」向「化學反應」的轉變

2020-12-11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杜燕飛)9月18日上午,在國新辦召開的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改革發展新聞發布會上,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孫華山介紹,應急管理部改革發展任務繁重,責任重大,部黨組就緊緊圍繞中央組建應急管理部的戰略目標,努力推進由「物理相加」向「化學反應」的深刻轉變,主要開展了四方面工作:

第一,努力形成高效統一的指揮體系。從掛牌第一天起,部領導就帶頭與機關工作人員一起24小時在崗在位值班備勤。面對多發的重大災害險情,發揮議事協調機構作用,應急管理部牽頭組織各相關部門第一時間集中會商、第一時間調度指揮,實現研判更加快速、決策更加科學。

第二,努力形成特色鮮明的應急文化。用「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四句話方針來教育全系統廣大幹部,堅持「生命至上、科學救援」的理念,凝聚精神力量,弘揚吃苦奉獻精神,時刻保持應急狀態,始終做好打硬仗的思想準備。自覺承擔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神聖使命。

第三,努力實現各類救援力量資源的充分整合。分梯隊設置三方面救援力量,一是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19萬人,作為主力軍國家隊。二是生產安全方面的專業救援隊伍,像礦山、危險化學品、隧道等專業的救援隊伍。三是由各類團體和廣大志願者組成的機動靈活的社會救援力量。這三方面隊伍優勢互補,關鍵時刻統一調度、協同作戰,形成科學高效、強有力的應急力量體系。

第四,努力實現機關幹部和工作職能的有機融合。精心編制實施工作職責,科學合理使用幹部,公開公正選人用人。在轉隸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從有利於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大局出發,針對災害時段變化,分輕重緩急,分步轉隸到位。其間,根據工作磨合實踐,理順了與有關部門的職責劃分,做到「統」「分」結合、「防」「救」結合,應急處置更加科學高效。

相關焦點

  • 防災減災聯動組合拳:從「物理相加」到「化學反應」
    聚合力、提效率,築牢防災減災堤壩在我國,自然災害搶險救援救災行動涉及部門多、領域廣、指揮協同較為複雜。建立健全跨區域、跨部門等應急協調聯動機制,有利於優化整合應急資源、形成防災減災合力,從而提升應急效率。
  • 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的思考
          近日《關於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的實施意見》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個人認為,該意見的提出,是推進各類機構、組織更好地服務保障群眾需求的客觀需要。
  • 「物理變化」如何催生「化學反應」
    改革後,省級減少各類副廳級以上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機構16個,精簡比例21%;市級共減少各類副處級以上機構34個,精簡比例6%;縣級共減少各類副科級以上機構1120個,精簡比例16%。 「既有機構調整的『物理變化』,又有職能融合的『化學反應』。」省委編辦負責人介紹,根據黨中央統一部署,我省對機構改革工作超前謀劃、統籌安排、精心組織、縝密實施。
  • 中國國際救援中心攜手兩企業 共同強化應急救援科技力量
    道路應急產業未來發展空間被國務院應急專家喻為萬億藍海經濟,此次中國國際救援中心(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崑崙華夏集團、中安環球安保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正是順應了這個趨勢,更是順應了國家十四五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了國家救援能力的戰略布局。
  • 《中國應急管理報》:四川成都瞄準高水平 建強應急救援社會力量
    有的可應對各類事故救援,有的可應對地震、洪水等各類自然災害,還有的可投入防範各類風險和災難; 瞄準「大應急」,救援力量覆蓋陸地、水域、航空,實現「叫哪兒哪兒應、點哪兒哪兒通」,在防汛抗洪、抗擊疫情、山體滑坡、事故搶險等關鍵時刻經受住了考驗,發揮了突出作用; 在總數達5000餘人的救援隊伍中,既有
  • 航空應急救援專業化力量建設的戰略性思考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應急管理職能已全面整合併提升為國家戰略。航空應急救援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專業化體系,其發展與我國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與國家應急救援需求不相適應。
  • 在「物理變化」之上產生「化學反應」
    省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對此展開熱議,建言做好兩項改革的「後半篇」文章,推動在「物理變化」的基礎上真正產生「化學反應」,創新現代鄉村治理制度,讓數量變少、服務變好。省人大代表、三臺縣委副書記、縣長李昊天介紹,在不少地方,幹部隊伍難以選優配強,投入的資源也像「撒花椒麵」一樣,「每年投向基層村、社區的運行經費超過8000萬元,但由於基數大,分攤到每個村、社區的經費僅8萬元左右。這使得不少基層出現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等現象。」
  • 整合民間力量 實現跨界聯動 龍遊縣廟下鄉打通鄉村救援「最後一...
    這支民間救援力量現有隊員50餘人,主要承擔山林防滅火救援、公益救援、道路施救、搶險救災等應急救援任務。救援隊成立至今,已出動山林防滅火救援任務20多次,搜救失蹤人員5次,積累了一定的應急救援實戰經驗。今年以來,以加快構建「縣鄉一體、條抓塊統」高效協同治理格局為契機,龍遊縣龍南片區提出強化區域統籌,著手推進溪口、廟下、沐塵、大街等鄉鎮「一鎮帶三鄉」改革。
  • 從「人事人才」向「人才人事」的轉變
    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努力實現從「人事人才」向「人才人事」的轉變,由「以事為主」向「以人為主」的轉變,由「重人事」向「重服務」的轉變,真正轉變工作理念,職能定位,管理方式,服務模式上體現人才為先的思想。現在,我們更多的是如何以人為本,以人才為先,把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把各類人才從各種落後的思想觀念和不合實際的體制中解放出來。
  • 聚集創新要素 整合科技資源 助力軌道交通行業發展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北京交通大學研發實驗服務基地以「整合科技資源,聚集研發要素,促進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形成,服務企業需求,促進行業發展」為宗旨,整合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在高速鐵路、重載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優勢與特色,面向企業開展服務,助力軌道交通行業發展。
  • 山西推進高校學科資源優化整合
    山西推進高校學科資源優化整合 2020-04-18 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報訊(記者 趙巖)記者從近日召開的2020年度山西省教育工作會議上獲悉,山西將從學校布局結構、
  • 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須轉變觀念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針對多年來礦產資源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自然資源部印發了《關於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對建立和實施礦業權出讓制度、優化石油天然氣礦業權管理、改革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和管理方式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創新,體現了礦業權管理理念的重大轉變。《意見》將於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 從「物理相加」邁向「化學相融」 垣曲「五融同創」推動融媒「航母...
    運城日報訊 今年以來,垣曲縣融媒體中心緊緊圍繞打造區域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採取「五融同創」措施,加快推進從「物理相加」邁向「化學相融」,推動融媒「航母」深水遠航,助力垣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融正理念,引領融合新徵程。
  • 協同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
    協同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 整合資源 強化管理 我市多項舉措推進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
    整合資源 強化管理 我市多項舉措推進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
  • 寶馬等投資初創公司Urgent.ly 推動道路救援方式轉變
    Urgent.ly類似於是道路救援服務當中的Uber,實現用戶與各類拖車公司或服務技術人員之間的連接。當救援團隊提供服務時,Urgent.ly的軟體可以讓用戶觀察到救援團隊所在的位置地圖。Urgent.ly執行長和聯合創始人Chris Spanos在發言中表示:「鑑於我們的工作是為了定義未來的移動出行和道路救援,並向消費者提供所需及應得的體驗,對於投資者的支持,我們感到非常高興,其中包括部分世界頂級的汽車品牌。」轉變救援方式Urgent.ly預計,技術趨勢最終將會使傳統的道路救援方式被淘汰。
  • 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從世界各國資源管理的實踐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向自然索取資源為主到發展相關資源產業,再到隨著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利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對資源認識又有了新變化,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環境系統的功能,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採和掠奪使用是許多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
  • 機構改革如何催生「化學反應」?
    「物理整合已經完成,但化學反應還沒有真正揮發。」據媒體報導,當前一些機構形式上整合了,但尚未實現實質性的融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集中行動。它絕不是部門和工作人員的增刪並轉、輾轉騰挪,更不是簡單的換塊牌子、改個名字,而是職能、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優化。
  • 整合資源力量 文山州推動四項監督貫通融合
    整合力量:建立聯動機制,形成共促合力統籌「一盤棋」,充分發揮反腐敗協調小組辦公室職能職責,讓制度「跑」起來,讓機制「活」起來。同時,在開展對村巡察中,形成州委統籌推進,縣(市)委承擔主體責任,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和縣(市)有關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共同抓好試點工作。駐州人民檢察院紀檢監察組大膽探索與檢察院檢務督察部、案件管理部等內設機構協作開展案件辦理和檢察業務考評監督,有效緩解人員不足壓力,及時處置信訪件和問題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