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鐘讀完專治「思維混亂」的《金字塔原理》

2020-12-11 精讀君

【精讀君曰】

。微書是精簡版的書籍,它能夠讓你短時間內吸收高濃度的知識,幫你節省閱讀時間。

今天推送的是《金字塔原理》。本書29萬字,以每分鐘讀600字計,閱讀此書需480分鐘,即約8小時。精讀君的微書字數約7千字,閱讀耗時12分鐘,可幫您節省468分鐘。

「想清楚,說明白,知道說什麼、怎麼說」,是我們希望達到的境界。但我們在與人溝通或是寫作過程中,往往卻會因為文章或表述上的條理不清而被扣上「思維混亂」的帽子。

要避免思維混亂,保持一個理性的正確思考,就需要學習一種能夠能夠讓我們清晰展現思路的有效方法,而《金字塔原理》就提供了這樣一種方法。

【一】

什麼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麥肯錫公司的芭芭拉明託所提出的一項層次性、結構化的思考、寫作及溝通技術。用一句話說,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歸納出一個中心論點,而此中心論點可由三至七個論據支持,這些一級論據本身也可以是個論點,被二級的三至七個論據支持,如此延伸,狀如金字塔,如下圖所示。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結論先行的原則。也就是說,先把整篇文章要表達的結論亮出來,再圍繞這個結論層層展開論述,而不是長篇大論之後再給出結論。比如,對於下面這個例子,多數人的寫法是屬於左邊框框的結構,而使用金字塔原理後,就變成了右邊框框中的結構。

結構調整之後你會發現,整篇文章的邏輯一下子清晰起來,內容一目了然,讓人一看就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二】

為什麼要學習金字塔原理?

對於這個問題,再多理論都是一紙空話,直接舉一個例子,或許你就恍然大悟:

①未使用金字塔結構組織的思想

小A來電話說他不能參加下午3點會議了。小B說他不介意晚一點開會,明天開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小C的秘書說,小C明天晚些時候才能從法蘭克福趕回來。會議室明天已經有人預定了,但星期四還沒有人預定。會議時間定在星期四上午11點似乎比較合適。您看行嗎?

②用金字塔結構組織的思想

今天的會議可以改在星期四上午11點開嗎?因為這樣對小A和小B都更方便,小C也能參加,並且本周只有這一天會議室還沒有被預定。

對於①②兩種表達,哪種表達更受人歡迎,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呢?

可見,運用了金字塔結構,你的表達就能達到觀點鮮明、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的效果。下面,精讀君就從表達、思考、解決問題和演示這四個方面為大家闡述一下金字塔原理的運用。

【三】

表達的邏輯

理清表達思想的順序,是寫出條理清晰文章的最重要方式,而清晰的順序,就是先提出總結性思想,再提出被總結的具體思想。這也是所謂的自上而下,結論先行的表達法。

(1)如何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構建金字塔?

①畫出主題方框

在頂部方框中填入你要討論的主題,如果你還不知道自己要討論什麼主題,請跳到步驟②;

②設想主要疑問

確定文章的讀者。你的文章將面對哪些對象?你希望文章能回答讀者頭腦中關於該主題的哪些疑問?如果你能確定讀者的主要疑問,請寫出來,否則跳到步驟④。

③寫出對該疑問的回答

如果你還不清楚答案,請註明你有能力回答該疑問。

④說明「背景」

你需要證明,現階段你能夠清晰論述該主要的疑問和答案:把要討論的主題與「背景」結合,作出關於該主題的第一個不會引起爭議的表述。

⑤指出「衝突」

當你開始與讀者進行疑問/回答式對話時,讀者如果點著頭說:「對,我知道這個情況,有什麼問題嗎?」你就應當考慮「背景」中發生哪些能使讀者產生疑問的「衝突」,例如,發生了某種意外,出現了某個問題,或出現了明顯的不應當出現的變化。

⑥檢查「主要疑問」和「答案」

對「背景」中「衝突」的介紹,應當直接導致讀者提出主要疑問(已在步驟②中列出)。否則,應重新介紹「背景」中的「衝突」,使之可以直接導致讀者提出主要疑問。可能有時「背景」中的「衝突」與主要疑問對不上號,這就需要你重新構思。

進行以上步驟的目的,是確保你了解自己將要回答哪些疑問。一旦確定了主要「疑問」,其他要素都很容易在金字塔結構中各就各位。

案例

下面這個案例圖是從G.K.切斯特頓所寫的文章中摘出的一個幽默故事,但卻直觀地反映出了金字塔的結構:

當看到切斯特頓回答完所有疑問時,雖然你可能不認同他的論述,但至少可以了解他論述的過程及其表述的原因。這種表述之所以清晰,是因為其思想的組織一直緊緊圍繞著回答由主題引發的讀者的疑問。

(2)自下而上法

有時候你會發現,你還沒想清楚,無法構建金字塔結構的頂部。譬如,有時候你無法準確確定要討論的主題,有時尚不清楚讀者頭腦中的疑問。遇到這些情況時,可向下移動一個層次,按照以下「三步走」的步驟自下而上地從關鍵句層次上組織你的思想。

①列出你想表達的所有思想要點;②找出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③得出結論。

如果仔細想一想你在寫作時的實際思考過程就會發現,你在總結主要思想時的確用了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

比如,你不能將5個關於金融的句子和1個關於網球的句子組織在一起,因為它們之間的關係難以用一個概括性的句子表達。這時候,你就可以通過自下而上的方法將得出概括性句子的段落看做只包含一個思想,接著將3個段落組織成一個章節。

因此,當思路不夠清晰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進行自下而上的思考,進而自上而下地表達出來。

【四】

思考的邏輯

《金字塔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在進一步思考的過程中,保證每組中的各個思想之間確實存在某種內在的邏輯關係,然後明確說明這種邏輯關係的隱含意義。如果不能認真審視自己的思想,就會出現下面的狀況。

某公司列舉出其存在的問題

原文:

客戶對銷售報告和庫存報告不滿意。1、提交報告的周期不恰當。2、庫存數據不可靠。3、獲得庫存數據的時間太遲。4、庫存數據與銷售數據不吻合。5、客戶希望改進報告的格式。6、客戶希望刪除無意義的數據。7、客戶希望吐槽說明特殊情況。8、客戶希望減少手工計算。

修改後:

銷售系統和庫存系統生成的月度報告存在問題。1、報告中含有不可靠的數據;2、報告的格式混亂;3、生成報告的時間太晚,無法採取有效措施。

如何才能從原文羅列的信息,整理出修改後羅列的結論呢?本小節將重點介紹有關的實用技巧:

(1)找出將這些思想聯繫起來的邏輯框架,並確定其邏輯順序

《金字塔原理》認為,我們組織在一起的思想絕不是隨意堆放在一起,而是因為你看到了其中的某種邏輯關係,才將其「挑選」出來並組織在一起。例如:

●解決問題的3個步驟

●某公司成功的3個關鍵因素

●某公司存在的3個問題

為了發現以上3組思想的邏輯關係,你的大腦必須進行邏輯分析,而你選擇的邏輯順序應當展現大腦在分組時所進行的分析活動。大腦的歸納分組活動只有以下3種:

以上三種邏輯順序,既可單獨使用,也可結合使用,但是每一組思想中必須存在一種邏輯順序。

案例

一名諮詢顧問建議某公司應採取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措施:

以上案例出現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區分原因和結果,且由於過程步驟太多,讀者難以掌握,如果按照時間順序歸類分組成下圖所述的內容,作者就更容易檢查出該過程中所包含的步驟是否適當、是否有遺漏。

(2)概括總結出各組思想的隱含意義

我們知道,位於金字塔結構每一個層次上的思想,都必須是對其下面一個層次思想的提煉、概括。因為上一層次的思想實際上都是從下一層次思想衍生、提煉、總結出來的。因此,當我們對各組思想進行概括時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①總結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如果我們只是將一些思想簡單地組合在一起,而沒有完成思考,就很容易寫出一些「缺乏思想」的句子,即這些句子並沒有概括其下一層次思想的精華,這種句子對讀者和作者來說都是枯燥無味、缺乏吸引力的。

案例

這個案例中,甲的總結句就是一個「缺乏思想」的句子(「有3個理由」),而沒有從對方獲得任何思想。當乙聽到「都來自貧困的斯塔福德縣」時就會假定,這就是對方的主要思想,於是對隨後兩個要點都聽不進去。但是,如果甲的總結句是下面這樣的,乙的回答就會更及時,更有針對性:

「約翰韋恩說他是最適合寫塞繆爾詹森傳記的人,因為他和詹森屬於同一類人。」

可見,多花些精力從思想組提煉出正確的概括性思想非常重要。

②總結句要使用明確的詞彙/語句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不能含糊地說:「我做這3件事是為了提高利潤。」因為利潤提高10個百分點和提高2個百分點都是提高,但是為此而採取的措施肯定不同,為了使讀者理解得更清楚,也為了便於自己檢查思路,你可以這樣表達:「我做這3件事是為了在明年1月15日以前將利潤提高10個百分點。」

案例

下面這個例子中,左邊框框的措辭就相當含糊,右邊則是根據作者的真實意圖作了適當修改。

一目了然的是,改後的句子比改前更容易理解,因為改後的句子能夠使大腦產生某種形象。

③區分行動步驟的層次

許多人在說明一些列行動步驟時,會把原因和結果都放在同一個層次上,這樣很難讓人看清某一過程的總體結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 我們就要有意地區分其層次。

案例

如果你覺得上圖中的步驟不需要再做處理,那就錯了,因為當你將不同層次的行動區分開來後就會發現,以上所有的行動步驟並沒有那麼多:

這樣一來,你不僅能迅速理解該方案的內容,還能對是否有遺漏做出判斷,如:我們怎樣確定需要電信支持的主要業務?又怎樣建立公司管理框架?

【五】

解決問題的邏輯

對於解決問題的邏輯,下圖展示的便是一個理想的流程:

提高寫諮詢報告效率的秘訣則是:

1、界定問題2、有條理地搜集和分析數據,轉換為金字塔的形式

換句話說,如果在流程的前兩個階段組織好方法,就能很容易地進入第三或第四階段。下面我們就詳細闡釋一下這兩個關鍵階段。

①界定問題

判斷問題是否存在,通常要看經過努力得到的結果(現狀),與希望得到的結果(目標)之間是否有差距。由某一特定背景導致的某一特定結果,稱為非期望結果(R1,即現狀,Undesired Result)。

「問題」是指你不喜歡某一結果(比如銷售額降低),想得到其他結果(比如銷售額增長),稱為期望結果(R2,即目標,Desired Result)。解決方案則是指如何從現狀R1到目標R2,如下圖。

以上界定問題的方法稱為連續分析,是一種有效解決問題的技巧。

案例

假如你有一家公司,30年來一直用一種屢試不爽的方法銷售有巨大需求的工業不動產,即先由銷售人員列出潛在客戶的名單,寫好針對潛在客戶的推銷信,然後郵寄給所有的潛在客戶。公司一直做得很出色,銷售額每年增長約10%。但到了今年第四季度,種種跡象表明銷售將減少10%,而不是增加10%。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公司希望儘快採取措施,使銷售恢復正常。

假設問題是由背景產生的,如下圖,背景由切入點或序幕組成,包括現有的結構和流程(即常規的銷售方法)。該流程導致或者可能導致R2,即保持10%增長率。但背景中發生了某些事件或採取了某一行動(即預測銷售額),有可能導致R1,即銷售增長低於預期。

寄信後的結果與預期結果存在差距,這種差距就是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必須找出出現差距的原因及縮小差距的措施。原因通常可從序幕描述的活動中找到。因此,回答了下述3個問題後,就界定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發生了什麼事?(背景)●我們不喜歡它什麼?(R1)●我們想要什麼?(R2)

②結構化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較為有效的流程應該是:

如何才能找出產生問題的可能原因呢?你必須認真研究問題所在領域的結構,即界定問題框架中的序幕或切入點,此時,你需要採用合適的診斷框架。

案例

你頭痛但不知道原因,所以無法醫治,這時候,你第一步就應該設想造成頭痛的可能原因,如下圖所示。

通過逐項展開,就可以按排除的難易程度對所有可能的原因進行篩選。換句話說,如果你的頭痛是天氣原因造成的,就沒有必要檢查腦瘤。

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還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使用邏輯樹。

案例

為了作出客戶應如何削減直接人工成本的決策,諮詢顧問使用邏輯樹,根據「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原則,對各種可能性作了一個系統的邏輯的細分,下圖展示的則是邏輯樹的一部分:

將各種可能性從邏輯上加以展開後,諮詢顧問就可以計算相關收益和評估每種行動方案的風險,以便確定一套最終行動方案。

【六】

演示的邏輯

當我們在紙面上或屏幕上展示自己的思想時,無論採取何種形式,在視覺上,我們都需要確保所展示內容之間的邏輯性。因為讀者或觀眾總是先看到邏輯關係的存在,然後才能理解它。由於PPT演示文稿是我們常用又最容易出問題的一種演示方式,精讀君就挑選《金字塔原理》中的這一部分與大家重點分享。

為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在製作PPT時應該遵循以下最基本的規則:

●文字幻燈片應只包含最重要的、經過適當分組和總結的思想(觀點、論據、建議等),敘述時應儘量簡潔;●演示文稿應圖文並茂,使用各種圖表(圖、表或示意圖)相配合;●演示文稿應呈現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故事梗概和劇本。

演示文稿包括兩類幻燈片——文字和圖表,理想的比例是圖表佔90%,文字佔10%。

(1)設計文字PPT幻燈片

文字幻燈片應該儘可能直接簡單地傳遞信息,不把文字浪費在那些可以通過口頭表達的轉折性或介紹性語言上。這就要弄清講義和文字幻燈片的區別。

案例

上圖就是一個實際的講稿,即講義的呈現形式,而文字幻燈片應該使用下圖中的方式來呈現:

因此,決定一張幻燈片的內容,應牢記以下6個指導性原則:

①每次只演示和說明一個論點;②論點應使用完整的陳述句,而不是標題性語言;③文字應儘量簡短;④使用簡單的詞彙和數字;⑤字號應足夠大;⑥用逐級展開呈現,提高趣味性

(2)設計圖表PPT幻燈片

圖表幻燈片通常用餅圖、條形圖、柱狀圖、曲線圖或散點圖,表示某一結構或流程的組成部分,或形象地顯示數據。圖表回答的問題一般分為5類:

①有哪些組成部分?②數量如何比較?  -與總數比較?  -相互之間比較?  -隨時間變化?③有何變化?/如何變化?④各項如何分布?⑤各項之間的相關性?

製作圖表幻燈片的訣竅是:確定你想用圖表回答的問題,把答案作為圖表的標題,然後選擇最適合表現論點的圖表樣式。圖表的標題一定要直接傳遞信息,要麼用一個完整的句子,要麼用一個含有動詞的短語,才能保證圖表給觀眾的視覺印象和所要傳達的信息一致,如下圖中的2個案例:

案例1

案例2

了解了文字和圖表幻燈片的要求後,就可以開始製作整個演示文稿了。

總結回顧

本微書主要介紹了能夠使我們在思考、溝通和解決問題時做到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金字塔原理,並詳細闡述了金字塔原理在表達、思考、解決問題和演示四個方面的應用,下圖是這篇微書的整體脈絡:

無論是表達、思考,還是解決問題和演示,運用金字塔原理都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先重要後次要,先總結後具體,先框架後細節,先結論後原因,先結果後過程,先論點後論據。

根據這個原則構建金字塔的過程也就是下圖所呈現的:金字塔搭建步驟(自上而下)。

參照以上脈絡圖,回顧本篇微書的內容,並吃透上圖的金字塔搭建步驟,金字塔原理也就差不多學會了。

相關焦點

  • 3步讀完《金字塔原理》,擺脫「思維混亂」「表述不清」尷尬感
    在與人溝通的時候,腦袋裡有很多想法,卻不知如何表述;面對工作和溝通時,一個問題說了一大堆卻抓不住重點……以上種種究其原因,都是因為思維混亂、表述不清造成的。結構性思維指一個人在面對多個信息或問題時能全面思考和分析,並採取較恰當的手段使信息或問題得到高效率排列和解決的一種思維。這是一種將信息從無序到有序組合構建的過程,我們將這些內容整理排列後,會呈現出「頂端窄、底部寬」的金字塔形狀。二、《金字塔原理》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 表達邏輯混亂?圖解如何玩轉金字塔原理
    總結:一、什麼是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本質上是一種思維模型,因結構呈金字塔狀而得名。二、為什麼學金字塔原理?結構化利器,讓你的表達、思考邏輯清晰。三、如何搭建金字塔?遵循4原則:1、結論先行:你想講什麼,請開門見山延伸為綱要先行、觀點先行、重要先行、問題先行2、歸納分類:MECE原則,不重、不漏MECE 3要點:明確劃分目的、避免層次混亂
  • 讀《金字塔原理》有感
    今天我要給大家解讀的書是《金字塔原理》。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我閱讀後的感受。1.什麼是金字塔原理?從書中我可以學到,金字塔原理就是在表達的時候把任意的一件事情歸納出一個中心論點,在每個論點下面提供論據支持。關於組織我們的思想,可以按照時間,空間,重要性的順序來進行組織。
  • 邏輯混亂表述蒼白?掌握金字塔原理,提升結構化思維(乾貨文)
    序言:麥肯錫的經典教材《金字塔原理》作者是美國作家芭芭拉明託,麥肯錫管理諮詢公司第一位女性諮詢顧問。本書在1973年首次出版以來,暢銷歐美市場,被麥肯錫視為最重要的管理教材。2500字長文+思維導圖分享,10分鐘全面提升「金字塔式」結構化思維!金字塔原理什麼是金字塔原理呢?簡言之就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邏輯思路、表達方式。
  • 03思維模型:金字塔原理—邏輯思維絕對神器
    而還有一些朋友工作能力強,但是不會表達,邏輯混亂,遇到演講、匯報、公眾講話就講不好,於是能逃避就逃避,進而喪失了很多晉升的機會。就像前面那位同學一樣,被老闆給趕出來,可就麻煩了。如何提高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有沒有套路和方法呢?當然有,金字塔原理就是非常厲害的模型之一。
  • 經典的高效思考和表達的思維模型——金字塔原理
    麥肯錫公司的首位女諮詢顧問芭芭拉 · 明託,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介紹了金字塔結構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層次分明、結構化的思考和溝通技術,可以幫助我們高效地思考和表達。什麼是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就是「以結果或結論為導向的思考、表達的過程」。
  • 7天讀完《金字塔原理》——超全筆記
    **第一篇主要對金字塔原理的概念進行了解釋,介紹了如何利用這一原理構建基本的金字塔結構**。目的是使讀者理解和運用簡單文書的寫作技巧。**  ****第二篇介紹了如何深入細緻地把握思維的環節,以保證使用的語句能夠真實地反映希望表達的思想要點**。書中列舉了許多實例,突出了強迫自己進行「冷靜思維」對明確表達思想的重要性。
  • 升職加薪3000的《金字塔原理》思維模型
    然而,也有一些同事,能力很強,實幹型,但是就不太會表達,邏輯混亂,遇到演講、匯報、公眾講話就支支吾吾了,導致失去很多晉升的機會。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和那些能說會道的同事一樣,讓自己的表達能力更強、邏輯更加清晰,也可以一路順風順水地遷升加薪呢?
  • 《金字塔原理》結構化思維:解決問題和表達想法的超級武器
    今天分享的書是《金字塔原理》。30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向人們傳授金字塔原理,經久不衰,目前已經被全世界奉為提升思維能力的經典。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表達思想的超級武器:金字塔結構。
  • 為什麼你讀不懂金字塔原理
    1、金字塔原理書籍本身就沒有按照金字塔原理來書寫眾所周知,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邏輯性很強的思維,在寫作領域運用金字塔思維能夠讓內容更加的符合讀者的習慣,進而讓讀者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內容,然後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卻不是這樣,不僅沒有按照金字塔思維寫而且其中的內容很難理解,這個是很多人看不懂的原因之一。
  • 掌握「金字塔原理」思維,從容應對臨場發言
    金字塔原理是使用了結構化思維而創建的一種思維工具,主要用於「溝通表達」和「文章寫作」場景中,而在職場掌握這個模型後,我們可以做到從容應對臨場發言。你想像一下:在總經理辦公室裡,你雙腳併攏地坐著,而老闆就坐在你對面,這是一種什麼氣氛?
  • 金字塔原理缺了什麼?
    狂贊「派」將其看作是邏輯性、結構化思維的聖經,認為只要看了這本書,就懂了金字塔原理,就擁有了邏輯性,思維就具備了結構。對它鄙夷的人說:明明10頁能說完的事情,非要寫一本書。.((⊙﹏⊙)b)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如果你想依靠金字塔原理來掌握金字塔原理,是根本不現實的。儘管金字塔原理本身無疑是正確的,有幫助的。
  • 孩子需要懂結構化思維嗎?——《金字塔原理》
    所謂結構化思維,就是把你的想法和思維,像整理桌面一樣,分門別類的安放好,組成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的有機整體,方便大腦的檢索、存儲和調用。有了結構,師傅就能從混亂到有序,以模塊為單位進行整組整塊的排查。有了結構,師傅就能從複雜到簡單,把大問題切割成多個小問題逐個擊破。 有了結構化的思維,我們就能從紛繁複雜的問題中找到結構,就能像修手機的師傅那樣將問題化繁為簡,從而快速的找到解決方案。
  • 讀《金字塔原理》後感:你的金字塔,我的金字塔,應該都不一樣
    by 月壹/YHY《金字塔原理: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這本暢銷書,想必諮詢研究公司的從業者都不會陌生,甚至是企業培訓和高校選修課中也越來越多見到金字塔框架或者是結構化思維的身影
  • 職場生活必須掌握的能力[1]:金字塔原理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需要向領導匯報,但是如果我們在匯報時思維混亂,邏輯不清,那麼很有可能會給我們的職業生涯蒙上一層陰影,影響我們在領導心目中的形象。「想清楚,說明白,知道怎麼說、說什麼」,是每個職場人都希望達到的境界。
  • 《金字塔原理》:孩子表達不清,邏輯混亂?用這3點鍛鍊邏輯能力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如果孩子還是表達不清邏輯混亂,這就需要家長多多注意。可以利用《金字塔原理》一書來改變現狀以此來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家長可以利用空閒的時間來閱讀《金字塔原理》一書,這本書是由一位美國作者名為明託所寫的,書中主要解釋了讀者容易對金字塔結果產生反應的原因以及組成金字塔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
  • 006 金字塔原理快速提高結構化思維
    《金字塔原理》介紹了一種能清晰地展現思路的有效方法。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的思考方式、溝通方式、規範動作。要做到說話或寫作讓別人很快就聽懂、看懂,說話或寫作必須符合金字塔結構,金字塔結構是什麼樣的呢?
  • 《金字塔原理》:思路不清?邏輯混亂?看這本書就夠了!
    《金字塔原理》正如它的副標題所講——是一本講解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的書籍。而這本關於寫作及邏輯思維的讀物被奉之為麥肯錫40年經典培訓教材,其作者——巴巴拉·明託 ,也是第一位麥肯錫的女性顧問。
  • 《金字塔原理》:孩子表達不清,邏輯混亂?用這3點鍛鍊邏輯能力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如果孩子還是表達不清邏輯混亂,這就需要家長多多注意。可以利用《金字塔原理》一書來改變現狀以此來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家長可以利用空閒的時間來閱讀《金字塔原理》一書,這本書是由一位美國作者名為明託所寫的,書中主要解釋了讀者容易對金字塔結果產生反應的原因以及組成金字塔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書中還細緻地分析描寫序言部分的邏輯,並澄清了演繹和歸納讓人混淆的兩個概念。
  • 用金字塔原理進行寫作
    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簡單易懂的思考方式、溝通方式、規範動作。 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結構是: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先重要後次要,先總結後具體,先框架後細節,先結論後原因,先結果後過程,先論點後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