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究竟在取代工人還是創造就業?行業聯盟與學者各執一詞

2020-12-13 澎湃新聞

機器人究竟在取代工人還是創造就業?行業聯盟與學者各執一詞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2020-06-06 21:34 來源:澎湃新聞

工業機器人的普及究竟在取代人工還是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是個長期頗具爭議的話題。5月初,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1990年到2007年,每千名美國工人中每增加1個機器人,全美就業人口比例就會下降0.2%,工人的工資水平會降低0.42%。但最近,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對上述觀點予以反駁。

國際機器人聯盟稱,世界各地企業都在增加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從2013至2018年的五年時間裡,全球在役機器人增長了約65%,達到240萬臺。據美國勞工統計局報告,同一時期,(機器人的應用)對就業市場帶來積極影響:工業機器人的最大用戶——汽車行業的就業崗位從82.44萬個增加到100.5萬個,增幅達到22%。

工廠裡的人機協作

這與麻省理工學院新聞辦公室在此之前發表的關於經濟學家Daron Acemoglu的研究結論相反。在題為《機器人與就業:來自美國勞動力市場的證據》(Robots and Jobs: 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的論文中,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Daron Acemoglu和波士頓大學助理教授Pascual Restrepo認為,根據1990年至2007年間的數據,機器人對美國藍領階層就業總體造成負面影響,「汽車之城」底特律受此影響比美國其他地區更為顯著,且使用機器人和行業自動化與藍領工人收入下降之間存在直接聯繫。

國際機器人聯盟在對上述觀點表示反對的同時提出,機器人的應用將會成為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生產效率增長的關鍵決定因素。「自動化對就業的影響和以往的技術驅動變革浪潮帶來的變革沒有什麼不同。」國際機器人聯盟主席Milton Guerry說道:「自動化帶來的生產率提高和競爭優勢並沒有取代工作崗位——它們將使任務自動化、擴大就業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該機構稱,全球各地的公司正在重新評估其全球供應鏈業務模式,從新冠疫情中吸取教訓。這可能會加快對機器人的應用,在一些地區引領工業生產復興,並重新帶回就業機會。雖然機器人和自動化行業目前也無法擺脫經濟衰退的影響,但國際機器人聯盟預計,在危機過後,該行業將會獲得迅猛發展。

國際機器人聯盟還重申了一份2017年4月發布、2018年4月更新的報告觀點。在這份評估機器人應用對生產率與就業影響的報告中,該聯盟提出:機器人的應用提高了生產力和競爭力。如果有效應用,機器人可以令公司提高或保持競爭力,這對於作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支柱的中小型企業而言尤其重要,也可以通過更快的產品研發與交付來幫助大公司提高競爭力。就業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自動化,而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生產力的提高可以增加需求,從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自動化總體上增加了勞動力需求,並對工資水平產生積極影響。「未來將是機器人和人類一起工作,機器人代替了勞動活動,但不會取代就業。只有不到10%的工作是完全自動化的,自動化為人類提供了更專注於高技能、高質量、高報酬任務的機會。」

該聯盟援引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的研究結果稱,有效應用科學技術的公司的生產率是不使用科技的公司的10倍。為了使勞動力具備新冠疫情之後經濟所需的軟技能和技術知識,產業、政府和教育機構之間需要進行緊密合作。政府部門的激勵政策,應鼓勵企業對培訓進行投資,並為教育培訓提供資金支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72)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經濟學家:我們正被機器人取代
    當前,機器人被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甚至在某些領域內,機器人的自動化程度已絲毫不亞於人類。但是,人類在享受機器人與自動化帶來的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時,殊不知,自己正在被機器人取代。去年,亞馬遜執行長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曾公開表示,機器人將在十年內能取代全世界所有的倉庫崗位。
  • 打工人請注意:AI不是要取代流水線上的工人,而是管理者
    近日,該團隊針對未來AI和機器人將如何影響人類就業問題進行了考察。 他們發現,與普遍認為機器人將取代基層勞動力的觀念相反,引入機器人的公司並沒有解僱工人,更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僱傭了更多的工人。 與此相反,那些沒有採用AI技術或機器人的公司因失去了行業競爭力,而不得不解僱了大批工人。
  • VentureBeat:自動化取代80萬工人 但卻創造了350萬個新工作崗位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以下是三家公司利用自動化來創造就業機會,並幫助他們的領導者發展更好業務的例證。1.創造高客戶需求和新工作美國最大的麵包連鎖餐廳Panera Bread在今年4月份宣布,鑑於其配送服務大受歡迎,該連鎖店決定創造1萬個送貨司機和咖啡店工作崗位。通過以AI為基礎的數字平臺,顧客對訂購湯和三明治的需求很高,促使該公司決定將這項服務擴大至40%的門店。
  • 麥肯錫研究:2030年機器人或將取代全球8億個工作崗位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周三發布的報告中稱,包括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在內的自動化技術將為用戶、企業和經濟帶來明顯好處,提高生產率並促進經濟增長。但技術取代人工的程度將取決於技術發展、應用、經濟增速和就業增長等因素。
  • 浙大校園機器人送快遞,人工智慧行業會不會成為普通人的就業渠道
    世事更迭太快,一些行業沒落的同時,伴隨著一些新的行業興起。汽車剛一誕生的時候,遭到了很多馬車夫的反對,他們擔心失業,可是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更多人融入了汽車產業鏈,有進汽車生產線當工人的,還帶動相關零部件行業發展。再後來公路、汽車銷售、維修等等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渠道。
  • 聰明的機器人最終會取代所有人力工作嗎?
    在此之前,無論是蒸汽發動機、自動焊接機還是無處不在的ATM,機器已經一次又一次證明了自己能夠在一定情況下取代人類的作用。而最近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可以閱讀人類表情的電腦技術的問世則又一次迫使諸如布林約爾松這樣的專家重新審視自動化技術會在未來對現有勞動力造成多大的衝擊這一話題。
  • 哪些行業將完全被取代?人工智慧稱霸天下
    如今有很多人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是有恐懼和焦慮心理的,一些純粹的體力勞動行業完全被取代,因此,一些人擔心人工智慧機器人會取代人類。技術進步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技術變革,從而影響到很多的行業,讓經濟組織甚至社會結構發生本質的變革,這就是經濟學家說的通用目的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
  • 上善精機:智能製造大行其道 工具機工人該何去何從?
    但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另一個事實是:智能化上線了,機器人來了,原本的一線工具機操作工人怎麼辦?工具機不是第一個面對機器人換人衝擊的行業,之前就有一個言論:2030年前機器人或搶走全球8億人工作,其中會計、銀行職員成高危職業。面對未來工具機「人機協作」生產線以及「無人化工廠」,工廠減員勢在必行,這種情況下工具機工人的未來到底如何?也許可以從東莞製造業事件中窺視一二。
  • 建築師和工程師會被機器人取代嗎?
    例如,20世紀初,機械裝配線的興起取代了人類。隨著人工智慧(AI)的最新發展,更多的工作崗位完全有可能面臨風險。即使是熟練的工人,如建築師、程式設計師和工程師也可能處於危險之中。有一天,人工智慧軟體開發人員可能會做人類程式設計師能做的一切。最近的報導並沒有減少這種思考過程。事實上,2016年總統的經濟報告似乎表明,人工智慧在工程行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想想你在工作中使用的軟體。
  • 未來哪些職業被機器人取代的概率最大?BBC分析結果引人深思!
    其實現代人挺習慣排隊的,排地鐵排掛號排奶茶排鮑師傅都不在話下,即便如此,在銀行辦業務時排的漫漫長隊還是足以擊潰一個文明人的忍耐底線。雖說當下市面上出現的所謂「銀行機器人」在實際功能上依然以賣萌為主,但在切實的需求面前,銀行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確是可以被預見的事情。
  • 機器人取代人類正在美國發生?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加速發展,機器人在慢慢取代人類的大部分工作,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在不知不覺地改變,世界各大經濟體也在從政策上嘗試變革、探索,以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歷史上大多數機器人都是由汽車行業購買的,但去年16702個機器人流向了非汽車公司,同比增長了41%,而汽車行業的訂單則下降了12%。而且各個領域企業採購的機器人數量都在上漲: 食品和消費品佔有48%、塑料和橡膠佔有37%、生命科學佔31%、電子產品佔22%。
  • 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趨勢全面解析
    社會和政治變革以及技術進步相結合,產生了新一代的「機器人」,它們能夠取代通常被稱為「知識工作者」的許多工作。如果你曾經走過大廳的大銀行,保險公司,外包公司,或其他處理重業務,你可能看到的房間充滿了數百人,努力盯著屏幕雙重工作站,和處理數以百萬計的文件和交易需要做從處理醫療索賠支付訂單,我們的貨物到世界各地。
  • 客服、零售、翻譯、司機…這些職業要被機器人取代了?園區這個博覽...
    在如今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言論——「未來,我們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未來的工廠將是無人工廠」確實,像醫生、教師等行業人工智慧主要是起到輔助作用並不是完全取代人工那麼問題來了▼人工智慧是取代勞動力還是創造機會
  • 康奈爾大學法學院:就業報告假強勁美國工人仍在苦苦掙扎 | 網際網路...
    有大量的傳聞證據表明美國的工人正在被拋在後面。但是現在,一組研究人員和經濟學家已經確定了問題的關鍵部分,即越來越多的工作可供美國勞動力使用。正如新的美國私營部門工作質量指數(JQI)所示,他們的發現令人擔憂。自1990年以來,美國一直在創造大量的低質量服務職位。事實上,在過去的30年裡,63%的生產性和非管理性職位都是低工資的職位。
  • 馬雲曾說:未來這3大行業,將有可能被「取代」,且就業相當困難
    在網際網路普及之後,很多高科技行業也在迅速發展。當我們去銀行的時候,可以看到機器人,去餐廳和超市也可以看到機器人。而且在如今這個時代,智能家居也已經在很多家庭中很流行。許多人還預測,在未來,機器人將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 新職業: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及就業前景
    2、工作需求很大未來五年,工業機器人操作和維護系統的人才需求將達到2500萬。目前,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應用於汽車製造、家電、3C、橡塑工業、鑄造業等領域,涉及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業大量應用需要專業人員操作、操作和維護。
  • 未來的機器人將取代人類嗎?_眾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其駁辭是:「沒有任何一條定理證明被創造的東西不能超過造物主,現實生活中反而有很多相反的例子,比如孩子比父母聰明,就非常典型」。二、否取代論否認未來的機器人將取代人類的學者似乎更多,他們中既有科學家,也有哲學家,偶有作家。由他們所分別給出的否定性論述也相當多,最終均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的論述。
  • 機器人來了人往哪走? 部分流水線工人面臨轉崗
    就目前來看,企業每月正常流失的工人都有百人以上,工人依然非常緊缺,不間斷招工還是常態。  吳元梅表示,機械手代替人手後,公司並沒有進行人員的裁減。但人員流失率較高,一些年輕工人會因為感覺工作辛苦,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主動離職;一些40歲左右的老員工則會被分配到裝配或其他的崗位去工作。吳元梅認為,機器換人最主要還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提高效益。
  • 製鞋機器人來了,8小時生產600雙鞋!將取代工人?
    機器人在人工智慧發明研究上最具代表。不論簡單的肢體運作還是複雜的流水線生產,只需輸入程式語言,他們就會比人類的工作效率更高更準確。機器人的問世最明顯的改變是解放了人類的雙手。圖為Grabit創始人哈沙-普拉拉德製作一雙耐克鞋最耗費人工的程序就是組裝鞋面。但實際上當你穿上鞋子,腳面正上方柔軟的部位。
  • 未來會有50%行業被「淘汰」?這3大行業或將被取代,首富早就提醒
    馬雲作為網際網路行業的「領軍者」,也曾有過不少預言,基本上他說的都在慢慢應驗。 在網際網路不斷發展壯大的背景下,首富也曾經提醒過大家,未來幾十年,將會有一半的工作崗位「消失」。這3種職業首當其衝,或將被取代,希望沒有你所在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