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鞋機器人來了,8小時生產600雙鞋!將取代工人?

2020-12-19 驅動中國
  • 來源: 驅動中國 作者: 洪淼   2017-09-05/15:02
  • 人工智慧的催化下,未來機器人全面代替人類進行機械性工作的步伐已經越來越近。這將是AI技術領域傾覆世界的一次歷史性改革。

    機器人在人工智慧發明研究上最具代表。不論簡單的肢體運作還是複雜的流水線生產,只需輸入程式語言,他們就會比人類的工作效率更高更準確。

    機器人的問世最明顯的改變是解放了人類的雙手。近日,美國的一家公司為耐克鞋廠提供了可以進行鞋面組裝的機器人。

    圖為Grabit創始人哈沙-普拉拉德

    製作一雙耐克鞋最耗費人工的程序就是組裝鞋面。但實際上當你穿上鞋子,腳面正上方柔軟的部位。許多運動鞋的鞋面看上去就像使用了一整塊材料,看不到針腳和線頭。其實這些鞋面可能是由多達40塊材料拼合而成的。這些材料被加熱粘合成一個整體。

    那麼有了機器助力,這道複雜工序只需工人監控操作即可完成。Grabit公司利用靜電吸附力來讓機器操控物體。軟體決定堆疊鞋面塊件的最佳方式,然後點亮玻璃桌子上的部分區域,告訴工人該在哪裡放下東西。接著,電吸附片所覆蓋的平臺降落揀起所有的物品,與此同時 攝像頭在監控著進展。該機器轉向半成的鞋子,關閉電荷,進行適當的配置,然後將鞋子放到熱壓機中。

    這些組裝機的工作速度是工人的20倍。工人裝配鞋面需要10到20分鐘,而Grabit的機器則只需要50秒到75秒。在8小時的一班工作中,由一名員工監控的一臺機器能夠做出300到600雙鞋子。

    根據耐克提供的數據,該公司在全球擁有591家工廠,總共僱用了超過100萬名工人,其生產嚴重依賴亞洲的廉價勞動力市場。耐克希望將生產轉移到美國和歐洲。顯然,自動化是影響耐克想轉移生產力計劃的重要因素。人工智慧的風潮已經在企業向工業邁向。

    於個體工人而言,雖然把工作交給自動化工廠可能會引起部分人員下崗,但效率更高的生產工廠也會為這些工人創造更好的其他工作機會。於企業而言,這些機器能減少倉庫所需的人力,讓企業遷移工業運營。

    人工智慧的風頭已勢不可擋,它的出現使生活更加便利,人類節省了腦力體力,開車,看病,教育等領域的滲入無不為人們行之方便,在未來我們也將會看到人工智慧遍地花開。

    相關焦點

    • 耐克投資的那家機器人公司,可以用靜電來造鞋了
      雖然一雙運動鞋要賣到成百甚至上千塊,但製鞋一直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製鞋工廠在組裝一雙鞋時,最耗費人力的是鞋面部分,因為鞋面與人的腳面緊密貼合,為了保證穿著時候的舒適度,要求材料十分柔軟。 很多運動鞋的鞋面看起來沒有經過任何縫合,像是用一整塊材料製成,但其實製造過程要複雜得多。一張鞋面上可能堆疊了 40 多種材料,把它們加熱融合之後才能製成柔軟的鞋面。
    • 能自動做鞋的機器人 一雙鞋只要6分鐘就能完成
      本文由騰訊數碼獨家發布現在工業化的浪潮已經讓很多東西生產起來很容易,不過來自於Keen的Uneekbot製鞋機器人,卻再一次開拓了我們的眼界。這種機器人可以在六分鐘之內生產一雙鞋子。沒錯,是6分鐘,堪稱是「世界上最小的製鞋工廠」。
    • 莆田鞋的「私人訂製」,只需2小時,你想去試試嗎?
      近日,記者走進福建省莆田市雙馳製鞋行業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示範工廠,與印象中鞋廠車間工人忙碌的場景不同,一臺臺運轉的「機械臂」和穿梭的「小黃車」機器人,從裁斷、刷膠、配楦等,已摒棄了對人工的依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傳統製造業受到巨大衝擊,用工緊張等問題凸顯,一些企業加快數位化、智能化生產的步伐。
    • 傳統製鞋產業搭上智能製造「快車」
      自動化生產線PK傳統生產線 生產效率提升近50% 套幫定型、連幫注射成型、整理包裝……幾分鐘即可成鞋,成品合格率達99.9%。 這是賽納集團安全鞋成型數位化車間製鞋流水線的生產效率。只見不同的「高大上」設備組成環形流水線,邊上只有寥寥幾位工人,進行輔助性操作,另一邊,多臺機器人揮著長臂進行「花式」操作:幫面拉毛、噴膠、貼鋼板、智能鞋楦搬運等原先由人工操作的工藝全部由機器人工作站完成,定型、成型、整理、包裝入箱,每個工序的半成品在短時間內都會被下一個工序使用,一環接一環,整齊有序,有著一氣呵成的感覺。
    • 熱熔膠膜在製鞋行業的應用
      過去,製鞋行業常常使用黃膠和白膠來複合產品,這些膠是屬於溶劑型的膠黏劑製品,在使用的過程中會揮發出大量有機溶劑,危害工人健康。熱熔膠膜在鞋標上的應用很早以前,熱熔膠膜就用在了鞋標的貼合上。鞋標的貼合主要是將一些標籤貼在鞋舌部位,或側面的商標部位。因為用量有限,所以對鞋材行業的影響非常小。
    • 人才支撐「智」好鞋——我市校企合作打造製鞋智能裝備產教融合基地
      節省人力40%,節省生產場地40%,生產效率高,既可用於生產開發,也可用於批量生產。」 慷達機械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鄭志勇介紹,傳統製鞋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需求大。但近年來,青年工人數量減少,用工成本提高,同時隨著市場個性化需要和企業對生產效率的要求,傳統製鞋企業正逐步轉向自動化、智能化生產,作為一家生產鏈平臺公司,為了滿足產業升級需要,該公司引進了多種智能製鞋生產線,已經在我市多家鞋企運用生產。
    • 涉足飛織鞋,投入上千萬元購買設備
      把鞋面織出來,一個工人能操作六臺設備   「飛織鞋融合服裝針織技術和體育用品製鞋技術,省去了過去很多複雜的環節,機器只要把鞋面『織』好,再踏上鞋底,一雙輕便的運動鞋就算完成了。」蔡建華說,因為針織鞋面機實現了自動化生產,也為他節省了不少人工。
    • 一分鐘生產7雙鞋子 記者走進巨一集團感受智能製鞋流水線
      這是記者近日在巨一集團鞋業生產車間看到的情景。模壓、粘合、組裝……一分鐘生產7雙鞋子,成品合格率達98%。這是溫州巨一集團製鞋流水線的效率。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龍頭企業,自實施「機器換人」以來,巨一集團已經嘗到了不少「甜頭」,這幾年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了15%,生產成本降低了5-8%,產品合格率也從原來的95%提高到98%。
    • 一分鐘生產7雙鞋子記者走進巨一集團感受智能製鞋流水線
      這是記者近日在巨一集團鞋業生產車間看到的情景。模壓、粘合、組裝……一分鐘生產7雙鞋子,成品合格率達98%。這是溫州巨一集團製鞋流水線的效率。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龍頭企業,自實施「機器換人」以來,巨一集團已經嘗到了不少「甜頭」,這幾年企業生產效率提高了15%,生產成本降低了5-8%,產品合格率也從原來的95%提高到98%。如今,巨一年生產能力達到了1500萬雙鞋。如何讓企業在新常態下保持競爭力?顯然,轉型升級是必由之路,更是溫州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 莆田鞋企:逆風中尋得「風口」
      智能化製鞋寬敞的車間裡,一支支機械臂有序揮舞,一輛輛「小黃車」機器人往來穿梭……10日,記者在莆田雙馳實業智能化工廠看到,與印象中鞋廠車間工人忙碌的場景不同,這裡製鞋裁斷、刷膠、配楦等工序均實現全自動數控操作。負責搬運、拾取材料的也不再是工人,而是一輛輛智能AGV機器人。
    • 殘疾鞋企老闆招肢殘人士學徒 傾囊相授製鞋手藝
      這位鞋企老闆名叫王寶銀,同為殘疾人的他直言,靠著做鞋這門手藝過上富足的生活,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年近六旬的他願意傾囊相授,幫助更多的同路人自食其力,改變自己的生活。一雙手工皮鞋能賣數千元,生意還不錯王寶銀的鞋企位於龍灣濱海園區丁香路。
    • 亞瑟士推進位鞋工廠自動化,力爭在歐美實現同樣生產
      亞瑟士推進位鞋工廠自動化,力爭在歐美實現同樣生產
    • 機器人鞋底塗膠:入「坑」需謹慎!
      中國鞋網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生產226億雙鞋,其中在中國生產126.2億雙,約佔55.8%;目前在中國的鞋廠約3萬家,千人規模以上鞋廠約4500家。中國已成為第一大鞋業出口國、製造國、消費國。
    • 力健智能化改造引領睢縣製鞋行業轉型升級
      完善的配套產業鏈條是製鞋產業發展的基礎,鞋子製造過程最多需要300多道工序,任何一個環節缺一不可,保障製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於新興製鞋產業基地睢縣來說尤為重要。為解決配套問題,睢縣堅持全產業鏈謀劃,缺啥補啥,缺啥招啥,全力建鏈、延鏈、補鏈、強鏈,降低企業綜合生產成本,加速企業鏈式發展。
    • 惠東:一雙鞋利潤只有2元,但這裡卻賣出了9.2億雙
      惠東鞋業正在全力推進轉型升級,未來又將何去何從,謀求更廣闊的舞臺?    1981年,港商李炳好回到家鄉惠東縣黃埠鎮,辦起了首家家庭式手工作坊。自此,製鞋產業在惠東落地生根,惠東成為全國最早的鞋類生產基地。1992年,瞄準鞋業商機,港商林基隆在惠東吉隆創辦了惠州龍源鞋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源鞋業」)。
    • 「澤沃」德國製鞋機械與人工智慧考察行程回顧心得
      他們的設備應用在150多個國家,為很多知名鞋企提供製鞋設備,其中鞋品類型涉及安全鞋、商務皮鞋、運動鞋等,服務的大型知名企業不得不提的有ECCO、adidas、NB、PUMA……中午德仕瑪公司的chef對我們的到來也表示很高興,並且特意以個人理解的「中餐理念」為大家準備了豐盛的午餐。
    • 老鞋企「跑」上新賽道
      「好了,現在只要是你喜歡的鞋款,我們都能按照你的腳型進行定製。」章雯雯說,腳型數據和選定的鞋款數據經過雲計算及大數據分析,會自動生成製鞋數據傳輸給工廠下單生產,一般周期在7~30天不等。  包括奧康在內的一大批鞋企,大多是從小作坊慢慢成長起來的,過去的舒適度依靠的是老製鞋匠的手藝,需要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功力,如今通過科學和數據,「舒適」的品質能更穩定。
    • 機器人究竟在取代工人還是創造就業?行業聯盟與學者各執一詞
      機器人究竟在取代工人還是創造就業?5月初,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1990年到2007年,每千名美國工人中每增加1個機器人,全美就業人口比例就會下降0.2%,工人的工資水平會降低0.42%。但最近,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對上述觀點予以反駁。國際機器人聯盟稱,世界各地企業都在增加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從2013至2018年的五年時間裡,全球在役機器人增長了約65%,達到240萬臺。
    • 老鞋企「跑」上新賽道 看奧康鞋如何抓住年輕人的心
      老手藝遇上新科技   為何在咖啡館中試鞋   有沒有想過,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灰姑娘的待遇,擁有一雙只有自己才能舒適穿著的「水晶鞋」?這一次,我體驗到了。   在溫州,要了解製鞋廠的新動向,找石燕麗「帶路」準沒錯。
    • 莆田鞋鬼市調查 逆天了!在家就能生產高仿名牌運動鞋
      她做了3年,一雙鞋賺二三十元,最多時每天能賣30雙,「質量真的很好,我買一雙可以穿一年」。所有人把這歸功於莆田上世紀的國際名鞋代工產業:白天,人們在工廠熱火朝天生產,對標全球頂尖製鞋技術;夜晚,他們回家「發揮餘熱」,製鞋「秘方」被或偷或買地傳了出來。這些無疑都是假貨,但「鬼市」裡的人們迴避「假」字。他們發明了自己的話語體系,「真標」「高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