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場上的柚子均價在每斤七八元,我們的柚子均價在每斤30元以上,大部分果實都是按個賣,價錢從80元到180元不等。」9月18日上午,澄邁縣金江鎮山口地區無籽青柚種植戶耿大林對記者說。
柚子按個賣,一個賣到180元,一株柚子樹年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大多數時候,不少客商提前上門和耿大林訂貨,不少本土特產店也十分青睞這種無籽青柚,一時供不應求。那麼,這樣的「致富傳奇」秘訣究竟是什麼?
位于澄邁金江鎮西邊的山口山區,日照充足,土壤富含硒元素,是發展種植業的理想之地。2001年,江蘇人耿大林看中了山口這片山林,承租下來開荒種植柚子樹。
耿大林引進了馬來西亞水晶青柚樹苗與海南本地的苦柚嫁接,經過種植改良後,柚子個大飽滿,青皮無籽,甜度適中。「為什麼選擇來山口種柚子,一是看中了海南的亞熱帶氣候,可讓本地柚子比內地柚子早上市30天左右;二是這裡土地富硒,種植出來的柚子口感普遍甜度較高。」耿大林說。
柚子的口感,除了與品種有關,更重要還與種植中的科學管理有關。據耿大林介紹,無籽蜜柚基地的柚子靠人工管理,從鋤草、抓蟲都是靠人工管理,施肥用的都是以魚腸、魚骨製作的有機肥料。澄邁的山口柚子樹施用這種長效有機飼料肥,長出的柚子無公害。
2005年,耿大林在山口種植的柚子上市,一開始銷售價每斤3元,隨著口碑越來越好,價格也從每斤3元、5元一直賣到了30元。隨之,也有別的種植戶慕名來到山口地區承租土地種植蜜柚,久而久之,無籽青柚就成了澄邁的一個農產品品牌標誌。
擴大種植的無籽蜜柚,也曾面臨品牌危機。有些種植戶管理不當,種植出來的果實口感變差,參差不齊的產品質量在消費市場上造成了一定消極影響。
2015年「威馬遜」颱風來襲,一家種植戶200畝的柚子被打得七零八落,剩下的柚子大小不一,口感變澀。
為了統一產品品牌質量,耿大林花了約100萬元從種植戶手中轉承包柚子園,並買下當年產的柚子全部處理掉,不讓其外流到消費市場。「不能讓一時的災害,一家種植的柚子就毀了無籽蜜柚這塊品牌。」
在種植戶安爍宇的家裡,採摘回來的蜜柚堆放一地,工人們先把次品挑出來分開堆放,再打包優品。「雖然我們柚子供不應求,可若品質不達標的,就是丟掉也不能賣。」
澄邁縣農業局負責人介紹,未來,無籽蜜柚要以基地帶動農戶方式種植,前期發展1萬畝,遠期發展到2萬畝—3萬畝。
(本報金江9月1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