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不要對孩子使用家庭暴力,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都已經認識到了不能打罵孩子。但家庭暴力遠不止這一種,對孩子不聞不問的冷暴力也是一種家庭暴力,帶給孩子的傷害一點不比肢體暴力少。
好孩子突然跟人私奔,被找回後的一番話,讓家長更意外
小周家的孩子莉莉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就特別獨立,特別讓家裡人省心。後來上小學上初中,孩子成績都很優異,小周和丈夫沒為孩子的學習頭疼過。
臨近期末考試,莉莉卻突然失蹤了,小周趕緊報了警。根據調查,莉莉是跟一個男人坐火車去了外地,小周一家人更是擔心得不得了。可當孩子被找回來後,卻堅稱這個男人是自己的男朋友,自己和他在一起很快樂很溫暖,自己沒有被綁架而是私奔。
「你怎麼了孩子,他給你吃什麼藥了,你怎麼變成這樣了啊?」小周又著急又疑惑。
「別跟我在這犯病,趕緊說清楚跟我回家!」莉莉父親也動了氣。
「你們平時管過我嗎?問過我的成績我的情緒嗎?你們回家就是各幹各的,家裡像個冰窖一樣。在你們眼裡我是乖乖女,但我心裡根本不是這樣的!」莉莉聲淚俱下地說道。
聽完孩子這番話,小周和丈夫突然感覺原來孩子好陌生,原來自己對於孩子的關心這麼少,原來孩子已經受傷這麼深。和其他很多家長一樣,小周原本以為不打罵孩子就是好家長,沒想到自己在孩子心裡的形象已經這麼負面了。
冷暴力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傷害?這3點很突出,家長卻很難看見
1、孩子性格陰沉憂鬱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好玩,他們希望父母是他們的好玩伴,但如果他們在父母這裡總是得不到回應,還很少得到該有的關心,他們的心也會一點點冷下來。尤其是當他們進入青春期以後,想法變得更複雜更深入後會覺得更孤獨,性格變得陰沉憂鬱。
2、孩子不善處理人際關係
一個人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其實全看他所在的原生家庭裡親子之間是如何相處的,親子之間的互動對孩子來說其實也是一種人際交往的練習。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孩子也就學不會如何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度,學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
3、孩子內心容易缺乏安全感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是非常有意義的,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具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反過來,家長不表達出來自己對孩子的愛,孩子可能也就認為父母不愛自己,或者是自己不配得到別人的愛,從而很缺乏安全感。
正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身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健康聰明又優秀呢。只是冷暴力不像肢體暴力那麼容易辨認,以至於很多時候家長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構成了冷暴力。
哪些行為算冷暴力?這3種行為要警惕,家長別不在意
1、總是忽略孩子聲音
家長容易認為孩子不懂事,很多想法就不成熟,不值得考慮,因此常常忽略孩子的聲音,殊不知孩子心裡也是會失落的。
比如之前去逛山姆超市,一對夫婦詢問女兒想吃哪一種蛋糕,可孩子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後,家長卻跟沒聽到一樣直接選擇了另一種。後來孩子又提出想回家後一起看某部動畫片,父母卻直接說「小孩子的東西,你自己看」。之後小女孩幾乎沒怎麼再說話,臉上寫滿了委屈。
2、父母或其中一方失職
很多人生下了孩子卻還沒有成為父母,每天忙著自己的事情,很少關心陪伴孩子。尤其是很多寶爸,把照顧孩子陪伴孩子的任務全部交給了寶媽,自己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之後矛盾爆發時寶爸可能還很懵,但孩子心裡早就有怨恨了。
3、很少陪伴孩子或者陪伴質量太低
白天忙著工作忙著應付外人,有時候回到家裡確實想一個人靜會兒,從而忽略了陪伴孩子。但這樣的狀態不能常態化,不然孩子就成為了犧牲品。
而且陪伴並非在孩子身旁就夠了,如果孩子一個人在玩玩具看書或者寫作業,而父母在一旁玩手機沒有參與進來,這樣的陪伴就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孩子同樣會感到孤單。
在肢體暴力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時,家庭冷暴力也是時候得到重視了。有時候問題的癥結恰恰出自這些不容易被看見的地方。
既然生下孩子,我們就有義務好好地愛孩子,而非像懲罰一樣對孩子不聞不問。
大家平時會注意不對孩子冷暴力嗎?還有哪些行為屬於冷暴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