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分分計較,不培養「刷題機器」,記者8月25日從上海市教委獲悉,新學期上海將全面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淡化具體分數,而以A、B、C、D或者「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來評價。(8月26日《新聞晨報》)
上海全面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打破評分傳統的做法,這對於教育的發展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就像很多省份將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考一樣,鮮明的導向性顯而易見。正如新聞中說,評價是教育改革中的「硬骨頭」,也是教育改革的「最難點」,目前我國大多地方對學生評價依然沿襲的傳統的紙筆測驗和百分制評價,而這種將學生的成績量化成分數儘管一目了然,但其弊端在近年來越發顯現。在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推進中,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改革的關鍵是改變現行的考評制度,已經成為社會公眾的共識。
分數評價對學生人格、身心的負面影響估計很多教師和家長都能感同身受吧,而上海市在小學各學科推行的「等第制」評價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學業成果」三個維度展開,逐漸淡化具體分數,而以A、B、C、D或者「優秀」「良好」「合格」「需努力」等方式來評價,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了幾年的在小學低年級試驗審時度勢的結果。
「等第制」下,不進行書面考試、不用分數評價、不排名等,同一個班級可能會有很多學生達到A,這無疑減少了分數的攀比,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學生從排名、課業負擔中等壓力下「抬起頭來」,而去參加提升自己素養的各類實踐活動。日前,「等第制」評價指南已正式發布並發放至各區、各學校,相關培訓與推進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相信作為改革前沿的上海一定能攪動教育改革的「一池春水」吧。
上海在小學階段實行「等第制」,其實也不算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已經推行了10年之久的綜合素質評價的感召下,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市已經有過「等級制」,但只是開始轟轟烈烈,後來自生自滅,乃至偃旗息鼓,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中高考指揮棒「大殺四方」作怪,加之我國義務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各地都存在「幼升小」、「小升初」擇校熱現象,家長們為了給孩子們選擇優質教育資源都拼得「不要不要」了,這也是緣何我們的減負難以落地的根源所在。
正因如此,許多地方的「等第制」在開始的時候還算中規中矩,但後來逐漸被「異化」。比如在A這一等級還有A++、A+、A等區別,老師會告訴家長A++相當於多少分;另外還有的學校形式上是「等第制」,但教師會利用校訊通、微信群、QQ群暗地裡將孩子每一次的成績告知每位家長等。特別是在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儘管宣傳得「花枝招展」,但家長們的心情卻「陰雨綿綿」。「現在不抓分數,以後面對中考、高考咋辦?」正是家長們普遍的心態,於是在「等第制」下家長又給學生進行社會輔導有之,害怕「等第制」耽誤孩子前程而轉學者有之……這也是中國教育改革之「怪現狀」吧。
在中高考改革方面,上海已經走到全國前列,實行自主招生改革試點已經不少,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其他地市也豐富,因此「等第制」在上海小學階段推行不是一件難事,但要在更多的地方推行也有一定局限性。而真正讓「等第制」成為各地義務教育階段的不二選擇,這就需要無論是中招,還是高招能儘快突破分數評價體系,對學生實行多元化評價,然而這歸根結底觸及到了中、高考制度改革,何其難也!
「只有把學生、教師和學校從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教育事業發展才能有更廣闊的天地」,期望「等第制」能星火燎原,攪動教育改革的「一池春水」,更希望中、高考制度能在綜合素質評價等推動下,找到一個突圍的最佳路徑!(南方網樊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