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遇到挫折的父母說,「我覺得我們家小孩是故意的,他明明就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飯,為什麼回家就耍賴?我明明跟學校老師說一樣的話,小孩就又哭、又鬧,我真的沒辦法對他好好說話。」
其實父母不是真的氣孩子,而是父母在努力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挫折。但越受挫、越著急,再加上有時趕著送孩子上學、趕上班,在時間壓力下就越容易被孩子的反應激怒。
但被孩子激怒後,家長往往比孩子感受到更多自責與挫折。因為冷靜下來之後也知道,對孩子這麼兇,其實不是家長本意,也不是家長希望達到的目的。
我們都希望讓孩子學習,那可以怎麼教?
首先,我們得先穩住自己。若我們作為教養者,先被自己的情緒阻礙,那麼我們很難有好的理智與狀態去處理孩子。
從腦神經科學觀點來看,人類大腦可簡單區分為上層腦與下層腦。上層腦為新大腦皮質(俗稱理智腦),下層腦為腦幹及邊緣系統(俗稱情緒腦),大腦發展順序是由下層而上。
也就是說,能夠發揮同理心、邏輯、思考、判斷,多需要由理智腦(上層腦、大腦新皮質)來發揮作用才能達成,但上層腦以一般人類普遍發展而言,需要至25歲發展完成。
回到親子教養關係裡面,你覺得,大人跟小孩,哪一個在管理情緒方面可以做得比較好呢?應該是大人吧?
所以,作為教養者,我們要先能夠穩住自己是重要的,因為以人類發展階段而言,孩子的確尚未具有管理自身情緒的發展能力。
順著大腦發展的脈絡,情緒腦為何一出生就發展完成呢?其實具有相當重要的生存功能。因為情緒腦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幫助人類在危機時刻做出立即反應,以求生存,而這樣的生存策略主要為3種:戰鬥(fight)、逃跑(flight)、僵呆(freeze )。
也就是說,當孩子感受到威脅的時候,情緒腦很容易立即產生生存反應(戰鬥、逃跑、僵呆),因此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孩子的哭鬧往往是情緒卡住了,而這是一種人類演化中非常自然、正常的反應。
孩子情緒來的時候,若我們作為大人繼續指責孩子,「哭什麼哭!這有什麼好哭的?」對孩子來說,是威脅?還是安撫呢?
我們需要回到孩子大腦發展的脈絡來看,其實孩子聽到這句話感受到的是威脅,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可能會哭得更大聲。因為孩子感到害怕、挫折、不知所措,而孩子越害怕、越容易喚起情緒腦反應。
大腦是可以被訓練的,當我們越常喚起某個大腦的反應,其實我們也是在訓練它。這就很像是我們常常練習聽英文,對英文語感會越來越好。同樣的,若我們越常激發孩子的情緒腦,有的孩子看到大人變臉,馬上下意識的就會喚起情緒腦的生存反應:閉嘴、害怕、大哭。
換個角度說,我們可不可以訓練孩子的理智腦?當然可以,當我們可以先同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孩子也會學習到怎麼去安撫自己。
當孩子的情緒被安撫,就越能夠喚起理智腦來幫忙自己處理先前的威脅事件。但前提是,孩子的情緒必須先被安撫,否則就像大樓的火災警報器沒關一樣,誰住在裡面都會感到緊張萬分,很難安心在房子安住,更別說能在屋裡處理事情了。
孩子被情緒綁架時,很像被情緒的海嘯淹沒,尤其孩子理智腦尚未發展完全,很難去消化、去理解自己發生什麼事,更別說要讓孩子清楚的表達自己怎麼了,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大人都未必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怎麼了,甚至要明確又適切的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能穩定做到。
因此,身為教養者的我們要先穩住自己,接著放下對孩子不合理的期待(例如:要求孩子好好說),了解以孩子的發展階段而言,被情緒淹沒(哭鬧)是很自然的反應,我們可以做的是協助孩子去疏導情緒的洪流。
· 首先,幫孩子為情緒命名是關鍵。
情緒,通常可以用一個語詞代表,例如:開心、快樂、悲傷、生氣、憤怒。也可以用「我覺得」開頭來完成這個句子。
· 接著,陪伴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
我們可以用溫和、平和的語氣,接觸孩子,用同理的句型告訴孩子:「你是不是覺得很難過(情緒)?因為爸爸媽媽剛剛不能陪你玩(前置事件)?所以你就哭了(結果)?」
當孩子的情緒可以被口語表達出來、孩子也更有機會去理解自己怎麼了,在命名情緒的過程裡,其實也讓孩子增進對自身情緒的認識,這也是情緒教育很重要的部分。當孩子找不到語彙去表達時,就很容易用行為來表達。
而當我們作為教養者情緒反應越穩定、平和,孩子往往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穩定下來,就像火(情緒)要燒起來,也得靠加柴薪才能繼續燃燒;但穩定、平和的態度,就像是一股清流,不疾不徐提供孩子疏通情緒的能量。
記得提醒自己,孩子遇到挫折有情緒,是自然的反應;情緒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處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