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其實不難處理——如何教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2020-09-04 習安心理諮詢

常常遇到挫折的父母說,「我覺得我們家小孩是故意的,他明明就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飯,為什麼回家就耍賴?我明明跟學校老師說一樣的話,小孩就又哭、又鬧,我真的沒辦法對他好好說話。」


其實父母不是真的氣孩子,而是父母在努力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挫折。但越受挫、越著急,再加上有時趕著送孩子上學、趕上班,在時間壓力下就越容易被孩子的反應激怒。



但被孩子激怒後,家長往往比孩子感受到更多自責與挫折。因為冷靜下來之後也知道,對孩子這麼兇,其實不是家長本意,也不是家長希望達到的目的。

我們都希望讓孩子學習,那可以怎麼教?


先穩住自己,再穩住孩子


首先,我們得先穩住自己。若我們作為教養者,先被自己的情緒阻礙,那麼我們很難有好的理智與狀態去處理孩子。

從腦神經科學觀點來看,人類大腦可簡單區分為上層腦與下層腦。上層腦為新大腦皮質(俗稱理智腦),下層腦為腦幹及邊緣系統(俗稱情緒腦),大腦發展順序是由下層而上。


也就是說,能夠發揮同理心、邏輯、思考、判斷,多需要由理智腦(上層腦、大腦新皮質)來發揮作用才能達成,但上層腦以一般人類普遍發展而言,需要至25歲發展完成。


回到親子教養關係裡面,你覺得,大人跟小孩,哪一個在管理情緒方面可以做得比較好呢?應該是大人吧?

所以,作為教養者,我們要先能夠穩住自己是重要的,因為以人類發展階段而言,孩子的確尚未具有管理自身情緒的發展能力。


順著大腦發展的脈絡,情緒腦為何一出生就發展完成呢?其實具有相當重要的生存功能。因為情緒腦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幫助人類在危機時刻做出立即反應,以求生存,而這樣的生存策略主要為3種:戰鬥(fight)、逃跑(flight)、僵呆(freeze )。


也就是說,當孩子感受到威脅的時候,情緒腦很容易立即產生生存反應(戰鬥、逃跑、僵呆),因此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孩子的哭鬧往往是情緒卡住了,而這是一種人類演化中非常自然、正常的反應。

你是在滅火還是在點火?

孩子情緒來的時候,若我們作為大人繼續指責孩子,「哭什麼哭!這有什麼好哭的?」對孩子來說,是威脅?還是安撫呢?


我們需要回到孩子大腦發展的脈絡來看,其實孩子聽到這句話感受到的是威脅,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孩子可能會哭得更大聲。因為孩子感到害怕、挫折、不知所措,而孩子越害怕、越容易喚起情緒腦反應。



先安撫心情,再處理事情


大腦是可以被訓練的,當我們越常喚起某個大腦的反應,其實我們也是在訓練它。這就很像是我們常常練習聽英文,對英文語感會越來越好。同樣的,若我們越常激發孩子的情緒腦,有的孩子看到大人變臉,馬上下意識的就會喚起情緒腦的生存反應:閉嘴、害怕、大哭。

換個角度說,我們可不可以訓練孩子的理智腦?當然可以,當我們可以先同理孩子情緒的時候,孩子也會學習到怎麼去安撫自己。

當孩子的情緒被安撫,就越能夠喚起理智腦來幫忙自己處理先前的威脅事件。但前提是,孩子的情緒必須先被安撫,否則就像大樓的火災警報器沒關一樣,誰住在裡面都會感到緊張萬分,很難安心在房子安住,更別說能在屋裡處理事情了。



放下對孩子過高的期待

孩子被情緒綁架時,很像被情緒的海嘯淹沒,尤其孩子理智腦尚未發展完全,很難去消化、去理解自己發生什麼事,更別說要讓孩子清楚的表達自己怎麼了,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大人都未必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怎麼了,甚至要明確又適切的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即使是成人,也不一定能穩定做到。


因此,身為教養者的我們要先穩住自己,接著放下對孩子不合理的期待(例如:要求孩子好好說),了解以孩子的發展階段而言,被情緒淹沒(哭鬧)是很自然的反應,我們可以做的是協助孩子去疏導情緒的洪流。



· 首先,幫孩子為情緒命名是關鍵。


情緒,通常可以用一個語詞代表,例如:開心、快樂、悲傷、生氣、憤怒。也可以用「我覺得」開頭來完成這個句子。


· 接著,陪伴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


我們可以用溫和、平和的語氣,接觸孩子,用同理的句型告訴孩子:「你是不是覺得很難過(情緒)?因為爸爸媽媽剛剛不能陪你玩(前置事件)?所以你就哭了(結果)?」



當孩子的情緒可以被口語表達出來、孩子也更有機會去理解自己怎麼了,在命名情緒的過程裡,其實也讓孩子增進對自身情緒的認識,這也是情緒教育很重要的部分。當孩子找不到語彙去表達時,就很容易用行為來表達。


而當我們作為教養者情緒反應越穩定、平和,孩子往往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穩定下來,就像火(情緒)要燒起來,也得靠加柴薪才能繼續燃燒;但穩定、平和的態度,就像是一股清流,不疾不徐提供孩子疏通情緒的能量。

記得提醒自己,孩子遇到挫折有情緒,是自然的反應;情緒不是問題,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處理情緒。


相關焦點

  •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當孩子的玩具壞了哭鬧時,家長可以說「玩具壞了,你有些傷心是嗎?」。孩子在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家長通過將情境與孩子情緒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用語言描述出孩子當下的感受。這種方式有助於孩子了解情緒、定義情緒,通過讓孩子在情境中體驗情緒,可以讓孩子比較快地學習和認識情緒。
  • 孩子亂發脾氣愛哭鬧?情緒管理「5步走」,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其中左額葉區主要負責積極情緒,右額葉區主要負責消極情緒。越小的孩子越喜歡哭鬧、亂發脾氣,因為在我們大腦皮層裡,負責處理情緒的前額葉部分在孩子6歲前尚未發育成熟。對他們來說,沒辦法控制自己情緒是非常很正常的。尤其是0-3歲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對情緒的認識、表達,還處在懵懂的階段。
  • 如何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11月20日,惠濟區實驗幼兒園教師張春曉和學生家長張邵霞受邀做客大河網直播間,開啟了一節關於「如何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的家校育人課堂。張春曉說,例如小班剛入園的孩子,會在午餐環節哭鬧,喊著奶奶喂,達不成意願就大哭,小班孩子情緒易感染,班上其他孩子會被感染一起哭;又或是小朋友想玩某個玩具,自己不主動,別人還不能拿,如果有人先拿到,就會生氣強奪,然後就會大哭、扔東西發洩……家長是孩子情緒的一面鏡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性格和思想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闢謠:孩子哭鬧採用「冷處理」?三種方法處理孩子情緒「崩潰」
    相信屏幕前的媽媽,大多數也遇到過3、4歲的孩子任性哭鬧、發脾氣的情況,大家也是如桃子媽媽一樣冷處理的嗎?這樣的方式真的正確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在嬰兒時的前語言期,孩子是情緒化表達的,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幼兒期要慢慢地學習用語言來表達情緒。但此時,如果父母一味冷處理。孩子就沒辦法學會如何轉換表達方法,最終永遠停留在了前語言期。第二種:他會變成不會哭的人。
  • 孩子總控制不住情緒?教孩子「情緒ABC理論」,做「情緒」的主人
    其實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是很正常的,因為情緒也是孩子情感表達的需要,也是必要的情感釋放。但是情緒失控卻說明了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不足。對於孩子出現情緒失控的問題,父母都會採取不同方法來對待。有些家長急著不讓孩子哭鬧,會用暴力手段來制止;有的家長則是希望孩子可以理性一點,聽得進道理,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有的則是直接不理睬孩子,實行冷處理。
  • 孩子哭鬧令人煩躁,家長先別發火,冷靜是處理孩子情緒發洩的關鍵
    許多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感到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冷靜就是處理孩子情緒的關鍵。鄰居小王有一個六歲的兒子,一家人平常看起來非常幸福和諧。然而,最近好像發生了什麼了變化,即使隔著門我可以聽到那個6歲小朋友令人心碎的哭聲。
  • 艾兒寶貝:孩子哭鬧起來老喜歡躺在地上怎麼辦?家長該如何處理?
    其實這樣並不好,哄了一次就有第二次,下次孩子想要玩具或者想要父母聽他的想法時就會選擇躺在地上哭鬧,用此招來壓制父母,養成不好的習慣。那麼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講理該怎麼辦?有哪些正確的解決措施呢?快看下去吧!
  •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耍賴,其實是你沒讀懂他的「情緒信號」
    但這樣做,事後孩子不開心,媽媽們也會心懷愧疚,而且問題照樣沒解決。想想我們自己,在抵受不住壓力、傷心難過的時候都能哭,在迷茫無助的時候都能哭,為什麼孩子就不能哭呢?0-3歲的孩子,還處在意識形成期,他們的哭鬧其實是想要通過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是通過哭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 孩子在商場哭鬧,這種處理方式讓萬千網友點讚 | 神獸情緒管理
    」時的應對方式孩子的聰明,其實遠遠超出我們以為的程度。所以在育兒界有一句話:我們可以不接受孩子所有的行為,但我們必須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真發脾氣的孩子你肯定知道是什麼樣:她已經無法自我控制,不能隨時停下來,甚至滿地打滾的都要有。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歲的鵬鵬在幼兒園被老師批評感到很生氣,回家後媽媽叫他吃飯,他把怒氣遷怒到媽媽身上,就在這時,家裡的小狗跑過來蹭鵬鵬小腿,試圖安撫小主人,卻被發脾氣的小主人一腳踢到陽臺,小狗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就這樣從陽臺掉下去,摔死了。
  • 孩子當眾哭鬧讓家長難堪?不會管理情緒的孩子,大多受父母影響
    在公共場合,遇到哇哇大哭的孩子,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煩躁。其實,帶著孩子的父母,也一樣覺得煩躁。因為一般情況下,在公共場合哭鬧的孩子,都很難哄好,甚至父母越哄孩子哭得越兇,然後家長會覺得難堪,採用一些極端的方式,比如打孩子。孩子當眾哭鬧讓家長難堪?
  • 和孩子溝通並不難,提升育兒元認知,做情緒的主人
    用中國儒學的名句來解釋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行為和後果,慢慢地以後這種思想會融入到當下的事中,避免衝動辦措施,以理性思考取代情緒化。加強育兒元認知在教育中意味著什麼?其實是對育兒過程的認知、理解以及監控,很多時候家長教育孩子都會帶有自己的情緒,本來是對孩子進行教育。
  • 孩子愛哭鬧?這樣教孩子不難纏1.情緒的秘密:孩子為什麼愛哭鬧
    所有的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都會遇到類似各地問題,這就是哭鬧。嬰兒時期的哭鬧,我們還能控制和掌握。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哭鬧範圍擴大至任何事情,這時大人疲憊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靈。哭,是孩子心理情緒的外在表現,孩子的每一次哭鬧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父母能發現其中的奧秘,就不難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 孩子愛哭鬧,父母怎樣做才正確
    很多時候,當孩子在正常的言語溝通失敗後,哭鬧就成了本能應對。哭,是從嬰兒時期繼承過來的基本技能,鬧,是言語傳達崩潰後的升級行為。當我們明白孩子哭鬧的原因,我們就不難發現,如果是經常哭鬧的孩子,父母很可能沒有幫助孩子做過科學的成長過渡。情緒和行為的教育缺失,讓孩子仍然保持著以哭為主要的表達方式。
  • 家長「出爾反爾」後的三步教育法,讓孩子理解父母,做情緒的主人
    做父母的都想在孩子面前言出必行,做一個講誠信的好榜樣,但是在生活中,往往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使得父母無法給孩子兌現承諾。那麼當父母「出爾反爾」,孩子含著委屈的淚水,甚至聲嘶力竭來向父母討伐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我在好幾個媽媽群做調查,總結下來發現,大多父母會用兩種處理方法,但究竟哪種處理方法好,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典型案例。
  • 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壞情緒」,決定孩子10歲以後的人生···
    我問過身邊很多家長,幾乎80%的家長都粗暴的將孩子的情緒分為開心,哭鬧。開心的時候覺得孩子軟萌可愛,而孩子一旦哭鬧,就歸結為不聽話,需要管教。 當我說到孩子哭鬧可能是他感到悲傷、嫉妒、孤獨、害怕時,家長們一致回答:這麼複雜的情緒怎麼會出現在孩子身上?孩子根本不懂這些。
  • 孩子陷入「情緒低谷」?用好「情緒ABC理論」,讓孩子做情緒主人
    那麼家長在教育中面對孩子的情緒低估時,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低估,做情緒管理的主人呢?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心理學家艾利斯就用ABC理論分析了我們不良情緒的來源,並作出了解釋。了解情緒ABC理論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
  • 孩子哭鬧完就沒事了?家長懂得這3招,孩子才會自我化解壞情緒
    面對熊孩子應該是家長最頭疼的事情了吧,即便是很小的事情,孩子只要感到不順心,就會不分場合的大喊大叫,其實這並不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而是孩子情緒失控,不知道如何處理這種情緒思維表達。而在一個群體當中往往採用暴力或者哭鬧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做的結果必然導致被孤立的。
  • 不滿足孩子要求他就放聲哭鬧,撒潑打滾,家長應該怎樣處理呢?
    其實這樣並不好,哄了一次就有第二次,下次孩子想要玩具或者想要父母聽他的想法時就會選擇躺在地上哭鬧,用此招來壓制父母那麼,怎樣避免孩子出現這種不正確處理情緒的行為呢?家長需要教給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一旦孩子有扔玩具、打人、躺地不起哭鬧的行為就得制止他,讓他明白這些行為是不對的,是好孩子不應該做的。家長需要從小教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品德,不要縱容孩子的壞習慣,這樣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 孩子的壞情緒是不是問題,家長如何處理很關鍵,試試這樣做
    也有很多的孩子都會鬧情緒,大哭大鬧,甚至還會和同伴打一架,在這個時候媽媽的處理方式特別關鍵,如果媽媽只是單純的愛搭不理,或者是謾罵幾句,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因為媽媽的處理方式不當,從而導致他們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大,甚至還會因此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從此有了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