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文章喜歡「用典」,尤其是在詩歌中,用典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引用古籍中的典故、詞句,一方面可以讓文章顯得更厚重,更有文採,另一方面也能豐富含蓄的表達詩人自己的想法。
建安文學的開創者和代表者——曹操,就是一個用典大家,他的詩詞歌賦中經常會用到古籍中的各種典故,而且用的還非常巧妙,連近現代的魯迅先生都稱讚其是「改造文章的祖師」。
比如在大家熟知的《短歌行》中,曹操就用了不少典故,還在多處直接引用了《詩經》中的詩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就分別出自《詩經》中的《子衿》和《鹿鳴》。
由於用的太好了,沒讀過《詩經》的人,甚至還覺得這是曹操的原創詩句。詩句本來想表達的意思,與曹操所想表達的含義大相逕庭,尤其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最初的含義還被曹操給「帶偏」了。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後面要接「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通讀全詩,很容易就能讀懂曹操想表達的意思了。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中對人生苦短的憂嘆,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中對求賢建功的期盼,無一不揭示了詩歌的主題,即求賢若渴,希望天下人才和他一起建功立業。
所以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就好理解了,大概意思是:身戴青領的士子們,讓我日夜思慕不已,就因為見過你們,我至今還吟誦念叨。
曹操用豐富的學識,把《詩經》中的詩句,用到了個人的詩歌中,不僅展現了創作能力,還表達了求賢之心,可能正是因為引用的太完美了,以至於後人常常會把「青青子衿」等句,當成是「求賢詩」,而忽略了它本來的意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本意是什麼呢?這要從其出處說起了。
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國風·鄭風·子衿》,這句詩後面應該接「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在《子衿》中,「衿」就是「襟」,是衣領的意思,「子衿」是指周代讀書人的一種服飾。而「嗣(sì)音」意為「傳寄音信」。因此這段話就非常好理解了,大概意思是說:你衣領青青,我思念悠悠,我不去找你,你也不傳音信?
一般人讀之,馬上就能聯想到,這是熱戀中的情侶的抱怨之辭:男方不夠主動,沒有聯繫等待已久的女方,結果惹得女友相思時還帶著幽怨之情。
從詩歌二、三章的描寫中,更加能確定這是一首「情詩」。第二章與第一章迴環入妙,相比第一章雖然沒有太大變化,卻能加深女主人公的思念和幽怨之情。
第三章則是詳細的交代了本事,原來這位姑娘正在城樓上,等待戀人來找她,無奈東張西望就是不見對方的蹤影,一天看不到就好像過了三個月。主客觀上的時間反差,將女子的相思之情描繪的淋漓盡致。
不過,歷代經學家們在研讀《子衿》時,並不完全把它看成是情詩。
另外三種解釋
儘管《子衿》全詩處處都透露著「戀愛」氣息,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將其看成是「情詩」。尤其是在古代,《子衿》的詩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除了「男女戀愛說」外,還另有3種影響較大的闡釋。
第一種,是以《毛詩序》為首的「刺學校廢」說,《毛詩序》就認為,《子衿》是一首諷刺亂世不修學校的詩歌。唐代的《毛詩正義》解釋說,在《子衿》產生的年代,鄭國逐漸衰落,結果連學校也都不修建了,所以有人就做了這首詩來諷刺「學校荒廢」之事。
第二種,「師友相勉」說。《韓詩》、《魯詩》都認為,《子衿》中的「嗣」字有「寄問」之意,這應該是師友之間互相勉勵的詩文。
第三種,「淫奔說」。在宋代朱熹的眼中,《詩經》中的很多詩歌都被冠以「淫奔」之名,他在《詩集傳》中就直接評其是「淫奔之詩」,認為詩中的兩人有不被世俗所允許的私情。
個人認為前兩種闡釋太過牽強,第三種闡釋又太封建守舊了,他們站在了經學或經世致用的角度去堵《子衿》,難免會有不同的理解。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解釋,《詩經》才變得更加厚重。
話又說回來,曹操雖然把「青青子衿」的原義「帶偏」了,但也讓這句詩多出了一種新的含義。
你更喜歡哪一種解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