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品策略不知道坑了多少餐飲人。網際網路的單品策略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在網絡上,通過快遞系統一個電商平臺可以輻射全國,這樣它面對的顧客群體其實是很大的。而線下開餐飲店的輻射人群就只有那個方圓幾裡,做單品就是再好吃顧客也不能天天吃呀。
實驗中,艾揚格的研究助理假扮成果醬供應商,在美食店裡擺放了兩個試吃的攤位。
第一個試吃攤位有6種口味可以選擇:桃子、黑櫻桃、紅加侖、橘子、獼猴桃和檸檬酪。而另一個攤位有24種口味可供選擇——除了剛才提到的6種口味,還有另外的18種。在兩個試吃攤位上,顧客品嘗後都會拿到優惠券,可以用折扣價買一瓶果醬。
調查結果顯示,有24種口味的攤位吸引了更多的顧客,但最終購買果醬的人卻較少 。顧客一窩蜂地擠在攤位前試吃,但大多數人卻因為口味太多而無從選擇,最後乾脆一瓶都不買。到24種口味攤位試吃的顧客中,只有3% 買了果醬;而到6種口味攤位試吃的人,相較之下更能決定自己適合哪種口味,約有30% 的人最後買了果醬。
其背後的科學原理來自於這裡——過多的選擇,會導致顧客決策癱瘓 。人類的大腦容量只能同時處理5~7個以下的信息選項,超過7個一般沒辦法同時進行橫向比較,而最舒服的信息組塊的數量為4。
這個道理本身沒有錯誤,特勞特和裡斯在《定位》裡講到的基本原理就是——心智討厭混亂。這也正是這兩年餐飲行業一直都在呼籲的「 」和「單品戰略」。
從上面的實驗可以看到少的種類可以讓客戶在選擇上不會那麼糾結,而種類多的則能吸引更多的人群,那麼我們香汪旺中式快餐餐廳是怎麼結合這兩點呢?產品線一定是看著很多、選起來很少
如果把顧客的選擇看成兩個步驟的話:那就是顧客首先會有一個選擇前被吸引的階段,然後才有一個真實的決策購買階段。
其實顧客真實的需要有兩個:
1. 面臨真實的決策前,他們需要覺得自己擁有很多選擇;
2. 在真實的決策過程中,他們需要輕鬆地作出決定。
而真正影響餐廳生意的往往是第一階段——顧客有沒有受到吸引 。 所以,一個餐廳給人的印象必須是產品很豐富,選擇很多,這樣才能在吸引階段抓住顧客的眼球。
香汪旺大骨愛上魚主要有骨頭和魚三個系列的產品,骨頭有三種吃法(幹煸、火鍋,乾鍋)三種骨頭五種口味僅僅是骨頭一項,加起來就有將近50個SKU。還有魚,而且它的副產品線特色野鴨、應山滑肉等作為補充,選擇也很多。
所以,單品戰略可不僅僅是單品,單品之中也有乾坤 。同樣的單品戰略,香汪旺的產品結構就比其它快餐成功很多,產品主線和副線搭配合理,產品縱深很多,既沒有稀釋核心的品牌資產,也沒有因為過少的選擇導致消費者厭膩。
同樣,簡單的產品結構,也不是盲目地做減法。一定要重新回到目的,目的不是為了做減法,而是為了增強產品力,增強吸引客人的能力。 畢竟愛因斯坦也說過:一切都應該儘可能地簡單,不過不能過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