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來首次!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發布中文歌曲,這兩首歌是

2020-12-20 艾博國際兒童中心加盟

2018戊戌年春節前夕,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發布了最新音樂專輯《再別康橋》。

在收錄的全部19首作品裡,最引人注目的還屬兩首中文歌《再別康橋》(Second Farewell to Cambridge)及《茉莉花》(Jasmin Flower song)。這是該合唱團自成立500多年來首次向全球發布中文曲目。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官網上關於《再別康橋》專輯的介紹

At the Backs of King’s College there is a memorial stone in white marble commemorating an alumnus of the College, renowned Chinese poet Xu Zhimo. Moving to the UK in 1921, Zhimo spent a year studying at King’s, where he fell in love not only with the romantic poetry of English poets like John Keats, but also with Cambridge itself.在國王學院的後面,有一塊漢白玉紀念石碑,紀念學院的一位校友,著名的中國詩人徐志摩。1921他移居英國,花了一年時間在國王學習,在那裡他愛上的不只有英國詩人約翰·濟慈的浪漫主義詩歌,還有劍橋本身。

His poem, 再別康橋 (variously translated as Second Farewell to Cambridge), is arguably his most famous poem, and is now a compulsory text on Chinese literature syllabuses, learnt by millions of school children across the country every year. The poem paints an idyllic portrait of King’s and the River Cam, and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Xu Zhimo's fondness for his time in Cambridge.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可以說是他最著名的詩,它現在是中國語文教學大綱必修文本之一,中國每年有上百萬學生學習。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田園詩般的國王學院和康河,並表現出徐志摩對劍橋時光的喜愛。

While the poem has been set to music many times before, King’s has commissioned the first musical setting of the text by a mainstream classical composer. The new piece, by renowned English composer John Rutter, has been written and recorded in celebration of the near 100-year link between King’s College and Xu Zhimo, and has been released on 26 January 2018 on a new album on the King's College Record Label.雖然這首詩已多次被配樂演繹,但國王學院委託了主流古典作曲家根據詩的文字進行創作。新作品由著名的英國作曲家約翰·盧特(John Rutter)擔綱,以銘記國王學院和徐志摩之間近100年的不解之緣,並已由國王學院的唱片公司於2018年1月26日發布。

《再別康橋》專輯封面

劍橋的小橋流水,新月社的浪漫搖籃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相信大家都還記得這些佳句。《再別康橋》曲目的歌詞即為這首中國當代學子的必讀同名詩作。

本詩作者徐志摩曾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於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留學,並在此期間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這段經歷樹立了徐志摩的浪漫主義詩風,並奠定了其1923年歸國成立新月詩社的基礎。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再別康橋》著力刻畫了學院裡優雅的田園景致,抒發了作者對母校乃至整座城市的熱忱與留戀,並由此吸引了無數後人前往劍橋市旅行並專程拜訪國王學院一睹詩中讓人心思神往的康橋。

國王學院康河邊的石碑

「Many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s happened for him while he was here and in some ways the whole seed of his development as a person who became an intellectual poet, through the medium of poetry, all sort of connected up with his visit to Cambridge and the people we met.」「國王學院極大程度幫助徐志摩拓展了學識,並種下了日後成為一名才華橫溢的詩人的種子,」國王學院副院長史蒂文·切力(Steve Cherry)表示,「通過對這首詩的音樂創作,我們把學院的美麗點滴和徐志摩本人在這裡的美好體驗結合起來,重新帶給因他而尋訪的中國人民。」

整首曲目以男高音中文獨唱(soli tenor voice choir)為主,配以長笛獨奏(soli flute)。

「John Rutter is a very resourceful composer, and I was delighted with the way he conceived of doing this, presenting most of the text through the tenor voice for which we engage the Chinese tenor. Well, I wanted to have a go myself at making an arrangement of it which would express something of what we do at King’s.」「很榮幸能夠邀請到約翰·盧特(John Rutter)來為我們作曲。他是個經驗豐富的作曲家,這次也通過與一名中國男高音歌唱家的合作充分體現了我們想表達的主題。其實我一直希望能夠做出一首表達出國王學院氣質的作品」,負責這首《再別康橋》曲目的編曲家,同時也擔任國王學院合唱團總指揮的史蒂芬·克勞伯裡(Stephen Cleobury)說。

「The inspiration I think came from the poem which is on the tablet by the bridge by the river camp here in the college. Apart from the tourist self and the words, which of course are quite big elements in it, it’s not specifically intended to be a Chinese piece. It’s the sort of arrangement I would make for something like that, and it’s a very beautiful melody.」「康橋邊石板上篆刻的詩給我帶來了靈感。除去詩歌本身是中文作品及大量因此而來的中國遊客等因素,我並未刻意追求音樂本身的中國化。我只是覺得這樣的編曲和旋律是最適合的。」

合唱團與學院同壽,至今已唱響五百餘年

據史蒂文·切力介紹,合唱團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國王學院建校之初。早在英國國王亨利六世創立國王學院之初就構想了一個專門在莊嚴瑰麗的學院教堂吟唱頌歌的合唱團。這個由十六位9至13歲的男孩、14位男性本科生及兩位管風琴手組成的團隊有著高度默契,不同的音色在聲音變化過程中控制得完美無缺。

英國BBC廣播公司自1928年起開始轉播其在平安夜舉行的節日慶典頌歌,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收聽,聽眾遍布世界各地。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剪影

「我們本可以把《再別康橋》翻譯成英文歌詞去唱,但這張專輯本來就是為中國聽眾們量身定做的,所以理應用中文演繹。」克勞伯裡說,「不過我們確實有這首詩和《茉莉花》原歌詞的翻譯,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它們的文化內涵。除此以外,我們有一位成員的母親本就是中國人,她在練習和後面的錄音過程裡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確保中文歌詞發音的準確性。」

史蒂文·切力則表示,用中文錄製專輯是為了更加貼近詩作和歌曲文化的發源地。「當人們聽到合唱團用自己的母語歌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對中國訪客來說這是一場值得銘記的慶典(active celebration),同時也是我們熱情好客的表現(act of hospitality)。」

讀完聽完《再別康橋》,再來康橋看一看

據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研究員兼文化交流活動「康河計劃」項目主持人王子嵐女士介紹,學院每年都能收到來自中國遊客近千萬人民幣的門票收入。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康橋一景

劍橋市遊客中心裡的中文觀光手冊

其實學院早從本地繁榮的旅遊業中探得中國人民對劍橋及其包含的源遠流長的英倫文化的熱愛,也由此觸到了更廣闊的有關中英文化交流的一扇門。

劍橋市遊客中心內隨處可見中文紀念品

合唱團團員Stephen表示,這不是自己第一次演唱中文曲目了。「兩年前我就跟隨合唱團在中國演出,去了北京、香港、南京等地。當時我們曾唱過一種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那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到這首作品。現在我們竟然真的錄製了它。」

江蘇省與劍橋市近年來一直在多領域的文化交流裡保持緊密合作,這也促進了合唱團採用《茉莉花》這樣家喻戶曉的江南民歌作為本張專輯的第二首中文曲目。負責重新編曲的依舊是克勞伯裡,他說:「這個過程比我想像的要難一些,因為《茉莉花》本就是一首非常美麗的歌曲了。不過我們最終還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江蘇省博物館贈送的摺扇擺放在國王學院副院長切力先生的辦公室內

另一名合唱團員James則談了自己對《再別康橋》的新理解:「我原本沒有意識到劍橋對中國人來說具有這樣重要的意義。這首詩和國王學院有著不解之緣。現在我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熱衷於來劍橋旅遊了。」

「雖然沒有統計過具體數據,但國王學院確實每年都會迎來大量的中國遊客。」副院長切力說,「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對《再別康橋》詩作的音樂化演繹能讓更多中國人民帶上更多的思考來到這裡。」

售於國王學院遊客中心的徐志摩相關書籍

中文專輯的一小步,劍橋對中國的一大步

在談及中英黃金時代背景下的兩國教育行業合作時,史蒂文·切力表示:「我們會從小範圍的訪問和交流開始嘗試。接下來可能會有一些在科學或工程等領域裡的專家項目合作。」

他表示,除促進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外,東西方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將帶來人類對彼此越來越深入的思考和學習。

「The silk road was all about commerce but actually ended up being about culture as well. People will move beyond the cliches to each other, then we』ll get on to deep questions of the meaning of life, our responsibility for the planet, our responsibil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本質上也是對文化的探討。我們將會超越曾經對彼此認識的陳詞濫調,進而共同迎來更深層次的對話,比如生命的意義、人類對子孫後代及地球的責任等等。」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文化保護項目「康河計劃」(Cambridge Rivers Project)也正在良好的發展階段。作為目前英國境內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動之一,該項目正打開面向世界的窗口,為兩國當代詩人、藝術家及學者提供了一個分享作品交流觀點的國際化平臺。

2017年徐志摩詩歌藝術節中詩人們於康河畔誦詩交流

目前由其發起或參與組織的活動有劍橋大學每年八月舉辦的徐志摩詩歌節、全球首個佛教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崑曲文化國際交流展等。

相關焦點

  •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推出音樂專輯《再別康橋》 首次面向全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6日訊 1月26日,中國春節前夕,劍橋大學國王學院青少年合唱團發布了最新音樂專輯《再別康橋》。專輯收錄了19首曲目,其中包括兩首中文歌曲,分別是《再別康橋》及《茉莉花》。這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成立500年以來,首次面向全球發布中文曲目。
  • 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演繹《再別康橋》
    【新華社微特稿】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26日發布音樂專輯《再別康橋》,其中包括《再別康橋》《茉莉花》兩首中文歌曲。這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成立500多年來,首次面向全球發布中文曲目。 合唱團介紹,專輯在國王學院大教堂錄製,主打曲目《再別康橋》,歌詞為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同名詩篇,曲作者是英國著名作曲家約翰·拉特。儘管已有多個流行的譜曲版,這張專輯收錄的是這首詩第一個主流古典樂曲版。  專輯中還有重新編曲的十八世紀中國民謠《茉莉花》。專輯封面作者是中國江蘇的工筆畫家喻慧。
  • 劍橋大學合唱團 開唱中文歌《再別康橋》
    1月底,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發布了最新音樂專輯《再別康橋》,專輯收錄了19首曲目,其中包括兩首中文歌曲,分別是《再別康橋》和《茉莉花》。這是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成立500多年以來,首次面向全球發布中文曲目。 據合唱團介紹,專輯的名字及主打曲目《再別康橋》來源於中國詩人徐志摩的著名詩篇。
  • 英國國王學院全球首發中文歌,脫歐後中英關係迎「黃金時代」
    >2018戊戌年春節前夕,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發布了最新音樂專輯《再別康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屬兩首中文歌《再別康橋》(Second Farewellto Cambridge)及《茉莉花》(Jasmin Flower song)。這是該合唱團自成立500多年來首次向全球發布中文曲目。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 《再別康橋》入選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合唱團最新音樂專輯
    在國王學院的後面,有一塊漢白玉紀念石碑,紀念學院的一位校友,著名的中國詩人徐志摩。1921他移居英國,花了一年時間在國王學習,在那裡他愛上的不只有英國詩人約翰.濟慈的浪漫主義詩歌,還有劍橋本身。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田園詩般的國王學院和康河,並表現出徐志摩對劍橋時光的喜愛。
  • 英國國王歌手合唱團來津演繹魅力人聲秀
    英國的「國王歌手合唱團」,又稱「國王樂隊」,名字源於著名的英格蘭劍橋的國王學院,最早由六名該校學生組成,是全世界最令人驚奇的歌唱團隊之一,以其無伴奏清唱的風格成為全世界最受人歡迎的合唱團之一。自1968年推出首張專輯以來,「國王歌手合唱團」一直以絕美的天籟之音、絕佳的演出默契、絕妙的編曲創意,遊走在流行與古典音樂的世界裡,是跨界音樂的典範。
  • 三歲娃遊英國:劍橋大學。又一座沒有校門和圍牆的世界頂尖大學!
    參觀完牛津大學,然後來到劍橋大學。這兩所世界頂尖大學,一個都不能少。劍橋大學位於倫敦東北方向,距離倫敦大約96公裡。從倫敦的國王十字火車站去劍橋,大約1小時左右,票價大約在13英鎊到18英鎊左右。劍橋大學,是牛津大學之後英語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學。
  • 童音天籟——維也納童聲合唱團成立五百年作品欣賞(2)
    《聽,音樂告訴你》以主持人娓娓道來的介紹串聯,帶出一個個引人深思的音樂故事,為紛繁忙亂的上班族在電腦前網絡中提供60分鐘寧靜的陪伴,並在這陪伴中獲取音樂知識給養、聆聽經典背後的故事。  本期節目——童音天籟維也納童聲合唱團成立五百年作品欣賞  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中文翻譯為《奇異恩典》,也有人稱《天賜恩寵》,grace原意為"優雅、優美",此處解釋成
  • 英國「國王歌手」合唱團將來京 演繹「跨越世紀的愛」
    來自英國的「國王歌手」合唱團被稱為全世界最令人驚奇的歌唱團隊。 7月15日,封面記者從國家大劇院獲悉,7月19日,享譽世界的無伴奏合唱團「國王歌手」,將登臺國家大劇院「漫步經典」音樂會,為中國聽眾演繹「跨越世紀的愛」。
  • 2019「星滿康橋」劍橋豬年春晚成功舉辦
    國王學院青年合唱團獻上了悠揚婉轉的《再別康橋》,典雅的《茉莉花》以及意境深遠的《Loch Lomond》,他們的表演讓現場觀眾陶醉於行雲流水的音樂之中。劍橋華樂團帶來的器樂合奏《桃李報春》以及《花好月圓》展現出中西樂交融的熱情與色彩。他們精湛的技藝和完美的配合,烘託出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
  • 加拿大3個童聲合唱團唱中文歌,為中國鼓勁,還特意加雙語字幕
    據加拿大電視臺周三報導,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三個童聲合唱團,一起合作演唱中文歌曲《讓世界充滿愛》,為正在和新冠病毒肺炎抗疫鬥爭中的中國人民打氣鼓勁。這三個童聲合唱團,是麥當勞博士學校合唱團(Dr.FJ McDonald Catholic School),渥太華教育局的的少年聲音合唱團(OCSB Young Voices Choir)以及華裔加拿大少兒合唱團(五C合唱團,the C5 Choir:Chinese Canadian Children’s Choir of Canada)。
  • 上海交通大學老年大學合唱團同德國漢堡歌德學院合唱團交流演唱
    8月28日晚上19點 ,上海交大徐匯校區東方會堂,上海交大老年大學合唱團同德國漢堡歌德學院合唱團交流演唱會,在《春之永恆》歌聲中拉開帷幕。交流演唱會由上海交大老年大學主辦。出席演唱會的有上海音樂家協會合唱專業委員會主任王燕,上海交大老年大學常務副校長倪浩,德國漢堡哥德學院合唱團領隊、漢堡華人婦女聯合會副會長金勇等。
  • 奶茶妹妹入讀的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以及賈吉商學院到底有多牛?
    近日有網友爆料了章澤天新的學生證,這張學生證不是她的母校清華大學,而是英國的劍橋大學。其將赴劍橋大學學習,錄取學院為賈吉商學院。通過劍橋大學內網查詢到的信息也應證了這條新聞。章澤天即將就讀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Cambridge Judge Business School)以及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攻讀金融或管理類學位。
  • 《星光下的華爾茲》這首中文歌曲的創作記錄
    2018年1月21日我在手機百度翻到千昌夫現場演唱《星光下的華爾茲》這首歌的視頻,於是把它轉到微信朋友圈裡並寫道:「《星光下的華爾茲》是這首歌的日文歌名,這是我經過查證得出的結論。昨天突然翻到這首歌,立即被這歌曲深深地吸引!音樂聽起來熟悉,因為它被翻唱為眾多版本的中文歌曲,可惜沒有讓人滿意的!歌曲濃濃的韻味、千昌夫深情的演唱太有穿透力,聽眾無一不被徵服!
  • 你聽過臺灣合唱團演唱抗戰歌曲《遊擊隊歌》嗎?
    這首《遊擊隊歌》是最經典的抗戰歌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今天的這個版本來自1993年臺灣崇廉合唱團在第29屆文藝金像獎比賽演出中的珍貴錄像。雖然演唱少了一些氣勢,但這首好聽而有意義的歌曲得到傳唱,也非常值得讚揚哦!
  • 「牛津大學合唱團」中國巡演 獻唱魔法學校校歌
    8月4日,來自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魔法學校的拍攝基地———牛津大學基督教堂的牛津大學合唱團(也稱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合唱團)將來到星海音樂廳,為樂迷獻上原汁原味的魔法學校校歌。  中國巡演,獻唱魔法學校校歌  牛津大學基督教堂近年來聲名遠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電影《哈利·波特》選中這裡作為霍格沃茨魔法學院的拍攝基地。英國文學名著《愛麗絲夢遊仙境》也是在這裡創作而成的。因此,合唱團為中國巡演專門準備了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學校校歌以及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歌曲。
  • 再別康橋80年 劍橋大學為徐志摩樹碑(圖)
    在《再別康橋》誕生80周年之際,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在劍河畔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詩碑。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中這兩句著名的詩句,鐫刻在這塊白色大理石碑上。徐志摩詩碑於7月8日樹立,據國王學院發布的相關消息,這塊白色大理石的質地與北京紫禁城內大理石完全一樣,放在這裡寓意為連接中國和劍橋的紐帶。
  • 北大這支合唱團將登上央視端午晚會唱「神曲」
    【編輯/郝佳 統籌/劉姝蓉】6月4日,北京大學官網發布消息,該校教工合唱團受央視綜藝頻道邀請,參加《最潮是端午》晚會錄製,演唱歌曲《燃燒我的卡路裡》。據介紹,北大教工合唱團成立於1988年,是北大工會最早的業餘藝術團體。
  • 國王學院,劍橋大學最有名的學院,中世紀晚期英國建築的重要典範
    國王學院內的國王禮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是劍橋建築的一大代表,也是中世紀晚期英國建築的重要典範。一走進禮拜堂就被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扇形拱頂驚著了,結構巧妙工藝精美,拱頂下是一臺柚木色精緻無比的管風琴,擦得一塵不染,管風琴對面有個祭壇,上面供奉著一副油畫,大家仔細看了,都沒看懂,看大家很尊敬的樣子沒敢靠祭壇太近拍照,只遠遠拍了一張,據說是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波提切利大師的油畫《三博士來朝》。
  • 騙父300萬拉黑全家,出國6年英語「開口廢」……頻被Diss的留學生...
    2016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後,25歲的劉明偵選擇回國並正式成為由中國科學院啟動的人才引進項目「百人計劃」的入選者,進入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工作 。   2016,她入選了第十二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同年7月牽頭成立了「應用化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