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黃妍記者黃瑋彬劉興
自本報向讀者徵集記憶中福州「老味道」(12月2日A7)以來,引發眾多網友討論,網友們也向我們推薦了他們心中的老店。記者從網友推薦之中選擇一些,組成一張不完全傳統美食地圖,與各位讀者分享。
在網友的討論聲中,網友「Ming少-虎糾」說道,尋找的味道更多的應該是當年的感覺,以前老店店家與客人總是嘻嘻哈哈的,那種感覺特別好。
大部分網友也贊同這樣的說法,他們說,店老闆和老闆娘每次總會熱情地招呼客人,而店裡的某道菜、某種小吃,每次想起來都有心動的感覺。也許上一次吃,是在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久,但日久經年,這樣的感覺仍被深深地記住了。
這裡的光餅很地道
洪山橋光餅店,位於楊西街楊橋菜市場。民俗專家方柄桂老先生說過,光餅的特點是:中間是深咖啡色,外圈淡黃,餅側雪白,餅殼薄且酥脆,內裡鬆軟不黏。出爐5分鐘左右食之最佳。
這裡的肉燕讓人備感親切
老雙喜肉燕店,在鼓東路上。這家店裡有不少網友從小吃到大的味道。店裡的白色包裝,讓很多老福州人備感親切。
這裡的荔枝肉鹹甜適中
石草堂,金山洪山橋永輝旁。福州僅存傳統做法的荔枝肉,外形圓圓的,有花紋,像熟透的荔枝,裡面包著白色荸薺,咬一口,鹹甜適中,還伴著荸薺的爽脆美味。
這裡的魚丸皮很Q餡也足
永和魚丸,位於南后街。有各種魚肉做的魚丸,用一次性的碗裝著,端上來的時候熱氣騰騰的。皮很Q,餡兒也足。百年的老店,有許多人從小吃到大的味道。
這裡的荔枝肉吃下肚,心裡美滋滋的
老楊飯店,位於小柳路與柳河路交叉口。這間店原先開在白馬路上,菜品分量大,純正的福州口味,一塊荔枝肉下肚,心裡美滋滋的。
這裡的鍋邊用柴火煮出來的
無名鍋邊店,位于洋中路上。小店開在一棟沿街平房的院子裡,店裡的一對老夫妻,臉上已經有了歲月的痕跡,但始終掛著靦腆的笑容。二人分工,一個炸蝦酥,一個煮鍋邊。店裡的鍋邊很特別,是用一口大鍋,燒柴火煮出來的。鍋裡先加點蝦皮、紫菜煮開變成鍋底,用米漿沿著鍋上半部分澆一圈,蓋上鍋蓋燜一會再打開,用鍋鏟將已經幹了的米漿鏟到湯裡煮軟,最後撒上蔥花,熱氣中帶著香味。
這裡的煎餅令人感動
洋中路上的無名煎餅店,老闆做煎餅一氣呵成,打漿,豆芽下鍋滾炒,下漿,翻煎,出鍋。老闆很熱情,米漿做成的煎餅有一點點的黏牙,內含豆芽,蘸上甜辣醬,再喝一碗熱湯,內心無比感動。
這裡的魚丸網友力薦
青年會魚丸店,位於臺江區中平。網友大力推薦這家老字號,是幾十年的老店,從十三中隔壁的青年會廣場搬過來的,故得其名。
這裡的荔枝肉有股甜甜的味道
慶城大都會滷味總店,位於慶城路。網友回憶,小時候媽媽下班經過總會帶一份,荔枝肉有股甜甜的味道,被一直記到了現在。
這裡的煎餅吃起來特溫暖
塔頭路上的無名煎餅小攤,一對中年夫妻開了27年,每天下午四五點就會在特定的角落開始擺攤。打個蛋,放點豆芽,放一點油煎上一會,味道就漫開來了。22歲的網友「雞蛋殼」從初中開始就光顧這個小攤,尤其在冬天特別溫暖,那個時候,放學的時光總是特別快樂。
這裡的芋泥相當地道
醉仙樓小吃,烏山路拐到西營裡市場路口,福州的老品牌之一。芋泥加了豆沙攪在一起,需要自己買回家蒸了吃,芋頭的香味很濃,顯得非常地道。
這裡的荔枝肉紅豔豔的
老鋪燉罐,位於國貨西路和八一七路交叉口。他們的荔枝肉做法傳統,看上去紅豔豔的,用肉偏肥一些。吃起來的感覺,就和小時候參加鄉間酒席時一樣興奮。
這裡的光餅堅持用炭烤
在工農路(靠近朝陽路),十幾年的老店,老闆原在鼓西路做光餅,堅持用炭烤而不是電烤爐,光餅麻餅徵東餅蝦幹餅,餅體鬆軟並且有彈性。
(東南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