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美食介紹,淺談中國面點歷史及發展趨勢

2020-12-18 美食大大仔

中國面點是中國烹飪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必備食品面點的發展是先有主食、小吃,然後才有點心、糕點,這其中有一個從簡到繁、從單一到多樣的演變過程。面點的發展與當時社會的物質技術條件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隨著社會的物質技術條件不斷提高,面點的製作也越來越精良,並不斷推出新的品類。發展到今天,中國面點的種類已經十分豐富,而且製作精緻,口味獨特,不僅深受國人的喜愛,就連外國友人也對中國的面點讚不絕口。

商代以及商代之前的面點,在商代以及商代之前,面點食品非常簡單,主要就是糗之類的麵食。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比較多的面點品種。從西周開始,農業的發展就受到了很大的重視,因此,穀物的種類開始不斷增多,出現了稻、黍、麥等各種不同的品種。同時,穀物加工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石磨的發明實現了從粒食到粉食的過渡,對面點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此外,調味品和炊具的多樣化使得面點的種類不斷增多,據史料記載,從西周到戰國時期的面點大約有20種。

春秋戰國時期的面點,春秋戰國時期的面點主要以稻米和黍米為原料,油料主要使用的是豬油、羊油等動物油,在製作面點時也開始使用鹽、蜜等調料,烹製手法有燕、炸、烤、烙等。當時較具代表性的面點有餌、酏食、糝食、炬籹等。餌是一種蒸製的糕,以稻米和黍米合蒸為之;酏食,是以酒酏製作的一種餅,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發酵餅;糝食是一種宮廷食品,是用稻米粉加牛、羊、肉丁製成的一種油煎餅;炬籹是以蜜和米麵煎製成的,類似於後代的饊子,《楚辭集注》曰:炬籹,環餅也。吳謂之膏環,亦謂之寒具。

漢代面點。到了漢代,面點的種類迅速增加,而且開始在民間普及。漢末劉熙的《釋名·釋飲食中記載:「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謁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這裡的胡餅即為爐烤的芝麻燒餅,蒸餅類似於今天的饅頭,湯餅是水煮的揪面片,為麵條的前身,索餅也類似於麵條,髓餅是用動物骨髓、油脂和面製成的爐餅。此外,在漢代還出現了節日吃麵的習俗。據《西京雜記》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面點,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面點發展的高潮期之一。這一時期麵粉的加工已經非常精細,發酵方法的使用也開始普遍,並出現了蒸籠等炊具和面點成型器,面點的種類更加多樣化,製作也更為精細。這時的面點主要有饅頭、棋子面、膏環、燒餅、薄壯、湯餅、豚皮餅、蒸餅等,據說餛飩、春餅、煎餅等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這些面點不僅風味多樣,而且製作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如蒸餅可以蒸得使頂端「坻十字」,類似於後來的開花饅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面點的製作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還出現了相關的著作,如揚雄的《方言》、劉熙的《釋名》崔宴的《四民月令》以及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此外,這一時期出現了更多吃麵的習俗。如在北方某些地區,有「春日吃饅頭、夏日吃薄壯、秋日吃起溲、冬日吃湯餅」的習俗;在荊楚地區,則有「立春啗春餅、夏至食粽、伏日作湯餅」的習俗。

隋唐五代時期的面點。到了隋唐五代,已有的面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派生出許多新的花色和品種。比如說「花形餡料各異」的二十四氣餛飩、名品古樓子過水涼麵槐葉冷淘、蓮花餅燄等,都是在已有面點餛飩、胡餅、麵條、蒸餅等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品種。

除了已有品種的新發展之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品種,比如說包子、餃子等。包子詞始見於《清異錄》,其中記載了「張手美家」所賣的節食,伏日為綠荷包子。這一時期並沒有出現餃子一詞,但從新疆吐魯番的一座墓葬中曾挖掘出保留完好的餃子,這就足以證明唐代已經出現了餃子,並且已經傳到了中國西部。

隋唐五代面點的一大特點是出現了食療面點,實現了醫學與飲食的結合。對此,《食療本草》和《食醫心鑑》中均有所記載。以動植物食藥和麵粉為原料,製成各種面點,在果腹的同時也達到了治病強身的目的,如著名的生薑末餛飩、羊肉索餅、野雞肉餅等。在唐代,面點開始進入宴席,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中就有20多道面點。此外,唐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朝代,因此有不少西域飲食傳入中原,同時也有不少中國飲食傳到國外。日本人將中國的饊子、蒸餅等面點稱為唐果子,即是中國面點外傳的最好證明。

宋元時期的面點。宋元時期是中國面點的全面發展階段。這一時期,面點製作技術迅速提高,新品種相繼推出,早期的面點流派也是在這時產生的。這一時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和面方法、成形方法和成熟方法,餡心原料和澆頭也是應有盡有,因此,面點的花樣也是十分豐富,角子、月餅燒賣、卷煎餅、元宵、麻團等都是這一時期的面點。

角子即餃子,此時已出現了水晶角兒煎角兒等多個品種;月餅當時還不是中秋食品,只是市肆面點;燒賣為薄麵皮包裹餡心,開口處捏折而成;卷煎餅是薄餅卷餡心油炸而成,類似後代的春卷;元宵用糯米粉製成;麻團為中空的麵團外裹芝麻油炸而成。

宋元時期的飲食業非常繁榮,北宋汴京、南宋臨安和元大都都有很多面點店,各類面點品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除了面點店,很多酒樓裡也開始經營面點。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汴京和臨安出現了很多北食店、南食店和川飯店,在經營酒菜的同時也經營面點,這就是早期的面點流派。此外,少數民族的面點在這一時期發展得比較迅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面點,如契丹族的年糕,金人的大軟指、小軟指,西夏人的花餅,蒙古族的溯羅脫因,維吾爾族的天花包子,回族的哈兒尾,女真族的高麗粟糕等。

明清時期的面點,明清時期是面點發展的又一高潮,面點的製作工藝進一步提高,新品種不斷湧現,中國面點的風味流派也是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的。明清出現的新品種主要有春卷、火燒、青糕、油條、鍋盔等;舊品種也發展出了很多新花樣,如包子有湯包、水煎包等多種品類,麵條有手抻面、刀削麵、油潑麵、五香面、擔擔麵等品種,粽子也有水果、豆沙、火腿等不同的餡料。隨著面點製作的漸趨成熟,各地的特色小吃也逐漸脫穎而出,獨領風騷。比較著名的有蘇杭的湯糰、淮揚的三丁包、雲南餌絲、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驢打滾、內蒙古的哈達餅等。

相關焦點

  • 旅途中的美食!讓你了解中國傳統風味小吃和面點
    朋友們準備去哪玩耍呢,今天小編特意為吃貨們準備了一期「旅遊指南」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傳統風味小吃和面點,順便介紹一下幾個吃貨必去的旅遊勝地,一起來看吧。廖排骨東北地區發展起來的燒烤特色小吃迅速在全國各地發展,成為了中國特色小吃界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要說中國特色小吃去哪裡,小編我來告訴你。
  • 漢族傳統面點,香氣十足的石頭餅,不可缺少的美食
    漢族傳統面點,香氣十足的石頭餅,不可缺少的美食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道造型奇特,製作過程更是奇特的漢族傳統面點,石頭餅。為什麼要說它奇特呢,是因為它的烘焙製作過程,不像是其他面點一樣是被蒸熟,或者是放到烤箱裡面烤制的,石頭餅是放到被加熱過的石頭上,慢慢被烤製成熟的,怎麼樣,是不是很好玩的樣子。
  • 首屆中國早茶文化節揚州開幕 弘揚中國傳統優秀美食文化
    圖為中外餐飲界的專家和大師齊聚揚州,弘揚中國傳統優秀美食文化。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8月29日電 (記者 崔佳明)29日,以「美好生活,從早茶開始」為主題的2019中國早茶文化節暨國際美食創新發展大會在揚州瘦西湖畔開幕,這是中國第一個以「早茶」文化為主題的美食節慶活動。中外餐飲界的專家和大師齊聚一堂,交流、展示、品鑑中國早茶文化,促進早茶和美食傳承創新,增進交流交往、尋求合作共贏。
  • 中國城市傳統美食 吃貨不容錯過
    中國城市傳統美食 吃貨不容錯過「民以食為天」,隨著回歸自然食品的興起,傳統美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盤點一下中國各個城市的傳統美食吧。冰糖葫蘆北京傳統小吃北京冰糖葫蘆,使很多人就能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那又酸又甜的味道,至今記憶猶新。
  • 中國面點,面面俱到
    小麥自中亞經新疆傳入,辣椒在大航海時代從美洲遠道中國。兩個在今日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食物,各自訴說著一千多年的人類發展和交流史。磨粉和面的製作工藝在今天看來稀鬆平常,但也在人類的進程中花去了漫長的時間。
  • 山東七彩水餃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面點大師王桂雲曾走進聯合國
    魯網2月26日訊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給全國吃貨們帶來一場盛大狂歡。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的王桂雲大師與學生一起登陸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七集《生》。作為國寶級面點大師、山東面點大王第二代傳人,王桂雲的故事也開始被大眾知曉。  王桂雲,1963年4月出生在面點世家,從小隨父王福昌學藝。王福昌大師是山東面點泰鬥,第一屆中國烹飪大賽評委,被譽為「山東面點大王」。王桂雲繼承父輩衣缽,38年專注於面點的研究和製作,用工匠精神做好每一隻水餃。
  • 淺談中國香皂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香皂,市場分析-清潔行業-hc360...
    淺談中國香皂市場的現狀及發展趨勢http://www.clean.hc360.com2011年
  • 「言西撩美食」淺談滷味熟食的發展前景分析
    如今的滷味市場的發展前景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大街小巷,社區,商場,車站,菜市場哪裡不是賣滷味的。這是目前市場上展示最多的一種餐飲品類,滷味行業真的賺錢?今天由言西撩美食為您淺談滷味熟食的一個發展前景是如何的?
  • 在歷史中回望 在傳統中聆聽 全聚德展覽館弘揚京味文化
    5月18日是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傳統的未來」。作為北京的城市名片、中華美食的傑出代表,全聚德在博物館日當天舉行了「全聚德美食文化大講堂」活動,邀請業界專家向北京市民開展美食文化宣講。
  • 面點都包含哪些美食?麵點師:讓我來告訴你
    在大的分類上,可以把面點分為中式面點和西式面點,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差異,因此做法和口味也有很大的區別。中式面點是中國烹飪中重要的部分,擁有悠久的歷史,以及風味的多樣。中國的面點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已經有了很多種的穀物,穀物的加工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
  • 淺談,中國美食文化的特徵,一起看看吧!
    你對我們國家的美食文化有什麼了解嗎?中國美食文化具有豐厚的歷史積存,匯集了多種文化的成分。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國烹飪,就其取材料之廣、技法之精、菜品之多,可謂獨步寰宇、無與比肩。中國飲食文明和烹飪技術是我國各族人民數千年辛勤勞動的成果。在我國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乃至每一個自然村鎮,都有獨具特色的美味食品———這是人類飲食文化的優秀遺產。
  • 北方面點融入南糯山綠色餐桌
    採擷於深山的食材,獨特的烹飪方法,造就了哈尼族美食獨有的熱帶雨林個性和綠色天然的味道。近日,記者在勐海縣格朗和鄉南糯山村大巴拉寨村小組,看見婦女們正神情專注地圍在中國面點大師、全國餐飲業國家一級評委王慧身邊學習面點製作,做出的饅頭、包子、煎餅、餃子、油餅等等花樣面點整齊擺放在芭蕉葉鋪就的餐桌上,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前來品嘗,成為山寨一道獨特的美食風景。
  • 淺談中國動漫的發展歷史及狀況
    實際上,中國早期動畫是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在1926年中國的第一部動畫《大鬧畫室》誕生於萬氏兄弟。隨後他們一直尋找著讓動畫在中國傳統土壤裡紮根的辦法。到了1940年,美國動畫片《白雪公主》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下決心要搞一部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作品,在組織100多人參加繪製兩萬張畫稿,用了1年半的時間,1941年他們完成了中國以至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隨後於1961年到1964年的《大鬧天宮》上下兩集無疑是中國動畫史和萬氏兄弟的疊峰之作。
  • 淺談:傳統文化與中國園林的關係
    中國園林從殷周時期的「囿」起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來自博大的華夏傳統文化多方面的影響。中國園林「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以「乘物以遊心」的方式,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
  • 張淑敏:面案40年 把歸綏傳統面點做成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為張淑敏製作的歸綏傳統面點一窩絲) 它們是呼和浩特的傳統面點小吃,很大一部分都是歸綏宮廷御膳美食。 歸綏傳統面點,如今會做的人已寥寥無幾,瀕臨失傳。 然而,在呼市,有這樣一個人,不但精通歸綏傳統面點工藝,而且味道純正,推陳出新,她就是已經從業40餘年的面點大師張淑敏。
  • 十大中國古代傳統美食
    中國食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中國人發展了自己獨特的烹飪方式。他們識別配料以形成完美組合的方式,他們的多階段烹飪技術以及他們對多階段調味料的管理都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古代中國人飲食很健康,從歷史證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耕種似乎已經開始了大約5,000年前。中國菜的特色在於多樣性和變化。
  • 傳統樂器電聲化成發展趨勢
    樂器未來的發展方向又是如何?自動演奏由來已久在日前結束的國民音樂教育大會上,自動演奏鋼琴再一次亮相,儘管是作為音樂教育的產品推出,依舊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欣賞。展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以前自動演奏鋼琴是現場操控的多功種設備,這次展示的鋼琴主要應用的是物聯網技術,可實現遠程操控琴鍵。
  • 傳統美食 創新市場
    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製作長壽麵、發糕、饅頭、豆腐皮等純手工食品已有幾百年歷史,形成了獨特民俗文化。但是,以往這些傳統美食一直沒有形成產業化、市場化。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美食文化,增加當地農民收入,馬劍鎮政府在建輝村文化禮堂建立美食體驗中心,組織留守婦女參加傳統美食創意培訓,至今已有1000餘人次參加,培養民間人才110餘名。   圖為馬劍鎮「馬大嫂培訓中心」的村民們,正在手工製作「長壽麵」。
  • 杏鮑菇的栽培歷史並不悠久,中國杏鮑菇的發展趨勢怎麼樣?
    導語:杏鮑菇的栽培歷史並不悠久,中國杏鮑菇的發展趨勢怎麼樣?從古至今,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於農產品的需求隨之增加,溫室生產逐步發展成現代農業的主要種植方式,其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小,自動化程度相對較高,因此成為了主流的趨勢。杏鮑菇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種植,並且市場規模巨大,在2014年就己經達到了57億元並且產量逐年增加,栽培方式也會根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條件而出現差異,周年化生產逐步形成。
  • 「薦書」《中國傳統文化概說》:中英雙語,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 點擊圖片,購買本書內容簡介本書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全書分六章:第一章中國歷史,主要介紹中國文明的起源、發展的過程,注重中國歷史、文化、文明起源的獨特性及其發展過程中的關節點,並對一些關鍵歷史與文化問題作了嘗試性探索。第二章中國傳統哲學、宗教及價值觀,重點介紹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與「陰陽和合」兩大核心,「祖先崇拜」、「上天崇拜」、道教、儒教,中國傳統的「和平主義」、「家族主義」及「集體主義」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