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點是中國烹飪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必備食品面點的發展是先有主食、小吃,然後才有點心、糕點,這其中有一個從簡到繁、從單一到多樣的演變過程。面點的發展與當時社會的物質技術條件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隨著社會的物質技術條件不斷提高,面點的製作也越來越精良,並不斷推出新的品類。發展到今天,中國面點的種類已經十分豐富,而且製作精緻,口味獨特,不僅深受國人的喜愛,就連外國友人也對中國的面點讚不絕口。
商代以及商代之前的面點,在商代以及商代之前,面點食品非常簡單,主要就是糗之類的麵食。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比較多的面點品種。從西周開始,農業的發展就受到了很大的重視,因此,穀物的種類開始不斷增多,出現了稻、黍、麥等各種不同的品種。同時,穀物加工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石磨的發明實現了從粒食到粉食的過渡,對面點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此外,調味品和炊具的多樣化使得面點的種類不斷增多,據史料記載,從西周到戰國時期的面點大約有20種。
春秋戰國時期的面點,春秋戰國時期的面點主要以稻米和黍米為原料,油料主要使用的是豬油、羊油等動物油,在製作面點時也開始使用鹽、蜜等調料,烹製手法有燕、炸、烤、烙等。當時較具代表性的面點有餌、酏食、糝食、炬籹等。餌是一種蒸製的糕,以稻米和黍米合蒸為之;酏食,是以酒酏製作的一種餅,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發酵餅;糝食是一種宮廷食品,是用稻米粉加牛、羊、肉丁製成的一種油煎餅;炬籹是以蜜和米麵煎製成的,類似於後代的饊子,《楚辭集注》曰:炬籹,環餅也。吳謂之膏環,亦謂之寒具。
漢代面點。到了漢代,面點的種類迅速增加,而且開始在民間普及。漢末劉熙的《釋名·釋飲食中記載:「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謁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這裡的胡餅即為爐烤的芝麻燒餅,蒸餅類似於今天的饅頭,湯餅是水煮的揪面片,為麵條的前身,索餅也類似於麵條,髓餅是用動物骨髓、油脂和面製成的爐餅。此外,在漢代還出現了節日吃麵的習俗。據《西京雜記》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面點,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面點發展的高潮期之一。這一時期麵粉的加工已經非常精細,發酵方法的使用也開始普遍,並出現了蒸籠等炊具和面點成型器,面點的種類更加多樣化,製作也更為精細。這時的面點主要有饅頭、棋子面、膏環、燒餅、薄壯、湯餅、豚皮餅、蒸餅等,據說餛飩、春餅、煎餅等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這些面點不僅風味多樣,而且製作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如蒸餅可以蒸得使頂端「坻十字」,類似於後來的開花饅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僅面點的製作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還出現了相關的著作,如揚雄的《方言》、劉熙的《釋名》崔宴的《四民月令》以及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此外,這一時期出現了更多吃麵的習俗。如在北方某些地區,有「春日吃饅頭、夏日吃薄壯、秋日吃起溲、冬日吃湯餅」的習俗;在荊楚地區,則有「立春啗春餅、夏至食粽、伏日作湯餅」的習俗。
隋唐五代時期的面點。到了隋唐五代,已有的面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派生出許多新的花色和品種。比如說「花形餡料各異」的二十四氣餛飩、名品古樓子過水涼麵槐葉冷淘、蓮花餅燄等,都是在已有面點餛飩、胡餅、麵條、蒸餅等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品種。
除了已有品種的新發展之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品種,比如說包子、餃子等。包子詞始見於《清異錄》,其中記載了「張手美家」所賣的節食,伏日為綠荷包子。這一時期並沒有出現餃子一詞,但從新疆吐魯番的一座墓葬中曾挖掘出保留完好的餃子,這就足以證明唐代已經出現了餃子,並且已經傳到了中國西部。
隋唐五代面點的一大特點是出現了食療面點,實現了醫學與飲食的結合。對此,《食療本草》和《食醫心鑑》中均有所記載。以動植物食藥和麵粉為原料,製成各種面點,在果腹的同時也達到了治病強身的目的,如著名的生薑末餛飩、羊肉索餅、野雞肉餅等。在唐代,面點開始進入宴席,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中就有20多道面點。此外,唐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朝代,因此有不少西域飲食傳入中原,同時也有不少中國飲食傳到國外。日本人將中國的饊子、蒸餅等面點稱為唐果子,即是中國面點外傳的最好證明。
宋元時期的面點。宋元時期是中國面點的全面發展階段。這一時期,面點製作技術迅速提高,新品種相繼推出,早期的面點流派也是在這時產生的。這一時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和面方法、成形方法和成熟方法,餡心原料和澆頭也是應有盡有,因此,面點的花樣也是十分豐富,角子、月餅燒賣、卷煎餅、元宵、麻團等都是這一時期的面點。
角子即餃子,此時已出現了水晶角兒煎角兒等多個品種;月餅當時還不是中秋食品,只是市肆面點;燒賣為薄麵皮包裹餡心,開口處捏折而成;卷煎餅是薄餅卷餡心油炸而成,類似後代的春卷;元宵用糯米粉製成;麻團為中空的麵團外裹芝麻油炸而成。
宋元時期的飲食業非常繁榮,北宋汴京、南宋臨安和元大都都有很多面點店,各類面點品類繁多,令人眼花繚亂。除了面點店,很多酒樓裡也開始經營面點。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汴京和臨安出現了很多北食店、南食店和川飯店,在經營酒菜的同時也經營面點,這就是早期的面點流派。此外,少數民族的面點在這一時期發展得比較迅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面點,如契丹族的年糕,金人的大軟指、小軟指,西夏人的花餅,蒙古族的溯羅脫因,維吾爾族的天花包子,回族的哈兒尾,女真族的高麗粟糕等。
明清時期的面點,明清時期是面點發展的又一高潮,面點的製作工藝進一步提高,新品種不斷湧現,中國面點的風味流派也是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的。明清出現的新品種主要有春卷、火燒、青糕、油條、鍋盔等;舊品種也發展出了很多新花樣,如包子有湯包、水煎包等多種品類,麵條有手抻面、刀削麵、油潑麵、五香面、擔擔麵等品種,粽子也有水果、豆沙、火腿等不同的餡料。隨著面點製作的漸趨成熟,各地的特色小吃也逐漸脫穎而出,獨領風騷。比較著名的有蘇杭的湯糰、淮揚的三丁包、雲南餌絲、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驢打滾、內蒙古的哈達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