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點,面面俱到

2021-01-09 騰訊網

2010 年,為了拍攝電影紀錄片《海上傳奇》,賈樟柯與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見面。回憶起上海灘的往事,已然 80 歲的杜美如對這位年輕導演說:「我父親曾經說,人生有三碗面最難吃,人面、場面、情面。

以面喟嘆人生,這大抵能訴說「面」在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山西麵點師傅正在製作莜麵栲栳栳,她在莜麵團上揪下一小塊,用右手掌心在光滑的石板上向前推開,左手小心揭下貓舌狀的麵皮,並順勢丟起,在食指上繞成一個圓筒,挨個整齊排列在蒸籠中,如蜂巢一般。

麵食看起來樸實無華,似乎難有機會登上大雅之堂,卻又滲透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不分南北,神奇地彌合了不可調和的口味紛爭。TVB 的經典臺詞「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總是和「煮碗面給你吃」連在一起,更是讓面的奧義上升到人生哲學的層面。

2010 年年底,電影《趙氏孤兒》上映。葛優飾演的程嬰一出場,就用筷子扒著面;妻兒死後,程嬰用麵館裡的麵湯養活了趙孤。程嬰和韓厥密謀復仇,怕孩子洩露秘密,程嬰每次都許諾「去麵館吃麵」,以期讓孩子幫他保守秘密。

電影上映後,不斷出現的吃麵場景和掛著的辣椒引發了人們的爭論。

小麥自中亞經新疆傳入,辣椒在大航海時代從美洲遠道中國。兩個在今日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食物,各自訴說著一千多年的人類發展和交流史。磨粉和面的製作工藝在今天看來稀鬆平常,但也在人類的進程中花去了漫長的時間。

內蒙古面點牛肉燒麥。

程嬰和趙氏孤兒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晉國,當時小麥種植已經普及。據《左傳》記載,其時溫、陳、齊、魯、晉都是小麥產區。但小麥的精加工技術並沒有在同一時期傳入中原。

在很長一段時間,麥子只是用來蒸製「麥飯」,也就是脫粒去殼之後直接食用,這種吃法在宋代還能找到蹤影。蘇軾在他的詩中寫「破甑蒸山麥,長歌唱竹枝」,蒸食麥飯,是當時民間吃麥子的主要方式。

公元前 2000 年左右,石磨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傳入中國和印度。磨粉成面最早也要在春秋之後 500 年出現,並且在長期內都是顯赫貴族專享的食用方式。公元 480 年,北魏孝文帝下了一道詔書賞賜京城耆老,麵粉與蜂蜜、錦緞、免徭役同列。這時,距離趙氏孤兒的故事,時間往前走了一千年。

廣東面點雲吞麵。

不同地域人類對食物的發展,在某些環節似乎遵循著同樣的邏輯。把小麥磨成麵粉、揉成麵團,加入輔料,做成形態各異的麵食,西方世界出現了麵包,而東方則是以餅、包子、麵條為代表的各類面點。

和西方用來向神明獻祭的麵包一樣,麵食早期也被賦予了遠超食物的意義。《事物紀原》裡記載諸葛亮為了代替人頭祭瀘水而發明的饅頭,饅頭開始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品。但在歷史的發展中,面從神壇走向俗世生活,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

據史料記載,「麵條」首次出現於宋代的文獻。在此之前,麵條被稱為「煮餅」或「湯餅」,在東漢時期出現。漢末劉熙《釋名·釋飲食》中這樣解釋餅,「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

浙江面點荷花酥。

在中國的土地上,「面」被吃出了花樣。晉人將水煮、籠蒸、火烤、油炸的麵食總稱為「餅」。西晉的束皙寫《餅賦》,一連串提到了許多面點,豚耳、狗舌、劍帶、案成由面的形態得名;「湯餅」大約指的就是水煮的揪面片,所謂「饅頭」也分有餡和無餡,是我們今天認知的饅頭和包子的總和。至於牢丸,後代解讀者意見不一,陸遊認為牢丸是包子,而清俞正燮《癸已存稿· 牢丸》裡記載,牢丸是湯圓。

到了宋朝,商業的繁榮讓麵食進一步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東京夢華錄》中載有專賣包子、饅頭、肉餅、胡餅的名鋪大店不下十家。其中鄭家油餅店有二十餘爐,而武成王廟前梅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餘爐。市肆的繁榮、麵點之蔚然成風,從這些數字中不難看出。

那一時期,酵子發麵、油酥麵團等多種制面的方法出現,讓麵食的種類翻了一倍不止。糕團已經能做出動物的形狀。吳自牧的《夢梁錄》裡記載的包子就有細餡大包子、水晶包子、筍肉包子等多種。麵條的形態也多種多樣,切片的、拉抻成長條的、用湯匙撥入沸水鍋中的,還有木床壓入鍋的 —— 最後一種大概是今天餄硌面的前身。

明清時期,面點的品類和風味流派基本形成。北京的薩其瑪、龍鬚麵、小窩頭,山西的刀削麵、抻面,山東的煎餅、餃子和油餅,揚州的包子、澆頭面,廣州的粉點,都已經聲名遠揚。

以中國為軸心,「面」的文化輻射到了更遠的地方。

向東看,日本的拉麵文化始於中國。江戶時代,德川家康的孫輩德川光圀將南明流落而來的儒學家朱之瑜(號舜水)招至麾下。朱之瑜不僅幫助德川光圀建立了崇尚諸子學的「水戶學派」,更請他吃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碗拉麵。直到今天,日本拉麵都被稱為「中華拉麵」。歷史學家 George Solt 書寫《拉麵的隱秘歷史》,在書中形容拉麵是「一道來自中國,藉由美國大麥脫胎換骨,在日本落地生根的美食」。

向西看,傳說在公元 13 世紀,馬可·波羅把麵條帶回了義大利。後來同樣愛美食的義大利人將麵條的種類發展到四百多種,有蝴蝶形的、中空的,還有細如髮絲的。傳說馬可·波羅為了獲取做面的知識兩次來到山西,一直到今天,在飲食圖譜上,山西仍和「面」緊緊相連。

山東面點年饃。

1990 年,NHK 拍攝紀錄片《亞洲豐富的飲食世界》,在「面」這一集中,攝製組第一站來到了山西。鏡頭跟隨著街頭拉麵師傅的手,一抻一拉,麵團變成了細長勻稱的面絲。讓麵條在滾燙的水中翻滾幾分鐘,澆上湯頭,撒上蔥花香菜,就成了一碗讓人垂涎三尺的拉麵。面在山西人的生活中有多重要?大概紀錄片裡光顧麵攤的女生最言簡意賅:「完全不能想像生活裡沒有面。」

作為山西人,賈樟柯自認也有「面」的情結 —— 或許更準確地說,是涵蓋了生理和心理,包含了認知和情感的複雜認同。

因為從小吃麵,三晉人民的腸胃和菌群適應了小麥的滋味。縣城裡長大的孩子對糧食和生產並不陌生,對倚靠農業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瞭然於胸,因而更對面有一種親切感。從播種、收割到脫殼、磨粉,從土地到餐桌的距離,一碗麵的背後是農作者半年勞作的光景,更飽含了中原人對土地的情感。經歷過飢餓的時代,「面」的存在更像是一種安心。

「我已經離世的父親,他在世的時候,無論宴席上吃了什麼,最後總要吃一碗麵。那對他來說是一種安全感」賈樟柯說,「我想,換成冰激凌或者其他甜品,沒有這種安全感。」

山西面點貓耳朵。

山西人說的「面」,不單指小麥製成的白面,他們把加工成粉狀的穀物均稱為「面」。

山西小麥產量約佔糧食作物的三分之一,其餘都是雜糧。雜糧分大雜糧和小雜糧兩種,產量高的玉米高粱被稱作「大雜糧」,而莜麥、蕎麥、穀子、糜子、綠豆和其他豆類被統稱為「小雜糧」。山西的地理條件惡劣,小雜糧需水少,能夠適應。比如僅僅 70 至 90 天就能成熟的莜麵,撐起了當地人的一部分飲食。

揪面片、貓耳朵、剪刀面……普通的湯麵也有多種形態,相較之下,享譽世界的山西刀削麵已經算是快捷省事的「速食麵」了。並不用專門的麵點師傅,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玉米面變出面的幾十種花樣。

山西面點莜麵栲栳栳,由西貝莜麵村麵點師傅杜芳芳製作。

莜麥到莜麵製品,要經過「三生三熟」。一生一熟,是指將生莜麥籽入鍋炒熟;二生二熟,需要將炒熟的莜麥顆粒磨成莜麵,這通常比磨小麥多花兩倍的時間,吃前和面要用滾水,這就是二熟;三生三熟,就是將揉好的麵團製成各色麵食蒸熟。山西人最常見的做法是莜麵栲栳栳—— 莜麵在平滑的板子上碾成薄皮,掀起時順勢在手指上繞成捲筒,一個個立在蒸籠紗布上,烈火白霧,七八分鐘,屋內就瀰漫著莜麵特有的香氣。

蕎麥麵則多被做成蕎麥餄餎。「餄餎」又寫作「河撈」或「河漏」,這一名稱來自於它的製作過程。和好的面送入有孔的餄餎床,細長的餄餎面被壓製出來。因為餄餎柔軟綿長,於是山西人將其賦予了長命百歲的含義。在三晉地區,每逢紅白喜事、老人壽誕或小孩滿月,都要吃餄餎面。雁北、呂梁山區在婚配嫁娶舉行婚禮的前一天,新郎新娘也要吃蕎面餄餎。

還有「撥爛子」,這似乎是山西獨有的吃法,這是一種面與蔬菜什錦的結合。上世紀糧食緊缺的時代,做撥爛子用的是玉米面等雜糧,沒有太多油可以放。炒撥爛子的時候,需要在大火上一直顛鍋,用炒勺使勁兒攪合,麵粉均勻地包裹蔬菜,形成鬆脆的外殼。不帶水分的撥爛子,一大碗吃下去胃被撐得篤實。

在賈樟柯的印象裡,最好吃的撥爛子是用洋槐花做的。在他小時候,每到四五月份,山西人總會抓住洋槐花的短暫花期,把花蕾的香甜封鎖在澱粉裡。在物質生活今非昔比的當下,食物與季節、地理的分界似乎變得不再分明,這讓賈樟柯記憶裡的那碗洋槐花撥爛子,成為了時代的專屬記憶。故鄉與時代、山河與歲月,似乎都凝聚在這一碗之中。

2020 年 8 月 31 日~ 9 月 1 日,賈樟柯導演受 Prada 邀請,構思的特定場域創作將在上海榮宅呈現。而在賈樟柯導演的故鄉山西,小麥正在豐收,等待收割加工成麵粉。

Prada

受 Prada 邀請,本月 31 日,他將在 Prada 榮宅呈現一場特定場域創作,記憶裡的槐花撥爛子、杜美如說過的話,全部在賈樟柯的腦中匯聚起來,他幾乎沒有猶豫就選擇了「面 / MI N」這個主題。在現代漢語中,「面」既指代了食物,又在幾何學與情緒層面引申出更多含義。

揚州面點小籠包,由竹外桃花·地道江南小食麵點總監潘英槐製作。

20 世紀,日本人安藤百福發明方便麵,幾乎將吃麵的場景擴大了一倍有餘。安藤百福早年在中國臺灣生活過很長時間,因而一直有說法,油炸麵餅是他從臺灣伊府麵中汲取的靈感。然而不管如何,對於面的生理和心理依賴,在方便麵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只需一點熱水,一塊油炸的麵餅就可以變成一碗熱騰騰的湯麵,在任何時刻都能犒勞腸胃。

如果說方便麵代表了人們對熱騰騰主食的依賴,那麼天南海北不同口味的面則說明了食物與人情的勾連。中國土地上任何一個緯度,都有面存在的空間。無論是延邊冷麵、老北京炸醬麵、山西刀削麵,還是上海蔥油麵、蘇州銀絲面、重慶小面,永遠有一碗百吃不厭。

江浙地區的小籠包用死麵皮包入加了豬皮凍的肉餡兒,通常疊起二十多個褶兒,並有開口和閉口之分,開口的小籠包被稱為「金魚嘴」。

但南北方的面顯然有不同追求。

廣東的竹升面講求麵條高彈爽勁,靠的是加入鹼水和鴨蛋和面,再用竹升 面 —— 師傅騎在竹竿一頭,靠著身體重量將另一頭的麵團壓實,來回彈跳,塑造麵條韌性。這一費時費工的製作方式,原本只是嶺南街頭巷尾的絕活,卻在近幾年因為短視頻的推廣,在網絡上變得熱門。

也許是物以稀為貴,吃慣了彈牙鹼面的梁文道,對廣東麵食提不起興趣,但是偏偏好一口老北京炸醬麵。梁文道覺得北京的麵店,即便盲選基本上也不會出錯,「這就和你到了義大利,很難碰上難吃的 Pasta 一樣,這才是懂得吃麵的地方。」北京炸醬麵用切面,要配上六必居的黃醬,肥瘦勻稱的肉丁以及黃瓜絲兒和青豆。北方人講究「原湯化原食」,吃完一碗炸醬麵後再喝麵湯,能讓胃更舒坦。

而在山西吃麵,更有一種儀式感。山西人吃麵,講求「四盤四碟」,雖然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食物,但是這些配料整齊地碼上桌,關於面的儀式感,不言而喻。

上世紀中葉,臺北杭州南路以東的金華街陸陸續續開出了好幾家老式外省小吃店。中原饅頭店、老朱水煎包、劉家餃子館、廖家牛肉麵……南北面點在這裡齊聚,讓人熟悉又感慨。烈火烹油的時代、遊子離鄉的別緒,最後都融入了一碗碗面、一個個面點中。

相關焦點

  • 中國風味面點之——蘇式面點
    蘇式面點係指長江中下遊江、浙、滬一帶地區,以江蘇為代表,故稱蘇式面點。江浙一帶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物產豐富,為製作多品種式樣的面點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蘇式面點主要以蘇州、揚州、杭州為代表。這三地面點製作講究色、香、味、形俱佳,口味鮮美、汁多肥嫩,注重工藝,風味獨特。1、蘇州面點蘇州面點以糕團為主,善用糯米粉、粳米粉,兼用蓮子粉、芡實粉、綠豆粉、豇豆粉等。為了追求不同的質感風味,各種粉或獨用,或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這樣製品或松或軟,或黏或韌,給人以不同的口感感受。
  • 中國傳統美食介紹,淺談中國面點歷史及發展趨勢
    中國面點是中國烹飪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必備食品面點的發展是先有主食、小吃,然後才有點心、糕點,這其中有一個從簡到繁、從單一到多樣的演變過程。面點的發展與當時社會的物質技術條件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隨著社會的物質技術條件不斷提高,面點的製作也越來越精良,並不斷推出新的品類。
  • 《淮揚面點大觀》亮相上海書展揭秘瀕臨失傳面點
    8月16日,揚州元老級中國烹飪大師陳恩德與徒弟周彤,將攜新書《淮揚面點大觀》亮相上海書展,並現場做花式餃子表演。這本書匯聚了200多種經典淮揚面點製作的知識與技藝,更揭秘了空心餑餑、伊府麵、甜鹹鍋餅、八寶燒賣等多個瀕臨失傳淮揚面點的做法。
  • 淮揚面點大師受邀赴河北授課 學員點讚揚州面點
    徐永珍傳授揚州面點製作技藝  中國江蘇網8月24日訊 昨天,記者從市烹飪行業協會了解到,揚州淮揚面點大師徐永珍受邀為河北石家莊首期高級面點研修班開講,為當地60多名麵點師傅傳授淮揚面點製作技藝市烹飪行業協會表示,淮揚面點的技術輸出並非首次,但到外地開班尚屬首次,類似的技術輸出可以擴大淮揚菜點的影響力,有利於淮揚菜走出去。  3位淮揚面點大師  受邀河北傳授面點技藝  昨天,河北石家莊舉辦的首期高級面點研修班開講,淮揚面點大師徐永珍和她的徒弟張福香,以及金擀杖的面點大師劉順保為學員們上課。
  • 天津津南區中式面點培訓
    天津津南區中式面點培訓,新東方多年風雨錘鍊,開創中國廚師培訓新模式;多年勵精圖治,鑄就中國烹飪教育知名品牌;多年輝煌歷程,打造中國烹飪教育的航母。天津津南區中式面點培訓, 是西城區職業技能開發集團成員單位,我校常年開設中式烹調、中式麵點、餐廳服務、西式麵點、營養配餐等專業的培訓;其中有多名烹調專業的學生已走出國門,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飲食文化的使者。中國烹飪協會在京舉行成立30周年慶典活動。活動解析中國餐飲業30年的發展變革,表彰30年來為中國烹飪事業和餐飲行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 中國面點大師,手把手教您過年「走油」
    吳曉玲,從事面點22年,人社部暨中國烹飪協會面點專家委員,遼寧省烹飪行業面點專業委員會執行主席,大連領軍教師,創辦曉玲大師工作室
  • 《淮揚面點大觀》正式發布 書中「品嘗」278道淮揚面點
    《淮揚面點大觀》發布。董輝 攝昨天,《淮揚面點大觀》在揚州旅遊商貿學校舉行新書發布儀式。該書由中國烹飪名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三把刀)·面點的唯一省級傳承人陳恩德口述,其弟子周彤整理而成,細列了278道淮揚面點的製作原料、方法及流程,更揭秘了空心餑餑、伊府麵、四季鍋餅等多個瀕臨失傳的淮揚面點的做法。
  • 山東七彩水餃亮相《舌尖上的中國》 面點大師王桂雲曾走進聯合國
    魯網2月26日訊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給全國吃貨們帶來一場盛大狂歡。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的王桂雲大師與學生一起登陸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七集《生》。作為國寶級面點大師、山東面點大王第二代傳人,王桂雲的故事也開始被大眾知曉。  王桂雲,1963年4月出生在面點世家,從小隨父王福昌學藝。王福昌大師是山東面點泰鬥,第一屆中國烹飪大賽評委,被譽為「山東面點大王」。王桂雲繼承父輩衣缽,38年專注於面點的研究和製作,用工匠精神做好每一隻水餃。
  • 昌吉市舉辦殘疾人面點技能培訓班
    中國昌吉網訊(通訊員 晉巖)為提升殘疾人就業能力,促進殘疾人有效就業,11月11日上午,昌吉市殘聯在園林賓館舉辦了第三期面點培訓班。據了解,此次培訓共有16名殘疾人報名參加,由具有豐富培訓經驗的高級麵點師面對面進行授課。
  • 2020中國麵食博覽會在蘭州開幕 面面俱到
    2020中國麵食博覽會在蘭州開幕 面面俱到掃碼看詳情每日甘肅網12月2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12月1日,2020中國麵食博覽會在蘭州開幕。這場以「弘揚麵食文化,探索麵食未來」為主題的博覽會,由中國烹飪協會主辦,甘肅省商務廳、蘭州市人民政府指導,蘭州市商務局、中國烹飪協會民族餐飲委員會、蘭州牛肉拉麵行業協會承辦。來自廣西、雲南、江蘇、內蒙古、西藏、寧夏、烏魯木齊、甘肅等省級餐飲行業協會的20餘位全國麵食類行業專家、學者,以及全國23個省市、50餘家麵食類著名品牌企業代表共30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
  • 分享中國五大面點,看到就忍不住流口水,哪種是你的最愛!
    導語:分享中國五大面點,看到就忍不住流口水,哪種是你的最愛!中國麵食的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種類也是十分的豐富,也非常的美味,全國各地的面點也是各不相同。在其中在我國的五大面點分別是山西刀削麵,河南燴麵,四川擔擔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今天小編就詳盡地為大伙兒介紹一下這五大面點,及其他們的做法。喜愛吃麵的朋友們趕快個人收藏起來慢慢地學。
  • 200多種淮揚面點做法大公開
    12月28日上午,在揚州旅遊商貿學校,省級非遺傳人陳恩德大師發布了新作《淮揚面點大觀》,講述了200多種面點的製作方法。陳恩德大師出身名廚世家,16歲入行,如今譽滿全國,是中國烹飪名師、淮揚菜烹飪大師、江蘇烹飪大師,國家級評委、高級技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三把刀)·面點的唯一省級傳承人。
  • 面點都包含哪些美食?麵點師:讓我來告訴你
    面點可以說和我們日常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從我們的一日三餐,以及各種的零食,都有一些是面點食品。面點簡單的來說就是麵食和點心的統稱,那麼什麼樣的東西才可以稱之為面點?其實麵店的覆蓋面是非常大的,所以他有很多的種類。我們不要認為只有用到面的,才可以稱之為面點。其實很多的面點製品,都是不需要用的麵粉的。
  • 匠心成就舌尖經典 面點大師蒸出「瓜果飄香」
    王志強創作的面點作品「面果兒」。冉文娟 攝中新社北京12月5日電 題:匠心成就舌尖經典 面點大師蒸出「瓜果飄香」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捲曲的柿子蒂,桔子和檸檬表皮細緻的紋理,香梨表面漸變的顏色,甚至連果蒂裡都帶著白芯……中國面點大師王志強創作的「面果兒」不像是面點,更像是藝術品。
  • 北方面點融入南糯山綠色餐桌
    近日,記者在勐海縣格朗和鄉南糯山村大巴拉寨村小組,看見婦女們正神情專注地圍在中國面點大師、全國餐飲業國家一級評委王慧身邊學習面點製作,做出的饅頭、包子、煎餅、餃子、油餅等等花樣面點整齊擺放在芭蕉葉鋪就的餐桌上,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前來品嘗,成為山寨一道獨特的美食風景。
  • 面點的主要分類——按原料類別分類
    面點的分類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且各地區所產的原材料不同,由此形成了花色多變、口味多樣、種類繁多的特色點心,因此分類方法多樣,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按原料類別分類>根據主食原料製作劃分,中國面點應劃分為三大類製品。
  • 中式面點|欲望以提升熱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中式面點專業 以培養能夠熟練掌握各種中華麵食和製作方法,能夠勝任星級餐飲企業麵食廚師長的人才為目標。01面點傳承班(全國百強,四星級餐廳就業)①培養目標培養熟練掌握山西面試技能,能夠勝任星級餐飲企業山西麵食主廚,且能夠獨立開店的人②課程安排
  • 新東方杯第六屆全國烹飪大賽作品欣賞(麵點、西餐)
    8月1日,由中國飯店協會、中國東方教育主辦,杭州新東方烹飪學校協辦的2020CHA中國烹飪錦標賽|「新東方杯」第六屆全國烹飪技能大賽迎來了第三天的賽程。中式面點個人賽以及西餐熱菜組小吃個人賽的比賽現場高能不斷,技術嫻熟的參賽選手們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專業地呈現出了杭州新東方學子的風採。
  • 花樣面點秀,廚藝大比拼——天橋區幼教中心實驗幼兒園開展食堂面點花樣技能比賽
    為進一步豐富幼兒點心的花樣,創新幼兒點心的品種,讓孩子們吃得健康、吃得開心,同時也為提高食堂人員製作面點的技藝,調動他們大膽創新的積極性,烹製出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激發孩子食慾的面點。近日,天橋區幼教中心實驗幼兒園開展了食堂面點花樣技能比賽。
  • 新疆昌吉消防炊事員烘焙面點比拼「亮絕活」
    3月8日,新疆昌吉州消防救援支隊結合工作實際開展了「戰疫面點王中王」趣味競賽活動,全州11名炊事員紛紛亮出「絕活」製作出了花式蛋糕、點心蛋撻、鍋貼大餅等20餘種烘焙面點。馬立家,是呼圖壁縣消防救援站的一名炊事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