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們罵我醜,父母跟著附和":父母最好的愛,是和孩子站一起

2020-09-19 碧讀好書

文|琳墨

知乎上有個帖子,引發77萬人瀏覽。

發帖者說,每一次的家庭聚會,他都是話題中心。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從長相到儀容儀表,對他進行全方位「點評」。

而點評的結論,不是「胖」,就是「醜」,這讓他很難堪、很苦惱。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眼看著他被議論,他的父母不但不出言維護,反而還附和著,和大家一起攻擊他。

在公眾場合,被旁人指指點點也就算了,還要忍受父母的「背叛」,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受傷的一件事。

有愛情導師說:「凡是真摯的愛,都不是頭對頭,而是肩並肩。」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親情。

所謂「肩並肩」,就是:不管發生了什麼,那些正確的道理先放一放,你的第一個動作,是站到我這邊來。唯有如此,才讓我踏實、心安。

「和孩子站到一起」,是父母的體恤,更是一種愛的表態,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必然人格健全、心理強大。

生活中,那些和孩子站在一起的父母,都做到了這三點。

01

放下傲慢,呵護孩子的童心

童心是什麼?

是「花朵兒正在長身體,踩了她,她會疼」;是「聖誕老人會偷偷在襪子裡藏禮物」;是「太陽不開心就下雨,開心就發光發熱」,等等。

然而,很多成年人卻看不到。

他們經歷了世事,所以遠離了天真,以自己的「見多識廣」,培育出了一種潑灑在孩子面前的傲慢,並且用這種傲慢來管教孩子、糾正孩子。

殊不知,這不僅摧毀了童心,也在「催熟」孩子,危害非常大。

《小王子》中的飛行員,就是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

他6歲時,對畫畫產生了興趣,於是信筆塗鴉。當他在書中讀到一個「大蟒蛇吞食野獸,需要6個月才能消化完」時,就畫了一條肚子鼓鼓的,正在消化食物的蟒蛇。

但是大人卻批評他:「帽子有什麼好畫的?」還要求他「好好學習,別再畫畫了」。

這讓他覺得很累,之後就學會了「遷就」大人們,不再提及大蟒蛇、原始森林以及星星,只和他們談論橋牌、高爾夫、政治或者領帶。

再然後,他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一直活在孤獨中。

筆墨有童真、文字有童趣的豐子愷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願做『老兒童』,讓別人去奇怪吧!」 

深表贊同。

之前看過一則視頻,心都快萌化了。

湖南懷化,一個4歲的小女孩,看到蝸牛在雨中漫步,就停下來,撐著傘給它遮雨,陪著它等它的爸爸媽媽。

30分鐘後,小女孩還把蝸牛送回了它的家——草叢中。

「蝸牛好可憐啊,我要陪陪它。」小女孩奶聲奶氣地解釋了做這件事的初衷。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這是瞎胡鬧。但小女孩的媽媽劉女士,卻全程支持女兒,和她一起做了一次「護花使者」。

很多網友感嘆:這個媽媽真棒,呵護了孩子的童心。

在孩子進入真實冷酷的成人世界之前,父母呵護好童心,就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守護溫暖和愛。

02

放下面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不光有晶瑩剔透的童心,也有脆如薄冰的自尊心,做父母的,要懂得保護。

但問題就出在,父母也有自己要顧全的面子。

所以,一旦孩子當眾出醜、出糗,父母通常會感覺「太丟臉了」,然後遷怒於孩子,指責TA、咒罵TA,甚至動手打TA。

這無疑就是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往膽小、自卑、怯懦方向養。

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6、7歲的男孩——姑且叫他小明吧,在廣場上放風箏,不巧風箏斷了線,落在了一個兩歲小男孩的腳邊,他一腳踩了上去。

小明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只好跑開。

小明的媽媽見狀,當場訓斥小明:「別人踩你的風箏,你就讓別人踩?!你怎麼這麼沒用?!」

被嚇到的小明,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小明的爸爸見不得兒子這個「慫樣」,眾目睽睽之下,直接甩了小明一巴掌。

然後,兩個大人處理繞線的風箏,而小明站在離他們一米多的位置,內心已經從崩潰到破碎。

文章最後,作者總結:「人和人的命運的不同,就在眼前展開。」

我還讀過一個與之相反的故事。

一位母親,帶著自己長短腿的女兒逛商場,恰好商場裡在播放女兒喜歡的音樂。於是,女兒搖頭晃腦、擺弄手腳,跟著節奏舞動起來。

因為腿部的缺陷,舞姿顯得生硬又怪異,引來了很多人圍觀。

女兒注意到了這些人看怪物一般的眼神,很無措,向媽媽發出了求助的信號;母親呢,卻一點也不覺得尷尬,而是大大方方地喊道:「跳得很棒!不過如果加上稻草人的動作,就更精彩了!」

女兒聽後照辦,果然效果很好,圍觀的人群爆發出讚嘆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如果不想養出一個低自尊、低價值感的孩子,就一定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放下面子,和TA站在一起,以愛,以溫柔,幫助TA,引導TA。

當TA獲得了力量,自然就能生發出變得更好的意願。

03

放下焦慮,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

她剛學做飯時,大米沒有淘洗就直接入鍋了,媽媽見了,生氣地罵她:「你是廢物嗎?這都不懂。」

當她想學芭蕾舞時,媽媽奚落她:「小短腿就別去丟人了。」

當她報名參加作文競賽時,媽媽嘲諷她:「你先把那狗爬過的字練好再說吧。」

其實,朋友很優秀,雖然第一次做飯出糗,但後來經過練習,成了圈子裡的「小廚神」;雖然腿不夠長,但四肢靈活,即興表演個舞蹈完全不在話下;雖然字不夠周正,但文字構思精巧,被人稱作「才女」……

可是媽媽還是覺得她不夠完美,所以時時提醒,這讓她很崩潰。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他們生怕孩子落後於人,所以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要「全面發展」,要「科科全優」,要做強者中的王者,要做第一中的冠軍……

因為焦慮,所以攀比;又因為不滿意攀比結果,然後更焦慮,如此循環往復,磨人、累人,也讓孩子苦不堪言。

其實,父母們大可不必如此。

曾經有一個理論說,如果把人簡單地按等級劃分,那麼,優秀者佔20%,平凡者佔60%,庸碌者佔20%。

這是個讓人清醒的理論,的確,世上真正拔尖的並不多,大多數,都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懂得了這個理論,就會明白,大多數的孩子,很可能也將是個平凡的人。正如記錄片《人生七年》裡記錄的那樣。

14個孩子,在人生的清晨——7歲時,對夢想侃侃而談:我要當明星,我要當棒球員,我要當鋼琴家。

可是當時間來到14年後、28年後、42年後,以及到現在的63年後,他們的人生,都沒有達到年幼時設想的華麗。

而是做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生活,成為芸芸眾生之一。

有句話說:「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有小草的長法。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完美,太過迫切地望子成龍,可能適得其反。

與其焦慮,不如接納不完美,承認孩子的平凡,讓TA發出光芒,意氣風發前行。

04

古語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要想給孩子最好的成長養分,就請父母們,放下傲慢、面子、焦慮,和孩子們站到一起,而不是施以不屑、打擊、嘲笑,甚至是「背叛」。

只有孩子感受到被呵護、被愛、被信任,TA才能創造奇蹟交到你面前。

共勉。


作者:琳墨,碧讀好書籤約作者,愛書,也愛文字,但更想做一個在窗邊看雲繡花的女子。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部分圖/攝圖網

相關焦點

  • 孩子在老師、親戚面前出醜時,父母應該維護孩子嗎?
    其他人也跟著附和,我看到兒子臉色瞬間就不對了,趕緊說:「孩子現在正在長身體,不胖啦,過段時間長高了就好了。而且小謝在學校很多女孩子都很喜歡的。」拿一位讀者的親身經歷來說吧,過年過節大家一起在飯桌上吃飯的時候,他總是長輩們開玩笑的對象,從學習成績到身高到體重,小時候的囧事,都是長輩們飯桌上的話題。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小的時候,有些事根本搞不懂而且自己也說不明白,這時候就更需要父母長輩的關照陪伴和教導,有些事並不是要從小做起就可以,而是要從父母就開始做起,不過這樣家長壓力太大從網友的評論中可以看出,我們都是希望可以一家人安安穩穩的在一起,但是為了生活父母不得不選擇背井離鄉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父母們,請別覺得你的孩子麻煩?
    1、在父母眼中麻煩的孩子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中,作者說,一個被父母當作小麻煩的孩子,即使是有飯吃,有衣服穿,有人管,也不一定覺得自己是被關愛的。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在吃穿玩的方面,我們總是給予孩子最好的。
  • 愛與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小編家有一個遠方親戚,夫妻倆共生了三個孩子,老大和老三是男孩,老二是女孩,兩人都是工薪階層,平時生活過得到挺富足,還僱了一個保姆照顧老三。那天聽母親嘮叨:這對夫妻竟然兩年前已把老大送回老家給家婆養,老大是一個自閉症兒童,大概七八歲,說是送回去農村,多接觸人就可以自愈了。
  •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愛,最好的愛是陪伴
    留下她站在那裡,欲哭無淚。原來,她兒子在生下來不久,她就和老公外出去打工,她把兒子丟給農村的外公外婆養。因為他們打工的地方離家鄉太遠,他們很少回家,即便回來,也呆不了幾天,還沒和孩子混熟就又走了。父母在孩子眼裡,只是陌生人。外公外婆大概是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所以就十分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也就養成了他的壞脾氣。
  • 孩子做錯事,父母要勇敢地和孩子站在一起
    我看到一本書上說:孩子安全感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和支持。父母給予孩子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底氣。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父母能夠傳達給孩子:我始終和你站在一邊。這對於孩子是無比幸運的事情。電影《貓鼠遊戲》中的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的主人公剛上大學時,語法老師正好請假了,結果聰明絕頂、又古靈精怪的他居然冒充老師,給同學上課,直到兩個月後學校才發現,學校找來家長,主人公的父親聽完訓斥,並沒有指責自己的孩子,只是和兒子會心一笑。他選擇了和孩子站在一起。父母選擇始終與孩子站在一起絕對是需要極大的勇氣。
  • 嬰兒罵髒話,愛打人,背後的原因就是這樣!父母最好儘早了解情況
    重點是隊友們沒有一個可靠的人選,我一和孩子講道理,就一言不發:孩子還是太小了,你這麼兇幹嘛!再一次,她又不是故意對小孩發火的!這是多麼的艱難啊!但她這些行為一天不改,我一天也不踏實,一定要找出原因,找到解決辦法。翻開幾天幾夜的資料,仔細反省自己,我發現孩子的這些「行為」還真都「有跡可循」。
  • 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更無暇
    你有沒有在孩子淘氣的時候吼他打他,而當他睡著時,看著那張無辜的臉,對自己的行為又十分懊悔?我們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偉大,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其實更無私和純潔,無論你怎麼打他怎麼罵他,他還是會拉著你的手叫媽媽,媽媽,但是大人卻做不到。
  • 孩子謙讓懂事的背後,卻是「假意附和」,原因出在父母身上
    我的禮貌和謙讓,不是出於自願,而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回報。很多時候,成人是無心的,但是孩子卻是敏感的,他會從你的話語中,感知到其他的意味。被這樣教育的孩子,表面上的懂事,實際上只是一種「假意附和」,他並沒有理解分享和謙讓的真正含義。「假意附和」會產生很多危害。
  • 孩子愛說髒話,被人批「沒家教」,想糾正,父母可以這樣做
    楊迪當時只是很樂觀地反駁「你不要說我醜,我會生氣的。」雖然說這段話的時候是以笑話的形式,不過還是看出了他的無奈。小姐姐雖然生氣,卻也只是站起來對小男孩說:「下次記得小心點哦~」,男孩不僅沒覺得對不起,反而仰著頭說:「我就撞你怎麼了?就是兩個醜逼」。小姐姐聽到這話快被氣瘋,可道德和素養還是壓低了她們的怒火。最讓人頭疼的是,男孩媽媽坐視不理,孩子撒潑,大人在一邊看戲,最後還驚動了警察。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但在著名作家池莉的眼裡,女兒亦池的一生並沒有吃多少學習的苦,至於生活的苦,從她最近這本《和女兒一起長大》一書來看,想必也是不會的。畢竟女兒已經在英國的精英教育下成為頂尖大學的優秀碩士畢業生,前途一片光明,再加上作者為母則剛的有力後盾,生活的苦早就選擇了離亦池遠遠的。作者在書中深情而詳細地描述了她和女兒的生活日常,以及自己和女兒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
  • 打罵父母的孩子,不是父母不夠愛,而是父母不夠狠
    聽過,也見過太多的孩子太多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對父母張口就罵,舉手就打。父母們問自己十萬個為什麼,也走不出那種傷心和絕望。每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你的成長過程……幸好,我的心夠狠。 1你四歲那年的生日,我給你買了一條特別漂亮的裙子。過完生日的第二天,我帶著你陪大姨去商店買衣服,結果你看上一條花裙子,拽著我的手哀求我給你買。我堅決說不行,你問為什麼?
  • 當親戚這樣「逗」孩子時,父母要不留情面制止,才是為了孩子好
    許多人看到別人的孩子很胖,特別有魅力,他們不禁要取笑孩子,許多新手父母都不知道這對他們的孩子是否有好處,事實上,父母有某些行為必須學會果斷地停下來,這對他們的孩子是最好的。張女士的孩子小軍今年5歲。他長得很漂亮,但有時還很調皮。通常,張女士帶孩子去探親,親戚像小軍一樣。曾經有一位親戚取笑小軍說:「可以問媽媽給你一個小妹妹嗎?」小軍高興地說:「好吧,那我可以和姐姐一起玩。」
  • 信任,是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最好的愛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不是嘴上敷衍,而是需要要家長和孩子之間建立牢固的信任關係。那麼怎樣才能正確有效的建立這種關係呢?只有順著孩子的思維,才能有效的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現實中,大部分家長很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至於和孩子出現意見分歧。其實只要換位思考,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 闢謠:打是親,罵是愛?父母虐待孩子的心理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看來,很多人小的時候都受過父母的「管教″,而現在長大了還特別感謝父母呢。這讓我想起了我國的兩句名言「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而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個孩子犯了什麼錯並不重要,甚至她可能根本就沒有犯錯,這對父母只不過把這個女孩兒當成一個發洩失望和憤怒的渠道。這種打罵的背後根本不是愛,而是父母的無能感和控制欲。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過年不喜歡拜訪親戚?跟父母有很大關係
    但是在串親戚的時候,父母應該要注意這三個事情:不要揭孩子的短在串親戚的時候,父母為了活躍氣氛就會讓孩子當眾表演節目,甚至講孩子的糗事。甚至為了面子父母與親戚之間還容易出現攀比孩子的學習成績,揭孩子的短處。
  • 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最純淨的
    孩子站著不動,媽媽說:「那你在這待著吧,我不要你了,別跟著我。」孩子看媽媽真的要走了,趕緊拉著媽媽,哭著說:「媽媽別走,媽媽別走,媽媽別不要我,小寶要媽媽,媽媽不生氣了。」孩子錯了,媽媽可以抱怨,可以離開,可以恐嚇丟下孩子,甚至可以又打又罵。但是媽媽做錯了,孩子依然拉著媽媽的手,哭著讓媽媽別走,別生氣了。這一刻,孩子和媽媽比,究竟誰更孩子氣。
  • 如何正確地愛孩子,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有人說,如果把管教當作是父母對孩子主要手段或目的,那麼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註定要失敗了。做父母主要的工作其實是多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麼。(相關連結:作合格家長的必修課!
  •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在父母相愛和不相愛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從我有印象開始,大姨和大姨夫感情就不好,兩人經常吵架,甚至打架。有一回,我去大姨家玩,和表姐一起睡,半夜被客廳傳來吵鬧、哭喊聲吵醒了。我問表姐外面怎麼回事,她淡淡地跟我說「沒事」,然後捂住我的耳朵,讓我快點睡。等到外面聲音漸漸平息的時候,她才打開房門,默默收拾殘局。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的場景,表姐早就習以為常。
  • 一歲孩子媽媽給同飛機乘客準備耳塞:父母的修養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圖片來源:Pixabay01澳大利亞國家兒童反欺凌協會 (NAPCAN) 曾推出一部1分鐘的短視頻,引發父母們的強烈共鳴視頻的最後是:「Children see, children do」,以此警戒父母們不要忽略在日常時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喝了酒亂扔酒瓶的父親,孩子便跟著學亂扔垃圾;開車時對別人豎中指大喊大叫的母親,車裡的孩子也跟著大聲吼罵他人;對家人拳腳相向的父親,孩子也跟著暴力……你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這些習慣將對孩子造成一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