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琳墨
知乎上有個帖子,引發77萬人瀏覽。
發帖者說,每一次的家庭聚會,他都是話題中心。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從長相到儀容儀表,對他進行全方位「點評」。
而點評的結論,不是「胖」,就是「醜」,這讓他很難堪、很苦惱。
但令他沒想到的是,眼看著他被議論,他的父母不但不出言維護,反而還附和著,和大家一起攻擊他。
在公眾場合,被旁人指指點點也就算了,還要忍受父母的「背叛」,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受傷的一件事。
有愛情導師說:「凡是真摯的愛,都不是頭對頭,而是肩並肩。」
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親情。
所謂「肩並肩」,就是:不管發生了什麼,那些正確的道理先放一放,你的第一個動作,是站到我這邊來。唯有如此,才讓我踏實、心安。
「和孩子站到一起」,是父母的體恤,更是一種愛的表態,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必然人格健全、心理強大。
生活中,那些和孩子站在一起的父母,都做到了這三點。
01
放下傲慢,呵護孩子的童心
童心是什麼?
是「花朵兒正在長身體,踩了她,她會疼」;是「聖誕老人會偷偷在襪子裡藏禮物」;是「太陽不開心就下雨,開心就發光發熱」,等等。
然而,很多成年人卻看不到。
他們經歷了世事,所以遠離了天真,以自己的「見多識廣」,培育出了一種潑灑在孩子面前的傲慢,並且用這種傲慢來管教孩子、糾正孩子。
殊不知,這不僅摧毀了童心,也在「催熟」孩子,危害非常大。
《小王子》中的飛行員,就是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長大的。
他6歲時,對畫畫產生了興趣,於是信筆塗鴉。當他在書中讀到一個「大蟒蛇吞食野獸,需要6個月才能消化完」時,就畫了一條肚子鼓鼓的,正在消化食物的蟒蛇。
但是大人卻批評他:「帽子有什麼好畫的?」還要求他「好好學習,別再畫畫了」。
這讓他覺得很累,之後就學會了「遷就」大人們,不再提及大蟒蛇、原始森林以及星星,只和他們談論橋牌、高爾夫、政治或者領帶。
再然後,他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一直活在孤獨中。
筆墨有童真、文字有童趣的豐子愷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願做『老兒童』,讓別人去奇怪吧!」
深表贊同。
之前看過一則視頻,心都快萌化了。
湖南懷化,一個4歲的小女孩,看到蝸牛在雨中漫步,就停下來,撐著傘給它遮雨,陪著它等它的爸爸媽媽。
30分鐘後,小女孩還把蝸牛送回了它的家——草叢中。
「蝸牛好可憐啊,我要陪陪它。」小女孩奶聲奶氣地解釋了做這件事的初衷。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這是瞎胡鬧。但小女孩的媽媽劉女士,卻全程支持女兒,和她一起做了一次「護花使者」。
很多網友感嘆:這個媽媽真棒,呵護了孩子的童心。
在孩子進入真實冷酷的成人世界之前,父母呵護好童心,就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守護溫暖和愛。
02
放下面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不光有晶瑩剔透的童心,也有脆如薄冰的自尊心,做父母的,要懂得保護。
但問題就出在,父母也有自己要顧全的面子。
所以,一旦孩子當眾出醜、出糗,父母通常會感覺「太丟臉了」,然後遷怒於孩子,指責TA、咒罵TA,甚至動手打TA。
這無疑就是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把孩子往膽小、自卑、怯懦方向養。
在網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6、7歲的男孩——姑且叫他小明吧,在廣場上放風箏,不巧風箏斷了線,落在了一個兩歲小男孩的腳邊,他一腳踩了上去。
小明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只好跑開。
小明的媽媽見狀,當場訓斥小明:「別人踩你的風箏,你就讓別人踩?!你怎麼這麼沒用?!」
被嚇到的小明,耷拉著腦袋、一聲不吭;小明的爸爸見不得兒子這個「慫樣」,眾目睽睽之下,直接甩了小明一巴掌。
然後,兩個大人處理繞線的風箏,而小明站在離他們一米多的位置,內心已經從崩潰到破碎。
文章最後,作者總結:「人和人的命運的不同,就在眼前展開。」
我還讀過一個與之相反的故事。
一位母親,帶著自己長短腿的女兒逛商場,恰好商場裡在播放女兒喜歡的音樂。於是,女兒搖頭晃腦、擺弄手腳,跟著節奏舞動起來。
因為腿部的缺陷,舞姿顯得生硬又怪異,引來了很多人圍觀。
女兒注意到了這些人看怪物一般的眼神,很無措,向媽媽發出了求助的信號;母親呢,卻一點也不覺得尷尬,而是大大方方地喊道:「跳得很棒!不過如果加上稻草人的動作,就更精彩了!」
女兒聽後照辦,果然效果很好,圍觀的人群爆發出讚嘆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如果不想養出一個低自尊、低價值感的孩子,就一定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放下面子,和TA站在一起,以愛,以溫柔,幫助TA,引導TA。
當TA獲得了力量,自然就能生發出變得更好的意願。
03
放下焦慮,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
她剛學做飯時,大米沒有淘洗就直接入鍋了,媽媽見了,生氣地罵她:「你是廢物嗎?這都不懂。」
當她想學芭蕾舞時,媽媽奚落她:「小短腿就別去丟人了。」
當她報名參加作文競賽時,媽媽嘲諷她:「你先把那狗爬過的字練好再說吧。」
其實,朋友很優秀,雖然第一次做飯出糗,但後來經過練習,成了圈子裡的「小廚神」;雖然腿不夠長,但四肢靈活,即興表演個舞蹈完全不在話下;雖然字不夠周正,但文字構思精巧,被人稱作「才女」……
可是媽媽還是覺得她不夠完美,所以時時提醒,這讓她很崩潰。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他們生怕孩子落後於人,所以對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要「全面發展」,要「科科全優」,要做強者中的王者,要做第一中的冠軍……
因為焦慮,所以攀比;又因為不滿意攀比結果,然後更焦慮,如此循環往復,磨人、累人,也讓孩子苦不堪言。
其實,父母們大可不必如此。
曾經有一個理論說,如果把人簡單地按等級劃分,那麼,優秀者佔20%,平凡者佔60%,庸碌者佔20%。
這是個讓人清醒的理論,的確,世上真正拔尖的並不多,大多數,都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懂得了這個理論,就會明白,大多數的孩子,很可能也將是個平凡的人。正如記錄片《人生七年》裡記錄的那樣。
14個孩子,在人生的清晨——7歲時,對夢想侃侃而談:我要當明星,我要當棒球員,我要當鋼琴家。
可是當時間來到14年後、28年後、42年後,以及到現在的63年後,他們的人生,都沒有達到年幼時設想的華麗。
而是做著普通的工作,過著普通的生活,成為芸芸眾生之一。
有句話說:「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有小草的長法。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完美,太過迫切地望子成龍,可能適得其反。
與其焦慮,不如接納不完美,承認孩子的平凡,讓TA發出光芒,意氣風發前行。
04
古語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要想給孩子最好的成長養分,就請父母們,放下傲慢、面子、焦慮,和孩子們站到一起,而不是施以不屑、打擊、嘲笑,甚至是「背叛」。
只有孩子感受到被呵護、被愛、被信任,TA才能創造奇蹟交到你面前。
共勉。
作者:琳墨,碧讀好書籤約作者,愛書,也愛文字,但更想做一個在窗邊看雲繡花的女子。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部分圖/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