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聽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補」,人們向來有冬補的習慣。
事實上很多人沒有搞懂「冬補」的真正含義,誤以為吃肉就是大補,煲湯喝就是大補,或者是吃保健品。
錯誤的進食方式或習慣,反而加重了人體的代謝負擔,對身體健康並無益處。
營養素對人體健康沒有「貴賤」之分
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維持人體健康的營養素共有七大類,分別是: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水以及纖維素。
其中前三者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合稱「三大」營養素;而人體需求量最大的是水。膳食纖維雖然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但是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吸收腸道中的有害物質並排出體外,對人體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七大」營養素對人體而言,過多或不足,都會威脅人體的健康,只有保持合理的均衡,才能更好地維持人體健康。
而「冬補」,是指在冬季,因為天氣寒冷、光照不足,缺乏運動,天氣乾燥等因素,人體對某一方面的營養需求量大或吸收不好等因素,從而導致營養不良,進而採取一定不補救措施,從而更好地保護人體健康。
老年人冬季容易缺的營養有水分、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D、鈣質等等,所以在飲食方面我們需相應的做出調整,而肉類食物僅僅是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與鈣質較為豐富,單純地理解為吃肉就是「冬補」是不合理的。
沒有不健康的食物,只有不健康的飲食方式
不同的食物中,其營養成分不同,因此我們需要進食更多種類的食物,才更有利於營養均衡,更有利於人體健康。
而我們經常說的「垃圾」食品,比如油炸食品、醃製食品、生加工食品等等,事實上與油脂過高、高鹽以及不明確的一些食品添加劑,如果進食過多會加重人體代謝負擔,因此老年人要少吃才好。
然而少作為健康食品,只要是不過期、腐敗,還是可以吃的,並非完全不能吃。在食物匱乏的時候,吃肯定比沒得吃要好。
而對於一些高蛋白食物,如牛奶、肉類,雞蛋包括一些保健食品,也不是說吃得越多就越好。若超過人體代謝需求,也會導致營養失衡,不利於人體健康。
由此可見,作為合格的食品,其本身是沒有健康與不健康的區別的,關鍵取決於我們的飲食習慣。飲食習慣決定了食物中的營養是對人體有利還是有害。
給老年人十個飲食建議:
1、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
2、「三餐」不僅要定時,還要定量(一般是7——8分飽即可);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進食過程要注意細嚼慢咽。
3、每天要吃3——5份主食,可以是各種穀物、麵食以及薯類食物;每天吃2——5份高蛋白食物,可以是畜瘦肉、家禽肉、海鮮或河鮮以及雞蛋、牛奶、豆類或堅果類食物。
4、每天吃300——500克新鮮蔬菜,其中至少有1份綠葉蔬菜,大部分可以放到晚餐進食;同時每天吃300克左右的新鮮水果。
5、每天喝水1200——1500毫升,以溫開水為宜,尤其是早上起床之後與晚餐睡覺之前需要喝水。少以咖啡、濃茶以及碳酸飲料等代替喝水。
6、多吃新鮮食材,能看到原材料的加工食品;少吃醃製、深加工食品。
7、飲食要以清淡為主,少吃重口味食物,尤其是高鹽、高油、高糖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8、不喝酒,尤其是高度的白酒,以及大量的啤酒。
9、不要吃飽就睡;尤其是冬季,飯後先靜坐30分鐘,然後可以適當的運動鍛鍊,
10、吃飯也要注意心情,心情不好也會影響食慾,影響營養的消化吸收。
除了合理的飲食習慣之外,還需要注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堅持運動鍛鍊,保持樂觀的心態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最後祝大家都身體健康,吃嘛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