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熙十八年,京師大地震為例,淺析清朝的社會救助制度

2020-12-18 清朝那些人

導語: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附近地區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級。震中裂度為Ⅺ度,破壞面積縱長500公裡,北京城內故宮破壞嚴重。《乾隆三河縣誌》中記載了河北省三河縣知縣任塾所著對當時地震慘烈情況的描述:

七月二十八日巳時,餘公事畢,退西齋假寐。若有人從夢中推醒者。視門方扃,室內闃無人。正惝恍間,忽地底如鳴大炮,繼以千百石炮,又四遠有聲,儼數十萬軍馬颯沓而至。次日人報縣境較低於舊時,往勘之。西行三十餘裡及柳河屯,則地脈中斷,落二尺許。漸西北至東務裡,則東南界落五尺許。又北至潘各莊,則正南界落一丈許。

由此可見,康熙十八年的這場地震造成了大規模的地面形變,其地震規模可想而知。尤其,此次地震就發生在人口居住密集的京城附近地區,對人員、財產的傷害更是無法想像。

在社會制度和生產力並不先進的封建社會,雖然對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維護並沒有清醒、透徹的認識,但封建社會對災害之後的社會救助早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制度體系。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社會救助方面的成就和高度幾乎能夠代表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

01 中國歷史上的災難記錄和社會救助體系的逐步形成

中國是世界上災害記錄最系統的國家,尤其對於地震災害,歷史文獻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著作《國語》中對於周朝周幽王時期的地震災害記錄:

周幽王二年,涇、渭、洛三川皆震,造成山崩堰塞河流。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史》,甚至專門有了記載歷朝歷代災害的《五行志》,在此書中,不光記載了西漢時期的大地震情況,還首次將中央政府做出的社會救助情況進行了描述:

本始四年四月壬寅突發地震,波及河南以東四十九郡、北海、琅邪;災壞祖宗廟、城郭, 殺千餘人,或山摧水出。被地震壞敗甚者, 勿收租賦!

而在北宋時期四大部書之一《冊府元龜》中的記載能夠看出,自西漢時期開始,封建統治階層對於災後的救助免稅政策,基本上成為了定製:

1、西漢甘露二年二月戊午隴西郡強震,「壞敗豲道縣城郭、宮寺及民室, 壓殺人眾。 山摧地裂, 水泉湧出」;對策是「郡國被地動災甚者, 無出租賦」。2、東漢建武二十三年九月強震, 震中在南陽;對策是: 「令南陽勿較今年田租、芻稿,賜郡中居人壓死者棺錢, 人三千;其口賦逋稅, 而廬宅大破壞者, 勿收責。 吏人死亡, 或在壞垣毀屋之下, 而家羸弱不能收拾者 , 以現錢穀取傭, 而尋求之」。3、東漢永建三年正月丙子「漢陽地陷裂」對策是: 順帝乙未下詔:「勿收漢陽今年田租口賦」。

而根據《續文獻通考》記載,能夠看出南宋金大安元年,中央政府對於災難後的社會救助已經在原先的「災後免稅」制度上逐步完善、更新,升級為中央政府派發救助金的制度:

有聲自西北來,戊戌夜又震,往復震動,浮山縣尤劇。城廂民居,圮者十七八九,死者凡二三千人;對策是:下令人戶三人死者,免租稅二年;二人及傷者, 免一年;平民死者,給葬錢五千;傷者三千 。

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權,但清朝自入關以後,在治國政策、政治制度乃至社會、人口管理制度上基本沿用前明王朝的成熟制度或者歷史嚴格流傳下來的成例。所以,在社會救助制度方面,清朝時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成熟的制度體系。清朝中央政府對於災後民眾的救助不再僅限於「免稅」、「補償金」等約定俗成的救助辦法上,而是更為先進、更為人性的,從法律層面約束的社會救助體系。

02 康熙十八年,京師大地震以後的社會救助

《欽定大清會典·卷一十二》規定: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備祲;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發賑;五曰減糶;六曰出貸;七曰蠲賦;八曰緩徵;九曰通商;十曰勸輸;十有一曰興土築;十有二曰集流亡。

由此可見,清朝時期,在法律層面就已經對中央政府乃至地方官府在災後社會救助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而且社會救助方面包括:

1、災害的提前預防——糧食儲備

備災備荒,也就是建立對災害的預防體系,其主要體現在勸農勤耕,興修水利,積穀而防飢等方面。清朝時期對於「備荒」非常重視,在各個方面予以鼓勵和強制要求,制度之先進、科學對現在還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其具體措施如下:

1.1、對勤耕務本的耕農,予以適當獎勵;規定州縣按時選拔優秀耕農代表,予以八品頂戴的厚賞;

1.2、農忙時節、嚴格控制訴訟審理甚至杜絕民間案件的審理,以便耕農全身心的投入到農忙活動中;

1.3、對於各地出現的荒地,以出借耕牛等具體鼓勵措施,鼓勵耕農墾荒,並且墾荒土地歸墾荒人永遠所有;

1.4、對於民間耕農修築的田間灌溉等具體設施,如果出現刻意損害者,按照具體律法嚴加處理;

1.5、田間地頭,嚴禁終止與農作物無關的經濟作物,例如菸草等;

1.6、對於官軍縱馬損害農作物的行為,不但要照價賠償,還要處以嚴厲懲處;

1.7、各地州縣嚴格控制釀酒用糧,以減少對糧食的浪費;

1.8、妨礙水道修建或者在水道經過之處墾荒者,嚴懲。

2、災害的提前預防——預防和消除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清朝時期,為了預防災害過後的饑荒,清朝政府在保護農作物、增加糧食儲備方面也對預防和消除蟲害方面做出過嚴格規定。根據《中華文史網》——《荒政》一文中,就詳細記載了清代對於蟲害的預防及消除制度:

為防止蟲害成災,凡各省瀕臨湖河之低洼地方,令該管官於每年二、三月預防蟲蝻化生, 一有萌動,即多撥兵夫撲捕,或掘地取卵,或在水涸草枯時縱火焚燒,並移文鄰封協捕;如果延誤撲捕而使蝗蟲長翅飛騰,必須根查生蝗處所官員,治以捕蝗不力之罪。山中出蛟,每為水患,而蛟卵入地之處,冬不積雪,亦令所在留心挖除。

3、其餘十項才是災害過後,清朝政府在社會救助方面的具體做法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師發生大地震,「庚申巳時,地動有聲,從東方艮方起」。片刻之間「飛沙揚塵,黑氣瘴空,不見天日。人如坐波浪中,莫不傾跌。未幾,四野聲如霹靂,鳥獸驚竄」。由此可見,這場有史以來,京城附近地區的最大地震非常嚴重。這場地震的發生時間處於清朝已經具有一定經濟資本積累,開始進入清王朝繁榮時期的康熙年間,但好在經過順治朝和康熙朝前期的穩步發展和賦稅積累,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具備相當的經濟實力,對於清朝社會救助制度和體系的現實意義實現已經具備了相應條件。所以,康熙十八年地震以後的清政府社會救助活動足以代表清朝救助體系的較高水平。

災後救助第一步:詳加調查地震損傷情況

《清實錄·聖祖實錄》記載,康熙皇帝在地震發生後,除了清朝帝王常規的用「罪己詔」形式自責外,還立馬詔令職能部門開展救助和應對措施:

諭大學士等:地震傾倒民居,朕心憫念。至於窮苦兵丁,出徵在外,房屋毀壞,妻子露處,無力修葺,更堪憫惻。可敕該部,行令八旗都統、副都統、參領,親行詳察,毋致遺漏。地震示警,災及軍民。朕高居御物,勤恤民隱。遇茲變異,惻怛彌殷。其摧塌房屋壓傷人口,惟恐五城御史不能逐戶細察,止憑司坊官員總甲人等開報,未盡詳確,不得均沾實惠。應分遣不在五城滿漢御史,詳加稽察,著都察院遵行。

由此可見,康熙皇帝乃至清朝政府在地震在後過後的第一步救助措施便是第一時間詳細調查居民房屋損壞程度和損害數量,並對災害中的死傷人數詳加調查,記錄建檔,以備隨後的救助順治、準確的施行。

對於基層居民而言,修建房屋,能有個安身立命之所才是根本所在,這對於安撫災難後的民心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康熙十八年,距離清朝入關才剛剛36年,清朝在中原地區的皇權統治尚未穩固,民眾對於清朝的救助措施更加的不熟悉,加上當時中原地區抗清反清情緒尚未平息,所以此時的難民暴亂極容易發生。所以出於皇權統治的考慮,災難過後的難民是歷朝歷代暴亂、造反的主要組成人員,康熙皇帝的第一步措施便從根本上杜絕了民眾暴亂的可能。

另外,康熙皇帝在詔令中專門指出了對「出徵在外的窮苦兵丁」的格外關照,這一點除了康熙十八年正處於「三藩之亂」的關鍵時刻,朝廷需要用此辦法來消除前線官兵的後顧之憂,以促使他們能更好的為朝廷賣命效力。更重要的,在當時滿洲八旗全民皆兵的特殊時期,京城福晉地區所居住的民眾基本都是滿洲八旗旗人,康熙皇帝詔令的背後乃是對滿洲旗人的特殊關照。

由此可見,在封建專制制度的特殊環境下,清朝中央政府對於災難後民眾的救助仍然具有鮮明的登基觀念和皇權統治優勢在內。雖然如此,康熙皇帝在地震過後第一時間進行「罪己」和發布詔令嚴格落實房屋受損情況和人員傷亡情況的具體措施,仍然值得推崇的肯定。

災後救助第二步:嚴格要求相關官員的認真、負責態度

另外,在康熙皇帝發布調查災害損害情況的同時,還對相關負責官員嚴旨要求認真、負責:

諭吏部等衙門:自古帝王,撫御萬方,兢兢業業,勤求治理,必欲陰陽順序,和氣迎庥。或遇災異示警,務省愆思過,實修人事,挽回天心。茲者地震之變,譴告非常,反覆思維,深切悚惕。若依然虛飾,如前所行奸惡,巧為掩飾,不加省改,或事情發覺,或經朕訪出,雖欲寬免,國法具在,決不貸宥。其即傳諭諸臣,鹹使知之。

康熙皇帝作為當時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以諭旨的形式對負責調查災害情況的官員進行嚴格要求,真正體現了康熙皇帝「賢明」的美德,更體現了清朝政府對於民眾生活的高度負責。同時,康熙皇帝還藉由地震災害,敲打和警醒朝中官員的為官、從政之道,要求官員們「兢兢業業,勤求治理」,用天災警示人事不修的理論,進一步規範官風、吏治。

災後救助第三步:具體的救助措施,逐一實現

1、先是封建社會的傳統習慣,災難過後,「以地震,遣官告祭天壇。」

2、按照歷史成例,對地震所行之處的「山東莒州、蒙陰等六州縣,本年分旱災額賦有差。」

3、完成常規災後措施以後,康熙皇帝要求「四品官員以下,見食半俸,此一次,仍行全給。其護軍撥什庫,披甲當差人役錢糧,著即支與兩月,令其修理。」初步實現官員即當差人等以「政府救助」的形式幫助其房屋重建的辦法。

4、最後一步便是清朝政府人性化的災後處理:對於地震所行地區,被壓人口,無人收瘞,殊為可憫。戶部工部會同,將旗下及民人房屋,並各寺廟內,有見被壓埋者,作何察明數目,速議以聞。部議,遣司官四員,前往驗視。上令動支帑銀帶去。有主收殮者,即給銀兩。無主收殮者,著所遣司官,同地方官,設處埋瘞。

在這一步救助措施中,康熙皇帝用致祭天壇,減免災民稅務,給與官員即部隊人員經濟支持和由政府出面聯合寺廟協助災民收斂親友鄰裡的屍骨統一處理,避免瘟疫發生的具體措施,來進一步減弱地震災害帶給民眾的損害乃至認真考慮之「震後瘟疫」情況的妥善處理,無不體現了清朝政府在社會救助方面的先進性、科學性和系統性。

災後救助第四步:呼籲民眾互救和徵服救助金的發放

此次地震災害過後的先進性還在於「根據具體受災情況,進行分等級、分類別的區別救助」,其主要區別辦法主要體現在徵服救助金的發放情況和地方稅賦豁免情況:

初六日薩少農到縣散販城南窮民五百二十九戶,十六日戶部主事沙世到縣散販鄉村窮民九百四十一戶,戶各白金一兩。八月初九日,上諭通州、三河等處重災地方,分別豁免錢糧具奏。最重者應將本年地丁錢糧盡行鐲免,次者應免十分之三,又次者應免十分之二。具疏題奏,奉旨依議,三河地丁應得全鐲。

另外,鑑於初次地震的損傷嚴重程度和遍及範圍廣大等具體因數,康熙皇帝還親自下令鼓勵民眾之間進行「互助互救」。乾隆朝時期編纂的《地震記》中,記載了當時災民互救的具體鼓勵措施:

兩鄰十家戶,有互相存恤之義,可協助修理,有關官員對自願救濟受災窮人的義紳給予適當的獎勵。其好義大戶,能平糶二百石以上者,給札官帶;平糶六百石以上者,題請敘用。

康熙皇帝不但從國家層面對民眾發出互助互救的積極號召,還用物資及官職的獎賞辦法,調動地方士紳參與救災的積極性,進一步減少了地震對於民眾的損害和加快了災後民眾的迅速恢復。

從康熙十八年,京城附近地區的大地震災後救助情況來看,在清朝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科學、人性化的社會救助體系,而且在災前預防、糧食儲備、保護糧食產量等方面甚至有了法律層面的嚴格規定和約束。康熙朝系統完善的救助體系堪稱封建社會對災後民眾救助的典範,為後世社會救助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乾隆三河縣誌》、《國語》、《漢史·五行志》、《冊府元龜》、《續文獻通考》、《欽定大清會典·卷一十二》、《清實錄·聖祖實錄》、《中華文史網—荒政》、《地震記》、《康熙起居注》、《上諭檔》

相關焦點

  • 清朝秘史:康熙的治國政策,防微杜漸擺在了首位!
    另一方面,康熙將用人之權、獎懲之權親自控制,不許大臣幹預;並設立密奏制度,以廣泛體察下情。這種統治方式為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並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康熙帝在加強皇權的同時,也著手完善滿清官僚政治制度。一是康熙九年八月將內三院改為內閣,從此內閣作為滿清法定中央政府、作為官僚政治的重要象徵,其地位穩定下來並一直存在到清末。二是康熙二十三年開始繁修《大清會典》,這是清代第一部重要的政典。
  • 對比明清兩代翰林院制度,淺談清朝在翰林院的三大「創新」
    例如,明朝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效仿宋朝制度,設立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殿閣大學士。清朝時期,基本沿用了這樣的方式,例如,清朝張英為文華殿大學士,陳廷敬曾為文淵閣大學士等。 創新(一):對「經筵日講」的空前重視 經筵日講制度並不是清朝的創新,清朝創新的是對這一制度的空前重視。經筵的意思是為帝王講經論史,在理論上輔佐帝王執政。是帝王的教育制度之一,唐朝時期就有這一制度,宋、明兩代沿襲,清朝最為重視。
  • 英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及啟示
    隨著民族國家的興起與行會制度的衰微,特別是貧困人數迅速增加和貧困程度的加深,原來由基督教和行會承擔的慈善救濟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要,社會救助責任轉向國家。以1601年英國頒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濟貧法為起點,英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 清朝何人有武科舉鄉試應試資格?八旗子弟又為何不能參加武科?
    清朝的武鄉試對於漢軍八旗與滿蒙八旗之間有一定區別,而京旗和駐防之間同樣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武將選拔之初的體制檢驗方面,清朝並不鼓勵本身就擅長騎射之術的滿蒙人士參與,滿蒙子弟大多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得晉升,反而是漢人參與武試選拔比較受朝廷的重視和青睞。
  • 康熙設立起居注制度,廢除後又重建,意義何在?寬容的背後是多疑
    皇太極時期,清朝已經有了相當深厚的實力,清朝也開始從奴隸制走向封建制,後來皇太極參照明朝禮儀制度進行改革,起居注制度也自然而然也在範圍內。皇太極雖然設立了其類似的官職,但當時還沒有使用起居注和記注官這個稱呼。直到康熙時期。
  • 清朝第一例廢后之後的故事:順治帝的後三位皇后,包括摯愛董鄂妃
    第一任皇后是攝政王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強塞過來的,順治皇帝極其不喜,最終在兩年後成功廢后,這也是清朝第一例也是唯一一例的廢后。董鄂妃劇照因為清王朝有專門的為皇家子孫挑選配偶的制度——選秀女制度。即每三年要在滿蒙漢八旗中選一次秀女,「或備內廷主位,或為皇子、皇孫拴婚,或為親、郡王及親、郡王之子指婚」。
  • 康熙盛世的歷史思考(組圖)
    概括說來,主要有五點中華版圖奠定、民族關係穩定、中華文化承續、經濟恢復發展、社會秩序安定。  第一,中華版圖奠定。我們打開中國地圖和東亞地圖,看看當時的清朝疆域:  在東南,統一臺灣,金甌一統。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人侵佔臺灣。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十三日,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奉南明正朔(即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
  • 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
    近日,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市、縣(市、區)黨委和人民政府,自治區黨委各部委,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人民團體,各高等學校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全文如下。
  • 中國改革低保等現行社會救助制度 打造多層次分類救助體系
    這位負責人稱,《意見》以統籌救助資源、增強兜底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在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上有諸多創新,主要體現在:一是要求加快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制度健全、政策銜接、兜底有力的綜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二是打造多層次分類救助體系。
  • 清朝人常說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
    長篇評書《興唐傳》第43回裡,也有類似的描述:俗語說得好:「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您別看我這個潼關大帥,外府的小小總兵,都比在這潼關有財源。那麼,「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呢?首先來看「在京的和尚」。
  • 康熙與天花疫苗
    另據史書統計,順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中,皇室、宗室內的親王、郡王去世者達20人之多,在清朝各代均未有過。這些現象,也可能與天花的流行有關。順治頻繁避痘,仍因痘亡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順治染上痘疹,據《康熙實錄》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上大漸。「大漸」這個詞,在古代是專指帝王病重病危的,那麼在皇家檔案裡出現這樣的字眼,說明順治確實是病入膏肓。另外,在正月初六這天,朝廷還傳出諭旨,京城內除了十惡不赦的死囚之外,其他的死罪囚犯一律釋放,想以此來為順治消災祈福。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順治到初六這一天,病得已經相當嚴重了。
  • 清朝後宮的等級制度是怎樣的?什麼情況下才會被封為皇貴妃?
    清朝後宮的等級制度是怎樣的?什麼情況下才會被封為皇貴妃?一個王朝的崛起,除了要把前朝官吏制度給制定完善之外,後宮的嬪妃等級制度也一樣是重中之重,在清朝的時候,後宮的等級制度一開始是混亂不堪的,真正的開始建立後宮制度,還是在皇太極稱帝之後,那時候雖然還沒有入關,但是已經有了後宮的雛形了,畢竟在努爾哈赤的時代,雖然後院裡有十幾名福晉,但是住的地方也只有幾間青磚瓦房而已,實在是太簡陋了。
  • 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有關工作的通知
    為進一步改革完善我市社會救助制度,更好發揮社會救助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兜底作用,用2年左右時間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為補充,以信息化為支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到2035年實現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根據中央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就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有關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 康熙貴為清朝的皇帝,為何卻對明朝的暴君朱元璋行三拜九叩之禮?
    朱元璋是一位明君還是暴君,我想可能很多人都無法回答,朱元璋的政績很傑出,廢丞相、設錦衣衛、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每一項決定都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並且還恢復了極度殘忍的殉葬制度,讓多少無辜婦女枉死。就是這樣一位充滿爭議的明朝皇帝,卻讓清朝的康熙皇帝敬佩,當年康熙六次南巡,每次路過南京的時候,都要去朱元璋的明孝陵,親自為他掃墓,還行三拜九叩之禮。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康熙是清朝的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王朝中,朝代前後更替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新朝取代舊朝,不僅會將亡國的君主和宗室子弟趕盡殺絕。此外,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會採取一些非常規的行動,如破壞前朝陵墓建築等。萬曆皇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就拆了他的宮殿。
  • 清朝的皇太子,地位和待遇有多高?
    從嚴格意義上講,清朝僅有一位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他就是康熙朝的胤礽。之所以他在清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因為:在清朝前期,皇位是通過幾大貝勒和權貴們議政的方式決定的,比如皇太極、順治;在清朝中期,雍正為了避免九子奪嫡的事情再度發生,創造性地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在清朝晚期,皇帝連兒子都生不出來了,就更別提皇太子了
  • 它是清朝的一個大事件,它改變了清朝的制度,那麼它是什麼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存在的最後一個王朝,它一共存在了二百多年,在這二百多年的時間裡它一共經歷了十個帝王。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不是由漢族的人建立的而是由滿族這個少數民族建立的。但是,在清朝成功地建立後,清朝的統治者十分看重漢族的人民,並且還鼓勵自己的後代要多學習漢族的文化。
  • 清朝初期,當個清官究竟有多難?「於青菜」的故事會告訴你答案
    看到這裡也許有讀者會不相信,在清朝時期,作為一省總督的于成龍雖不能與京師的一品大員或皇親國戚等位高權重者相提並論,但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個人溫飽豈不是輕而易舉之事?最終也不至於會落得個常年以青菜為伴的「於青菜」之名吧?下面筆者就以清朝初年「於青菜」的真實故事為例,來給大家簡單地「科普」一番在清朝想要當個清官究竟有多難!
  • 明清庶吉士制度述論
    這種朝考制度的建立,既反映了清代皇權的加強,也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旨在選拔高級官員的庶吉士制度的重視及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從此,清代則又定翰林新制了,此制一直沿用至清末:科舉每科殿試結果都分為三甲,一甲三名在殿試揭曉後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修撰一職系專門為狀元而設之官,故編檢不能升任修撰。
  • 每日一詞∣社會救助制度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計劃用2年左右時間,建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線制度安排,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線。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確保最困難的群體一戶不漏、一人不落地脫貧,是各級民政部門服務支持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大局、推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政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