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興隆臺區打造的全國規模最大的楹聯書法博物館,自去年5月在北京召開評審會議通過了初步設計方案到目前為止,經過一年時間的數輪設計完善與緊張施工,終於初見眉目。預計今年6月底,主館以及四、五、六號館全部竣工,很快將與公眾見面。
這個坐落在興隆臺區遼河國際藝術區的楹聯書法博物館,由遼河美術館西側獨立小型展館作為主館,螃蟹溝東側的9個小型博物館作為分館。主館按照國家博物館的標準進行改造,建築面積825平方米,對楹聯精品進行集中展示;9個小型分館總建築面積9478平方米,既可用於楹聯展示,也可用於楹聯書法衍生品的展覽、銷售和互動體驗。
主館的整個展廳以現代簡約的氛圍為基調,並融入傳統印章元素,讓現代風格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完美統一。展廳整體色彩基調為灰色清水泥材質,色彩以灰藍色和灰黃色為主。主館內部分為兩層,一層主要分布著門廳展示區、楹聯展覽區、多媒體播放區、中廳展示區;二層分為楹聯展覽區和辦公會客區域等。
分館中最具特色地方的是五號、六號館的門廳,將引入中國傳統元素「竹簡」。竹簡也被稱為「簡牘」,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也是傳播媒介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用竹簡這種中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來體現楹聯,將使楹聯更具有歷史的傳承感,並凸顯其空間立體感。
楹聯書法博物館的主館與分館是興隆臺區發展楹聯文化的一期工程,主要進行室內展示。在未來的二期工程中,興隆臺區將把視線投向博物館左近的螃蟹溝兩岸,計劃打造一個「室外楹聯碑刻博物館」。屆時,將在全國範圍內選取耐風化的高端石材,打磨成合適尺寸與形狀,甄選部分楹聯精品,一比一原樣雕刻於石碑上,按照設計方案錯落立於河流兩岸,東西各延展2公裡。同時,還要對河流兩岸景觀進行升級改造,根據楹聯內容,設計出一些小品,使碑刻兼具觀賞性和娛樂性,從而使室外碑林與室內展館相互呼應、相映成趣。
楹聯書法博物館項目,不僅是興隆臺區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又一精品力作,也將成為盤錦市的一道靚麗風景和發展文化旅遊的重要載體。館藏楹聯書法作品,將由中國楹聯收藏第一人、盤錦老祖文化商廈董事長祖繼東提供。多年來,祖繼東本著以藏養藏的原則,以明清名家楹聯為收藏主題,先後收藏了康熙、鹹豐、李鴻章、曾國藩、康有為、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張大千等名家楹聯5000餘幅。楹聯書法博物館建成後,極富學術研究價值的館藏珍品,將吸引大量海內外遊客,特別是書畫界人士、各屆學者、社會名流關注盤錦、支持盤錦,從而進一步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