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開著100萬的車,被一個賣雞蛋餅的電動車撞碎了車燈。
於是就有人出來勸車主大度一點,或者乾脆不和賣雞蛋餅的人計較。
因為他們覺得,能開一百萬車的人,不會差這幾個錢。
事實是,只是因為被撞的不是自己的車,所以這些人才會勸別人大度。
正因為撞車損失的不是自己的錢,所以就可以理所當然要求別人大度。
就像是抑鬱症,明明你沒有抑鬱症,體會不到那是怎樣的痛苦,卻偏偏站在旁邊說風涼話。
「不就是抑鬱症嘛!還還沒有呢,有什麼大不了的,看你那個矯情的樣子」
這是我老公說的話。因為他覺得我有病,受不了我整日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最後我們離婚了
離婚後,我辭了工作,回了老家,是冬天。
小時候,家旁邊就是一個公園。公園裡有一片老樹林,樹底下是細細的白沙。樹林很茂盛,即使是盛夏的中午,這裡也是陰涼滿地。所以很多老人小孩就會來這片樹林納涼。
現在我長大結婚了,又離婚了。這片樹林也還是在這,好像沒什麼變化。
不同的是我再也找不到小時候單純的快樂了。
回到老家的我,不知道回去後還能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也不知道明天該去哪裡。這樣一直呆在家無所事事讓我很難受,我每天都很焦慮,憂愁以後的生活怎麼辦。
而且我也不知道這種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沒過多久,就下了大雪。
我覺得我的心情,就像這紛紛揚揚的雪花,零零散散,不知去哪,漂泊無依。
轉眼就快到過年了,積雪滿地的道路上,路上滿是趕集的人們。(農村六天一逢集)
看著這些人的熱鬧,我只覺得和我沒什麼關係,熱鬧是他們的。
這年我一點想過的感覺也沒有。
想過輕生,只是不敢想像失去我後,父母的反應是什麼樣的。
最後還是決定好好活著,因為還有父母。
於是我試著從發掘生活中的快樂,哪怕只有一點點,比如看到吃到米飯,我都會強迫自己想「今天能吃到飯,真幸福呀」。
我也慢慢地開始聯繫以前的小學同學,去莊上拜訪他們。
逐漸地我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把每天發生的事,對自己情緒影響比較大的事記錄下來。
過一段時間,我回頭再看這些日記,奇蹟般的發現,我的抑鬱好像在慢慢變好。
於是我在日記裡不斷告訴自己,你值得一個更好的生活。
雖然有時候遇到挫折,也會懷疑:我是不是就是很差勁?
不過到了晚上,我總會在日記裡記錄下來,寫下:「你沒那麼差勁,你其實可以的」。
再後來,我已經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我承認自己就是有不完美,不如別人的地方。
下面這些是寫給所被抑鬱折磨的朋友:
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寫過一本《焦慮的意義》。
他說焦慮的意義是讓人去反省自己,不單單是痛苦,通過焦慮,你可以更好地去認識自己。
焦慮帶來的抑鬱則讓你不得不停下腳步,去認真思考你到底想要什麼?
這種折磨帶來痛苦,也帶來清醒。
我們發現,凡是偉大的文學作品,必然是經過一番徹頭徹尾的痛苦的。
所以你要明白,抑鬱並不全是壞的,它的存在必然有合理性的地方。
生命在不斷滿足需求中成長,當需求得不到滿足,生命的成長也就停止了。
這種成長的停止會帶來痛苦,你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你會不知道自己要去哪。
你會掙扎,你會反抗,你會痛苦。
但是最後還是會發現,你一直都是這個你不喜歡的樣子,卻又無可奈何。
想死但是沒有勇氣,
想活下去卻覺得百無聊賴,
想愛,卻沒有人值得愛。
在這裡,我想說我懂你的痛苦,請試著和我一起來接受抑鬱症,共同的來面對抑鬱。
你要記住,不論你正處在什麼樣的家庭,正面臨什麼樣的人生,你永遠都不是一個人在強撐著在一步步向前探索。
起碼,這世界還有許許多多和你一樣抑鬱的人,也還在堅強地活著。
確實,你經歷了許多別人沒有的不幸,這是家庭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所以現在開始,試著接受這個不完美的自己,去看見你的價值。
面對痛苦,大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逃避。
抑鬱的人往往會把痛苦的回憶,鎖在記憶最深處。
等到夜裡孤身一人,再拿出來一個人承受這些回憶的痛苦。
等到白天面對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再把這些記憶埋在最深處。
如果你始終不敢面對,這份痛苦的回憶,你就只能深陷絕望和與世隔絕。
世界對於你而言就是灰色的,夜裡永遠得不到安眠。
沒人會從天而降拯救你,更不會突然掉下來500萬讓你一夜暴富。
可能你每天都在幻想著這些,但是現實裡這些永遠不會發生。
現實裡的你只能繼續自卑,當一個生活的可憐蟲。
沉迷遊戲,熬夜或者看小說,也同樣拯救不了你。
別讓這股力量牽扯著你,一點點的把你改造成你最不喜歡的樣子。
生活總是充滿遺憾的,尤其是抑鬱的人的生活。
昨天自己本可以過得更好,最後卻浪費了一個又一個日夜。
時間都毀在自己受傷,看著自己的時間一點點的溜走。
於是匆匆過去了很多年,你也到了現在這個年紀。
可能你會覺得自己已經都這樣,難以改變了。
其實,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一點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