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那篇寫的小編口水直流,趁著還有口水可流,一鼓作氣把其餘幾個魔都人心中的「最愛點心」介紹給大家。
蟹殼黃
還記得上一期在「老虎腳爪」一欄推薦的商家嗎 (如果不記得,請回去翻閱我們上一期的「上海瀕臨失傳的那些小吃,你知道幾個?(含探店攻略)」哼。)
沒錯,就是王家沙。他們家的拳頭點心是「蟹殼黃」,論它在上海傳統小吃界的地位,如果生煎包和小籠包敢為第一梯隊的話,他就屬於榮譽加冕的第一梯隊。
蟹殼黃,是用發酵面和油酥製成的有餡兒的酥餅,撒上芝麻以後黃黃的,圓圓的,酷似一隻煮熟的螃蟹殼,因而得名。好吃的蟹殼黃是褐黃色的,咬下去,一口酥,一口松,一口香。香了一嘴,油酥和芝麻掉了一地,一抹一嘴意猶未盡。肚子餓和嘴饞的時候,安慰你的胃,別說多給力。
傳說中的蟹殼黃髮源於老上海的「老虎灶」(燒開水的地方)和茶樓。老闆一遍供應茶水一邊在一旁開了個爐子,現場烘烤蟹殼黃和生煎,作為茶水的配料點心。賣著賣著,這兩款點心都出名了。後期,慢慢演化成有專門的點心店和食品店來經營、製作蟹殼黃和生煎包,比如王家沙、大壺純(生煎包)等 。
推薦:王家沙
蔥油餅
蔥油餅,現在各大早餐鋪子和小店還是有賣的,大部分都做了一些改良迎接五湖四海入住魔都的外地朋友、外國朋友們。老上海的蔥油餅,是男女老少都喜愛的點心之一,酥脆爽口,解饞一流。早上配著牛奶、豆漿,那滋味……一個完全不夠吃。
傳統的蔥油餅做法比較複雜。光是製作麵團就要花費不少時間。先將麵粉和油、鹽混合,用保鮮膜封住,蓋上毛巾靜置,然後調製青蔥、油酥、豬油膘。切分麵團,鋪成長條塗上油酥、放上青蔥和豬油膘。再次捲成麵團然入鍋中煎炸。這樣的蔥油餅,咬下去酥脆,帶有「空氣感」,餡兒冒著肉香,外皮脆,內裡又香又軟。
推薦:老上海蔥油餅,位於浦電路。
海棠糕
源自於清代的上海著名小吃。因為外形像一朵海棠花而得名。
它用麵粉、酵母粉用冷水調成漿狀,在模具裡加上油,餡兒用豆沙、鮮肉、菜豬油等,再用麵粉縫上(有點類似做「油墩子」的感覺),放上糖豬油,和紅綠瓜絲,瓜子仁,芝麻等,撒上白糖放在煤爐上烤熟。吃起來啊,香甜鬆軟,受老人家的獨寵。
推薦:城隍廟-春風松月樓
粢飯糕
早點又來了。粢飯和老虎腳爪一樣,在上海的街頭已很難發現。在一些不起眼的老弄堂裡,可能還有他們的身影。隨著年輕人喜愛的柔軟飯糰的興起,當前更多人可能喜歡非油炸的點心。目前,它的受眾已遠遠小於油條大餅和生煎小籠包,可能在賣大餅油條的攤子上會有搭配售賣。但在很多上海人的心裡,即使牙口已經咬不動粢飯了,即使身體已經不允許吃油炸了,對粢飯糕還是保留著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
相傳,之前因為家庭主婦不捨得把剩菜倒掉,於是就壓成塊油炸一下,作為第二天的早飯。可見上海人民的勤儉持家。另外,上海弄堂裡會用「粢飯糕」來形容女孩子的痴痴顛顛,難搞難纏,就像粢飯糕一樣黏黏糊糊的,這大概就是「作女」的上海傳統版本吧。
作為「四大金剛」的一員,粢飯不是用米粉製作的,而是直接用大米,摻雜一些糯米,加一些鹽巴煎炸而成。考究一點的還會加入一些松子、苔菜,下鍋燙一下,外黃內白,外脆內糯。粢飯一定要趁熱吃,涼了以後會變硬,更會粘牙,牙口不好的千萬注意。
推薦:這一款還真沒有推薦了。走過路過看到早攤點,記得問一下。
寫到這裡,不知道大家對老上海的點心是否有了好奇~,魔都的朋友們是否也勾起了一絲懷念。
那麼,五一長假記得探店啊~,小編期待大家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