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疸中的「疸」與膽汁的「膽」有著關聯。我們的膽汁是黃綠色的,是因為膽汁中存在一類稱為膽紅素的色素,在血液中也少量存在膽紅素。膽紅素與膽汁代謝密切相關,當膽汁代謝或排出異常時可以導致血液中膽紅素升高,從而引起「黃疸」。
說到黃疸很多人既陌生又熟悉,我們來說一下成人黃疸是怎麼回事?黃疸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皮膚、眼白髮黃,造成黃疸的直接原因是因為血液中的膽紅素升高所致。
血液中總膽紅素超過17.1μmol/L時即為膽紅素升高,當膽紅在17.1~34.2umol/L時不容易被人察覺,稱為隱性黃疸,超過34.2umol/L時,稱為顯性黃疸,即肉眼可見皮膚或黏膜發黃的程度。
黃疸除了給人病態的感覺,膽紅素過高本身也有危害,會引起皮膚瘙癢、對神經系統有毒性等。嬰幼兒的重度黃疸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傷更明顯。
黃疸對於成人更是疾病的徵兆,往往造成黃疸的原因或疾病本身比「黃」更為嚴重,比如肝硬化失代償或腫瘤壓迫膽管。另外造成黃疸的病因不及時解除,還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比如梗阻性黃疸若不解除往往繼發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等嚴重後果。
梗阻性黃疸:膽汁由肝細胞產生,逐級匯入膽管,最終經過膽總管匯入小腸,幫助消化吸收脂類食物和維生素。若膽道阻塞,膽汁卻持續不斷分泌,膽道內壓力將升高,膽管開始擴張,最後膽汁會逆流入血造成以結合膽紅素為主的黃疸。成人通常由於結石或腫瘤導致膽道梗阻,如膽總管結石、腫瘤壓迫膽管、膽管癌等。
糞便通常是金黃色的,消化食物需要膽汁,膽汁中的色素留在了食物殘渣中呈現黃色。若膽道梗阻,膽汁無法進入小腸,就會使得糞便呈現「白陶土樣」,因此梗阻性黃疸的病人通常會有尿黃、皮膚黃,大便發白的特徵表現,此時需要儘早明確梗阻的原因。
肝細胞性黃疸:若肝細胞的損傷致使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泌功能降低,而人每天都有一定基礎量的紅細胞死亡,所以肝功能受損會使血中膽紅素逐步升高。常見原因:急性肝炎、B肝失代償期。
溶血性黃疸:凡是可以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能引起黃疸,此為溶血性黃疸。主要涉及疾病有先天性溶血、藥物引起的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黃疸本身是各種疾病的表現出來的症狀,治療需要針對造成黃疸的原因進行,所以找出造成黃疸的原因是治療的關鍵。梗阻性黃疸要解除梗阻,肝細胞性黃疸要保護恢復肝臟功能、溶血性黃疸要停止溶血發生等,具體的治療方法不必知道,交給醫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