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微信更改了推送規則,推文不再按照時間線顯示,如果不點『在看』或者沒有『星標』,可能就看不到我們的推送了!
如果不想錯過「生活妙招錦囊」的精彩內容,就趕緊星標⭐我們吧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況,最初大便時非常困難,但越是到了最後,就越如同洩洪一般順利,大便呈現出了前幹後稀的形態。但由於自身對糞便並不重視,認為這不過是身體排出的廢物,所以也不會過度關注。殊不知,大便形態有異常,和腸道疾病分不開關係!
正常人攝入的食物,經過消化和充分吸收、並變成糞便排出體外,大約是24-48小時左右。不過,由於飲食成分不同、排便習慣有所差異,所以間隔時間也並不準確。但是,只要一周內排出大便在3次以上,就不屬於便秘的情況;
通常情況下,健康腸道排出的糞便,應該是成形的狀態。受腸道圓柱體的影響,排出的分辨也應該是圓柱、垂直下降的狀態。如果大便近期先幹、後稀,且持續了兩周以上沒有緩解,往往和腸道蠕動能力下降有關,食物經過消化後,到達腸道末端的就是水分和食物殘渣;
這些水分可再次被吸收,促使大便成形。而腸道蠕動異常、腸道內有異物或出現腸梗阻之後,舊的大便還沒有排出,新的大便就已經在此處堆積,水分來不及再次被吸收,就出現了先幹後稀的症狀。有很多關於腸癌的所謂科普文章,都認為只要是出現了先幹後稀的糞便,就是腸癌到來的信號!
但是,大便先幹後稀,並不能說明就是腸癌。如果同時伴隨以下三個症狀,那才真的需要警惕起來:
1、大便變細了
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健康的大便應該是圓柱形、蛇形的狀態。而相反的,當腸道內出現異常佔位之後,大便通過不僅會變得不順利,同時腫物還會對其產生壓迫,導致形態發生變化。特別是在直腸內的癌變,大便通過受到擠壓時,就可出現扁條樣、細條樣糞便。如果大便過於乾結,還可和腫物產生強烈摩擦,致使其出血,在大便一側可能會看到明顯血痕。
2、大便越來越頻繁
在正常情況下,養成的大便習慣輕易不會發生改變,除非時受到了飲食刺激、急性腸胃疾病,短時間內大便次數可增加,但隨著治療和調整,症狀就會緩解。而相反的,如果突然間大便次數增加,每天頻繁去廁所,但每次排便過程卻並不順暢,又或者是僅僅是有便意,卻沒有大便排出,都可能是腸道內出現了異常佔位;
癌腫可直接刺激腸道黏膜,加速其蠕動速度。同時,低位直腸癌還會壓迫肛周括約肌,從而讓患者產生便意。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了兩周以上也沒有緩解,就應當及時檢查。
3、怎麼突然便血了?
在很多情況下,突然出現的便血都會讓人和「痔瘡」聯繫在一起,畢竟痔瘡是最為高發的肛周疾病。但是,痔瘡的便血一般都以點狀出血、噴射狀出血為主。有部分患者還可出現大便時疼痛、僅紙上有鮮血等症狀。而腸癌則不一樣,其引發的便血就是大便與血液混合的狀態,以鮮紅色、暗紅色等為主,且患者在便血過程中,基本都沒有疼痛感覺。
如果在大便形態變化的同時,還伴隨了以上三個症狀,很可能就是腸道已經出現了疾病,及時就醫檢查是必要的。目前臨床上篩查大腸癌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腸鏡檢查、肛門指檢、糞便常規、病理組織檢查等,都是常用到的手段。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